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铁道运输论文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精选

铁道运输论文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第1篇

加强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包装安全,对于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危险货物的危害性及其性质,成为加强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危险货物的性质分析

1、爆炸危险性

危险物品爆炸一般具有迅速性,同时还会伴随着剧烈的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对于铁路运输而言,如果出现了危险货物爆炸事故,则将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进而会对铁路运输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严重的安全事故。对于爆炸危险性,第一类是爆炸品、第二类是爆炸性的气体、第五类是氧化性很强的一些物质及有机过氧化物等,这些物品一般都存在着爆炸的危险性。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在近些年国内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因为爆炸而造成的火灾导致人员伤亡位居于首位,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计量。

2、燃烧危险性

一般而言,危险货物燃烧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即可燃物、点火源以及助燃物。火灾事故的危险性主要指危险物品起火后,火势开始蔓延与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品的损失量就会不断的增加。就燃烧危险性本身而言,除放射性的物质与杂项的危险物质及物品之外,其他的危险货物品主要表现为一种燃烧危险性。基于此可以断定,由于具有燃烧危险性的物品和货物种类非常的多,因此在铁路运输中应当加强对这类物品的检查和管理。

3、毒害危险性

第六类危险货物就是毒害品,具体包括氰化物、异氰酯类和砷类物质,由于这类物质具有很大毒性,因此很易造成大范围死伤的恶性安全事故,有关部门已将这类毒害品列入重点监管物品行列。第二类毒性气体、第三类易燃液体以及第八类腐蚀性物质中的多数危险货物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尤其是燃烧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其杀伤力非常强。

4、放射危险性

对于众多的危险货物分类而言,第七类放射性物质一般都具有放射危险性。当放射性的物质过量时,会因为射线照射而引起人体机体损伤,甚至可能伴随着一些发烧、恶心以及出血性死亡现象发生。通常情况下,放射性危害所产生的伤害都具有一定的潜伏期,除急性的大剂量照射外,因此而造成的损伤不会立即显现出来,有些射线所引起的损伤甚至肯能会在下一代新生儿中表现出来。当放射性事故发生时,一般会造成内容器严重损坏。对于经常进行放射性物品办理经营的车站而言,由于日常的作业过程中不太注意遵守物品装卸作业的时间和装卸方式,实际作业过程中没有按照要求严格的穿戴防护设备,这些工作人员很可能会受到放射性的危害而不觉。

5、腐蚀危险性

第八类危险物品就是腐蚀性的物质,这些物质都具有一定的腐蚀危险性。所谓腐蚀,主要是指在化学或者生物化学的作用下,接触面出现了严重的损坏现象。这类物品与其他的许多物质混合在一起,很可能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一旦接触人体或纤维物品,就会产生强烈的损害。比如硫酸、氢氧化钠和各种腐蚀性很强的盐类物质;有些腐蚀性的物品具有一定的挥发性,挥发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一些刺激性的气体产生,及其对人的眼睛或者眼粘膜产生巨大的伤害;如果将烟硫酸、氢氟酸以及发烟硫酸等气态腐蚀物质吸入呼吸道,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二、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包装事故原因分析

铁路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出现运输包装事故的原因很多,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检查设备和作业器具问题。虽然铁路运输过程中的危险货物装卸叉车和手推车都具有一定的防爆和防静电性特能,但多数情况下为了方便还是在用普通的叉车、手推车。虽然有些车站已经在实际工作中用到了防爆叉车、手推车,车上也安置了必要的防爆铜和镍板,但由于长时间的使用而磨损殆尽,已经很难起到防静电和防爆功能。安全检查设备的功能在于对危险货物进行泄漏检测与放射性物质的检测,如果出现了危险货物泄漏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目前来看,就危险货物办理站正在使用的安全设备来看,根本达不到要求。

