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手工艺术教学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精选

手工艺术教学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第1篇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为公共艺术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公共艺术教学在新形势背景之下学生的成长需求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借助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引用有助于提高关于公共艺术课程的时效性。本文就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公共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做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公共艺术教学;应用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促使教育各领域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极大转变,信息化教学手段为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课堂创新性、高效性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打破。时代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创新性,教育信息化手段是实现这一要求,进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途径。

1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公共艺术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较之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信息化教学手段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在公共艺术课堂中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中拥有数量庞大的艺术资源,包括图像、视频、音频等为教学资源带来丰富的艺术展现形式。在课堂中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搜集信息资料,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拓视野,培养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下的学习方式灵活性更强,学生可以教师的引导带动下利用网络平台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料,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在公共艺术音乐学科的创作性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联系,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再局限于课堂、学校甚至时间,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了良好的信息沟通交流桥梁。通过校园人人网、微博、QQ、微信以及电子邮箱等全方位的沟通交流,增强了师生间关于艺术的探讨、学习。教师的身份在新教学方法的引用中得到转换,除了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教育者之外,更是学习道路中的引导者,密切联系了师生间的关系[1]。

2公共艺术教学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关于公共艺术教学发展的现状中,关于音乐学科的学习多注重于专业理论课程和公共课程的方式进行展开,未能形成系统性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未充分利用公共艺术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资源优势,教学模式单一化。在相关音乐教学中多以教材为主,有关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也仅限于影像、音频资料的展示,并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作用。信息化时代中,学生普遍掌握最新的网络运用技术,关于一些手机软件、网站等都能即时性地获取新鲜的资讯和资源,传统的艺术教学方式已不再满足于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学校开设的音乐相关课程已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统的公共艺术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的冲击下已被逐渐淘汰,但是相关教师队伍关于这一模式的转变思想较为滞后性,绝大数学校对于信息化教学只是形式上的运用[2]。

3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公共艺术教学中的运用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在公共艺术教学模式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打破传统公共艺术教学单一化模式,实现公共艺术教学的创新。

3.1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关于公共艺术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课件、影像资料、音频、图片利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当下音乐领域最新的资讯,将音乐学习从枯燥的理论学习和单一歌曲教学模式中转换为实时性的音乐教学。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例如:最近热播的《中国新生代》,自节目推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主要面向14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关于中国孩子没有合适的歌曲演唱困境,对一些经典曲目的改编,向社会倡导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音乐表达。节目以合唱、竞唱等表演赛制,深度挖掘孩子的音乐才华,寻找最美童声,通过这一节目向社会展现了中国音乐的未来。教师可以借鉴在节目中的演唱歌曲,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通过播放相关歌舞视频,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进一步认识。

3.2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增强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积极建立起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通过微信、QQ、微博等可以在手机移动端进行便捷获取资讯的客户端成立自己的“小组群”如:QQ群、微信群等,为教学资源的即时性沟通交流创立平台。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主动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共享关于教材备案,教学体会、教学经验等交流资料,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加快公共艺术的交流[3]。

4结论

关于公共艺术课程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相关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技术,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发挥教师合作的优势,推进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燕.浅谈信息化资源与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合[J].音乐天地,2016(10):31-34.

[2]张链.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信息化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9):72-73.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手工艺;现状;价值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传统技艺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迎合时代创新要求,我国应对传统文化积极创新,以此提高其竞争力水平,另外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工艺美术发展的支持力度,对相关人才加强培养,做好资金注入工作。笔者将分别从:工艺美术相关研究、美术教育中手工艺的应用现状、美术教育中手工艺的价值分析、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为手工艺教学的实施提供科学有利的指导。

