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传播知识

网络传播知识范文精选

网络传播知识

网络传播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字】网络知识,自发秩序,演进,竞争,均衡,不动点

jel分类号:z1

一、知识,网络和网络知识

知识的定义有很多种,费希特、叔本华、胡塞尔、威廉·詹姆斯、哈耶克、罗素等都给出过知识的定义。我在本文中将只采用狭义的知识的定义,即“主观的知识”,用哲学家奎因的话说:你认为你知道的东西就构成你的知识。(W.V.Quine,PursuitofTruth,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反过来,我认为还必须从知识的传播和接受的角度对我们讨论的知识的范围作更精确的划分。罗素指出,知识的来源有三种,其一为个人直接体验所得的知识;其二为通过其他人间接体验所得的知识;其三为内省所得的知识。既然我们讨论的是在网络流通中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不可能是直接体验的,而内省或者是顿悟的知识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也就更无法最终转换成二进制的比特流在网络上流传。这样,我们从知识的获取的角度划出了一条界线。

还有必要区分一下“知识”和“信息”。任何带有结构的东西,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都载着某种信息,关于“结构”的信息。

网络并不是一诞生起就能作为知识的载体的。Email,ftp,telnet等技术都不足以承担如此海量的知识比特流的传播,直到我们有了www.所以本文对网络知识的讨论以www为基础,并以超文本技术(hyper-text)作为知识的载体。

本文中所使用网络知识这个概念,并不是指关于网络技术的知识,而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保存于互联网上千万台主机中的某一台或几台的数据库中,能够通过网络被他人访问的信息中所包涵的知识。

二、网络中的自发秩序

1.自发性

自发秩序,即这个秩序必须是“自发的”,非人为设计的。为了强调这一点,哈耶克曾长期使用从自然科学中借来的“SpontaneousOrder”这个词,即“自发的秩序”。如前述,任何人为的整体设计都会最终破坏这一秩序的“创造性”。

哈耶克对自生自发秩序的研究建立在对三种行动和知识的关系的分析上,而这三种行动在网络知识的传播这一情况下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特征:

(1)个人行动与他人知识的关系:一个人无法替他人决策,因为他无法占有他人的全部个人知识,而这种个人知识是和他人特定的时空情景结合在一起的。

(2)个人的行动与他自己的知识的关系:一个人无法甚至确切地知道他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行为,他可能也是“知其然”(knowwhat)而不“知其所以然”(knowhow)。

(3)个人的行动和整个文明累积的知识的关系:一个人对他依照从事的那一套文明社会的普遍抽象规则并不能确切的知道和清晰地表述.

石元康进一步阐述说,在一个完美的自发秩序中,每个元素所占的地位,并非是由一个外在或内在的力量的安排所造成的结果,而是由各个元素本身的行动所产生的。这个秩序,也不是任何一个秩序中的成员所刻意造成的,而是各成员的行动与互动之间所造成的一个非有意的结果(unintendedconsequences)。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invisiblehand)的理论,正是自发秩序的一个最好例子。而网络知识的爆炸式演进,也正是自发秩序的产物。

案例一:第九城市()

按照常规理念,论坛(forum)是用来张贴有一定深度的讨论文章的,不允许随意贴无聊空洞的帖子。而聊天室是用来聊天的(chatingroom).第九城市创立时分别设置了论坛和聊天室。但网友都觉的在论坛上聊天比在聊天室更方便。而且更能体现出一种小团体的亲和力。于是,第九城市的论坛上充满了灌水聊天,而聊天室则冷冷清清。

对于网友更改了论坛的作用,网管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行改变网友形成的自发秩序。而是因势利导,索性把论坛设计的更适合聊天,并以论坛为单位成立了”街道”,更便于网友在论坛上聊天。九城在这一点上大受网友支持,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2.流动性

流动性机制(liquidificationofinformation/documents),网上任一结点的任一页内容都可以随时变更,故与传统媒体不同,网上知识有自己的进化史。网络知识不仅在增长,同时也在消失和改变,这也是由网络存储媒体的低成本易变性(changeability)的结果。网络知识是分散形成和独立传播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超级数据库(superdatabase)能够存储网络所有结点上的信息(且不说批判里面包涵的知识的困难性)并跟踪所有信息的诞生,消亡和变化。

知识消失和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为网络知识是如此浩瀚,有时候我们丢失了知识的索引,就意味着我们丢失了知识.再上溯索引的索引,这之间的环节是如此之多,又以网状模式发生联系,以致于网络知识的变化是不可追踪的.

同样的,网络知识的诞生也是不可预料的.我们的感受,只能是”意外的惊喜”而已.

案例二:cenet论坛(162.105.169.201/forum/default.asp)

这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论坛,创立1年多来积累了无数有质量的帖子。写帖子从技术上说,就是将一组有意义的代码存入该服务器的数据库。由于技术的限制,该论坛只能显示1年以内的帖子。1年以后,即使代码仍然在服务器上,但我们在技术上缺少直接的线索可以找到该位置,也就是这些帖子(里面包涵的网络知识)”消失了”。

也许有一天,由于网管的技术调整或者根据其他线索,我们又能访问这些帖子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这些网络知识又再次”诞生”了。

3.差异个性

差异个性(identitydifference)意味着网上的“个性”往往是以“差异”的方式表现出来,因为人们无从辨认一个人的历史,只能从“它”的各种不同身份与文字中判断“它”的“性格”、“品性”、“口味”、“外表”、“身份”。社会再也不可能为个人贴上标签。这里只有“发散”着的个人,“自我”与“它我”的身份混淆,以至“物-我”的两执都日益艰难、漏洞百出、越来越不真实、梦幻化。

网络社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和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的技术的发展正是这一特征的直接技术产物。在QQ中,用不同的头像表现出自身的个性,这是QQ得以成功的很大一个要素。现在,几乎所有的社区都意识到给网友提供独特的头像和个性签名,从而体现出网友的个性特征,这是社区得以成功的基本条件。而网络游戏也趋向开发式游戏,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自己的玩法,而不是制订一套游戏以后让所有玩家来适应。通过网络,个性化服务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们对于浏览器的切身体会也能够深深感受到这一点。斯坦福大学研制的“GoogleSearch”,当然还有其它收费的智能型搜索器如“哥伦布搜索器”等等,都已经储存了惊人的数据库。但问题是,这些智能搜索器仍然无法一一适应参与网上阅读和对话的每个人的个性。个性化服务,特别是知识服务这种无法简单判断偏好的高级服务,任重而道远。

案例三:易趣网()

易趣网是中国最著名的网络拍卖公司之一,它主要采取的是B2B的服务形式.因此,定位于个性服务,与为厂商服务完全不同.

它为注册用户提供了“量身定做”式的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预订要了解某几项领域的拍卖情况,易趣网会定期把你所预订的内容发送给你。而你如果参与了拍卖,易趣网提供了很多方便用户的措施,自动提价、最高限额、定时通知等,都可以由用户自己来定做。易趣网的个性化服务,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网络知识的交互和演进

1.交叉参照和独立延伸

交叉参考(cross-reference),即每一结点处的陈述都以其他结点的陈述为注解或前提。由于互联网主体的缺失,每台主机每个用户都是一个具有平等地位、独立人格的个体。每一个人都自发的创造和传播网络知识。在互联网上,每一个页面都可以做别人的链接,作为自己的参照。同样的,每个页面也都有同样的概率被别人链接,作为别人的参照。只要一个链接,就能把你带往未知的空间。我们永远无法把若干页面象订成一本书一样合并起来,因为顺着超链接网页是按照复杂网状的秩序无限扩展的。

独立延伸(geneticeindependence),每一结点的陈述都是独立的个人从其个人知识传统抽取的一个片断构成的。在此意义上独立于其他结点。要听懂一个人的话,不光要听他说什么,还不得不时时回去读他已经说过什么。而互联网的问题,至少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在阅读和对话时难以像一部著作那样系统回顾相关论题的历史。

传统媒体的知识,每一个片断仅能与有限的其他知识片断发生关联。但在网状模型中,由于互联网知识链接的低成本的特点,导致任何两个独立的知识结点(node)都能很容易的发生联系。设网络中有n个结点,每个结点之间都能发生双向的联系,则对于整个网络结点之间的联系总数N=n(n-1),每新增加一个结点,联系总数增加△N=(n+1)n-n(n-1)=2n;N``=2>0,所以N是加速增长的,随着结点总数的增加,知识的无序性也随之增加.

