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精选

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明代;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是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能够承载和传递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信息,直接关系着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能否实现。为了维护明王朝政权的稳定,统治阶级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途径体系,从不同角度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

1教礼乐育贤才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不可以马上治之。”在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认识到治理国家除了需要军队、监狱等机构外,更需要的是对民众进行思想控制,强调“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1],下令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以官学、社学和书院为主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网。

1.1国子监的思想道德教育

国子监是明政府设立的中央官学,有南京国子监、中都国子监和北京国子监等三处。国子监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是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国子监里的学生大多是皇家贵族的子弟,即官生,也有少量来自民间的学生,即民生,他们被统称为“监生”。国子监的教学制度包括坐监和历事两种。坐监,即在校学习。监生们学习学内容是统一规定的的,主要包括国家律诰、《四书》《五经》《性理大全》和《孝顺事实》等。历事,即从政实践。监生历事的种类较多,除了根据历事部门和内容不同而分的正历和杂历外,还有根据历事时间长短而分的长差、短差和随事派遣。朝廷以监生们在监学习的成绩为主要依据,把他们分配到不同部门历事,从六部衙门到坚守城门,历事的时间期限也不固定,一般为三个月或半年或一年。为了便于管理监生,国子监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监生参加监内活动,须穿戴整齐、遵守监规;上课时,监生们必须向老师作揖行礼,站着听讲;监生们每天的功课任务繁重,但都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未完成的监生们须接受惩罚,如每三天背书一次,背诵讲解全不通者,打10大板;每日写字一幅,一幅16行,一行16字,没写完者痛打。国子监的监规禁例条目繁多,囊括了穿衣、饮食、洗澡、就寝、走路、外出、上课等所有方面,对监生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教育和管理。

1.2地方官学的思想道德教育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诏令:“学校之设,名存实亡。兵变以来,人习战争。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于是全国各地兴起了大建学校的浪潮,府学、州学、县学遍地开花。据史料记载,明代每府、每州、每县至少有一所学校。为了保证地方官学的教育质量,政府对各级学校的学生人数也进行了限定,府学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是最多的,人数为40人,州学、县学依次递减十人。五经和六科是明初地方官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下令规定府、州、县学学生,每人专治一经,礼、乐、射、书、数设科分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将六科分教改为礼、射、书、数四科同教,这一做法被明中后期统治者延续。地方官学生员的选拔十分严格,由守令到各地去选拔,被选中的对象须“在内监察御史,在外按察使,行部到日,一一相视,有不成材者黜退,更择人补之”[3]。地方官学对学生的管理十分严格。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洪武十五年(1382年),命礼部颁“禁例十二条”,为了让学生们铭记禁例,将所有禁例都刻在了卧碑上。管理条例对学生一天的学习和生活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早上学习经史、法律;早饭后,学习四书、礼仪、音乐、算数;午饭过后,学习射箭。

1.3社学的思想道德教育

社学是由朝廷倡导、民间创办的半官学性质的小学,被认为是州学、府学、县学学生的预备学校。洪武八年(1375年),明政府下令在全国广建社学,诏书指出:“昔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痒,故民无不知学,是以教化行而风俗美。今京师及郡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赌教化,有司其更置社学,延师儒及教民间子弟,导民善俗,称朕意焉”[4],于是社学遍及了全国各地。为了让社学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中央政府下令禁止地方部门干预社学的设立;为了让学生们获得良好的教育,政府对社学的教师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定。明中后期的统治者也很重视社学的发展,明英宗、明宪宗、明孝宗都下令要求大力发展社学,让民间子弟入学学习。据《明史•杨继宗传》记载:“成化年间,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明代社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沿袭宋元以来启蒙教育的内容,也有一些明代所特有的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四类:一是传统启蒙读物,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二是宋元时期著名理学家所著的启蒙读物,如朱熹的《小学》,程端礼、程若庸的《理性字训》等;三是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等;四是明代社学所特有的《大明律令》《御制大诰》和《孝顺事实》等。表面看来,明代社学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基本的启蒙教育,其实更注重的是对伦理道德和本朝律令的宣传教育。明代统治者也试图通过鼓励手段让社学生员学习本朝律令。洪武二十年(1387年)规定:“社学生员,凡诵读律诰的,赴送京师,礼部较其诵多寡,次第给赏,又令兼读律令。”