一、工艺美术相关研究

所谓工艺美术,实际上就是指以手工艺为主的美术教育,而“工艺美术”最早是在蔡元培的《美术的起源》中出现,随后陈之佛又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设计思想,他认为工艺应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50年代起,工艺美术的发展势头逐渐迅猛,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与现代艺术设计逐渐融合起来,因此“工艺美术”一词不再是作为狭义的工艺美术,其涉及范围更加广泛,是时代所寄寓的诉求。就目前来看,部分工艺美术作品还缺乏时代特征,美术作品相对陈旧,这也是影响工艺美术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由于大部分的作品是采取家庭经营模式以及手工作坊模式来制作,其特征依然停留在传统审美角度上,致使其与新时代市场需求无法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工艺美术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无法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为了发展工艺美术,还应与时代接轨,根据时代特征对工艺美术进行创新改革,在市场经济中还应对工艺美术内在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将时代特色融入其中,使品牌价值大力提升,获得良好的文化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设计人员还应富有创造力,坚持与时俱进,将新的艺术构思融入到美术设计当中,将发散、逆向、抽象、形象等四位模式应用其中,通过相关思维方法不仅可打造不同的视觉感受,还可使其思维模式得到充分拓展,将作品效果完美地呈现出来。另外在作品设计中还应对其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加以考虑,实现更好地艺术创新。由此,不难发现工艺美术设计对设计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设计人员应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技巧与方法,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确保作品综合价值的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多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二、美术教育中手工艺的应用现状

综上,笔者对工艺美术相关概念及发展进行了分析,尽管我国许多高校对手工艺教育的开展越来越重视,并增加了开课比例,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依然有许多高校忽略了手工艺课程,致使其无法得到有效应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缺乏适用于基础美术需求的教材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教学设施对手工艺课程的开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详情如下:

(一)高校缺乏适用于基础美术需求的教材理论体系

经笔者研究,我国教育部门针对“美术教育”先后颁布了多个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模块进行了有效创新,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并未就美术教育相关内容展开及时的更新与调整,从而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阻碍,导致其滞后现象的发生。作为基础美术教育内容的手工艺教学便会出现缺失现象,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教学设施对手工艺课程的开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教学设施由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两个部分组成,手工艺教学的开展与其他专业有所差异,该课程对教学材料以及场地要求相对复杂,但许多高校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无法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场所。除此以外,教师队伍素质水平也是影响手工艺课程进行的关键因素,一些高校教师并非毕业于专门的美术院校,对手工艺缺乏全面了解,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上述问题均是制约手工艺教学开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改善这种现状,高校应对手工艺教学开展的重要性予以了解,并根据实际问题做出调整,确保该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基于此,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对相适应的教材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加大对教学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手工艺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打造一个高效的美术课堂。

三、美术教育中手工艺的价值分析

关于手工艺,这一词汇可追溯到公元9世纪,当时西方国家对其进行了明确定义,认为:是一般造型艺术的统称,在本文中笔者所提到的手工艺则是指通过手工创作出的具有艺术性、观赏性的工艺作品,对其手法、色彩、造型予以了充分的强调。充分挖掘手工艺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是促进我国各大高校发展的前提条件。美术教育中手工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适应于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要求、有利于学生动手创造能力的提高、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美术教育中生态意识的形成等方面,详情如下:

(一)适应于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要求

相关文件指出,美术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方法,有利于学生善于实践、勇于实践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在高等院校,手工艺教学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从目前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材中,我们发现手工艺课程在美术课程中占比约40%,初中课时占比为41%,小学课时占比为49%,从相关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手工艺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受到了重视。各大高校作为开展文化培养的主要场所,应为手工艺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为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实现创造机会,确保学生专业能力与文化素质同步形成。

(二)有利于学生动手创造能力的提高

另外,在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中,应用手工艺教学还可使学生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进一步提高。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学生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备受重视,这也是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关键。所谓教育并非指简单地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创新,不断优化,是学生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育中学生应形成创新意识,通过手工艺教学的开展,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会逐渐提高,这便是手工艺教学在美术教育中价值的体现。

(三)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实际上手工艺的发展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兼具地方风俗、乡土气息、民族情感,具备实用性与独特性。手工艺教学的开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手工艺自发展初期,是由当时的民间艺人所创作的,他们站在艺术角度上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根据经验创作的作品。在当时传统思想影响下,其创作方法相对单一固定,导致传播速度缓慢,传播范围小,但值得肯定的是手工艺是为人们所服务的。在高等院校开展手工艺教学应从本土文化下手,采取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如若工艺文化贫瘠便会影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有利于美术教育中生态意识的形成