.

2.加速交互与马太效应[i]

加速交互(interactiveacceleration),每一结点处的陈述总量在与其他结点的陈述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加速增长(未必不与其他结点的陈述重复)。在初期,网络知识传播的收益是边际递减的。但维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从某一个临界点起,会突然发生边际收益递增的情况,而且边际收益递增的非常快,成几何级数速度的上升。边际递增的原因在于以下两点(1)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2)创新机会的扩张。这两个原因都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讨论过的,即当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时,劳动生产率(对斯密而言就是“平均收益”)随之增长;而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带来创新机会的增长,后者促进新工具的设计和推广。这导致进一步的分工与专业化。这一“收入与分工”共生演化的过程后来被扬格(A.Young)叫做“经济进步(economicprogress)”。罗默据此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知识的传播以及它可以几乎无止境地变化与提炼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好的想法和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性,即非常丰富且能以极低的成本复制,因而产生“边际效益递增”。

网络信息的数量增长是正反馈过程,即如果增长率是正,则信息数量会不断增加,但信息数量又受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刻划这种马太效应就是

案例四:OICQ()

无疑,OICQ是最具有马太效应的应用软件,因为边际成本极低,而边际收益始终是递增的。所以,使用OICQ的人数是呈加速增长的。

从图上,我们清楚的看出了马太效应。而现在用户的增长速度已经减缓,表明OICQ受到硬件条件和上网用户数量的客观制约,已经渐渐接近了均衡点(不动点k)。

3.独立时空与历史融合

独立时空(relativityoftime-space)造成了网上对话常常时空错乱。例如,甲发现了乙的网页的价值,认真与之对话,而乙早已在另一时空里对话,其知识演化早已越过了甲所发现的那个网页。但“文本”有独立生命,故它进入甲的知识传统继续传播和繁衍,甚至会在另一时空与乙相遇,虽面目全非却似曾相识,又对乙的思路发生影响。普罗高津的“时间之矢”很恰当的刻划出了互联网的特征。互联网是个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没有此地,也没有彼地的世界。

历史融合(fusedhistoricities),每个人的“历史性”都与他人的历史性相融合,形成整体知识的历史性(“视界”局限)。由于网络的无序性,网络知识的起点和传播过程都很难界定。好的文章一转再转,遗失了很多重要信息,又增加了很多重要信息,早已面目全非。但考察具体传播过程,总是有因果性联系。但从总体来看,知识的边界早已模糊,全都经过历史(网络上的历史很不同,也许一天就构成了很多历史)而融合了。

案例五:思想的境界()

该网站曾经是首屈一指的整合类学术网站[ii]。后来,于各种原因,主办人李永刚停办了这个网站。

但这个网站已经积累了上GB的文献资料,内容之丰富权威国内几乎没有其他网站能与之相比。因此,很多热情网友为思想的境界做了映象站点,使其他人还能访问以前的文献资料,尽管再也不会有新的增加了。

思想的境界的镜像站点现在每天的访问量仍然很高。因为这个网站信息的质量非常高,真正的网络知识生命周期很长,并不因为时间流逝而削弱知识的质量。所以尽管这个镜像网站提供的是”过期”的网络知识,但它确实正在影响我们现在的网络生活。

四、网络知识的质量与评价

1.专家控制(expertcontrol)(汪丁丁,2000)[iii]。专家的经验之所以越来越重要,是因为信息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在信息使用的总成本里,处理信息的成本(例如“时间”)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以致我们通常只是“知道”网上存在着我们需要的某类信息,却不愿意时间去找到他们。当检索和理解信息的费用超过一定限度时,雇佣"专家服务"就成为合理的选择。

显然,随着专业化的深入,专家与普通人(即从事其它专业的人)之间关于该类专门知识的信息将越发不对称,于是需要有人从事专门将这类专业知识与其它类别的专业知识适当整合的工作以应付潜在的大众需求。这样,知识的层次渐渐深化,在最深层的知识到大众需求之间的,是一个专家服务的链条,也可以叫做“知识价值链”。关于这一知识价值链,普通人感到兴趣的仅仅是它所提供的服务的价格,他们早已放弃了启蒙思想家那种对世界做“百科全书”式的追究的态度。

信息的增加,专业化的深入,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我们有限的学习和认知的能力,赶不上而且越来越赶不上,网络知识呈加速增长的速度。

图5-2-1描述出这种趋势。L是人的学习曲线,因为生理约束,人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的速度总是近似不变的。K是知识的增长曲线,由前文所述,K曲线是递增的。

图5-2-1

案例六:龚师傅硬件()

电脑硬件市场就是这样一个信息高度不完全,不对称的市场。摩尔定律(Moore''''sLaw)[iv]体现了硬件发展的速度。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不可能长时间跟踪了解硬件发展的现状,成本实在太高。

龚师傅是个著名网友,他的网站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多基础的硬件知识,并乐于回答消费者关于硬件的咨询。随着他的名气的增加,消费者对他越来越信赖。他从一个普通网友,逐渐变成了网友信赖的硬件方面的“家”。

2.网络知识垄断的终结

因为网上知识以“超级文本”为存在方式,任何人,只要知道了关键词语就可以搜索到整个文本。任何试图垄断知识的人必须以“不说”为基本的垄断方式,而“不说”的知识是没有权力的知识。我们沿用亨利·乔治(HenryGeorege,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的办法,把“知识”划分为可交流的与不可交流的两类。凡是可以交流的知识,一定可以表达为语言,文初提到的哈佛大学哲学家奎因(W.V.O.Quine)将其表达为“可观测语句”的知识。既然我们讨论的是知识在网络上的传播,那么对于这类知识的前提就是他们是可表示,可传输的。只有把知识最终转换成二进制比特流,才能最终为别人所获得。网络知识极低的复制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导致了对于网络知识垄断的困难性。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知识是一种公共品,正所谓“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

案例七:汉文大藏经(www.buddhist-)

大藏经有一百零六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上,任何寺庙只要拥有一部大藏经甚至半部,就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了。历史上能读完全藏的人很少,通常情况下,全藏更是从不轻易示人的。

随着网络的发展,海内外很多居士纷纷倡导把大藏经数字化,搬上网络。现在,这一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任何人都能在网络上阅览任一部分的经书,甚至打印下载。一台电脑比过去的偌大的藏经楼存储的资料还多。大藏经上网给宗教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读经书已经不再是高僧大德的专利了,再没有人能垄断经书了。

3.信息质量的评价

按照香农定义的“信息”概念,当一个观察主体面对着被观察的客体的最多的可能状态时,或者,一个接收到的信号包含最大的完全随机的噪声时,客体或信号所包含的信息也就最大。所以信息并不是“知识”,信息只是包含可能被知道的知识。当我们说我们拥有某项信息时,我们无非是在说我们已经提取出了那项信息所包含的知识。

这里,我们所评价信息的质量的标准,也就是信号里噪声的多少,也就是信息里所含网络知识的多少。

按照古典的bayesian推理,信息必须满足的一条规则是;然而我们在网络上遇到的情况往往是

随着网络的扩展,我们在许多方面都处在“必然的无知”。“与生机勃勃的文明在进化过程中所利用的全部知识相比,最聪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所拥有的知识都显得十分贫乏,因此,两者的差别也就微不足道了。”(哈耶克,1999年中文版)。我们不需惊怕,但需警惕。先哲苏格拉底说:“承认我们的无知,乃是开智启慧之母。”