1.4书院的思想道德教育

明代书院是对官学的补充,发展态势与官学相反。元末战乱使得各级各类学校遭到破坏,明初统治者推行的“置州县学而罢书院”的政策将书院推入谷底。明代书院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初百余年,大兴官学,书院被压;第二阶段:正德至隆庆年间,官学开始衰落,书院兴盛;第三阶段:万历以后,书院成为心学传播的主阵地,出现新的发展态势。明代书院最显著的特点是聚徒会众,以讲为学。书院的教育形式大体分为考课式和会讲式,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以服务于科举为准绳。考课式书院的教学以科举为目标,以学习科考内容为主,成为科举的附庸。会讲式书院以发扬学术为重,以讲求理学为主。在明中后期,会讲式书院是书院教育发展的主流。明代书院的教学管理体系,在宋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且渐趋于正规化。书院都有自己的规约,即“学必有约,会必有规,规以佐约”。由于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朱熹创办的白鹿洞学院的学规被推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明代所有书院的学规基本都是遵照着此学规制定的,而《白鹿洞学规》的首条规定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紫阳书院,它的首要学规就是要求学生遵守《白鹿洞学规》,正德时期的太守熊正方在重修紫阳书院时,把朱熹的学规勒石刊布,作为师生为学做人处事的准则。

2承家规正家风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国家有序运转的基础,所以我国自古至今的统治者们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明代家庭教育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天子之家到平民之家都很注重家庭教育,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2.1家训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明代,从天子之家到平民百姓之家都很注重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家训。洪武二年第4期周的玲:论明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34(1369年),朱元璋命人将其制订的制度、律令编为《祖训录》;洪武九年(1376年),进行修订;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再次进行修订,并更名为《皇明祖训》,明代首部皇家家训正式编修成功。除此之外,明代的皇家家训还有《诫诸子书》《圣学心法》和《内训》。《内训》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家训,它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帝后撰写最全面的家训。地方许多民众也为自己的家族撰写了家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郑氏家训》《庞氏家训》和《药言》等。郑氏家族被明太祖称赞为“江南第一家”,《郑氏家训》是当时地方较具有代表性的家训,明太祖朱元璋看过后发出了“人家有法守之,尚能长久,况国乎?”的感概。《庞氏家训》是庞尚鹏结合祖辈及本人的人生经历编写而成,其中引用了许多儒家经典。《庞氏家训》的体系比较完整,基本涉及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禁奢靡、严约束、崇厚德、慎典守和端好尚等8篇。为了便于对儿童和妇女进行教育,《庞氏家训》中还采用诗歌形式编写了大量的训蒙歌和女诫篇。《药言》是姚舜牧所作,主要内容包括姚舜牧所承的父训和他本人的人生体会。《药言》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包括治家之道、子女的品德教育、重视养生教育和性保健等多个方面。

2.2“家长”的思想道德教育

统治阶级在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也要求作为“国”之缩影的“家”的统治者———“家长”加强对子孙和家人的管教。古代家庭中男性尊长一般为父或者祖父。“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意思就是说子孙不遵从父或祖父的教育,父或祖父可以对其进行惩责。明代“家长”是一个家庭中的最高统治者,一般由德高望重、辈份较高的人担任。不同类型家庭,“家长”由不同辈份的人担任。主干型家庭,祖父健在,则由祖父担任;祖父去世,则由父亲担任。核心型家庭,则由父亲担任。“家长”在家中的地位,犹如皇帝在国中的地位,家中的所有权力都集中在他手中,家中的妻妾、子孙、奴仆及寄居在家中的亲属,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明代法律明确规定子孙必须接受“家长”的教育,违令者重罚;违反“家长”的教令,“家长”对其惩罚时若发生致伤或致死的事情,若断定为无心过失,则不会治“家长”的罪。明代的许多法律赋予了“家族”惩罚子孙的权利。权利一:对于违反祖父母和父母教令的子孙后辈,父母和祖父母可以杖打他们一百下;权利二:对于殴打或者辱骂祖父母和父母的子孙或其妻妾,父母和祖父母可以将他们杀害,这种行为被认为是过失杀人,不会追究祖父母和父母的责任。“家长”是家庭权力的核心,子女后辈的教育都由其控制。