在高等院校中发展手工艺还可以促进美术教育生态意识的形成,这也是促进我国美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途径。在手工艺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采用自然材料,通过手工方式来进行,因此其生态价值十分显著。与其他美术课程相比,从选择材料、废旧资源利用,各个环节无不体现出该教学的生态观念。在高校中开展手工艺教学活动不仅可形成美术教育生态意识,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生态意识的培养。据此高等院校应对手工艺教学课程开设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增加课时比例来强化手工艺教学力度,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与方法,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四、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现阶段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主要围绕着现代性、创意产业、传承与创新等话题来进行,实际上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传统时期存在差异,不仅受市场需求限制,同时也会受文化消费的影响,导致工艺美术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逐渐增多,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发展工艺美术,还应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结合在一起,对传统手工艺的空间积极拓展,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追求创新,尊重本身特点,致使审美品格始终处于高雅状态之中。总的来说,工艺美术的发展应结合当代与传统两个时期的特点,将思想、内涵、语言、工艺各要素充分融入其中,对现代工艺美术产业进行创建,确保民主性工艺美术形象的形成。要想确保传统技艺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更好地延续和保护,就必须让它活起来,将其应用到生活与生产中,教育与教学中,而并不是将其表演化、形式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让它们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分布在各个行业当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精神内涵,是百年的传承。充分发展工艺美术不仅可促进传统文化的延伸,还是迎合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工艺美术作品制作中还应本着创新意识,将文化与科技、传统与创新充分结合起来,在创新的路上敢于想象、积极完善落后的观念及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将工艺美术作品的历史韵味以及审美精神体现出来,这种社会效应是延续的、有效的。

五、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发现,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手工艺教学不仅可帮助学生形成美术教育生态意识,实现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还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与基础美术教育改革需求保持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手工艺教学的管理,为其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与人才支持,秉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进行,促进我国本土文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佟则.浅议高校新工艺美术设计与传统手工艺文化结合的必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8,(22):115-116.

[2]李瀚诚.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D].南京:南京大学,2018年.

[3]颜慧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刘佳雯.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第3篇

手工教育的审美育人功能

手工课作为艺术教育而言,它能潜移默化的发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功能。在现行小学实验教科书《艺术》(新世纪版)中,诸如民间剪纸、民间服饰、民间布艺、建筑装饰、民间泥塑玩具、木刻、编织、民间刺绣、雕塑、面塑、风筝、民间面具、乡土手工、纸制建筑模型、机器人玩具、海上交通工具模型、航空交通工具模型等手工教学内容,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审美育人价值。因此,在手工课中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内容,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有效实现艺术教育的辅德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收集各种与手工制作相关的图片资料及提供实物教具,利用手工教学中的欣赏活动引起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并在学生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审美情感的同时有机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剪纸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剪纸历史及其发展概况,从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民间脸谱的设计与制作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戏剧艺术的特点,从中感受传统京剧脸谱艺术的魅力;通过制作海上交通工具及航空工具,让学生在制作中发挥创造力,启蒙学生的国防意识;通过制作各类民间手工艺品,让学生从艺术实践中领悟到中国民间艺术体现着民间观念、内容、风格、标准等的风俗化和生活化,等等。

手工教育对课程的整合功能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课程结构设置情况来看,学校手工课不仅是中小学综合艺术课程内容之一,还和其它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体现了课程结构整合的特征。从知识运用的角度来讲,手工课是书法、绘画、剪贴、雕刻、色彩、透视、编织等造型美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各种手工制作不仅检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艺术技能水平,同时也是复习、巩固、发展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如:学习制作“彩球”时,学生首先必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平面式的立体几何造型绘图,然后再利用折、剪、粘、刻等手工技能对纸张进行加工制作,最后装饰成为各式漂亮实用的彩球;制作“泥塑”作品时要运用所学的美术构图、色彩、造型等知识技能进行设计与制作;制作“动植物立体纸模型玩具”时,又须学生联系自然课中所学的关于动物与植物特征的相关知识;制作“宫灯”、“曲轴玩具”、“升空风筝”等手工作品时须学生联系物理学中的力学、光学、电能的相关知识。再如:在手工作品上书写字、词、诗进行装饰时与文学修养及书法知识及技能相关;有时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用文字或图示把所学的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表达出来,从中训练及巩固学生的写作、归纳能力及绘图能力。由此可见,手工教学能使学生将所学的各科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从而发挥手工教育对课程的整合功能。