随着网络的扩展,网络信息的增加,网络知识的绝对数量必然在增加,但相对比例却未必增加。尽管某些研究表明网上媒介的可信度正在超过它们的印刷版本(托马斯.J.约翰逊、芭芭拉.K.凯,2001),但人们对网络的信赖程度仍然是值得怀疑的。因此,网络知识的提供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我们用一个个体竞争生存的数学模型能够很好的刻划出这方面的竞争和最终的均衡。(见附录1)

网络是无限扩展的,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制订出一个客观评价网络信息真实性的标准。[v]我们用主观标准来抽样调查,则必须意识到有几个重要因素会影响数据的分布。

(1)网络中存在几种垄断倾向。如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的垄断,导致绝大多数信息以英语为载体。

(2)高收入阶层更多接触网络,因此网络信息显然更多偏向高收入阶层。落后和不发达民族较少能接触网络(如美国黑人),因此网上的信息对他们不利。

(3)人们易于信赖他接触最多的媒体。接触电脑超过其他传统媒体的主要是青年人,因此青年人更容易相信网络。

(4)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容易相信一切媒体。老年人较少接触网络,因此导致对网络的信赖度偏高。

(5)男性上网人数要多于女性。因此网上的信息总体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性别歧视。

所以,我们要从既不完备又不准确的知识或信息中确定基本概率赋值,必须基于一个基本的概念:在未知性最大的原则下,追求风险最小。又称为最大未知性原理,即

m(B)是B的概率赋值。。|B|表示子集中B的元素个数,H是包括所有相关信息的辨别框架。

视而不应轻易否定的思想。Levi推理的特点就是考虑信息价值,根据效用函数排除一些可能,再收集更多的信息,逐步进行搜索。

运用这种思想方法,人们可以在逐步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概率赋值,控制整个递推过程,从而努力追求做到最大未知性原理。

早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就用洞穴之喻[vii]指出无知的表现。在网络时代,我们不禁要再一次问自己,我们是否正在越来越无知?

案例八:新语丝(/new.html)

新语丝是个很另类的网站,站长是方舟子。它有一个很著名的栏目—立此存照,专门揭露网上网下的假消息和腐败黑幕。

站长方舟子至少是个很有勇气的人。他的揭露批判未必全部准确,但确实对打击网络假信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术必须诚实,新闻必须真实,网络必须踏实。他们都应该与虚假无缘。如果有人不遵守游戏规则,不管地位多高,名气多大,我们都要揭露他。”-方舟子

--------------------------------------------------------------------------------

[i]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伸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优势积累,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ii]关于国内的学术网站,笑蜀网友曾经有全面的堪称权威的评价。他的帖子”学人网站的兴起和发展“可以在/publish/readArticle.asp?id=5711处找到。

[iii]汪丁丁指出,专家控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这在网络上表现的特别明显。这样,也给某些专家造成了很大的“话语霸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有效的建立“专家系统”。

[iv]摩尔定律:Intel公司创建人之一戈登·摩尔的经验法则,他预言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到24个月将增加一倍,而价格则降低一半。实际情况证明这一定律是对的。

[v]哈耶克称之为”理性的自负”。在缺乏完备信息和网络始终在不断扩展变化的前提下,而且评定信息的真实性又是一件很困难很主观的行为,制订客观标准必然是不准确,不现实的。

[vi]转引自郑维敏《正反馈》p326,具体表述可以参考Levi,I,Decisionandresolu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

[vii]柏拉图洞穴之喻: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在他们与墙之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的东西的影子,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墙上来的。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最后有一个人逃出了洞穴来到光天化日之下,他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才察觉到他前此一直是被影象所欺骗的。如果他是适于做卫国者的哲学家,他就会感觉到他的责任是再回到洞穴里去,回到他从前的囚犯同伴那里去,把真理教给他们,指示给他们出来的道路。但是,他想说服他们是有困难的,因为离开了阳光,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而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

【参考文献】

冯兴元,2000,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竞争和制度演化,中评网

费希特,1795,《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哈耶克,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冯:《自由宪章》,杨玉生、冯兴元、陈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罗仲伟,2000,网络的基本特性,社科院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提供,中评网首发

石元康,自发的秩序与无为而治,原载于《国际中国哲学研讨会》(1986),录自作者文集《当代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托马斯J.约翰逊/芭芭拉K.凯,2001,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榕树下网站

汪丁丁,2001,关于宽带网时代知识状况的几点看法,浙大经济论坛讨论稿

汪丁丁,2001,网络幽灵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财经》8月刊

汪丁丁,2000,网络经济三个基本原理,《财经》7月刊

汪丁丁,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上篇),公共论丛,第二辑

汪丁丁,1998,知识:互补性与本土性,天则论丛(1998)〈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财政经贸出版社

郑维敏,1998,《正反馈》,清华大学出版社

附录1

网络知识提供者之间的竞争

网络知识提供者(ICP)之间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网络作为一项产业,网络知识的提供,除了网友原始的热情外,最终必然只能靠商业利润的推动。网络知识的提供虽然成本很低,毕竟不是无成本的,也只有盈利才能维持网站的运行。

网站要争夺的唯一的资源就是客户,技术上表现为访问量(pageview)。这是资源的初始分配,在下面我们将看到,这往往就决定了最终的生存结局。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两个个体的竞争生存模型,来探讨ICP的竞争条件[vii]。

然后,我们分别对四个不动点做稳定性分析

(0,0)点:

所以,当时,只有一个稳定点,表示两家ICP最终可以共存。而,最终有两个不动点解,表示最后只有一家ICP最终可以生存下来。具体哪一个生存下来,取决于最初的资源配置。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访问量是稀缺资源,所有的网络公司倾尽全力争夺“眼球”,展开了零和博弈。网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诞生,但市场定位很不明确,各自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是很不够的,千篇一律。正因为网站从模式到实质的雷同,所以网站之间的影响是很大的,最终导致了赢家通吃(winnertakesall)的局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场渐趋成熟。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上网的人数每年成倍往上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从1997年到2000年7月,几乎每半年就翻一番,而联网的计算机数也有同样速度的增长。这大大扩大了市场总的承受能力,即,。但相比之下,许多网络公司的经营理念也日趋成熟,纷纷细分市场,明确定位,加强分工协作,结成战略同盟.网络公司互相之间的竞争表现为更高层次的竞争,而不是低级的访问量之间的竞争。从零和博弈发展成为正和博弈,不同的网站各自占领了不同的市场。的下降速度远远大于的增长速度。所以,在网络用户的分配市场上,表现为,即不同的ICP可以和平共处,达到均衡。

在两年前,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网络狂潮。在中国,则展开了门户网站的白热化争夺。在竞争的过程和市场的演进过程,很好的为上述模型提供了一个佐证。

网络传播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字】网络知识,自发秩序,演进,竞争,均衡,不动点

一、知识,网络和网络知识

知识的定义有很多种,费希特、叔本华、胡塞尔、威廉·詹姆斯、哈耶克、罗素等都给出过知识的定义。我在本文中将只采用狭义的知识的定义,即“主观的知识”,用哲学家奎因的话说:你认为你知道的东西就构成你的知识。(W.V.Quine,PursuitofTruth,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反过来,我认为还必须从知识的传播和接受的角度对我们讨论的知识的范围作更精确的划分。罗素指出,知识的来源有三种,其一为个人直接体验所得的知识;其二为通过其他人间接体验所得的知识;其三为内省所得的知识。既然我们讨论的是在网络流通中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不可能是直接体验的,而内省或者是顿悟的知识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也就更无法最终转换成二进制的比特流在网络上流传。这样,我们从知识的获取的角度划出了一条界线。

