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生论文

师生论文范文精选

师生论文

师生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班级管理效能班主任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是学科知识的灌输者和班级秩序的维护者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蜡炬成灰泪始千”是他们“红烛精神”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班主任角色应该有新的定位。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尝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管理,并结合自身的探索、反思,总结出班主任在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六个方面的角色转变。

一、变“以班主任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以班主任的思路为中心,强迫学生遵守纪律、听话,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情感、体验和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以致常常对学生的做法看不惯或难以理解。“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班主任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听话“机器”,而应该把学生看作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是拥有巨大创造力的班级建构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本能来自内部,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班主任是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其直接的工作目标是促使班集体尽快地形成和尽好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主体,在教师、同学与社会的影响下,自己主动选择、体验、尝试、修正的变化过程;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走向成熟,走向自觉,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与自然的成长过程;也是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所以,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是主体积极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发展就意味着进步。班主任应尽量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开展班级诊断研究性建设;启发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并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方面的发展。这样,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就能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逐步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变“你要管我”为“我要管我”。

二、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

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课外从多种媒体获取的信息或知识比过去丰富得多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经常有惊喜”.也可能“有时被难住”.但不要觉得被学生“难住”很没面子.有失“尊严”。如果对于这类情况处理欠妥,师生关系就会受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从而不利于教育和管理。虽然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不是万事皆知的。对此班主任要直面现实,与学生共同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才能。班主任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班集体活动的合作者。一个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班主任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实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启发、引导、点拨、暗示、理解、尊重、赞赏、帮助、反思和合作,与学生达到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班主任只有鼓励学生与自己一道主动投入对问题的探索中,才能真正做到师生相长,这样的关系才是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这种“我一你”式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使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心理距离拉近,使学生获得了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使学生形成与社会、与他人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其一生

三、变“班主任一言堂”为“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班主任一张嘴自顾自地讲整整一小时的现象并不罕见。对于学校校纪校规要求的内容。班主任在有限的教育管理时间内,未及时找到更好的事例说明,只好实行“教条主义”,学生也只好囫囵吞枣。“满堂灌”、“一言堂”的教育模式,扼杀了班级教育管理的生机和活力。导致学生不去面对现实思考未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缺失,更谈不上发现和创新了。而不少班主任虽然找到材料分析论证,但材料过于复杂,难以让学生理解:或者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并不感兴趣。面对新课程,班主任应该在教育管理理念上作一些转变,实行开拓主义,即根据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事例或资料,去体验,去发现,去分析,去感悟学校和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和校纪班规的合理性。要努力寻找贴近学生、贴近思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挖掘,让学生体验、感悟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参与者,班主任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通过寓情于形、寓理于情的师生合作探究,与学生共同进行演练.相互交流心得.一起进入情感体验等平等的对话形式.引发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班级活动中实现自己,找到自我的价值。学生通过参与管理和探索,学会思考、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班集体主人。

四、变“单纯经验型”为“学习探索型”