第二,检查和包装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托运人因受到利益的驱动,往往通过以次充好的方式来降低包装的质量,比如减小铁桶体的壁厚、使用旧的铁桶刷上一层漆等;在曾经多次发展事故的黄磷运输工程中,正是因包装桶存在着破漏现象,导致储水出现了严重的外泄,其中黄磷的自燃后最终引发了一场严重的火灾。包装封口的处理不合格,瓶装液体、粉末以及一些颗粒状的包装袋密封的不严;发货单位对这些气体、液体以及固体的气密性与液密封口的封装没有严格的检查,最终导致铁路运输隐患问题。包装上的标志、和标识不全,对包装上的标志和标识重要性认识不足问题,一旦出现危险货物事故,很可能会对周围的人员和物品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

第三,车站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因检查不严而出现了安全事故。危险物品包装检测不到位,也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目前来看,我国铁路危险货物包装检测网点还是比较少,实际操作中的检测难以有效的满足铁路运输实际需求;在对包装进行检测的过程,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抽样检查、准运和运输之前的检查验收等工作,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比如,为了有效的降低托运费用,托运人在送检物品过程中的包装质量都非常的良好,但在运输过程中使用一般包装甚至不合格包装就会出现变质、包装质量下降,最终因包装质量不合格而引发各种事故。

三、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包装管理及对策

基于以上对当前铁路运输中危险物品的性质及危险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1、提高包装质量

货物外包装应当坚固完好,可以有效的抵抗运输和装卸过程中的振动或者挤压,同时还要便于搬运和装卸。包装内的衬垫物不能与所运输的货物发生反应,能够有效的防止内装的物品移动和震动。包装的表面应当保持清洁,不能沾附所装物质或者其他的有害物质;包装封口应当根据实际运输的货物性质适当的选择封口材料,液体的货物要达到液密封口;干燥固体物质应牢固封口;产生易燃和有毒、腐蚀性气体,变干后易爆炸的危险物质气密封口。对于必须安装通气阀的危险物品,通气阀设计与安装应能有效防止货物的流出和杂质、水分进入,并且排出的气体不致造成危害或污染。

2、进一步完善安全检查设备设置

对危险货物进行包装前应当对其包装性能做一下试验。试验的方法、标准和要求应当符合我国《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包装性能试验规定》。放射性的物品包装时,应当严格按照我国关于《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的要求,进行设计与试验。

3、加强危险货物包装及管理

第一,进行定点生产与检测试验。从危险货物包装检测实践来看,包装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质检部门的规定进行操作,且危险货物包装过程中应当经铁道部们的认定以及包装检测机构的试验,方可进行。第二,应当对包装承运过程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检测。尤其是危险货物受理、装卸、承运以及保管作业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严格检查,审验包装检测证明,并认真执行《危规包装表规定》;第三,如果包装发生改变,应当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严格遵守改变包装申请、审查、批准以及试用之规定;第四,要严格查看特殊规定的物品《。品名表》中的特殊规定中,对品名包装有特殊要求,仅特殊规定就有七十五项,其中直接关系着包装要求的就有三十项以上。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论文网]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第4篇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摘要: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铁路运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我国的铁路建设虽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发展曲折、物质和技术基础薄弱,铁路运输行业更是成了近年来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由此引发出问题:如何在未来时期内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和路情的发展道路,成为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的严肃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指出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进行设计。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

铁道运输论文范文第5篇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高铁(客运专线铁路)(以下简称高铁)营运里程达1.6万公里以上。自京津城际高铁、武广高铁、郑西高铁的建设运营,我国开启了高铁时代并一跃而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我国高铁建设主要采取“部省合资”的投融资模式[1],高铁项目在“部省合资”模式的基础上成功吸引保险、社保等战略资金进入高铁建设市场。例如京津城际高铁成功引入中海油战略资金,京沪高铁成功引入平安保险资金。而目前,作为铁道部出资代表的中国铁路投资公司持有京沪高铁股份的56.267%,拟作价60亿元,转让京沪高铁股份公司4.537%股权。对于受让方,表示无论外资、国企、民营等都可以接受。

