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医学教育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精选

时间:2023-09-11 17:46:16

数字医学教育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第1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只依靠课上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里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指导学生科学阅读,唤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关键时期,使他们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所以要把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学中,笔者总是有意识地把一些知识的获取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古诗时,笔者课前会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背景知识,以及课文中涉及的人物百科、地理常识、历史文化等。这样既让学生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自主学习,又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学生读书少,文学素养不够深厚的情况,笔者组织了读名著谈感悟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充分发挥图书资源的作用,同时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和社会实践。万事开头难,笔者首先确定了“真善美”的主题,教师指导学生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寻找“真善美”的事例和人物,通过广泛阅读后写出读后感。学生兴致很高,自由结组,自主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图书阅读、写心得活动进行了一个多月,期间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教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小组内分共明确:每人负责到图书馆读2本图书,找出相关材料并进行分析,写出感悟,然后小组成员在一起进行交流,再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反映:交流中他们利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体会到分享的乐趣。笔者还听说有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社会采访和问卷调查,学会与人交流的方法。两个月后上了阅读成果展示课。展示课上,学生让笔者大开眼界:一场以“真善美”为主题的演讲、辩论会令人赞叹不己,内容充实,事例感人,充分展示了现代小学生的风采,提高了实践能力。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积淀阅读素养

小学生喜欢开展活动,喜欢在活动中接受新知。因此,笔者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讲故事、读书心得交流会,促进学生主动阅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笔者推荐系列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小故事大道理》《感恩生活回味一生》《英才是这样造就的》,以及《图说天下》系列丛书等。学生通过阅读后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收获颇丰。学生这样评价:“从书里获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让我们更爱看书,更了解了东西方文化。老师的这次活动设计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由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体验徜徉在书的海洋中的快乐。”这次阅读活动很成功,得益于有益的图书资源和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自主去搜寻知识,他们记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淀。

利用电子图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各种电子资源随手可得。小学生喜欢新生事物,尤其是对电子读物更是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电子图书资源优势,让学生进行电子阅读。在家庭里,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阅读,利用网络进行电子阅读;在外出时,指导学生留意公共场所的电子屏,上边有很多的知识可供学习,尤其是社会常识,那些知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和《参观人民大会堂》时,笔者提前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有机会可以游览黄山和人民大会堂,也可以在网上查阅有关黄山奇石的美景和人民大会堂的有关图片信息或者文本资料,把自己喜欢的图片或者视频下载下来,把那些精美的文字摘抄下来,上课时展示给全体同学。学生通过自己搜索、查阅、整理资料,课上展示、讲解,有效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综合提高了实践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第2篇

教材:子集

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子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同时了解等集与真子集的有关概念.

过程:

一提出问题:现在开始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存在着两种关系:“包含”与“相等”两种关系.

二“包含”关系—子集

1.实例:A={1,2,3}B={1,2,3,4,5}引导观察.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和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则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2.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注意:?也可写成?;?也可写成?;í也可写成ì;?也可写成?。

3.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A

三“相等”关系

1.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2.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④如果A?B,B?C,那么A?C

证明:设x是A的任一元素,则x?A

A?B,x?B又B?Cx?C从而A?C

同样;如果A?B,B?C,那么A?C

⑤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四例题:P8例一,例二(略)练习P9

补充例题《课课练》课时2P3

五小结:子集、真子集的概念,等集的概念及其符号

几个性质:A?A

A?B,B?C?A?C

A?BB?A?A=B

作业:P10习题1.21,2,3《课课练》课时中选择

第四教时

教材:全集与补集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全集与补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过程:

一复习:子集的概念及有关符号与性质。

提问(板演):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6的正约数},B={10的正约数},C={6与10的正公约数},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A=?1,2,3,6},B={1,2,5,10},C={1,2}

C?A,C?B

二补集

1.实例:S是全班同学的集合,集合A是班上所有参加校运会同学的集合,集合B是班上所有没有参加校运动会同学的集合。

集合B是集合S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结论: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CsA即CsA={x?x?S且x?A}

2.例:S={1,2,3,4,5,6}A={1,3,5}CsA={2,4,6}

三全集

定义: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如:把实数R看作全集U,则有理数集Q的补集CUQ是全体无理数的集合。

四练习:P10(略)