还有必要区分一下“知识”和“信息”。任何带有结构的东西,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都载着某种信息,关于“结构”的信息。

网络并不是一诞生起就能作为知识的载体的。Email,ftp,telnet等技术都不足以承担如此海量的知识比特流的传播,直到我们有了..所以本文对网络知识的讨论以.为基础,并以超文本技术(hyper-text)作为知识的载体。

本文中所使用网络知识这个概念,并不是指关于网络技术的知识,而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保存于互联网上千万台主机中的某一台或几台的数据库中,能够通过网络被他人访问的信息中所包涵的知识。

二、网络中的自发秩序

1.自发性

自发秩序,即这个秩序必须是“自发的”,非人为设计的。为了强调这一点,哈耶克曾长期使用从自然科学中借来的“SpontaneousOrder”这个词,即“自发的秩序”。如前述,任何人为的整体设计都会最终破坏这一秩序的“创造性”。

哈耶克对自生自发秩序的研究建立在对三种行动和知识的关系的分析上,而这三种行动在网络知识的传播这一情况下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特征:

(1)个人行动与他人知识的关系:一个人无法替他人决策,因为他无法占有他人的全部个人知识,而这种个人知识是和他人特定的时空情景结合在一起的。

(2)个人的行动与他自己的知识的关系:一个人无法甚至确切地知道他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行为,他可能也是“知其然”(knowwhat)而不“知其所以然”(knowhow)。

(3)个人的行动和整个文明累积的知识的关系:一个人对他依照从事的那一套文明社会的普遍抽象规则并不能确切的知道和清晰地表述.

石元康进一步阐述说,在一个完美的自发秩序中,每个元素所占的地位,并非是由一个外在或内在的力量的安排所造成的结果,而是由各个元素本身的行动所产生的。这个秩序,也不是任何一个秩序中的成员所刻意造成的,而是各成员的行动与互动之间所造成的一个非有意的结果(unintendedconsequences)。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invisiblehand)的理论,正是自发秩序的一个最好例子。而网络知识的爆炸式演进,也正是自发秩序的产物。

案例一:第九城市(..the9.)

按照常规理念,论坛(forum)是用来张贴有一定深度的讨论文章的,不允许随意贴无聊空洞的帖子。而聊天室是用来聊天的(chatingroom).第九城市创立时分别设置了论坛和聊天室。但网友都觉的在论坛上聊天比在聊天室更方便。而且更能体现出一种小团体的亲和力。于是,第九城市的论坛上充满了灌水聊天,而聊天室则冷冷清清。

对于网友更改了论坛的作用,网管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行改变网友形成的自发秩序。而是因势利导,索性把论坛设计的更适合聊天,并以论坛为单位成立了”街道”,更便于网友在论坛上聊天。九城在这一点上大受网友支持,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2.流动性

流动性机制(liquidificationofinformation/documents),网上任一结点的任一页内容都可以随时变更,故与传统媒体不同,网上知识有自己的进化史。网络知识不仅在增长,同时也在消失和改变,这也是由网络存储媒体的低成本易变性(changeability)的结果。网络知识是分散形成和独立传播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超级数据库(superdatabase)能够存储网络所有结点上的信息(且不说批判里面包涵的知识的困难性)并跟踪所有信息的诞生,消亡和变化。

知识消失和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为网络知识是如此浩瀚,有时候我们丢失了知识的索引,就意味着我们丢失了知识.再上溯索引的索引,这之间的环节是如此之多,又以网状模式发生联系,以致于网络知识的变化是不可追踪的.

同样的,网络知识的诞生也是不可预料的.我们的感受,只能是”意外的惊喜”而已.

案例二:cenet论坛(162.105.169.201/forum/default.asp)

这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论坛,创立1年多来积累了无数有质量的帖子。写帖子从技术上说,就是将一组有意义的代码存入该服务器的数据库。由于技术的限制,该论坛只能显示1年以内的帖子。1年以后,即使代码仍然在服务器上,但我们在技术上缺少直接的线索可以找到该位置,也就是这些帖子(里面包涵的网络知识)”消失了”。

也许有一天,由于网管的技术调整或者根据其他线索,我们又能访问这些帖子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这些网络知识又再次”诞生”了。

3.差异个性

差异个性(identitydifference)意味着网上的“个性”往往是以“差异”的方式表现出来,因为人们无从辨认一个人的历史,只能从“它”的各种不同身份与文字中判断“它”的“性格”、“品性”、“口味”、“外表”、“身份”。社会再也不可能为个人贴上标签。这里只有“发散”着的个人,“自我”与“它我”的身份混淆,以至“物-我”的两执都日益艰难、漏洞百出、越来越不真实、梦幻化。

网络社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和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的技术的发展正是这一特征的直接技术产物。在QQ中,用不同的头像表现出自身的个性,这是QQ得以成功的很大一个要素。现在,几乎所有的社区都意识到给网友提供独特的头像和个性签名,从而体现出网友的个性特征,这是社区得以成功的基本条件。而网络游戏也趋向开发式游戏,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自己的玩法,而不是制订一套游戏以后让所有玩家来适应。通过网络,个性化服务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们对于浏览器的切身体会也能够深深感受到这一点。斯坦福大学研制的“GoogleSearch”,当然还有其它收费的智能型搜索器如“哥伦布搜索器”等等,都已经储存了惊人的数据库。但问题是,这些智能搜索器仍然无法一一适应参与网上阅读和对话的每个人的个性。个性化服务,特别是知识服务这种无法简单判断偏好的高级服务,任重而道远。

案例三:易趣网(..eachnet.)

易趣网是中国最著名的网络拍卖公司之一,它主要采取的是B2B的服务形式.因此,定位于个性服务,与为厂商服务完全不同.

它为注册用户提供了“量身定做”式的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预订要了解某几项领域的拍卖情况,易趣网会定期把你所预订的内容发送给你。而你如果参与了拍卖,易趣网提供了很多方便用户的措施,自动提价、最高限额、定时通知等,都可以由用户自己来定做。易趣网的个性化服务,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网络知识的交互和演进

1.交叉参照和独立延伸

交叉参考(cross-reference),即每一结点处的陈述都以其他结点的陈述为注解或前提。由于互联网主体的缺失,每台主机每个用户都是一个具有平等地位、独立人格的个体。每一个人都自发的创造和传播网络知识。在互联网上,每一个页面都可以做别人的链接,作为自己的参照。同样的,每个页面也都有同样的概率被别人链接,作为别人的参照。只要一个链接,就能把你带往未知的空间。我们永远无法把若干页面象订成一本书一样合并起来,因为顺着超链接网页是按照复杂网状的秩序无限扩展的。

独立延伸(geneticeindependence),每一结点的陈述都是独立的个人从其个人知识传统抽取的一个片断构成的。在此意义上独立于其他结点。要听懂一个人的话,不光要听他说什么,还不得不时时回去读他已经说过什么。而互联网的问题,至少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在阅读和对话时难以像一部著作那样系统回顾相关论题的历史。

传统媒体的知识,每一个片断仅能与有限的其他知识片断发生关联。但在网状模型中,由于互联网知识链接的低成本的特点,导致任何两个独立的知识结点(node)都能很容易的发生联系。设网络中有n个结点,每个结点之间都能发生双向的联系,则对于整个网络结点之间的联系总数N=n(n-1),每新增加一个结点,联系总数增加△N=(n+1)n-n(n-1)=2n;N``=2>0,所以N是加速增长的,随着结点总数的增加,知识的无序性也随之增加.

.