手工教育对智力的发展功能

手工教学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即教育活动中始终体现着手脑并用的特点,这对于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1)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就艺术创新而言,创造能力的发挥与实现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展示出来。在手工教学中,学生对材料的取用,对工具的使用及对材料的加工制作都需双手去操作完成。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在操作中熟练地掌握了折、剪、编、刻、缠绕等手工技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手部肌肉、骨骼神经的发展,促使学生手与脑的协调配合,变得心灵手巧,最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2)观察能力的培养。艺术源于生活,手工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在手工创作中从构思、选材、造型、设计、制作来讲均离不开对自然、生活、社会的观察。就此,在手工艺术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学习在生活中发现有利于进行手工艺术创作的各种美的元素,学会在大自然中观察发现一切可利用的制作材料,在生活及大自然中寻找各种美的造型及表达方式,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手工艺术作品的创造。如:教师指导小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无毒材料,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花草、树木、沙石、树根等自然材料,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美和造型美,观察及感受各类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手工艺术作品。通过手工造型艺术实践,学生在每次创作中就逐渐养成善于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这些观察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各种知识是具有较强的帮助及互补效应的。(3)思维能力的培养。手工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造型艺术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此,在手工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欣赏艺术作品及教师认真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完成每一件手工作品。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对手工艺术品的用材、造型、色彩、艺术效果及应用效果进行预想和思考,使学生的大脑在艺术实践中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经过长期的手工艺术实践训练,学生在手工课的学习中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有效地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手工作品创作中自然的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及提高。(4)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而手工课是一门综合造型艺术,在每次的手工艺术实践中,教师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手工知识及技能技巧,结合自己的制作经验对生活、社会和大自然中的原始素材进行提炼、加工、想象和构思,从而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特色的作品。在手工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根据各种需要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经过长期的手工艺术造型实践,最终使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及培养。

手工教育与家事劳动相结合的功能

目前,许多中小学校对手工课不够重视,特别是小学教育中较为明显,常常把手工课作为“小三门”来看待,语文课、数学课占用手工课的现象很明显。教师的这种教育思想及行为,违背了学生好动、求知欲强的年龄特征,阻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加之,现在的中低年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进行自我服务的劳动较少,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自我服务劳动能力较差。再者,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意志、决断、细致耐心等锻炼较少。而在手工课上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是大有可为的,学生在手工教学中可以通过手工造型艺术实践,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自我服务劳动的能力。如:通过剪纸教学让学生学会熟练使用剪刀;通过制作“布玩具”及“刺绣”工艺品,让学生从中掌握穿针、引线、打结、缝补的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自制小玩具、壁挂、彩球、布贴画、染纸、树叶贴画及各种手工小饰物等皆可用于家庭环境美化中,体现出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及灵巧的手艺,实现手工教学与家事劳动的有机结合。

手工教育培养审美鉴赏力的功能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第4篇

“作坊”中艺徒的培训都是按某种统一的模式进行的,它的教学有着共同的特点。

1.师徒制

“作坊”中实行的是师徒教育模式。如果一个青少年有志成为画家和雕塑家,大约在12—13岁开始便要拜一位师傅,并在他的作坊里当一名学徒或助手。学徒的家庭还要向师傅交纳学费,师傅向艺徒传授所有的艺术和技艺。艺徒在学期满后,由师傅发给证书,成家立业,成为独立的工匠或画家。关于学徒制的具体情况,在丹纳的《艺术哲学》中有详细的记载,根据记载,学生在当时是徒弟,师傅的生活与荣誉名声都有他的一份。一个孩子十二三岁就去拜在画家、金银家、建筑家、雕塑家的门下,师傅通常是兼这几门的,年轻人在他手下学的不是艺术的一部分,而是全部艺术。他替师傅工作,做些容易的活,画背景、小装饰和不重要的人物;他参加师傅的杰作像对自己的作品一样关心;他成为师傅的儿子、仆役;人家把他叫做师傅的小家伙;他和师傅同桌吃饭,替他跑腿,睡在他家卧室的阁楼上,受他打骂;师傅出门,徒弟们跟着,在路上为他打架动武,不让他受攻击、受毁谤。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时刻都有接触与交流。而在作坊中拜师学艺在那时的确是学艺的唯一途径,师傅的地位是非常尊贵、不容轻视的。[1]切尼诺·切尼尼,就在他的《论艺术的书》中说:“要学会在木板上作画……要找一个经验丰富的画家做老师,在他的画坊里学习,尽管有人说没有老师的帮助也能学会艺术,但你不可相信这种说法。”[2]