五处理《课课练》课时3子集、全集、补集(二)

六小结:全集、补集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第3篇

1.1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

学校开辟了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全开放”实训室。每周有一天时间给学生安排上基础文化课,比如语文、数学、体育等。其余四天安排上专业课。专业课教学全部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如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电子CAD、SMT、电子电路制作等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专门指导教师在实训室上课,学生按需使用,随时保证学生选择实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训练、研究和创造的环境,有力保障学生日常技能训练顺利实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1.2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以每年全国技能大赛项目书为指引,结合我校实训设备和师资水平,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了SMT实训、电子CAD抄板等实训项目,使我系的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的市场需求相适应。

1.3促进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

对电子类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将课程按照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递进构建课程体系,将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学校、企业、社会的各个教学环节上。基础能力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实施。专项技能训练阶段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安排在二、三、四学期实施。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常用的技术,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能运用一项或几项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创新能力以实际或模拟(仿真)实际对象为背景,安排在五、六学期实施,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综合运用

2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我校采取理论教师下工厂企业工作,实习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随着进一步深入推进一体化教学,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还在加大。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①让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采用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②将理论课老师和实训课老师的工作岗位定期轮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③要求教师每年完成一件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践作品,并对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④每年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引导教师提高实践技能;⑤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⑥让专任教师跟随学生下厂实习锻炼,到企业拜师学艺;⑦出资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⑧聘请国有大中型企业退休专家、高工和技师来我校兼职。

3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实训场所

实训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的重要地方,也是专业教学设施和仪器存放的地方。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条件。有了充足、规划合理和干净的实训场所,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为满足一体化课程实验和实训教学的要求,我系坚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不断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建立了一批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设备齐全、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了集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训、半工半读、技能鉴定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课实训教学平台。

3.1校内实训设备

为了配和一体化课程的顺利进行,根据各专业和课程的需求,共组建了17个实训室分别是:模拟电路实验室1个、数字电路实验室1个、电工电子实训室2个、电子产品装调实训室2个、印制电路板制作实训实训室1个、电路仿真和模拟实验室1个、电子CAD实训室1个、电子工艺实训室3个、移动通信实训室1个、家电维修实训室1个、空调与制冷实验室2个和1个PLC实训室。1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都是按工业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而设计和实施的。各实验实训室之间相互分工和密切联系,满足了本系所有一体化课程从焊接、器件检测、电路分析、电路图的绘制、电路板的制作、电路仿真、仪器仪表的使用以及电路组装和调试的教学需要。

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我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更好地推进我系一体化实训场所建设工作,确保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专业实训和半工半读等工作落到实处。多年来,我系积极与各大企业联合,开展校企合作。目的就是为一体化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企业的需求、体验企业的管理文化。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实际需求零对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一体化课程改革

4.1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

通过深入调研、严谨分析论证,吸纳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锐意改革,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以“2+1”校企合作模式为主线加强专业建设。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对接电子信息企业岗位群,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精心设置情境组织课程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大力促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的校本教材开发模式,以职业性、前瞻性、实践性引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面向电子信息行业第一线的、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4.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4.2.1建设精品课程、核心课程

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充分调研分析,进一步明确职业岗位需求,引入电子行业企业标准,聘任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做中学,做中教”的一体化教学理念,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电子工艺与技能训练》、《电子电路制作》、《电子CAD项目训练》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并将《电子CAD项目训练》打造成校级精品课程。

4.2.2校本特色教材建设

根据专业教学和岗位培训的要求,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重新序化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编写具有中职特色、以实际工作中典型案例为依据的校本特色教材。

4.2.3完善课程标准建设

根据课程特点、实验实训条件,结合顶岗实习企业具体情况,同企业一起制定本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课程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教材和参考书。

4.2.4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第4篇

"数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在符号的帮助下产生的。"(苏金智,1991)"数字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领域。在科学的数字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计算,秩序严谨,职司分明,是实数;而在人类心灵的数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神化”后成为“玄数”、“虚数”、“天数"。它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王秉钦,1998)由于受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数字的神化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但也存在着共性,有着共同的规律。在"数的灵物崇拜"上各民族都有普通性。东方人有自己心目中的"天数",而西方人也有自己心目中的"神数"。神秘数字的演化规律一般经过"神化—泛化—虚化"的过程。(王秉钦,1998)