2.加速交互与马太效应[i]

加速交互(interactiveacceleration),每一结点处的陈述总量在与其他结点的陈述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加速增长(未必不与其他结点的陈述重复)。在初期,网络知识传播的收益是边际递减的。但维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从某一个临界点起,会突然发生边际收益递增的情况,而且边际收益递增的非常快,成几何级数速度的上升。边际递增的原因在于以下两点(1)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2)创新机会的扩张。这两个原因都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讨论过的,即当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时,劳动生产率(对斯密而言就是“平均收益”)随之增长;而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带来创新机会的增长,后者促进新工具的设计和推广。这导致进一步的分工与专业化。这一“收入与分工”共生演化的过程后来被扬格(A.Young)叫做“经济进步(economicprogress)”。罗默据此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知识的传播以及它可以几乎无止境地变化与提炼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好的想法和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性,即非常丰富且能以极低的成本复制,因而产生“边际效益递增”。

网络信息的数量增长是正反馈过程,即如果增长率是正,则信息数量会不断增加,但信息数量又受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刻划这种马太效应就是

案例四:OICQ(..tencent.)

无疑,OICQ是最具有马太效应的应用软件,因为边际成本极低,而边际收益始终是递增的。所以,使用OICQ的人数是呈加速增长的。

从图上,我们清楚的看出了马太效应。而现在用户的增长速度已经减缓,表明OICQ受到硬件条件和上网用户数量的客观制约,已经渐渐接近了均衡点(不动点k)。

3.独立时空与历史融合

独立时空(relativityoftime-space)造成了网上对话常常时空错乱。例如,甲发现了乙的网页的价值,认真与之对话,而乙早已在另一时空里对话,其知识演化早已越过了甲所发现的那个网页。但“文本”有独立生命,故它进入甲的知识传统继续传播和繁衍,甚至会在另一时空与乙相遇,虽面目全非却似曾相识,又对乙的思路发生影响。普罗高津的“时间之矢”很恰当的刻划出了互联网的特征。互联网是个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没有此地,也没有彼地的世界。

历史融合(fusedhistoricities),每个人的“历史性”都与他人的历史性相融合,形成整体知识的历史性(“视界”局限)。由于网络的无序性,网络知识的起点和传播过程都很难界定。好的文章一转再转,遗失了很多重要信息,又增加了很多重要信息,早已面目全非。但考察具体传播过程,总是有因果性联系。但从总体来看,知识的边界早已模糊,全都经过历史(网络上的历史很不同,也许一天就构成了很多历史)而融合了。

案例五:思想的境界(..sixiang.)

该网站曾经是首屈一指的整合类学术网站[ii]。后来,于各种原因,主办人李永刚停办了这个网站。

但这个网站已经积累了上GB的文献资料,内容之丰富权威国内几乎没有其他网站能与之相比。因此,很多热情网友为思想的境界做了映象站点,使其他人还能访问以前的文献资料,尽管再也不会有新的增加了。

思想的境界的镜像站点现在每天的访问量仍然很高。因为这个网站信息的质量非常高,真正的网络知识生命周期很长,并不因为时间流逝而削弱知识的质量。所以尽管这个镜像网站提供的是”过期”的网络知识,但它确实正在影响我们现在的网络生活。

四、网络知识的质量与评价

1.专家控制(expertcontrol)(汪丁丁,2000)[iii]。专家的经验之所以越来越重要,是因为信息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在信息使用的总成本里,处理信息的成本(例如“时间”)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以致我们通常只是“知道”网上存在着我们需要的某类信息,却不愿意时间去找到他们。当检索和理解信息的费用超过一定限度时,雇佣"专家服务"就成为合理的选择。

显然,随着专业化的深入,专家与普通人(即从事其它专业的人)之间关于该类专门知识的信息将越发不对称,于是需要有人从事专门将这类专业知识与其它类别的专业知识适当整合的工作以应付潜在的大众需求。这样,知识的层次渐渐深化,在最深层的知识到大众需求之间的,是一个专家服务的链条,也可以叫做“知识价值链”。关于这一知识价值链,普通人感到兴趣的仅仅是它所提供的服务的价格,他们早已放弃了启蒙思想家那种对世界做“百科全书”式的追究的态度。

信息的增加,专业化的深入,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我们有限的学习和认知的能力,赶不上而且越来越赶不上,网络知识呈加速增长的速度。

图5-2-1描述出这种趋势。L是人的学习曲线,因为生理约束,人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的速度总是近似不变的。K是知识的增长曲线,由前文所述,K曲线是递增的。

图5-2-1

案例六:龚师傅硬件(gsf.sina..cn)

电脑硬件市场就是这样一个信息高度不完全,不对称的市场。摩尔定律(Moore''''sLaw)[iv]体现了硬件发展的速度。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不可能长时间跟踪了解硬件发展的现状,成本实在太高。

龚师傅是个著名网友,他的网站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多基础的硬件知识,并乐于回答消费者关于硬件的咨询。随着他的名气的增加,消费者对他越来越信赖。他从一个普通网友,逐渐变成了网友信赖的硬件方面的“家”。

2.网络知识垄断的终结

因为网上知识以“超级文本”为存在方式,任何人,只要知道了关键词语就可以搜索到整个文本。任何试图垄断知识的人必须以“不说”为基本的垄断方式,而“不说”的知识是没有权力的知识。我们沿用亨利·乔治(HenryGeorege,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的办法,把“知识”划分为可交流的与不可交流的两类。凡是可以交流的知识,一定可以表达为语言,文初提到的哈佛大学哲学家奎因(W.V.O.Quine)将其表达为“可观测语句”的知识。既然我们讨论的是知识在网络上的传播,那么对于这类知识的前提就是他们是可表示,可传输的。只有把知识最终转换成二进制比特流,才能最终为别人所获得。网络知识极低的复制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导致了对于网络知识垄断的困难性。从这种意义上说,网络知识是一种公共品,正所谓“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

案例七:汉文大藏经(..buddhist-canon.)

大藏经有一百零六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上,任何寺庙只要拥有一部大藏经甚至半部,就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了。历史上能读完全藏的人很少,通常情况下,全藏更是从不轻易示人的。

随着网络的发展,海内外很多居士纷纷倡导把大藏经数字化,搬上网络。现在,这一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任何人都能在网络上阅览任一部分的经书,甚至打印下载。一台电脑比过去的偌大的藏经楼存储的资料还多。大藏经上网给宗教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读经书已经不再是高僧大德的专利了,再没有人能垄断经书了。

3.信息质量的评价

按照香农定义的“信息”概念,当一个观察主体面对着被观察的客体的最多的可能状态时,或者,一个接收到的信号包含最大的完全随机的噪声时,客体或信号所包含的信息也就最大。所以信息并不是“知识”,信息只是包含可能被知道的知识。当我们说我们拥有某项信息时,我们无非是在说我们已经提取出了那项信息所包含的知识。

这里,我们所评价信息的质量的标准,也就是信号里噪声的多少,也就是信息里所含网络知识的多少。

按照古典的bayesian推理,信息必须满足的一条规则是

随着网络的扩展,网络信息的增加,网络知识的绝对数量必然在增加,但相对比例却未必增加。尽管某些研究表明网上媒介的可信度正在超过它们的印刷版本(托马斯.J.约翰逊、芭芭拉.K.凯,2001),但人们对网络的信赖程度仍然是值得怀疑的。因此,网络知识的提供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我们用一个个体竞争生存的数学模型能够很好的刻划出这方面的竞争和最终的均衡。(见附录1)

网络是无限扩展的,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制订出一个客观评价网络信息真实性的标准。[v]我们用主观标准来抽样调查,则必须意识到有几个重要因素会影响数据的分布。

(1)网络中存在几种垄断倾向。如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的垄断,导致绝大多数信息以英语为载体。

(2)高收入阶层更多接触网络,因此网络信息显然更多偏向高收入阶层。落后和不发达民族较少能接触网络(如美国黑人),因此网上的信息对他们不利。

(3)人们易于信赖他接触最多的媒体。接触电脑超过其他传统媒体的主要是青年人,因此青年人更容易相信网络。

(4)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容易相信一切媒体。老年人较少接触网络,因此导致对网络的信赖度偏高。

(5)男性上网人数要多于女性。因此网上的信息总体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性别歧视。

所以,我们要从既不完备又不准确的知识或信息中确定基本概率赋值,必须基于一个基本的概念:在未知性最大的原则下,追求风险最小。又称为最大未知性原理,即

m(B)是B的概率赋值。。|B|表示子集中B的元素个数,H是包括所有相关信息的辨别框架。

视而不应轻易否定的思想。Levi推理的特点就是考虑信息价值,根据效用函数排除一些可能,再收集更多的信息,逐步进行搜索。

运用这种思想方法,人们可以在逐步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概率赋值,控制整个递推过程,从而努力追求做到最大未知性原理。

早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就用洞穴之喻[vii]指出无知的表现。在网络时代,我们不禁要再一次问自己,我们是否正在越来越无知?