2.丰富广泛的教学内容

作坊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但这一切都是围绕手工艺实践而开展的。学徒在学艺的13年中,第一年是不间断的钢笔、粉笔、碳条、排刷的绘画练习;然后6年的时间掌握制作颜料和嵌板的技巧,还要学会压缩尺寸、碾磨石膏粉、上画布、打底子、学习用石膏制作浮雕、学会抛光、镀金、钻孔和压模;最后6年专攻湿壁画和镶板画,学会起稿、上色、修饰(润色)和上光,还要练习借助辅助剂制作图案,练习给织物涂金。[3]达·芬奇在委罗齐奥的画坊中做学徒时,起初做的也是洗画笔、做模特,后来才学习绘画、制作金属烛台、雕刻墓碑以及许多材料的掌握运用和多种工匠技术才能。因此,作坊教育丰富广泛的教学,培养出的学徒都多才多艺,有极强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同时它也把艺术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

3.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作坊”教育中体现了一种严格的教育等级制度。师傅最大至高无上。师傅给徒弟取名,把他当孩子和仆人,可随意打骂,师傅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学徒关心和注目的,学徒们还要拼死扞卫师傅的荣誉和尊严。[4]师傅管教助手,助手管教学徒。交不起学费的贫穷学徒干一些单调乏味的工作,而聪明能干的学徒则有可能晋升为助手,甚至是师傅。在作坊中,徒弟要转变成师傅是相当严格的。学徒在学期满后,由师傅发给证书。如果再能通过一项权威性的考试,他就有可能获得进入师傅行列的资格。一旦成为师傅,他就可以独立开设作坊招收学徒。但最后如愿以偿的往往是凤毛麟角。学徒在作坊中必须保守技艺秘密,没有出售自己作品的权利。[5]

4.教学目的与经济状况联系紧密

当时的社会手工艺生产十分兴盛,作坊中各类艺术的学习都是为手工生产服务的。而学徒拜师学艺,也更多地是为了掌握谋生的技术。因此,作坊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精湛技艺的工匠艺人,确保精湛技艺的传承。

二、“作坊”美术教育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作坊”美术教育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产物。早在古罗马它就存在了,但是由于古罗马帝国的崩溃,经济一片混乱,工匠作坊便逐渐消失。直到中世纪,随着封建经济的产生,欧洲进入了土地分封时期,大小封建主们各自拥有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每个庄园均有制造日用具的作坊。到了中世纪盛期,西欧各国的城镇和都市如雨后春笋开始涌现兴起,城市的建立和经济重心的转移,使以往的建筑家、雕塑家、画家、金银匠已不再是寺院里的修道士了,而成了城市里的手工业者。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还是封建的农业经济。这一时期,城市手工劳动中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作坊,手工艺生产一片兴盛。新的职业阶层也随之出现了,同一职业的手工艺人组织起了职业行会。而“作坊”的开设者必须是行会中的成员。于是,在这些行会的作坊中所进行的美术教育就成了中世纪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坊”就成了一个从事手工艺劳动和绘画相结合以及艺徒们接受技艺训练的主要机构和场所,它一直存在并被沿用到了文艺复兴中后期。

三、对“作坊”美术教育体制的认识

(一)“作坊”美术教育有着它的弊端和不足,但是,它的教学体制中有许多东西是值得去思考和借鉴的

1.在教学体制上的优点

①师徒教育的优势。首先,作坊中的师傅具有全面的技能,兼通好几门艺术,传授的知识较为全面。其次,师傅向徒弟面对面地直接传授技能,并加以实际操作性的示范。这种教学更为直观,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也因为直观的教学而变得具体、鲜明,记忆牢固,徒弟能更深刻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再次,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这样的教育意义更为深远。

②艺术教学和手工艺制作相结合。艺徒们在掌握了基本的造型基础后,立即将其付诸实际的生产制作中,这不仅锻炼了脑的思维能力,训练了手的表现力,还协调了眼、脑手并用的能力,它将艺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艺术中的美应用到工艺领域继而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③广泛丰富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具备较为广阔的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作坊”中培养出很多艺术家都是多才多艺的,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阿尔贝蒂等,他们不但是出色的素描家、金银工艺家、雕塑家、金银镂刻家、浇铸家,同时还是工程师、建筑师。这些都得益于作坊中广泛综合的学习内容。