一、高铁(客专)建设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我国高铁项目快速推进过程中,铁道部事实上背负了巨大的债务,因目前该部分债务无法通过铁路内源资金偿还,笔者将之称为债务危机[2]。根据铁道部公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其总负债额已经从2009年底的13033亿跃升到16786亿,而总资产则为29929亿,负债率达到了56%以上,与60%的债务警戒线已经距离不远。如果加上2010年第三季度后陆续发行的650亿铁路债券,铁道部已公布的负债额达17386亿。债务雪球仍将越滚越大,铁道部计划在2011年的固定投资规模为8500亿,尽管与2010年相比只是略微增加,但显然8500亿中的大部分,将继续转化为债务。数据显示,在2003年末,铁道部的负债水平仅有40%,自此之后逐年攀升,2008年超过46.8%,并且继续加速。而国家与地方政府政策方面,2010年国家信贷政策调整为“合理控制信贷增量,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增强贷款增长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要求银行采取“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等措施筛查和化解风险。面对国家政策与高铁建设的巨额资金投入需求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仅靠“部省合资”调动地方政府资金的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巨额的高铁建设资金,如何筹集到铁路建设资金,并且推动铁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铁路行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重大的研究课题。

二、高铁盈利能力财务模型分析

(一)我国客运铁路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分析

表1是我国广深铁路公司连续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其中2007年广深铁路收购广州至坪石段铁路资产,为使数据不出现较大波动,故采用2003—2006年数据。根据广深铁路公司的净资产收益情况,并根据公司所运营线路所处地区,客流密度等因素分析,加之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按每年以10%左右的增速递增),人们出行的意愿更加强烈,对交通工具舒适度的选择等因素,可以乐观地估计我国发达地区高铁项目的净资产收益率在5-7%左右,个别项目可能达到9-10%。根据武广高铁项目的《引资公告》,武广高铁税前内部收益率为10.07%,税后内部收益率为7.98%,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为8.39%。并根据广深铁路2009年客运量达6800万人次进行对比,根据运价的不同对比,武广高出广深基准运价20%-30%,武广铁路要实现上述收益率,客运量也要达到4800-5000万人次,而目前武汉至广州段铁路客运量显然没有那么多[3]。

(二)高铁运输企业收益模型

根据会计原则,企业收益是所有收入与支出的剩余,本文中高铁项目收益财务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即W=A-B-T(1)其中,A为高铁建成后客运及行包的运输收入;B为高铁企业与运输相关的成本费用;T为企业经营的其他费用。运输收入:A=C×Q×L+X(2)其中,C为高铁旅客单位运价;L为平均运距;Q为客流量;X为旅客列车行包收入。而支出:T=G+F+D(3)其中,G为企业管理费用;F为高铁项目借债的利息(财务费用);D为项目折旧摊销。

(三)主要影响指标分析

1.运价

2006年“中国铁路投融资改革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司长指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进一步深化铁路运价改革,实行适度灵活的定价制度,但至今铁路运价还没有突破。但是,比较目前运营的武广高铁和郑西高铁,武广高铁0.458,0.7296元/人公里(一等车和二等车),郑西高铁0.47,0.77元/人公里(一等车和二等车),见表2。综合武广和郑西的客运定价,高铁(客运专线)的单位票价定位0.5,0.7元/人公里。虽然高铁运价改革的透明度和科学性遭到诸多诟病,但这无疑又是高铁运价改革的新动向。

2.运量

铁路运量是实现铁路运输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高铁客运企业可以通过竞争优势,在短途、中长途甚至长途区域间发挥铁路运输准点、快捷、舒适等优势,通过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不断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有关媒体介绍,京沪高铁单线运能每年8000万人次,总客运量每年1.4亿至1.5亿人次,列车最小发车间隔5分钟,2200亿元静态总投资,有望在14年内收回。而据国务院批复的《京沪高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远期运量则为8000万人次/年。高铁企业应注重企业形象,加强高铁品牌管理,提高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不断吸引客源,争取企业效益最佳。

3.总投资及债务资金偿还

高铁巨额投资,大量举债还贷也是高铁项目微利甚至亏损的直接原因,因此,项目总投资的控制及提高项目资本金比例对于高铁运输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国区域发展和高铁,时速在400公里/小时左右的高铁是长大干线高铁的显著特征,而一般高铁项目的时速控制在200-250公里,城际铁路的时速由于区间距离等原因,速度在150-200可以满足要求。而目前我国高铁建设中,过度追求高速度、大规模,显然与总投资控制有一定出入。在建设高铁中,对现实客流量有过高估计的倾向而导致高铁点线设计中出现“规模过大、等级过高”的建设倾向也是需要铁路主管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4.毛利率估算