案例八:新语丝(../new.html)

新语丝是个很另类的网站,站长是方舟子。它有一个很著名的栏目—立此存照,专门揭露网上网下的假消息和腐败黑幕。

站长方舟子至少是个很有勇气的人。他的揭露批判未必全部准确,但确实对打击网络假信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术必须诚实,新闻必须真实,网络必须踏实。他们都应该与虚假无缘。如果有人不遵守游戏规则,不管地位多高,名气多大,我们都要揭露他。”-方舟子

[i]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伸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优势积累,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ii]关于国内的学术网站,笑蜀网友曾经有全面的堪称权威的评价。他的帖子”学人网站的兴起和发展“可以.3.rongshu./publish/readArticle.asp?id=5711处找到。

[iii]汪丁丁指出,专家控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这在网络上表现的特别明显。这样,也给某些专家造成了很大的“话语霸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有效的建立“专家系统”。

[iv]摩尔定律:Intel公司创建人之一戈登·摩尔的经验法则,他预言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到24个月将增加一倍,而价格则降低一半。实际情况证明这一定律是对的。

[v]哈耶克称之为”理性的自负”。在缺乏完备信息和网络始终在不断扩展变化的前提下,而且评定信息的真实性又是一件很困难很主观的行为,制订客观标准必然是不准确,不现实的。

[vi]转引自郑维敏《正反馈》p326,具体表述可以参考Levi,I,Decisionandresolu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4

[vii]柏拉图洞穴之喻: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在他们与墙之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的东西的影子,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墙上来的。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最后有一个人逃出了洞穴来到光天化日之下,他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才察觉到他前此一直是被影象所欺骗的。如果他是适于做卫国者的哲学家,他就会感觉到他的责任是再回到洞穴里去,回到他从前的囚犯同伴那里去,把真理教给他们,指示给他们出来的道路。但是,他想说服他们是有困难的,因为离开了阳光,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而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

【参考文献】

冯兴元,2000,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竞争和制度演化,中评网

费希特,1795,《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哈耶克,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冯:《自由宪章》,杨玉生、冯兴元、陈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罗仲伟,2000,网络的基本特性,社科院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提供,中评网首发

石元康,自发的秩序与无为而治,原载于《国际中国哲学研讨会》(1986),录自作者文集《当代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托马斯J.约翰逊/芭芭拉K.凯,2001,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榕树下网站

汪丁丁,2001,关于宽带网时代知识状况的几点看法,浙大经济论坛讨论稿

汪丁丁,2001,网络幽灵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财经》8月刊

汪丁丁,2000,网络经济三个基本原理,《财经》7月刊

汪丁丁,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上篇),公共论丛,第二辑

汪丁丁,1998,知识:互补性与本土性,天则论丛(1998)〈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财政经贸出版社

郑维敏,1998,《正反馈》,清华大学出版社

附录1

网络知识提供者之间的竞争

网络知识提供者(ICP)之间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网络作为一项产业,网络知识的提供,除了网友原始的热情外,最终必然只能靠商业利润的推动。网络知识的提供虽然成本很低,毕竟不是无成本的,也只有盈利才能维持网站的运行。

网站要争夺的唯一的资源就是客户,技术上表现为访问量(pageview)。这是资源的初始分配,在下面我们将看到,这往往就决定了最终的生存结局。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两个个体的竞争生存模型,来探讨ICP的竞争条件[vii]。

然后,我们分别对四个不动点做稳定性分析

(0,0)点:

所以,当时,只有一个稳定点,表示两家ICP最终可以共存。而,最终有两个不动点解,表示最后只有一家ICP最终可以生存下来。具体哪一个生存下来,取决于最初的资源配置。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访问量是稀缺资源,所有的网络公司倾尽全力争夺“眼球”,展开了零和博弈。网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诞生,但市场定位很不明确,各自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是很不够的,千篇一律。正因为网站从模式到实质的雷同,所以网站之间的影响是很大的,最终导致了赢家通吃(winnertakesall)的局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场渐趋成熟。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上网的人数每年成倍往上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从1997年到2000年7月,几乎每半年就翻一番,而联网的计算机数也有同样速度的增长。这大大扩大了市场总的承受能力,即,。但相比之下,许多网络公司的经营理念也日趋成熟,纷纷细分市场,明确定位,加强分工协作,结成战略同盟.网络公司互相之间的竞争表现为更高层次的竞争,而不是低级的访问量之间的竞争。从零和博弈发展成为正和博弈,不同的网站各自占领了不同的市场。的下降速度远远大于的增长速度。所以,在网络用户的分配市场上,表现为,即不同的ICP可以和平共处,达到均衡。

在两年前,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网络狂潮。在中国,则展开了门户网站的白热化争夺。在竞争的过程和市场的演进过程,很好的为上述模型提供了一个佐证。

网络传播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直播课堂;行为;师生互动

一、引言

在“互联网+”理念的推动下,课堂与网络的结合日益密切。高校网络直播课重构了师生互动关系中的前台和后台,无形中改变了学生的表达意愿、表达频率和表达风格,为师生互动打开了新局面。同时,技术也在教育中占据了战略性地位,技术赋权将带来学习的新图景。本文试图回答如下问题:相较于传统课堂,网络课堂下的师生互动行为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在网络直播课中学生和老师分别是出于何种动机进行互动?其中隐藏着哪些理论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选取与研究对象确定。本文以网络直播课堂为研究对象,选取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师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统计网络直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频率、意愿、动机、师生间相互的印象及互动态度。在进一步研究互动平台对话语权、师生关系的影响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老师及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对于网络直播课堂中互动的感受,最后结合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对网络直播课堂给师生互动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作用规律以及影响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通过对于收集到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网络直播课堂下师生的互动方式发生了哪些改变、发生这种变化的行为动机是什么,进一步通过理论解释这些现象。同时通过对参与网络直播课堂的高校师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寻他们对网络课堂下新型师生互动的感受与看法。

(二)问卷设计与深度访谈提问设计。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师生为研究对象,对师生在疫情中参与线上课程的效果进行调查。对于互动频率,问题设置为“每节网络直播课与老师进行互动次数约为”“你认为网络直播课中老师的互动频率应该在多少比较合适”“课后与老师互动次数约为”;对于互动意愿,问题设置为“在网课上与老师互动的目的为”;对于互动效果,问题设置为“你是否认为网络课程下老师更加平易近人”“你是否认为网络互动下与老师的关系更加亲近”“你是否认为网络互动下与老师的交流更加平等”“你是否认为更愿意在网络课堂下无面对面交流与老师的交流”。选取华中师范大学在校生作为深度访谈对象,基本问题为“每天使用网络直播课的时长与方式”“喜欢何种师生互动方式”“相较于传统课堂的师生互动的变化”等,并进一步了解“是否会在网络直播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与传统课堂相比师生互动是否更有吸引力”“在课堂中与老师的互动”等方面。