东西方已有不少有关数字科学的专著和论文,如毕达哥拉斯(phythagoras)学派的T·丹齐克的《数科学语言》(商务印书馆,1998),英国人伦拉德·法拉的《七的探源》;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就数字写过著作和论文,并开展过学术探讨。如,王秉钦教授在其《语言与翻译新论》的中篇第六章就以"数的语义范围比较与翻译"为专题;苏金智曾写过《数的灵物崇拜》(载〈语言、社会、文化》440页,语文出版社,1991,1)等。在1998年南昌大学主办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上,英汉文化对比专业委员会会员曾就中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吴玲英老师的《中西文学中"以三为法”的文化模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人认为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自己心目中的天数是"九"而不是"三",也并非完全是因为"九"是"三"的倍数。

二、东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

在我国,人们之所以把"九"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天数"和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是因为"九"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symbolicmeaning),在我国可以说历时最久,涉及面也最广。"九"作为数不同于一般数字,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数字,它起初是龙形(或蛇形)图腾化之文字,继而演化出"神圣"之意,于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力为天赐神赋,便竭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如天分九层,极言其高,天证/诞日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更有趣的是连皇宫建筑都与"九"有关。例如,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问,门上饰有九路钉(即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排)。汉语词汇中也常用"九"来形容帝王将相的称谓,如"九五之尊"(imperialthrone);称官位仅次于皇帝的王爷为"九千岁"等。

根据阴阳五行与数的关系,万物之根均为数,宇宙也是数。数始于1而终于10,五行也是数,按传统的五行理论来划分,则1、2为木:1为阳木,2为阴木。以3、4为火:3为阳火,4为阴火。以5、6为土:5为阳土,6为阴土。以7、8为金:7为阳金,8为阴金。以9、10为水:9为阳水,10为阴水。这就是将"象"、"数"与五行结合起来推演变化,用以显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由此看来,"九"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天。传说古代中国人把天分为九层,九层天是天的最高处,汉语中有关词汇有"九重霄"(指极高的天空,"九霄云外","九天揽月","九天九地"等。另外,天坛,这个明清两代祭天的场所,其建筑无处不体现着“九”的象征意义。民间传说中还有"九头鸟"(nine-headedbird:afabulousbirdwhoseappearancewasformerlyregardedasabadomcn)的故事。

中国人以"九"为大数,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一书中写道:"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素问》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因此,汉语中有"九九归一"或"九九归原"之说。因从"九"为数之极而引出人生之限,故"明九"或"暗九"均为人生之"坎",避讳有“九”之岁。例如:“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红楼梦》)。日本人一般认为"九"是"苦命和痛苦"的象征,因为"九"与"苦"同音,因此忌讳"九"。然而,《外语与外语教学》曾报道过国内一位学者曾为考证这一点,采用"全选法"将日本某地电话号码其中的几千个姓和名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将"九"作为姓的只占极少数(约占0.35%),而将"九"作为名的却不少(约占35%)。看来,日本人忌讳"九"也并非绝对。

此外,《词源》中说:"九:虚指多数。""九"作虚数解时,是数的一种语义模糊现象。《现代汉语词典》中,"九"的意思有三个:(1)数目,八加一后所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3)表示多数或多次:九泉,三弯九转等。因此,汉语中有不少和"九"有关的成语。如:"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牛二虎之力"、"九流宾客"等等。

在我国,数字"九"涉及面在所有数字中最广。含有数字"九"的词汇也十分丰富。如,"九州"是指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称。因此,有的全国性的电视节目就取名为“九州方圆”;“九族"(theninedegreesofkindred:eithertheninegenerationsfromone''''sgreat-great-grandfatherdowntoone''''sgreat-great-grandson;orfourgenerationsofone''''spatemalrelations,threegenerationsofone''''smatemalrelations,andtwogenerationsofnoe''''swife''''srelations),古代有一种残酷的刑法叫"诛灭九族";古代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因此,《红楼梦》第九回中用"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来比喻贾氏家族族大人多,龙蛇混杂,好坏不一,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还有"九龙杯"等。此外,在文娱、体育等词汇中,数字"九"也比比皆是。如,许多歌名都以"九"开头:"九妹"、"九九艳阳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等;乐器中也有"九音锣";在体育活动中,"九柱戏"(ninepins),兵器中有"九节鞭"[但这与西方文化中的"九尾鞭”(cat-o''''-nine-tails:aninstrurnentofpunishmentsocalledfromtheninepiecesofleatherorcordwhichcomposeit)意义不大一样]。地名中也有一些以"九"开头的,如"九寨沟"、"九华山"、"九江"和"九龙"等。此外,中国人常把"九"看成为吉祥数字之一。在申请电话号码时,人们宁愿多出