传统班主任依照学校管理学生的要求,单纯地控制管理学生,往往会在管理中“照本宣科”。新课程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种视角要求班主任以学校管理要求为依据,变“单纯的经验型”为“学习探索型”。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名学习者,“教育者先受教育”永远是一条客观真理。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班主任作为学习者的角色观念。让班主任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经验和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方法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教育管理中更佳的方式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例或生活体验出发,去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认知能力,关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以往,很多班主任认为只凭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似乎就可以管理好班级。如今,班主任必须涉猎多方面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将这些“营养”运用于管理中,运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分析问题,使教育更加生动、丰富、新颖;同时密切关注现代社会中的大量经济现象及热点问题.将认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认识社会。养成留意生活的习惯,愿意去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班主任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不但有利于发现自身在教育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教育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对班级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研究和提高可以实现个人生命的需要和价值。五、变“家长保姆式”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是“家长”、“保姆”,对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细节实行紧盯不舍的战术。这种管理方式,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生成依赖性,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不仅仅要“管住学生”.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现多元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主要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班级组织,选举合适的班团干部,分工授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形成一个“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从而使自己从日常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班级的整体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自律能力正处于一个可塑阶段的特点.班主任作为促进者,要通过积极的、热心的指导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合作精神,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观察和实际操作来提高其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将来顺利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学生是被评价者,班主任作为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要求双向交互、互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和促进学习,使教学成为师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造的过程,发掘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论文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引导者学习共同体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背离导致教师的工具性,教师要利用特定的权威(教师的年龄、知识、阅历优势及社会和学校赋予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来控制学生。雅斯贝尔斯指出,控制是针对自然与人而言的,其方法是主客体在完全疏离的情况下,将我(主体)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使一些人强行压制另一些人。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的隔绝状态的距离,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形成了权威性的师生关系,诚如《学会生存》中的描述:“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或“主角”,他们拥有课堂的话语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独自”灌输知识而非师生的“对话”,教学变成“专制”。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体验者,主体性体验的缺失使学生疏离了真实的体验。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然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异化”。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师生关系才符合新课程理念呢?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实质性的变革。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天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自己的最佳天赋,并使它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天赋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把“好…‘乐”这些情意因素看作高于“知”这一智力因素。两千多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人的学习活动过程如果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情意活动(兴趣)就是一个激发、调节、维修保养系统。没有激发或调节不当或缺乏维修保养,操作系统都容易发生障碍。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机制。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琐地分析,自始至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要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实践训练时间;在课堂上遇到难度较深的问题时,让学生去探究解决;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期促进学生的发展。“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知识,而且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教师的桶和学生的碗里装的都是水,教师倒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处理。“桶论”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原样倒出来。其实学生就是一眼泉,而教师就是引导发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如何迈出这重要的一步呢?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的太多,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碎尸万段”的分析,术语、概念灌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教师要尽量改变“讲学者”的角色,尽量做到“四不讲”:其一,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其二,学生已懂的不讲;其三,学生能讲的不讲;其四,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什么呢?第一,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第二,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第三,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

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从“繁琐分析”走向“导学、导悟”,教师要从过去不停地讲解分析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作的过程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教师施教,学生受教。以对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以讨论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一般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渠道(过程),因此后两种交流方式优于前两种方式,尤其是第四种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间地横向交流与师生间地纵向交流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信息交流网络。第二,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第三,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线性的、由上而下的传递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克林伯格(Klingberg,L)强调,教学要求形成人的“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及其他一切素质。美国学者波依尔(Boyer,E.L)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生“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的获得及“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依赖于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根据后现代课程观,传统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变得更加开放。这种秩序的形成将使师生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是一种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中心,也不是“辅助者”,而是与学生一道的共同参与者。教师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师生成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师生论文范文第2篇

1.学习空间变化。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从以“教室课堂”为中心转移到以“幼儿园班级”为中心,这种空间变化可能短时间激起学生对陌生环境的新鲜感,但由于学生对教育实习认识深度的不同,加之师徒关系、同事关系、工作状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此的新鲜感很快变成失望感,从而对实习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实习效果。

2.认识观念变化。

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定位不清,就业方向不明确,教育实习时只是应付;有的实习岗位与学生的期望落差较大,幼儿园考虑安全因素,往往只让实习生参与一些保育护理工作,或哪里缺岗,临时让实习学生去顶替,造成实习生不安心或频繁换岗,这增加了实习的不稳定因素,也给教育实习管理带来难度。

3.学习方式变化。

学生在校学习时,是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教学化的学习活动,而在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时,是以“学生和幼儿园教师”双重身份从事职业活动。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服从学校的监督管理和约束,也要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学习方式的突变,易造成学生的不适,需一定时期的磨合。

4.心理适应期变化。

在校学习时只有师生关系和单纯的同学关系,而在幼儿园面对的是师徒关系、复杂的同事关系以及位置不均等及具有利益冲突的人际关系。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这种交往障碍如不进行适当沟通、疏导,就会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

二、明确各阶段指导重点,提高教育实习效果

(一)下园前的指导———加强“三观”教育

1.学习观教育。

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是学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应以学习者、研究者、教育者的身份与幼儿园职工共同从事教育活动,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训练,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从而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吃苦观教育。

学前教育专科型人才,培养的是能胜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实习需要从幼儿园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树立一日生活各环节皆教育的正确认识,全方位参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管理与护理工作。要求学生做好吃苦的准备,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3.敬业观教育。

目前,幼儿园对实习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各有侧重,而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项指标中,最为关注的是态度,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实习过程指导———“传道”“、管理”“、解惑”

1“传道”

指导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学生教育实习期间所要面对的是真实、复杂的教育实践和班级管理,面对的是完全不同于学校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指导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调适工作。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要扮演实习者和教师两种角色,接受学校和幼儿园的双重管理。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说,对实习学生是以教师的标准进行教育和管理,要求其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完成教师岗位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实现教育实习的目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实习学生往往习惯于自己的学生身份,认为幼儿园对他们的要求太高、太严,难以适应。因此,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学会用员工的意识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教师通过谈心、具体事例分析等对实习学生进行正确的“实习观”教育,达到塑造、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等目标。