2.作坊美术教育对推动美术教育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①20世纪的包豪斯教育就是对作坊式教育体制进行学习和借鉴的典例。它大力提倡学习作坊式教育模式,将工场和学校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实行了“工厂学徒制”的教学制度,采用两套教学办法,讲课请画家、雕刻家、建筑师担任,而实习工场指导则请有手艺的师傅担任,入校先学半年的基本造型、材料研究或工厂原理与实习,然后接受三年的“师徒制”教育。

②“作坊”式美术教育推动了美术教育在理论上和体制上的发展和变革。正是由于它在教学体制上的弊端才促成了解剖、透视等美术理论的产生和学院式美术教育体制的建立,直到今天这些美术理论知识在学院美术教育中仍占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

③“作坊”美术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艺术家。

达·芬奇曾在委罗齐奥的作坊里当学徒,学会了多种技术和绘画理论知识;米开朗琪罗最初练成初步的造型本领也是在吉兰达约的美术作坊中;安德列阿·曼滕纳幼年时就在弗郎切斯科·斯克瓦与乔内的作坊中接受了6年的艺术训练;保罗·乌切罗、皮耶罗·德拉·弗郎切斯卡,都是接受过“作坊”式的美术教育而成为优秀的艺术大师的典例。[6]这些艺术大师为推动艺术的进步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作坊”美术教育虽然有它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理由,但它最终还是被学院式美术教育所取代

①文艺复兴带来了政治、经济的大发展,封建农业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手工作坊中,老式的工具器械得以改进,新的发明、劳动分工的出现,封建经济下的“作坊”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坊”在手工艺生产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也必将被一种新式的,更先进、更符合时展的体制所取代。

②一些艺术家如达·芬奇、阿尔贝蒂等潜心研究透视、解剖、构图、明暗、造型、色彩等艺术理论知识,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不仅使艺术和艺术家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且引起了人们对美术教育的重新认识和对当时作坊式的艺徒培训模式的合理性以及纯粹技艺训练方式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促使了技艺色彩浓郁的作坊教育向知识意味更强的学院式教育的转变。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承担起培养伟大艺术家的使命,最终将被一种崭新的教育体制所取代。

1563年迪塞诺美术学的建立,标志着中世纪以来的“作坊”式的教育模式逐渐走向衰落和消亡。学院美术教育作为对作坊教育机械、陈旧的训练体制的反叛,不仅大大提高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还设置了一套技能与理论结合的教育方式,艺术不再按所用媒质的不同进行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被新的教育观念统而为一。

参考文献:

[1][4](美)丹纳.艺术哲学[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2][6](苏)阿·阿·古贝子与符·符·巴符洛夫.艺术大师论艺术第一、二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3][5](美)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第5篇

当人们不再受物质生存的牵制时,就会赋予造物以更多的精神内涵,反思历史经验,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传统手工艺,尤其是研究手工艺美学特征的工艺美术是必须要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西方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三次手工艺文化精神的回归潮流:第一次是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工业化带来的廉价低俗的工业产品的大量生产,使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生活方式和手工艺;第二次是二十世纪初期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刚刚诞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手工艺被放在了一个适合的位置上,从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层面理解手工艺的优势和发展;第三次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类处于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严重危机之中,人们渴望着重回自然,重新去触摸真实的材料。高校本应该是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的净土,但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再加之旧时传统工艺教育停留在表面装饰层面,给人陈旧、缺乏实用性的印象。为了迎合工业时代,满足就业市场,缩短与国际当代设计教育的差距,许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将传统工艺美术教育零散化、边缘化,甚至让其退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中对工艺美术的通识教育也是缺失的,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出现了历史性的断层。但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也使被冷落的工艺美术教学得到重生和发展。

二、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融入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想法