(三)研究发现。从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来看,不认同“网络课堂使师生交流更加平等,师生关心更加亲近,交流尴尬减少”的学生占少数,大多数人认为有一定改善或者改善不大。总体分析该数据,相较于传统课堂,网络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平等性、趣味性都有所增加,心理层面上与老师的亲近感也有所增强。(如表1、表2、表3)在深度访谈中,“网络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加轻松自在”的观点提及频率较高,大部分学生认为相较于传统课堂,网络课堂的上课状态更加随意,互动也更加轻松。大多受访者认为在传统课堂表达时往往想要保持以一种严谨、严肃、专业化的口吻进行表达,鲜有开玩笑、藏段子的表达,宁愿缄口不语,也不愿调侃式互动。而在网络课堂上,表达氛围则相对轻松。网络课堂中的交流更像是一场“学术造梗”,即抓住课堂中的笑点,进行较轻松的表达。

三、基于拟剧理论的行为分析

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将区域分为前台与后台。前台即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区域,也是人们进行正式表演的地方,个人在前台的表演是为了维持并体现两类标准:礼貌与体面。而后台区域或后台可以定义为一种相对于特定表演场所的地方,在那里,有意与表演所促成的印象相矛盾是一件自然的事。戈夫曼认为,人这个词,最初的含义是一种面具:每一个人总是并处处都或多或少地在扮演一种角色。其中,每个人的表演区域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表演的区域,后台是表演者休息的区域,是观众不会闯入的地方,区别二者的方法主要看是否有观众在场。然而大众传播的出现使前台与后台的界限变得模糊,导致了“伪后台”的出现。它为了更好地进行印象管理,将前台的舞台设置后台化。社会作为一个公共舞台,社会成员依据社会分工和自身角色的设定,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表演行为管理和控制,影响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形成和建构[1]。传统课堂中前台是教室,学生完全投入前台。起立发言的学生将成为视觉中心,一举一动都受到观众的关注,学生在表达中流露出破坏表演的信息在所难免,比如语言表达的不流畅、答案的不精准等。此时,后台行为出现在前台,也就是尴尬、脸红、慌张等情况。而这往往是学生不愿意在传统课堂上互动的理由之一。而在网课模式下,个人身处一个十分安全的后台:只要不手滑点开麦克风或摄像头,个人在后台的任何不愿为人知的举动都可得到保密,学生“被注视”的可能大大减小,从而缓解发言前对表现不佳的焦虑和发言中的紧张。缺少了上课时所呈现的前台氛围,师生情感的互动性、课堂临场感等要素均受到限制,而上课时所需要的严肃性、纪律性也随之消解。网络强化了对后台行为的保护,消除了学生对紧张、尴尬的忧虑,从而使其表达欲望得到释放。比如:受访者A:我经常在上课前一分钟被闹钟惊醒,也会一边上课一边吃饭,也会躺着听课,甚至会挂着课玩手机,这些都是原本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我只要不去点开麦克风和摄像头,别人就不会知道我是以怎样的方式上课。受访者B:三月份的时候,爸妈因为工作原因要到广东,于是把我也带上了,起初我还十分担心课程的问题,但在我意料之外的是,除了信号偶尔卡顿,那天居然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中顺利上完了一天的课。以前上课的“仪式感”在网课中大大减少,我的行为也变得随意起来。

四、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情感分析

互动仪式理论起源于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而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则进一步完善了互动仪式理论的框架。柯林斯从微观情境视角,提出了社会互动的动力机制——互动仪式链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互动仪式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形成共同的关注焦点,并彼此感受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感。他认为情感能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互动的根本动力,共享的认知体验为参与互动的成员身份带来的自我认可与情感能量的聚集,是互动仪式结果产生的前提;群体符号是互动仪式链生成的结果之一,是情感能量的结晶,通过制造有代表性的群体符号或神圣物,增强群体的团结、敬畏意识。对此,他提出了互动仪式的过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起始条件有4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2]在柯林斯看来,互动式关于情景的理论,是以情景为基础的关于符合和情感的互动关系。而网络直播课堂的开展就是抛弃“身体在场”的互动的实现[3]。相对自主与平等的虚拟环境使人更容易自由发声、表达情感,增强参与的体验感。相比传统面授课堂,网络课堂中人成了一个虚拟的账号,网络为每个人提供了相对平等自主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摘掉自己的性格面具,只需要动下手指就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情感。并且这种情感更容易感染其他人,这种共享的情感状态往往建立在相互关注焦点的基础之上。在线下课程结束后,很少有同学直接对不太熟悉的老师打招呼。但在网络课程中,同学往往会在聊天框中发送“老师辛苦了”“老师再见”等消息,并且这种话往往是大量同时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共享的情感状态,也是体验感的增强[4]。互动仪式链理论研究表明,个体在团队互动过程中体验到积极情感,会伴随群体的情感互动,形成以共同目标为焦点的积极正面情感。在网络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往往以知识性的内容为主,在符号互动中缺乏情感能量的传递,在短暂的、不能知晓学生真实反馈的线上会议中,教师不敢将聚焦偏离于与课程内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上进行发散,难以在课堂上将知识与情感投入、情感投入与主体体验融合,互动的效果会远低于预期。因此,教师通常会在课后在群聊中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但同时还发现,网络课在为师生都带来新的课堂体验的同时,也对师生互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表达机会的放开导致无效发言、重复内容刷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课堂秩序,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表达意愿;而交流规则的幽默化、搞笑化使学生的表达减少了对严谨的关注,转而追求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术本该拥有的严肃性。根据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对仪式的定义及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分析,网络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缺乏仪式感,缺乏与教师面对面互动、其他同学的积极影响等“他律”因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师生互动效果相对下降。涂尔干认为仪式是由社会成员或者专门人员参与的象征性的、表演性的、传统性的、程式化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在传统课堂中,教室这个实体环境因素的影响、老师面对面的授课方式以及有众多同学作为集体的共同学习帮助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仪式感,它们都属于“他律”因素。而网络课堂的参与主体不变,知识传播、共享、吸收、讨论的本质也不变,但由于缺乏身体在场,加上本身的随意化,学生在学习中“他律”因素缺乏,学习仪式感减弱。

五、总结与反思

网络授课的技术变革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而带来了人际互动模式的改变。当互联网技术变革切实地改变了传统研究要素的基础“身体在场”之后,教学活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新情境下师生、学生的符号互动和信息、情感的传达走向了新的弥合途径。在过去的传统课堂中,老师向来是传者,学生是听者,在人们心中,老师理应拥有话语权,而学生应该在课上保持安静、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而在当下的网络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逐渐变多,话题逐渐放开。除了课程相关的发言,衍生话题也逐渐变多。网络传播下,现实中的身份、责任、规制仿佛消失了,每个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观点、张扬个性。这样低成本的发言机会同时带来了很多无效互动。表达机会的开放必将导致无效发言的增多,同时阻碍其他有效发言被真正看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师生互动的效果。基于前文对网络直播课堂下师生互动的行为与心理分析,可以从三个角度采取应对策略。从学生角度来说,网络课堂下的师生互动在很多维度上都优于传统互动模式,但由于多方面的影响,仪式感减弱,“他律”因素减少,此时就需要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自律,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和老师一起创造良好的网络互动环境,达到良好的效果[5]。从教师角度来说,网络课堂下的师生互动创造了比较宽松的讨论环境,老师需要把握好氛围,找到可以同时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效果的平衡点,这也是网络直播课堂未来需要着重研究之处。从网课软件角度来说,对于网络直播课堂可能存在的弊端,应该予以重视,同时专注研发更有利于促进课堂良好师生互动的功能,适应老师和学生的需求,带来更好的网络直播课堂。

六、结语

本研究完善了网络直播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与心理的相关研究,但由于笔者研究能力有限,研究仍存在诸多局限。首先,本文针对师生互动的行为与心理进行研究,但笔者掌握的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不足,专业性有所欠缺。其次,本文选择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从个体层面研究了师生互动的行为与心理,未从宏观角度切入,更全面地进行探讨。再次,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偶然性因素,所选择的访谈对象不能代表整个学生群体。最后,在本文最重要的访谈资料分析归纳部分,对调查显示的行为分析未做到面面俱到,在对用户的心理进行分析时,归纳较浅显,未进一步深挖。以上不足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教训,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扩大研究样本群体,进一步探索网络直播课堂带来的影响与师生的心理变化。

参考文献:

[1]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2.