2“管理”

关注实习全过程,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追踪学生教育实习全过程,对于学生实习岗位、实习纪律、实习过程、实习成绩、实践材料、考勤等进行全程管理。重点围绕为实习生习得实践性知识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得并不断增长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不仅是每位在职教师的任务,也是准教师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内容。准教师的成长是其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其渐进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拥有一定实践知识的准教师能够从多种视角对未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进而迅速做出决策。围绕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指导教师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为实习生创造宽松的教育实习环境。师范生在实习之初由于对幼儿园教育的具体情境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角色要求。这时,指导教师要为实习生创造一种宽松的实习环境,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便实习生尽快适应实习环境,发挥自身潜能。其次,要为实习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长期以来,幼儿园因担心实习生组织活动会影响班级常规,从而增加安全隐患,因此,往往不愿意给实习生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一般只让其协助教师做一些配教或保育护理工作,这样,实习生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就比较少,实习生也就不能得到预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带队指导教师要和实习基地园领导、园指导教师加强沟通,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实习生多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第三,要指导实习生学会主动学习。由于幼儿园工作具体繁杂,园指导教师身兼多项工作,能专门指导实习生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需指导实习学生学会主动请教,积极争取教育教学实习机会。只有积极主动,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也才能获得更多的指导与实习收获。

3“解惑”

教授方法与启疑,培养反思意识。实习生在实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这些问题面前往往会束手无策。指导教师要和实习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帮助实习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习得实践性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波斯纳认为只有经验和反思交相融合,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师范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反思能力。指导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方式让实习生了解活动组织与班级管理的基本规范;以“评议”促进实习生进行自我反思;以“研讨”帮助实习生形成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习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对实习生进行指导,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都应充分发挥实习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范生的主动发展。

三、总结

师生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言必信,诺必诚。高校诚信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从干部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抓起。要在校园内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气和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意义,深刻领会诚信教育要求。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诚信既是一种义务,也是对自己每一项行为的承诺,更是对社会关注的回报。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干部师生的诚信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意义

高校是实施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而且涉及千家万户。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应把诚信教育变成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全方位的工作中。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乃至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其身正,不令而行。学校开展诚信教育,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必须首先要有诚信的德行。他们的榜样和示范是引领大学生走进诚信道德大厦的路标。他们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不论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还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应当忠于职守,热爱本职,认真负责,老老实实,决不能敷衍失职,虚华浮夸,弄虚作假,得过且过。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高尚人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魅力是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大学生,才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因为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主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每一个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决不能为了追逐名利而弄虚作假,而应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来教育大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感召大学生,以诚信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来启迪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培养一批又-#tt具有诚信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以身作则,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身教重于言传,身教高于言传。

大学生在高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懂得怎样做人,提高自身素质。《论语·子路》中强调,言必行,行必果,即讲话一定要有信用、不食言,行动一定要善始善终、践行诺言。许多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是另外一种状况。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加强诚信教育,首先是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学校教育在努力增长他们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立身处世态度。讲诚信是人的一种道德品质,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成就一番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有了诚信,就能科学地对待自己和一切客观事物,成为一切力量之所在,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全与升华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总是把诚信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与评价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一个人缺乏应有的诚信品德,不讲信誉,也就意味着背离了做人的道德标准,也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人生价值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学校教育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品德的教育,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诚信是大学生成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第三是有利于满足大学生讲求个人信用的需要。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例如大学生向银行贷款是为了完成学业的需要,是保证学习生活的需要。道德需要是建筑在高度自觉的、完全自律的、依靠内心信念来满足的一种需要,也是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认真履行合同的义务和责任来体现的一种需要,这正是我们在大学生中值得提倡的一种信用的需要。

二、深刻领会诚信教育要求

首先,各级领导于部要讲诚信,要做出表率,做事要做实,不要务虚名。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一言一行与社会诚信紧密相连,一定要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落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把师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勤政为民,多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办得人心的事,为师生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考核等环节上,把诚信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从制度上保证真正能发现和使用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突出而不事张扬的人,认识和淘汰那些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人,真正做到绝不能让投机取巧、夸夸其谈的人如愿以偿,也绝不能让勤勤恳恳、踏实工作的人吃亏。