1、以项目为导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体制

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国根基薄弱。在中国建立并向现代形态过渡的过程中,我们试图找回与传统的链接,然而设计教育———设计———生产———销售各环节是孤立和严重脱节的,在此条件下谈工艺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只能是纸上谈兵,必须寻找出一条赋予中国手工艺以现代生机的途径,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良性发展的平台。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共建项目为例,以竞赛的方式邀请海峡两岸高校学生参加其创新性纪念品设计竞赛,学生们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对文物和工艺的理解,消解文物的“高大上”,拉近文物与大众的距离,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文物创意产品。如:台北故宫的“朕知道了”纸胶带“、翠玉白菜”伞;北京故宫的“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许多出自在校学生之手。衍生性创意产品成了非常抢手的旅游纪念品,也成为了人们记住故宫及藏品的代表性符号。从故宫创意产品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搭起了一个优秀的创意产品资源、销售推广的平台,与此同时,需要高校参与进来,教师研究、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将设计与生产的断点连上,同样,传统工艺美术也可以借鉴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模式。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工艺课程不能够再闭门造车,当我们借助创意将传统工艺转变为实物产品了,无疑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好的反馈。

2、综合性大学发挥其多专业优势

截至2014年,全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有1400多所,而其中绝大部分是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于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归属于一个多元化的艺术学科,我们需要所有艺术范围内各学科的融合,同样需要艺术范围外各领域的融合。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型,对艺术设计教育的侧重点也从对专业人才培养范畴扩大到对大众艺术涵养的普及和提高上,因此,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普及可以借助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在校园内部打破专业界限,向各专业的学生进行普及性教育,如以开设“传统工艺美术”全校选修课的形式,将专业技法内容转变为通识性、鉴赏性内容;借助学生的多专业背景,以组织展览或竞赛的形式,使更多跨专业学生加入到推广和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队伍中来。湖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系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民间美术”公选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且学生选课率也在全校名列前茅,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组织的“民间美术”课程作业展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同时还有不少学生提出借用不同专业知识和渠道推广课程内容的想法,甚至开设公众微信号传播某门类的传统工艺。这些都为我们传播传统工艺美术提供了新的思路。

3“、微时代”借力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

信息时代是以高科技与现代化为先导和基础,也是打破许多时空局限和全球化的时代,“微时代”的基础是“新媒体”,新媒体是以“数字化”和“互动化”为特征的,人们获取知识与传播知识的路径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短,并且习惯于快速、快餐式的信息接收和文化消费形式。电子设备的便携化与平民化也使得文化产业里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界限被模糊,大众可以很容易地变为生产者,或是通过反馈及其它的形式参与生产。受众的习惯反过来又将促进以“微内容”为特征的产业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推广和传播离不开广阔的群众基础,借力新的传播手段能让原本“小众关注,精英推广”的传播模式转变为“大众关注,大众推广”。以“日本小夫妻的幸福染坊”为例,文章讲述手工印染的技艺和生活方式。该文通过微信并转发,在一个月内被转发一千多次,点击阅读人数一万多人,这样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是传统教学或传统媒介远无法达到的。因此,探索性的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辅助教学内容的传播将是艺术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未来的探索方向。

4、从地域文化中吸取营养

传统工艺美术从历史生成及传统结构方面看,往往存在极强的地域性,传承人与受众群体往往是相对集中地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区,拥有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遵循相同或相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生存状态,在文化认同上容易形成共识。日本传统文化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曾提到,“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传统工艺美术所包涵的大量原生态艺术图形和工艺技法具有人类本源的思维意象,及大量生产、生活经验累积,给当代设计者提供本源的设计思路,有助于形成出奇制胜又合情合理的创意。在教学中有针对性、探究性的考察,收集相关资料、图片、书籍、实物等,利用图形创意与符号的延展,进行整合、提升、优化和创新。针对目前传统工艺美术相关课程与其它艺术设计相对割裂的状况,笔者认为在专业主干课程中融入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如视觉传达专业的字体设计课强调中文字的造字体系、笔画、由来,并将湖南当地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如马王堆西汉古墓中的符号、毛体字;书籍设计课可以融入不同类型中国传统书籍装订方法,由其在当地博物馆中可以近距离观察的汉代竹简;在其他专业主干课程中强调应用传统元素的内涵形态,并以内涵形态设计范例为指导,促进教师与学生对于当地传统元素形态的重新认识与设计。在设计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围绕“红色旅游”项目,提炼地域文化中的典型视觉形象,如笔者带领学生到湖南凤凰、洪江等地察期间,在民族图案考察与写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苗族、土家族图案的造型、用色差异,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而不仅是单纯的临摹或拍摄图案。带着问题思考和观察,学生明显的提高了学习兴趣,并能在考察过程中对当地少数民族特点、生活方式进行深入了解,取得了理想的考察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