3淳民风善民俗的社会思想道德教育

宗族在宋代宗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明代出现组织化的特征,成为地方的基层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机构;“老人”在明代社会生活中居于特殊地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明代乡约的类型多种多样,且都是以社会教化为根本目的。宗族教育、老人教化和乡约构成了明代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3.1宗族的思想道德教育

宗族是连结家庭、沟通社会的重要组织,被认为具有“化同姓之亲以美天下之俗”的功能,是明统治阶级治理社会的重要工具。祭祖和修谱是宗族教育的主要形式。明代祭祖活动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的一种标志,根本目的是培养后辈对祖先的孝心,最终使族人“入事父兄,出事长上,敦厚亲族,和睦相邻”。祭祖,是每个宗族成员的义务,所有成员都必须参加,不按时出席者要受到一定的惩罚。祭祖时,族长或族长指派专人向族众宣读宗谱、宗法族规和皇帝的上谕。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条”,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全生理,勿作非为,被列在了许多宗族家训之首。伦理道德、纲常名教和大明律令都是宣读的重要内容。一些家族在每月朔、望二日,定期召集族人,进行伦理纲常教育,使族人遵纪守法。修谱是明代各宗族的重要任务,被摆在了宗族活动之首。为了保证宗谱及时补充更新,修谱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古人重视修谱的目的在于用儒家思想来维持封建等级秩序,加强宗族内部的血缘关系,使“后之观吾谱者忠于君、孝于亲、悌于长、慈于幼、别于夫妇、信于朋友、睦于乡党、学于明师,发奋于青云之上,以前光裕后”(汪佩文《梅林汪氏宗谱》,1948)。

3.2“老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老人”制度是明政府加强基层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明代“老人”制度设置于洪武年间,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令天下各郡县推荐一名德高望重、办事公正、善辨是非、能让民众信服的年长者任“老人”一职,负责处理民间的民事、杂事。由于“老人”治理社会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明太祖下令废除各府州县的“老人”职务;洪武二十七年(1395年),又恢复“老人”一职,让他们来处理夫妻吵架、争田夺宅等事务。凡未经“老人”审理而向上级越诉者,须接受严厉的惩罚。明代“老人”在社会中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他们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劝民为善。劝民为善是设置“老人”职位的首要目的,明代统治者曾多次下令要求“老人”要教诲百姓,为善去恶。为了更好地教化民众,明太祖朱元璋还专门设立了“木铎老人”,在乡里宣讲“圣谕六条”。二是劝耕督产。“老人”具有丰富的农耕经验,而且威望又高,深受百姓尊重,利用他们督促民众生产能推动农业的大发展。为了让“老人”能够有效督劝百姓勤于耕种,明政府下令在各村推行“老人”击鼓劝农制度。三是调解纠纷。调节纠纷是“老人”的基本职责,主要是调解夫妻、邻里之间的纠纷,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充分发挥“老人”的职能,明初还在乡里设立了申明亭和旌善亭,作为“老人”裁决争讼的场所,许用竹篦荆条,量情决打。

3.3乡约的思想道德教育

乡约是依据是地缘关系或者血缘关系而建立的一种民间组织,是居住在同一个村的村民为共同抵御外敌,保护共同财产,加强村民教化,规范村民行为而组建起来的。王明阳在《南赣乡约》指出“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伤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明代乡约以宣扬教化为目的,其主要内容为儒家的伦理纲常,对入约之人进行思想教化,并约束和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其形式大都以宋代吕氏乡约为蓝本。乡约在嘉靖、万历以后几乎遍及全国,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阶级的政权,最典型的是安溪黄氏乡约。黄氏乡约是黄怿根据安溪的实际情况,参照其他乡的乡约制定的。黄氏乡约规定了行乡约的具体程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教化的内容。首读“圣谕六条”,次读吕氏乡约,再读陈氏乡约,最后读本县禁约。吕氏乡约和陈氏乡约都对父子、兄弟、夫妻、邻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号召村民们相互帮扶、互相监督,严格遵守乡约,共同形成美好的乡风和民俗;本县的禁约基本囊括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代统治阶级通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等多种途径的相互配合,使明代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大明王朝维持了276年的封建统治。明代思想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的途径体系,对我国当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由于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明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体系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明代思想道德教育途径体系的新生性价值,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42.