其次,广大教职工要讲诚信,要遵纪守法,廉洁从教,敬业爱生,教人求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教职工要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高尚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感染大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教职工应当是诚信的典范,他们的工作以育人为本,而育人之本就是诚信。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这不只是赞扬教职工,更是给教职工的一种责任,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责任。教职工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大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大学生,才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教育大学生诚信是关系其健康成长的一辈子的大事,更是关系到能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使教职工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把诚信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认真制定《教职工行为准则》和《教师师德规范》,把教职工的诚信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聘任、评优奖励、评聘晋级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再次,大学生要讲诚信,要尊敬师长,遵章守纪,诚实学习,诚实做事,自尊自律,学做真人。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诚信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其造福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校期间给大学生打下良好的诚信根基,不仅可以使之受益终身,更是我们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使大学生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教育。

三、认真贯彻诚信教育原则

学校在开展诚信教育中,要认真领会以下原则:一是学校要把生动活泼的诚信教育活动与扎扎实实的日常工作相结合。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和载体,努力营造出浓郁的活动氛围,才能对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同时,活动的开展又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要力求诚信教育活动的可持续性、渐进性和实效性。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切实地提高师生的诚信素质,又能使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要把诚信教育与基础道德教育相结合。要把诚信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结合起来,努力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三是要把诚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和特色活动相结合。结合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形成诚信教育的特色和经验。四是要把学校教育和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内,还要通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与社会道德环境建设、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扩大诚信教育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力,提高诚信教育的整体效益。

四、切实把握诚信教育方法

第一,要营造舆论氛围。学校要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对师生进行诚实守信、践诺守约的思想教育。要结合学校和师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加强师生的诚信教育。例如,张贴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宣传诚信美德的故事,在学习上经常注意表扬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平时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在评三好学生等问题上让老实人不吃亏等,引导大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形成讲诚信者人人夸、不讲诚信者遭鄙视的校园道德风尚,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会更有实效,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就能得到更好的确立和巩固。

第二,要加强环境建设。一是要把诚和信作为学校行为的基本准则,规范学校管理部门自身的活动,特别是直接与大学生相关的工作绝对不能作假,对大学生的承诺要真正兑现,这是引导大学生诚实做人的基础。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学校就必须给大学生一种诚实待人的印象,除了规定的收费(例如物价部门核准的学费、住宿费等)要如实向学生公布外,其他的收费(例如体检费、军训费等)也应有规范明确的费用标准,学校在招生简章中的承诺一定要能够真正兑现。二是要注意解决教书育人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对于大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要求,例如教学检查中大学生希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学校不能抱着敷衍的态度,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否则,就会失信于大学生。总之,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一点一滴做起,优化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育人环境。

第三,要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在办学理念上要牢牢坚持诚信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在师德教育中要强化诚信的育人品格。要建立健全评优公示制度、奖项申报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等,使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与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例如,在学校奖助贷补减等工作中,一律实行公示制度。学校可以实行个人发展综合考评制度,每年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把考察大学生的诚实信用等资质作为其中重要指标。例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载大学生诚信情况和诚信素质的发展情况。在大学生综合测评和各种评优中,要把诚信建设情况作为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辅以污点消除制度,对大学生偶尔犯的小错误,可以将功补过,并在档案上消除,以体现学校管理上的人文关怀和宽容精神。

第四,要依靠思想教育。诚信教育应该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体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这是提高公民诚信水平的必由之路。要努力建设一个从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全体教职工到每一名大学生都讲诚信的环境,首先要从领导干部、教职工做起,不因各种干扰因素而破坏规则,以制度而非会议决定有关工作,以制度化取代随意性。对大学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思想政治课到各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要加强诚信教育。同时,通过各种方式,用社会上的一些失信败德现象及其造成的危害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信任透支总是要偿还的。这种偿还不仅包括道义上的深刻谴责,而且包括法律上的制裁。超级秘书网

师生论文范文第4篇

怎样才能在大学短短的4年里,在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各种知识的同时,掌握英语这一交流信息的工具,是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长期关心和探讨的主要问题。李岚清批评目前的英语教学是“费时低效”,的确是概括出了问题所在。当前的各种考试的确非常干扰教学。教师如何考,学生就如何学。教师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这是非常明显的。学外语,不考写学生就不学写;不考说学生就不学说;不考运用学生就不学运用。所以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使用语言,而是看重考试形式。全国统考,学校和教师为备考着急,学生为了拿证书,于是把课本放在一边,在课堂上大做一本一本的试题集。用试题集代替教科书是一大误区。课文编得讲究,语言地道,循序渐进,知识系统,要想学好语言必须重视课本。