对于高铁运输企业与运输生产相关成本支出,由于各企业间差距较大,目前也无较为成熟的参考数据,因此,本文中以毛利率为基准进行测算。目前,可供参考的资料仍是广深铁路。根据广深铁路2003—2006年财务报表计算,其毛利率2003年为35.69%,2004年35.72%,2005年35.37%,2006年37.06%,保守估算我国铁路高铁项目毛利率在35%左右。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可能达到40%左右。本文中取35%是比较客观的。

5.高铁项目经济效益确定

假设高铁项目中,行包收入为客运收入的5%,高铁平均运距以线路全长80%匡算,资本金占总投资的40%,即银行商业贷款占60%,长期贷款利息为7%,固定资产按照20年计提折旧,毛利率按照35%确定,管理费用按照收入的20%提取。则静态经济效益模型为:W=(C×Q×L+X)-(G+F+D)W=0.197CQ-0.0716K(4)其中,K为高铁每公里投资额(单位:亿元/公里)。

6.模型验证

以京沪高铁为例,总投资2200亿元,全长1318公里,单位运价如果维持武广高铁的票价水平,即P=0.7元/人公里,根据盈亏平衡,运量大约在4600万人次/年方能实现盈利,以目前京沪铁路区段客流量3500万人次来匡算,即使铁道部通过行政手段将现有客流全部转移至京沪高铁,还是无法实现盈利。换一个角度,在目前的水平下,如果要实现盈利,则资本金比例不低于54.6%。

三、我国高铁建设投融资模式及其优化的思考

对我国高铁建设投融资模式及其优化的思考如下[4]:

(1)根据高铁财务模型对高铁盈利能力进行分析,通过京沪高铁进行验证,可以说,在目前的客流条件下,高铁依靠客流量作为主要支撑是无法实现盈利的。一般地,我国高铁至少在10-15年内经济效益将徘徊在亏损或微利区间。

(2)根据客流量培育周期以及高铁公司的还贷压力,一般地,高铁公司可能在15年内都没有收益。而目前“部省合资”的高铁投融资模式,由于铁道部和地方政府资金来源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吸引其他战略资本投资高铁,有效提高项目资本金比例,缓解高铁建成初期长时间无收益而导致的诸多现状问题。

(3)对于轨道交通项目,有时其公益性方面表现得更突出,因此,将由高铁建设带来的城市新区经济发展,土地价值攀升等“外部化”效益,通过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偿还给高铁公司,即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完善该机制是目前促进轨道交通企业健康发展的有益实践,本文对“部省合资”高铁建设投融资模式的优化,基于轨道交通站场影响周边土地级差地租、土地增值效益返还的激励相容理论的实践应用。

(4)高铁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外部效益,如何将部分外化的效益内部化,是“部省合资”模式优化的基础。

四、我国高铁建设“部省合资”模式的优化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我国高铁“部省合资”的建设投融资模式,由于其经济效益直接由客运和行包收入构成,加之运营初期的还贷压力、客流等因素,使得高铁公司的经营长期将处于亏损状态,为此,必须找到其他的收入来源,将其弥补高铁公司,促进高铁经济效益的提升,这就是“部省合资”高铁建设投融资模式优化——完善补偿机制的基础[5-9]。

(一)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

轨道交通项目作为准公共产品,它的建设和运营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沿线土地价值的攀升,同时也影响城市形态与结构以及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利用好高铁建设的契机,在土地利用机制与科学规划的双重机制下,一方面,大量基础设施聚集高铁车站周边,将带动城市新区发展及有助于客流量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该区块土地的增值;另一方面,高铁建设时期将极大促进车站周边土地开发的速度与强度,因此,科学规划与统一开发显得极其迫切,而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在探索枢纽建设与片区开发联动,投融资与土地开发互通,以促进城市整体协调发展。根据地租的概念,城市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城市土地位置优劣不同而形成的,而城市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对土地进行连续最佳投资而形成的。城市级差地租的这两种形式,都是由于投放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率而产生的,但是Ⅰ和Ⅱ明显的区别在于一次性和连续追加的结果。无疑,高铁建设带来的土地攀升是级差地租Ⅰ,而由于高铁连续运营带来的则是级差地租Ⅱ,如图1所示。图1轨道交通与城市极差地租具体到地租价值的计算,根据同济大学何宁的学位论文《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系统分析》认为,城市交通和土地租金的联系就是运输成本与土地租金间的替代效应,由于高铁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带来交通速度的提高和费用的减少,从而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土地价值。