[4]明实录.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2.

[5]王圻.续文献通考[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

[6]吴宣德.江右王学与明中后期江西教育发展[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312.

[7]毛策.浙江浦江郑氏家族考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57.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植根性;针对性;养成性;思想道德教育。

“以人为本”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治军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贯穿新时期军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主线。贯穿“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尊重青年学员在军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切实遵循青年学员思想道德变化发展的本质规律,实现军校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青年学员人格的根本目的。军校广大青年学员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道德修养的可塑性强。切合青年学员的思想实际,因循青年的成才轨迹和思想变化过程,采用植根性、针对性和养成性教育等适宜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充分体现军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更好地实现培育和造就新型军事人才的目的。

一、奠定军旅人生基石,深化植根性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对军校青年学员成才过程、成长阶段以及与之相应的育人环节有合理的认识与把握。入学入伍是军校青年学员军旅人生极为重要的起点,也是他们从普通社会青年向合格军人转化的第一个关节点。许多从地方考入军校的青年学员既充满初入军营的新奇感,又对军队历史和革命传统缺乏了解,对自己所担负的重大使命也认识不足。这正是军队革命传统教育打下烙印、打牢思想道德基础的第一时间和有利时机。

从军校青年学员成才起步这一特殊性出发,许多军队院校都把入学入伍教育作为军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启始阶段,以组织新学员到井岗山、延安、红安等革命老区,悼念革命先烈,进行入伍宣誓,走红军长征路,与老区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军队光荣历史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形式,让广大青年学员了解军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军队的优良作风,灵魂受到震撼,思想受到感化,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升华,将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打下了终身难忘的烙印,确立一个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起点,为在军旅健康成才、献身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青年学员的成长过程中,理想信念坚定与思想道德纯洁特别重要,而理想与道德的培育与形成又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升华过程。人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来源于理论的坚定性,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取决于对科学理论学习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科学理论改造思想的自觉程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青年学员军旅人生启始阶段的植根性教育中,就不仅要重视坚持军队革命传统教育,还要深入开展以军魂为主导的思想道德基础理论的教育,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在哲学社会科学的众多门类中,伦理学的科学体系是关于人类道德的价值哲学和人生哲学,它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对人生、社会、道德的事实确证与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掌握人生、社会、道德的必然规律,从实践——精神的价值指向立场,引导人们构建理想与价值目标,在青年学员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启智育德的重要作用,对青年学员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激励、规范和保障等现实功能。因此,应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军事伦理学和军人伦理学的系统知识教育青年学员,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军事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能够认清其本质,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不动摇。

思想道德基础理论教育还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方法论的理论教育,使青年学员懂得思想道德修养的科学方法,掌握知行统一的修养规律,在学习生活和军事实践中,自觉运用思想道德修养方法,指导自身的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真正把学到的理论贯穿于行动之中,在长期军事生活实践斗争中坚定自已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军事人才。

二、分析青年成长个性,加强针对性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对军校青年学员思想变化特点、规律有深入而准确的研究与分析。军校思想道德教育深入、持续开展的针对性教育以经常性的思想工作为基本形式,充分体现了思想道德教育从青年学员成长过程的丰富个性出发,所具有的的随机性、灵活性和应变性,其内容是针对青年学员倾向性思想道德问题和个别人的思想道德问题来确定与实施。

众多军校学员的成长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为文化程度、入伍前经历、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且表现为由此带来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从各个方面深刻地反映了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多样化和复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这种多样化和复杂性还会进一步呈现,青年学员在思想道德修养上的个性差异必将更加突出。这种个性差异要求军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学员、不同成长阶段、不同思想状况,积极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有针对地解决青年学员个体的思想道德问题,弥补普遍开展的理论教育不能具体深入某些思想领域的不足。