从目前的英语教学实践来看,重视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共识,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普遍推崇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互动模式,从这几年的教学效果看,已受到师生的认可。在教学内容上,它不是着眼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是代之以目的性很强的“以主题为中心”的导引式教学。通常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听、说、读、写、译的活动,教师围绕这一主题备课,学生围绕同一主题预习。同时辅之以辩论、演讲、讨论、对话、写作等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与热情的各种方式,对一个主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尝试练习,加深学生在各种场合下对同一主题的语言运用与记忆。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同一主题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随机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只有在备课时做充分的准备才能应付;而学生要获得在每一个主题的各种场景下对英语的把握与运用的能力,也只有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才行。

一、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已不再是宣讲者,他的角色已变得格外重要

1.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把每个单元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准备活动,其中有问题、插图、漫画、字谜,并提供相关的词汇与短语,使学生可以按自己已有的知识自由回答与描述。第二部分是以听力为中心的语言活动:听力材料里有对话、故事、歌曲、短文等,学生听了一段录音后根据所听信息或回答问题、或填空、或复述故事,或进行角色扮演等;第三部分是以阅读为中心的语言活动:学生当堂阅读完课内阅读文章,以结对或小组形式商量讨论回答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并就课文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第四部分是巩固和提高:在完成了以上3种活动和课后读完课外2到3篇文章之后,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有关内容词汇和表达法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按照该部分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扭转了以往“有中国特色”的“教师讲,学生听,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成对、小组讨论活动能减轻学生参与语言活动时可能因怕出错而不敢讲话的胆怯焦虑心理,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当的最重要的角色是一名组织者,课堂内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活动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组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合理分配时间,在限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并有效组织课堂内多种多样的活动。

2.教师是学生活动的鼓动者和参与者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扮演角色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参与。学生开展对话活动时教师不能只是旁观,而应观察学生的情况。当学生的讨论冷场了,或者角色扮演的学生忘词了,教师可对他们进行鼓励或提词,使学生的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性格内向或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不怕犯错误。在学生活动时,教师仅作为一个鼓动者是完全不够的,必要时教师可参加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的一员,如教师和学生一起唱英语歌曲,扮演角色等。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次与一位英语表达能力较强的人进行交流的机会。

3.教师是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的分析者和解答者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和问题,并加以纠正、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在进行口头表述、会话和讨论时不应立刻打断正在进行的活动,这样会破坏气氛。虽然强调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不应过分地干扰,但教师此时并不是无事可做,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信息中心”。这就是说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教师应随时提供必要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语言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等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同时应增加百科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

二、教师应使用多种方法组织课堂活动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他决定了课堂活动的气氛和效果。笔者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总结了几种方法,感到这几种方法是在人多、空间少、学生水平不高、普遍不愿主动开口的情况下比较有用,同时也可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1•主持讨论式在这里主持人当然是老师自己,全班学生参与,老师边问学生边在黑板上总结。比如在讲《Festival》这一单元时可采用对比的方法。一边是中国的节日,一边是西方的节日,让学生来帮助老师想。从1月直到12月,都有哪些节日,节日里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当然各地都不太一样,学生特别愿意介绍自己当地的特色,兴趣很高。

2•激励发言式老师自己有个成绩记录册,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会记录在案,并有相应的分数。一道问题可同时让七八位同学发表看法,根据他发言的句子多少和质量高低评定分数。

当然量是特别需要强调的。

3•表演式用英语唱歌、表演小品、朗读,无论对听者还是表演者都是有益的尝试。

师生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改革的触角早已深入到了教育领域,特别是高职教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转型时期,高职教育在关注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也要重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

1978一2008年,30年改革开放,30年风雨兼程,一位伟人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拉开了长达30年的改革开放的序幕,这场旷日持久的演出的帷幕同样延伸到了中国的教育领域,深入到了职业教育领域。改革开放30年来,根植于这一深刻历史背景之中的职业教育不断迎来发展机遇期,不断经历各种的问题与挑战,从历史的粗线条来观察,大致经历了“从停滞中恢复”、“在调整中发展”和“在创新中跨越”三个大的时期。

一、高职德育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

在改革开放最初十年中,职业教育处于艰难的恢复期,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这时期新出现的职业高中发展速度超过中专和技校。由此,中国的职业技术学校教育进人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时期。