钱去买一个尾数为"8"或"9"的吉祥号码。比如,湖南有线电视台的"欢乐热线"号码为"16899919"。在西方,数字"九"也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数"之一。对西方人来说,"九"的象征意义是"神性"、"神圣之至"。英语权威字典Webster''''sNinthNewCollegiateDictionaryandWebster''''sThirdIntemationalDictionary中对"九"所解释的意义比《现代汉语词典》所解释的意义还多,分别有:

1)onemorethaneight,threethrees,thesquareofthree;2)nineunitsofobjects(atotalofnine);3)a:thenumerablequantitysymbolizedbythearabicnumeral9;b:thefigure9;4)nineo''''clock——comparedBelltable,timeillustration;5)theninthsizeinasetseries:asa;aplayingteamofninemembers,esp.abaseballteam;b:thefirstorlast9holesofan18-holegolfcourse…。

其中收入与"九"有关词语和成语多达近二十条。常用的有:

anine-day''''swonder(anobjectoreventthatcreatesashort-livedsensation)

____Thosepoliticalexpositions…thatmakeanineday''''sninewondertillsomethingfreshcomesalone——MaryDeasy.ninetimesoutoften(veryoften)

bedresseduptothenines(elaboratelydressed,asforaformaloccasion)

____Shedressedherselfuptotheninesandwenttotheparty.

inthenineholes:inthedifficultsituationnine-men''''smorris:morrisplayedwithninecountersAcathasninelives:Acatcanmovesofastandjumpsowellthatheseemstoescapebeingkilledmanytimes.

从以上的解释还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数字"九"及其倍数在西方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娱和体育活动中。如,保龄球(bowling)中的瓶状木柱数(ninepins)为"九";高尔夫球球场有一十八个洞:跳子棋的棋板上各方均为九个孔;古时英国还有一种九个男人一起跳的舞蹈(morrisdance)等。由此看来,数字"九"也倍受西方人的青睐。

总之,在东西方文化中,数字"九"含有以下主要共性:

1)东西方大多数人把数字"九"看成神秘的数字,其象征意义均有"神圣"之意。

2)在东西方文化中,数字"九"均可虚指多数。

3)数字"九"被广泛运用于文体项目中。

数字“九”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个性恐怕主要在于:对中国人来说,其神奇色彩要比西方人更浓;其象征意义的历史在东方文化中比西方文化中更悠久;其涉及面在东方文化中比西方文化中更广泛。

三、数字"九"的翻译问题

罗马西塞罗说过:"翻译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风格和力量。""按分量而不是按数量译词"。此处所说的数字是指经过神化、泛化、虚化了的"虚数","实数"的翻译不在此例。根据这一理论,结合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可采用如下的翻译方法,并遵循以下的翻译原则。

可采取的翻译方法主要有:

(一)保留原数字

e.g.Wethoughtourcatwouldbekilledwhenhefellfromtheroofofthehouse.Hewasnot,heuseduponeofhisninelives.

我们以为我们的猫从屋顶掉下来会死了,它并没死,只失掉九条命中的一条。这样翻译过来,人们很容易接受,因为人们已熟悉"猫有九命"这个成语,并能够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二)转换成各民族喜爱的数字

e.g.nineoutoften——十之八九ninedays''''wonder———可翻译为"昙花一现",这样翻译可以加深对奈达的"对等"和纽马克的"转换"翻译理论的理解。

(三)增舍数字

比如,"九死一生"可翻译成"anarrowescapefromdeath;survivalaftermanyhazards";又如,"九九归一,还是他说的话对。"可翻译成"Allthingsconsidered,whathesaysisright."其译文均舍弃了数字,转译其形象意义。