针对性教育往往解决的是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中个性的、具体的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新形势下,青年学员的思想十分活跃,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需要通过经常不断的思想工作修正各种各样的思想认识偏差,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增强每个军校青年学员对腐朽、落后价值观、道德观的免疫力和抗干扰能力,筑牢思想道德的防线。

青年学员思想道德的个性发展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具有渐变、曲折、复杂等多种特征,每个学员思想道德认识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因此需要经常性的个别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从日常学习、训练和生活的点滴小事入手,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着重根据每个的不同情况解决不同的问题,使青年学员比较自然地接受、实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及时解决思想和生活中具体的实际问题,对优良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巩固起到对症下药、化解症结和“长流水、不断线”的保证作用。

三、切入生活实践环节,抓好养成性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融入青年学员的人生实践和生活环节。养成性教育正是要求和促进广大军校青年学员的思想道德修养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切实践履自己的道德行为,让每个学员真正明确并实践《军人道德规范》细则,提高文明素养,坚持从小处入手,狠抓点滴养成。

学员无论是在训练场、课室里、饭堂中,还是在课余活动和业余时间,都做好“三像”(走像、站像、坐像),“三响”(歌声响、掌声响、口号响);军容军姿严格把好“三扣”(领扣、袖扣、衣袋扣);剪除“三长”(长头发、长指甲、长胡须),杜绝“三手”(背手、插手、袖手);平时不放过一些“针头线脑”的小事,在军校营区走路求近踩草坪要管,待人接物礼貌礼节不周要教,关门窗太重要讲,边走边吃东西要纠等等。正是凭借养成性教育,重视一丝不苟地进行文明行为磨练,使青年学员保持严整的军容和良好的礼仪,显示出军人训练有素的坚强战斗力和军事集体的凝聚力。这种自我修养道德实践的细致和持恒,在社会进步走向更加文明的新时期,需要更加普遍地坚持和提倡。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和新旧矛盾的冲突,加上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是:职业道德观念淡化、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滑坡。其主要表现有:

1.价值观念发生错位。在职业道德领域表现为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抬头、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四处蔓延,索、拉、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普遍存在。

2.价值取向比较庸俗。在职业道德上,表现为部分人认为市场竞争就是金钱、利益的竞争,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不道德现象见多不怪。特别是少数人认为现在还讲什么道德,只要有钱就要得,将人际关系庸俗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道德评判出现偏差。表现在职业道德上,评判是非的标准模糊,对那些靠钻政策空子而一夜暴富的人,一些人将其敬若神明,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舆论宣传上的推波助浪也导致是非不分。而职业道德评判上的是非不分,造成的另一种现象就是一行业和部门,占山为王,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把职业道德置于脑后。

4.社会道德心理失衡。表现在职业道德领域是部分职工对主人翁地位出现失落感,认为过去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人们当家作主,现在则是单位领导是“老板”,“主人”变成了雇工,没了地位,少了保障,现在还谈什么职业道德,还谈什么“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于是心里想的是趁着自己还在岗,不捞白不捞。在思想观念上,淡化了集体观念,忘掉了集体利益,导致了职业道德的倒退。一些人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钻改革的空子,一心为个人捞好处。造成不正之风盛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坑蒙拐骗横行,为了一个钱字,牺牲起码的职业道德、良心和信誉。

二、导致职业道德思想滑坡的主要原因

职业道德建设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既有体制转换过程中道德规范尚未成形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道德思想混乱和道德信义动摇而造成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对利益关系的重组不能正确看待,导致了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混乱。

2.对权利异化滋生的各种腐败现象缺乏正确认识,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职业道德思想。

3.宣传舆论缺乏明确定位的正确导向,也是引起人们职业道德思想混乱的外部原因。

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政策,然而少数人却认为致富就可以不择手段,一所谓的“改革能人”尽管他的道德品质恶劣、政治素质很低、生活作风败坏,只因为机遇钻政策空子有了一点“成就”便受到了各方面层层保护,舆论不加分析地大肆吹捧,给公众树立一个只要能捞钱,其它都是小节,不值得计较形象。于是表现在职业道德上,产生一种畸形的道德价值观,只要能赚钱,管它是投机还是冒险,能骗则骗,能捞则捞,捞了钱就是硬本事,管它道德不道德。