随着人们对优先发展教育观念的认同,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并且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1985年到1996年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上升发展期,到19%年全国中职教育的招生数达到新时期的最高数量,高中阶段职教与普教招生数比例首次超过了1:1。

跨入21世纪后,职教处于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这尸时期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好时期。2008年,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加起来招生数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数超过3000万人,实现了教育结构的深刻变革。

职业教育的发展曾经为缓解我国技能型人才奇缺、素质不高的困境起了重要的作用,不过,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相应的技能人才需求大增,我国技能型人才需求激增与储备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高技能人才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出现了“技工荒”。基于这样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高职校学生的技能,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培养大批实践能力强的职业技能人术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在努力地探索,并且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从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的新变化,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术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共识,但是,在大家关注就业为导向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即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笔者在从教时比较关注学生的道德状况,并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作为敏感的社会群体—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存在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并存的现象。

积极的一面:

(1)思想比较活跃,自我意识强。有一项针对90后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最崇拜的人是自己。另外,依赖性较小,在日常生活中乐于交往,富于情感,在课外活动中大多数高职学生在文娱活动中有较强的表演欲望和表演才能。

(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促进了高职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他们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比较快,创新能力比较突出。

(3)市场经济创造了相对平等和充满竞争的环境,增强了高职学生的紧迫感和竞争性,“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渠道,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无情的“优胜劣汰”制,他们感到压力更大孔从而使他们更能自觉地刻苦学习。有很多学生自觉参加自考,不再满足只是拿到大专文凭,有些学生积极地穿梭于各种资格培训班,争取多拿几个资格证书,多掌握一些技能。

然而,在看到令人欣慰的一面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加剧,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生产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出现一些人过分追求享乐,甚至铺张浪费等不良倾向,影响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再者,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加大,造成一些人产生不满情绪、对抗社会等等。而所有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社会转型期的动荡性明显地反映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因此,消极的一面:

(1)在新旧观念的摩擦和冲突中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矛盾和困惑,具有不确定性。社会环境的变化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新的价值判断尺度还未完全确立起来或被赋予应有的权威,当传统的和新的价值观都不能有效地、令人信服地说明社会现象的是非曲直时,青年学生往往以社会现实作为评价一切的标准。但新旧体制转型期又给这种标准以不确定性、矛盾性,于是便出现了价值取向上的矛盾选择,困惑也随之而来。

(2)现今的青年学生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为对自我的崇尚,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讲实惠,重功利,对物质利益越来越看重。大多数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的取向上趋向“义利并重”的价值观。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融合、理想的色彩。如思考贡献与索取的统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两全,尊严与金钱的兼得,当两者无法兼顾时在以何者为重的问题上多数学生感到茫然。应该说这就是缺乏信仰的力量。

(3)青年学生的心理疾患增多。虽然现在的大多数青年学生外表冷漠、平静,但内心潜藏着浮躁和不安。对许多东西,他们追求的就是一种体验和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非理性化。据中国科技大学所作的调查显示,我国30%的大学在校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而一些严重的心理扭曲的学生就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如自残、犯罪等等,例如云南的马加爵及女马加爵事件,其实就从‘个侧面暴露出了我们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4)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宣传不够,社会上对高职认识还有一定程度的模糊不清,有的还认为是职高,加之高职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其中不少人内心里就不愿就读,但最后迫于形势又不得不读,因此有些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对前景信心不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经常会陷人迷茫的状态,并且时不时就有退学的打算,这样的状态必然会影响其学习状态,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状态。

高职学生的这种现状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在强调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建设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道德养成

目前,如何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笔者认为,我们进行德育工作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早在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国内高职院校根据中央精神,需要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此精神为指导,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增强德育工作的人本意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促进高职学生的道德养成。下面笔者从怎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角度来谈谈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为根本的一种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和体现。教师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大学生不仅知识的需求和获取必须通过与教师的交往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优秀人格的形成也与跟教师的关系如何有极大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存在着师生之间“视若陌厂不和谐的情形,这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起了事倍功半的作用,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和探讨,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创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是前提。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二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超级秘书网

第二,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前苏联一教育家说过,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在知识爆炸、信息猛增的今天,“书本主义”的教师越来越不受欢迎,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容易与今天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广的学生交往,并取得学生的信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最后还要懂得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对教师知识素质上的要求,如果“学生的怀疑涉及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不幸”。因此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教师不仅能有效地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且最易得到学生的亲近、信任和认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以教师为自己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