[2]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2-106.

[3]郭淼,马威.互动仪式链视域下的“慢直播”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0(06):97-100.

[4]张蔚.网络锦鲤祈愿的互动仪式链[J].青年记者,2019(05):27-28.

网络传播知识范文第4篇

网络对于思政政治工作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流途径,而且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也使得一些负面信息不断的滋生。机遇:思想政治工作是对群众进行的思想工作,因此深入到群众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该工作的基本保障。网络所具有的丰富的信息以及平等交流的优势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机遇,极大的拓宽了思政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掌握丰富的信息是掌握社会最新知识的基本。以往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是通过报刊等方法获得信息,这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在时空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网络的出现,则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获取无尽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挑战:网络的出现并不是完美的,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从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来看,因为网络信息的混乱以及管理的困难给思政政治工作者也带来一定的困扰。网络实现了人际交往的间接化,放大了人和人之间的精神交往世界,但是也限制了物质接触空间。因为网络而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也时有发生。因而,在对待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问题上,应该辩证的看待。要充分利用网络,寻找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值得我们去探讨。

2.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探讨

2.1利用网络传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在进行思想政工作的过程中,时机很重要。如果能够在最佳时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那么其效果才能达到最佳。通过利用网络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最佳时机进行,网路可以及时把信息传播到各个网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反映提供条件。作为政治机关,则应该要利用网络,通过电子邮件把相关的教育计划等发送到基层单位中去。通过把教材传送到网络中去不仅可以节省一定的费用,而且还能够减少教材发放的时间。此外,通过利用网络开设各种栏目及时了解被教育者的思想情况,能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

2.2创建有吸引力的工作网站建设具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的目的有很多,可以是为了学习,也可以是为了进行理论交流。但是,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的创建是为了能借助网络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来进行马克思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利用网站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覆盖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以解决政治工作中的盲区问题。网络群众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中以中青年为主,作为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对这部分群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通过网络,利用网络的特点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利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且还能够解决“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这个薄弱环节。

2.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知识含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可通过丰富工作内容,增强素材含量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通常是以报纸以及杂志等作为载体进行的,这种手段不仅在资料收集上速度很慢,而且还十分的凌乱,极大的影响了工作的有效性。但是,通过网络技术,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这是因为网络资源有着独特的共事性,可以不受地域以及空间的限制,就可以方便的进行检索。因此,在网络时代下,要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增强工作内容的知识含量。

2.4更新工作方式我国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始终坚持把网站建设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把校园网络这块阵地建设好、使用好、维护好。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匿名的形式对于一些反动言论进行驳斥,而且还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且,网络匿名的方式能够让思想政治工作者获得较为真实的信息,能够在化解被教育者抵触情绪的基础上达到教育和引导的效果。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网络声像等特点来提高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传播知识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规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秩序,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以互联网协议(IP)作为主要技术形态,以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从事开办、播放(含点播、转播、直播)、集成、传输、下载视听节目服务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视听节目(包括影视类音像制品),是指利用摄影机、摄像机、录音机和其它视音频摄制设备拍摄、录制的,由可连续运动的图像或可连续收听的声音组成的视音频节目。

第三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以下简称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实行许可制度。

第五条国家鼓励地(市)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

第二章业务许可

第六条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应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由广电总局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业务类别、接收终端、传输网络等项目分类核发。

业务类别分为播放自办节目、转播节目和提供节目集成运营服务等。

接收终端分为计算机、电视机、手机及其它各类电子设备。

传输网络分为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

第七条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机构,不得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

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或依法享有互联网新闻资格的网站可以申请开办信息网络传播新闻类视听节目业务,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办信息网络传播新闻类视听节目业务。

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会市、计划单列市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影视集团(总台),可以申请自行或设立机构从事以电视机作为接收终端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集成运营服务。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办此类业务。

第八条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广电总局确定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总体规划和布局;

(二)符合国家规定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

(三)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设备、场所及必要的专业人员;

(四)拥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听节目资源;

(五)拥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服务信誉、技术能力和网络资源;

(六)有健全的节目内容审查制度、播出管理制度;

(七)有可行的节目监控方案;

(八)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

第九条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内容应包括:业务类别(自办节目、转播、集成等)、播出标识(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专用标识)、传播方式(频道播出、点播、下载定制、轮播、数据广播等)、传输网络、传播载体、传播范围、接收终端、节目类别、集成内容等;

(二)《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申请表;

(三)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内容规划、技术方案、运营方案、管理制度;

(四)向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监控信号的监控方案;

(五)人员、设备、场所的证明资料;

(六)申办机构的基本情况及与开展业务有关的证明(网站注册文件、广播电台、电视台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从事登载新闻业务许可文件等);

(七)公司章程、营业执照、验资证明(申请人为企业的)。

第十条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符合第九条规定的书面材料,经逐级审核同意后,报广电总局审批。

中央所属企事业单位,可直接向广电总局提出申请。

符合条件的,广电总局予以颁发《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第十一条负责受理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和权限,履行受理、审核职责。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标准的,有权作出决定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有效期为二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应于期满六个月前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续办手续。

第十三条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以下简称持证机构)应当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载明的开办主体、业务类别、标识、传播方式、传输网络、传播载体、传播范围、接收终端、节目类别和集成内容等事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

第十四条持证机构变更注册资本、股东和持股比例及许可证载明的开办主体、业务类别、标识、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范围、接收终端、节目类别和集成内容等事项的,应提前六十日报广电总局批准并办理许可证登载事项变更手续。

持证机构地址、网址、网站名、法定代表人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三十日内向广电总局备案并办理许可证登载事项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持证机构应当在领取《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九十日内开通业务。如因特殊理由不能如期开通,应经发证机关同意,否则按终止业务处理。

第十六条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需终止业务的,应提前六十日向原发证机关申报,其《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由原发证机关予以公告注销。

第三章业务监管

第十七条用于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新闻类视听节目,限于境内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以及经批准的新闻网站制作、播放的节目。

用于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影视剧类视听节目,必须取得《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电影公映许可证》。

第十八条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应符合《著作权法》的规定。

第十九条禁止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有以下内容的视听节目: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五)宣扬邪教、迷信的;

(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淫秽、、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二十条持证机构应建立健全节目审查、安全播出的管理制度,实行节目总编负责制,配备节目审查员,对其播放的节目内容进行审查。

第二十一条信息网络的经营机构不得向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提供与传播视听节目业务有关的服务。

第二十二条传播视听节目的名称、内容概要、播出时间、时长、来源等信息,持证机构应当至少保留三十日。

第二十三条利用信息网络转播视听节目,只能转播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得转播非法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得转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

利用信息网络链接或集成视听节目,只能链接或集成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机构开办的视听节目,不得链接或集成境外互联网站的视听节目。

第二十四条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设立视听节目监控系统、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加强对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监督管理。

持证机构应当为视听节目监控系统提供必要的信号接入条件。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予以取缔,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载明的事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许可证载明事项、持证机构注册资本、股东和持股比例;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八条规定的;

(四)传播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禁止传播的视听节目的;

(五)向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提供与传播视听节目业务有关服务的;

(六)未按规定保留视听节目播放记录的;

(七)利用信息网络转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转播非法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的;

(八)非法链接、集成境外广播电视节目以及非法链接、集成境外网站传播的视听节目的。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开办机构的法定代表人、节目总编或节目审查员未履行应尽职责,出现三次以上违规内容的,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对开办机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章附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