(二)相关实证分析

根据清华大学郑捷奋学位论文中的观点,深圳地铁站点周围500米范围内住宅、商场、办公楼价值的增幅分别达到19.9%、14.7%、11.48%,平均每个地铁站点500米范围内的房地产增值效益为16.768亿元,共计335.36亿元,增值效益非常显著(见表3)。根据文献[3],美国学者W.BruceAllen研究了从费城到新泽西州的铁路沿线周边居住地地产价值,运用特征价格模型,对1980年以来的超过1300宗房地产交易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输成本每减少1美元,房地产价值将增加443美元。深圳大学钟建民(2000)研究表明,广州地铁建成后,其租金的增长幅度达到40%~500%。

(三)对我国高铁“部省合资”投融资模式的战略构想

1.基本内容

高铁公司经济效益欠佳,主要由于投资巨大与目前客流量不足以支撑高铁运营所致。因此,第一,有效降低投资额;第二,将由高铁建设带来的站点周边土地增值补偿给高铁公司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根据该原则,建立我国高铁“部省合资”投融资模式的补偿机制如下:(1)将高铁车站资产从高铁总资产中剥离,进而降低总投资额的目的。(2)将剥离的高铁车站资产与周边一定土地资产共同构成资产池。通过运作该资产池,达到其收益有效补给高铁公司的目的。(3)按照类似机场管理办法,通过付费的形式联动高铁公司与高铁车站。(4)通过将高铁车站与周边土地一体化开发,使得开发有序突进,同时也可使土地开发和高铁车站联动开发,减少不必要的分歧与损耗。(5)分设的原则必须是“资产分家,运输生产不分家”。图2为目前与期望的我国高铁补偿机制下的可持续发展的“部省合资”投融资模式。

2.高铁车站枢纽一体化开发融资的实质

所谓枢纽一体化开发融资模式,就是政府具有的信息和资源优势,对高铁客运站的用地以较低的价格征用;由铁路枢纽建设带来的土地升值,然后出售基础设施完善的“熟地”,利用“生地”与“熟地”之间的价差而形成的资金来源补给投资方,这是目前国内外的普遍做法。通过对综合运输枢纽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物业、商业开发,实现高铁及其枢纽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模式。

3.相关资产界定及定义

(1)高铁运输枢纽。交通枢纽的定义应该准确地说明其功能与组成。较早期的定义如下:“交通枢纽是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线路交叉及分岔的地点”。这个定义是不够严密的,因为它并未完整地反映出交通枢纽的全部实质。实际上,并不是任何一个交通运输网的节点都是交通枢纽,而只有联结各条干线的交通运输网的中枢节点才能成为交通枢纽。随着交通学科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枢纽定义为“运输枢纽是指在几种(不少于两种)运输形式的衔接地区,共同为办理长途、短途、城市及企业内部客货运输所需的各种运输设备(包括铁路、水道、公路和航空运输以及城市与工业运输)的统一体”、“各种运输方式或一种运输方式交通线路的交叉、衔接与分岔之处称为交通枢纽”。虽然交通枢纽与运输枢纽有差别,但其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所讨论的高铁、城市轨道、城际轨道、市域道路系统所形成的枢纽。因此,本文将高铁运输枢纽定义为:以高铁车站为基础,多种运输方式的交叉与衔接所形成的延伸区域,该区域的主要功能是办理旅客及行包的中转、发送、到达多种运输设施的综合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贸、物流、道路站场等设施的城市发展区域。(2)高铁运输枢纽范围的界定。一般地,根据铁路车站管理原则,车站与区间的划分为进站信号机至出站信号机之间的范围(包括车站用房等辅助设施)。本文将其延伸,做如下定义:基础范围:铁路线路止于进站信号机和出站信号机之间的车站范围,其中包括车站用房、站前广场等辅助设施。拓展范围:由铁路站场形成的综合交通体系,包括公交、地铁形成的多种运输设施综合体。共享范围:综合运输枢纽的辐射范围内,由一定的土地资源划组成的区域,该区域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实现开发价值利益最大化。(3)资产边界。高铁站场投资形成的资产,从高铁资产中分离,其中包括车站内线路、站台、站场设备、站房等与之有关的固定资产。综合运输体系形成的资产,由地铁车站(采取与轨道线路剥离)、公交车站相关设施、长途客运站、物流中心的相关资产等构成的资产集合。将一部分土地储备纳入综合运输枢纽的资产集合,即土地资产。