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一)民族性原则

比如,汉语中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汉英词典》(外研社,1996)的译文有三个:"strainoneselftothelimit;useeveryounceofone''''sstrength;makeherculeanefforts"。笔者认为第二种译文"useeveryounceofone''''sstrength"更符合"民族性原则”,成功地将东方文化中该成语的比喻意义转化成了西方文化语言中的形象意义。

(二)习语性原则

比如:"匡超人此时恍若亲见瑶宫仙子,月下嫦娥,那魂灵都飘到九霄云外去了。"(《儒林外史》),其译文为"Kuangfeltthathewasgazingatagoddessandhisspirithadflowntoheaven."这种译文因遵循了"习语性原则",充分地体现了人类交际行为的一个最根本原则——语言——符号的经济原则。

(三)形象性原则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第5篇

1.1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新疆乌鲁木齐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30名卫技人员,将其作为调查对象,有效的调查对象为120人,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5.09±10.34)岁;男58人,女62人;汉族101人,少数民族19人;本科及以上学历者77人,本科以下学历者43人;参加工作时间5年以下、5~10年、11~20年、21~30年、31年及以上者分别为38人、30人、26人、18人、8人。排除工作时间<2年、有精神疾病史、最近半年有重大生活事件的研究对象及不愿配合调查的卫技人员。

1.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1.2.1调查问卷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学历、参加工作时间、职称、岗位类别等。(2)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包括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态度和满意度、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及参加途径等33个问题。问卷经5位公共卫生管理专家评定CV(I内容效度)为0.90,为了进一步确认调查问卷的信度,对50人进行预调查,确定问卷的Cronbach系数为0.81,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调查方法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者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员介绍调查目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等,问卷现场发放并收回。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仔细核对,对字迹模糊的要现场核对并更正,对有缺项的可以让研究对象补充,如再次补充和更正的问卷仍然存在上述问题便视为无效问卷。本研究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31%。

1.3统计分析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pidata2.0软件双人双遍录入,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统计描述使用(x±s),两两比较使用t检验,多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使用率,两组或多组比较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本次调查对象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平均得分为(9.39±1.62)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时间、岗位的调查对象得分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民族的调查对象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态度及满意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认为继续医学教育必要/非常必要的共计10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4.17%;政策支持程度调查显示,选择支持/一般的共计9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0.00%;培训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效果很好/一般的共计11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2.50%;与工作相关程度调查显示,认为与工作相关/一般的共计10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8.33%。

2.3卫技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84.17%的卫技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晋升职称,有小部分人员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能力而参加继续医学教育。

2.4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卫技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途径以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会、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为主,68.33%(82/120)的调查对象希望以后采用网络途径参加继续医学教育。χ2分析结果显示,过往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途径和希望的途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继续医学教育概念。此后,国家每年审批多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而且每年数万人参加该教育培训。2002年,我国首次建立了部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试点,现在该基地的培训方式已推广到全国各地。

3.1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及满意度情况分析本次调查对象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平均得分为(9.39±1.62)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的卫技人员得分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民族的卫技人员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提示,目前乌鲁木齐市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知晓情况仍有提升的空间,且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少数民族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得分较低(P<0.05),提示我们在乌鲁木齐市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宣传时,应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卫技人员。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工作时间的卫技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过往研究结果不同。笔者认为出现此结果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有关,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此次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岗位的卫技人员对于继续医学教育知晓情况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此结果可能与继续医学教育的长期开展有关。目前,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及管理系统相对完善,调查结果显示,卫技人员认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程度、相关政策支持程度、培训效果、与工作相关程度均在80%以上。由此可以认为,乌鲁木齐目前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得较全面,但仍有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政策支持较差。自国家大力宣传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和教育厅等机构加大了经济投入,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3.2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分析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对继续医学教育非常关注,但是84.17%的人员是为了晋升职称而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拿到高级职称后就一般不再愿意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笔者认为,此结果与以下因素有关:(1)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与晋升工作等规章制度相结合,已使继续医学教育成了学历补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每年通过审批的教育项目数有限,项目对口专业少,内容局限,所以少数参加者未了解相关内容而参加培训,降低了卫技人员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提高综合医院继续医学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卫技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使卫技人员能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学到新的、有创造性的国内外医疗知识及专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