4.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教育滞后,使人们的社会道德责任失落。三、防止职业道德思想滑坡应采取的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防止思想道德滑坡,必须从道德思想教育上、行为规范建立上、道德观念确立上,多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长远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

用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教育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思想道德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2.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道德评价的力量,严厉谴责和批判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不良行为

我们在思想道德领域要大力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让那些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不法分子遭到社会的痛恨和鄙视。同时要大力宣传好典型,树立良好的公众道德形象,使人们学有榜样,让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深入人心。

3.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

从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来看,除了变革过程中深层次原因外,主要是道德思想滑坡所致,从产生问题的根源来看,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也是由于没能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缺乏新的正确的职业道德原则所造成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要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的内涵,明确公平、公正竞争原则与行业、部门的垄断行为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不相容的。尤其是与权力进入市场腐败现象的形象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要树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新观念,懂得运用法规,契约,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来规范市场、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三,要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执行政策和工作的好坏,也关系到党的风气和党的形象。

第四,我们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的行为特点制定可行职业道德公约和守则,真正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规范行为。继承和发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同时要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活动,以丰富人们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将社会主义道德思想融会到自己的职业道德实践中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建立起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关系。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思想道德教育学习生活课外生活

实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一个崭新的环境,是一个与过去中学,小学有重大不同的场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在这种状况下,部分学生会在不同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不进行及时的了解分析,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进步,而且还可能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要通过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课外生活三个方面做细致的了解,才能更有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是进行系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而是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教育并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也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教育要抛砖引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同时,还要通过各种课内课外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信念,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要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辨别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他们主动的人生追求。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本质上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资源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有意义的启示,例如,儒家经典《大学》开篇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孟子也谈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本末的次序,价值的高低不能不分辨。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里讲到“有各种的人。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从事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从事于艺术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艺术家。人员有各种,但各种的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对于当代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坚持德育为首,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固然学问无大小,真理也无大小,但却有本末。

二、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学生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要随时注意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学科发展的动态。让每个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并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工作者的职责。

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整个人都松懈下来,整天无所事事,缺乏自制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习上倦怠、生活上懒散、精神上空虚消沉,自我要求降低,独立自主能力差,种种不良习惯给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要从入校时就抓起。

新生入学,学校可以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高年级的优秀学生、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以及优秀学生党员等向新生介绍正确的学习方法、怎样安排大学生活、如何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可以联系、组织往届毕业生中的优秀分子进行现身说法,介绍学校专业是他们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和奠基石,介绍专业人士的成功事迹,使新生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印象,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树立好榜样,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管理还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严格管理为核心。班主任、辅导员应该经常查课、记考勤、定期开班会、讲评学习情况、进行考前纪律教育、考后及时总结等,促使学生重视学习,教育学生珍惜大学时光,任何时候都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学生有了学习压倒一切的观点,动力有了,主动性就出来了。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勤奋学习、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信念,这将是他们在大学里所收获的毕身财富。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对大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辅助作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课外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知道,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人完全从自身出发对自然界作主体性价值判断,用工具理性宰制性的支配自然、征服自然、掠夺自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甚至导致了生态灾难。人生活在人的世界里,但人的世界正好是人欲和物欲的集合,实际上也是技术的集合,因为技术是实现欲而获得物的手段。将自然的对象化本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大力发展我国经济无疑需要大量专门技术人才,但是如果我们片面理解这种专门化、技术化,这也会造成教育本身的工具化、技术化,进而会导致人的片面化甚至异化。由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误解而导致的对根植这种关系之中的教育的误解,当前我国社会中有些机构和家长对于下一代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教育付诸实践就是浮躁浅显、急功近利的行为,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教育的异化。教育背离了初衷,教育就是教技术,学习也就仅仅是学技术,教育本身也被技术化。这样的教育就会和科举无二,教育培育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和见利忘义的伪君子。原初的丰富性被逐渐片面化、工具化。物失去了物自身,而人也失去了人自身。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教育和学习的这种工具化、技术化倾向的危害,要及时防范与纠偏。