4.投资分析

投资主体:以铁道部、地方政府为主体,积极吸引社会战略资本投资,如地铁公司、公交集团等牵扯高铁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的国有资本单位,其他战略资本(准入门槛为参与高铁建设投资的投资者)。其中,由铁道部和地方政府控股(或相对控股)经营,负责高铁车站的投资与建设、土地储备等工作。而铁道部与地方政府合作中,由于土地储备等工作,由地方政府主导为佳。开发收入为:综合枢纽的运输收入,综合枢纽的服务收入(给水、乘降、候车、餐饮等)、客运广场的开发(宾馆、停车等)、土地增值(需要地方政府土地储备,并与地方政府分成)等收入。由于高铁综合枢纽属于股份制企业行为,直接提升了高铁车站的服务效率,可以迅速提升综合枢纽的服务水平,也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由于区域巨大的增值潜力能够吸引到社会资本参与。

5.股权收益率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经营性项目的建设,必须筹集一定的非偿还性资金作为资本金。使得基本建设财务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不应当少于投资动态概算的25%的限制,债务资金的最大限度为项目投资动态概算总额的75%,而全面反映项目筹资效益的理想财务指标是动态股权收益率。一般来讲,提高负债比例有利于提高股权收益率,而利用股权资金建设铁路项目的优势是没有财务风险,主要缺陷是不利于提高股权收益率。一般地:

W=F+Z(5)

其中,W为年投资收入(万元);F为净利润(万元);Z为折旧(摊销)(万元)。其中,F=[枢纽营运收入×(1-营业税率)-经营成本费用]×(1-所得税率)。

令NPV=0可以计算出最小股权收益率i。假设某高铁枢纽投资60亿元,2010年开始动工,计划2011年底建成竣工,经营期为2012至2031年止,按照规定,项目资本金投入21亿元,由铁道部、地方政府筹集,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投入24亿元、15亿元,贷款年利率6%。预计该铁路综合运输枢纽建成后,将集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地铁换乘站等,预计年营运收入11.4975亿元。

其中,营业税率5.50%,所得税率15%,管理运营费用按照总收入的20%估算。分年度贷款偿还表如表4所示。根据年投资收入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

W=F+Z=11.4975×(1-5.5%-20%)×(1-15%)+60×15%/20=7.73亿元/年

NPV=5.83×(P/F,i,8)+7.73×[(P/A,i,21)-(P/A,i,8)]-[10+11×(P/A,i,1)]

令:NPV=0则:i=13.2%,也就是说,在股权与债务比例为21/(60-21)=53.85%,股权收益为13.2%。如果想提高股权收益,则需要重构筹资结构。如果地方政府再将辐射区域土地进行储备统一开发,可见收益是巨大的。而其他社会资本由于参与高铁建设长期无收益而造成事实上的亏损,可通过其参与枢纽开发得以弥补。

6.最佳筹资结构

根据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基本原理以及财务收支平衡原理,得到以下数学模型:SA=I[(P/A,i,n1)-(P/A,i,n2)](6)其中,S为总投资额(单位:亿元);A为贷款所占比例的上限(%);I为枢纽运营毛收入(单位:亿元);n1为贷款偿还期(单位:年);n2为建设期(单位:年);i为贷款平均年利率(%)。假设以某铁路客运站为基础开发大型的综合运输枢纽,枢纽布局公交、地铁、出租车、人流等换乘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运输枢纽,并以该枢纽为基础进行土地开发,预计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为4000万元/亩,预计建成后的枢纽运输服务收入、土地开发收入等共计400万元/年亩,如果贷款的平均年利率为8%,贷款偿还期为15年,枢纽建设期为3年(专指铁路客运站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期限)。根据(6)式有:40000A=400[(P/A,8%,15)-(P/A,8%,3)]得到:A=59.82%即债务比例不得超过59.82%,才能保证枢纽的正常还本付息。如果该枢纽刚建成土地开发为形成规模,如果单位现金流入量为300万元/年亩,则贷款比重不应超过45%。综上所述,最佳筹资结构科学界定了综合运输枢纽开发股权比例,即资本金占总投资的比例多少能够实现枢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吸引到社会资本。

7.高铁运输枢纽一体化开发的优势分析

(1)资金分流效益,保证铁路项目公司的收益水平。将高铁车站从高铁资产整体中分离,形成两个主体,即线路主体与车站主体。第一,由于投资中去掉车站的投资,使得高铁总投资大大降低,直接提升了铁路“线路”项目公司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部省合资”的投融资模式吸引一定的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线路”项目公司;第二,如将车站资产剥离高铁线路公司后仍无法取得盈利,则可考虑吸引对高铁项目的投资者股权,一方面,满足了高铁枢纽开发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满足了社会资本逐利的基本要求。这是高铁发展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模式。

T=T1+T2(7)

其中,T为铁路总投资;T1为铁路线路投资;T2为铁路站场投资。

以郑西铁路客运专线陕西段为例,总投资为165.3亿元(2009年8月数据),西安北站总投资约为60亿元左右,渭南新客站总投资约20亿元左右,这样郑西线路总投资只有85.3亿元。根据(4)式,客运铁路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W=0.197CQ—0.0716K,可以推算出该铁路客运专线的年旅客量达800万人次/年,郑西高铁公司即可实现盈利,假如按照总收入8∶2分成给铁路干线和枢纽,旅客流量只需1080万人次即可实现盈利,而目前陇海铁路郑州至西安段铁路的旅客流量为1400-1600万人次,基本可以实现高铁线路项目公司的盈利。

(2)土地融资加枢纽一体化开发,保证了枢纽建设的资金收支平衡。由上述分析可知,通过土地的不断升值,客观上保证铁路枢纽建设资金的来源。以郑西铁路枢纽西安北客站为例,它是依托西安北客站为基础开发大型的综合运输枢纽,枢纽布局公交、地铁、出租车、人流等换乘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运输枢纽,并以该枢纽为基础进行土地开发。该枢纽总投资以60亿元计算,总面积涉及铁路枢纽有效土地储备为2000亩,预计建成后1400-1600万人次/年的客流量,折算为列车对数3700对左右的列车对数。以总运输收入的20%计算,可以得到3.36亿元的年运输收入,而枢纽的增值速度为20万元/年亩,该铁路枢纽在10年后即可还本付息,实现股东收益。

(3)以交通枢纽发展引领城市新区发展。在高铁投资中,由于目前高铁项目投资回收的不确定等因素,地方政府事实上没有太多的分担高铁的资金压力,以武广高铁为例,铁道部的投资仍占83%,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的地方政府的投资相加只占17%。相反,地方更愿意利用高铁概念打造“新区”。所谓“新区”,即笔者提出的高铁运输枢纽的概念。

通过建“新区”,一方面,降低总投资实现高铁项目公司盈利,另一方面,将有意愿投资高铁项目的投资者吸引到高铁投资中,客观分流的铁道部投资压力,实为一举两得。借用媒体原文“武广客专任意一个火车站,都可以左右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命运!韶关市发改局局长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道。武广线开工之后,他到沿线几个大站考察,结果发现,当地都以车站为核心建立一个新城区,块头一个比一个大,政府投资也都是大手笔。而在韶关,其实也在争取多年后成功让武广高铁在韶关距离市区十公里外的芙蓉山下绕了个小弯,以便建设‘芙蓉新城’。”如以科学的方式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建设新城,则无疑是值得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