如果大学生没有健全的人格,诸如外在于人的道德教育、心理辅导之类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可以结合诸如学生的专业特色,现实问题或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举办专题讲座、辩论会、征文、座谈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技能大赛、创业设计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不仅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有益,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内容涵盖了诸如礼、乐、射、御、书、数等诸方面的活动可以达到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可以让学生返回人性本始之善,振奋正气。

2.开展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组织,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不仅仅要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自我,社团对学生思想上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社团,其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虽然面对着从中学到大学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但通过参加社团的形式可以使他们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找到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3.开展寝室互动活动,促进大学生在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

加强对学生寝室的管理及规划,有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学风。大学生寝室不仅是休息居住的场所,而且是重要的育人阵地。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有相当部分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寝室里度过的,他们不仅在此学习、休息,而且在此就餐、娱乐、交流思想。作为学生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关注寝室中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规律,指定相关措施,经常深入寝室,组织学生开展互动活动,和他们谈心,讲理想,谈人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的难题,让学生感到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无时不在,使大学生在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课外生活三个方面“三管齐下”有益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视野得到开拓,知识得到延伸,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一言以蔽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思想道德教育范文第5篇

当前,我们对于各个教育阶段的侧重点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容易造成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断裂。在幼教阶段,我们总是给孩子一些启发,让孩子想一些无法实现的东西,树立的理想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只不过是说一下些没有多大意义的话语;在基础教育上,我们把成绩看得过重,高分意味着一切都高,高分意味着学校好,老师好,学生好,除了成绩,其它都不重要;大学教育阶段,我们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以为他们已经养成自觉的习惯,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而实际上大学生的表现使这种期望变成了奢望和失望。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教育的衔接性,虽然在不同教育阶段,教育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培养人才,而这个人才首先是有道德的人才,是先会做人的人才。

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高校学习,其实不完全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能力学习,因为大学毕业后,学生要走向社会,在社会工作和生活,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要做好“两课”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做,使学生能够提前认知社会,适应社会,即“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抓住根本。”应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做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注重教育衔接性,从基础教育开始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个教育阶段,不仅是要做好学生的书本知识教育,也要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其中把德育摆在第一位,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我们却把智育摆在第一位,忽略了德育,使德育出现了断裂,影响了学生成长和进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确立了教育目标,必须要考虑到这个目标与教育对象过去达到目标状况的衔接,从主体自身特点出发找准侧重点。”[3]也就是说,在实现目标时,一定要考虑主体过去的教育状况,不可盲目按照现在既定的目标采取措施进行教育。如果不考虑主体过去的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以现在的方式进行教育,非但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会使主体——学生抵触思想道德教育,这也就是现在为什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时并不能起到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继续抓好“两课”教育工作。两课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头戏,因为“两课”教育是思想教育课主要的教育方式,而且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可以代替“两课”教育的教育方式,所以我们要继续重视两课教育,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两课”教育,“要重点进行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两课教育的模式。”当然,我们更加需要的是教育效果,而不是教育形式,也正是因为如此,需要我们不断认真分析探讨“两课”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内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内容能得到学生认可,而且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使方法能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两课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也是比较大的,一是学生对于两课的认识,没有把两课当成思想课,而是当成了考试课;二是两课教育几乎成为完全式的课堂教育,学生没有兴趣;三是内容大多显得空和枯燥,感觉与实际脱离较严重。因此,“两课”改革工作还得继续。

第三,依托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如何在社会上进行运用,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校的状况设备和学生情况不一样,有能过会存在不同的问题。”所以,实践教学的开展要始终与学校状况和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学校和当地的优势资源,降低实践教学的成本,对于学生实习也是如此,也要不断利用可用的优势资源,如果外出寻找资源或者到相对远的地方开展教学实践和实习,不仅成本会增加,甚至会影响实践和实习效果。实践教学和实习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上进行相应的锻炼,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有效措施,成为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良好方式。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