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文化论文

审计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审计文化论文

审计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政府扶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之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自身运行存在盲目性和一定的缺陷,在特定的领域内,直接或间接的从事政策性、公共性的扶持,从而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责。政府扶持是社会领域中的系统性工程,它不单单指社会中一个阶层或者一个范围,而是一个多领域、多层级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扶持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性、市场主导性、政府引导性、社会广泛参与性等等。其途径以财税政策支持、制度制定、资金投入、科技帮扶、市场引导等为主。而在公共文化发展上,各国扶持的路径有不同。目前我国政府扶持存在着扶持效率较低,管理较混乱、扶持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政府扶持的作用体现。

二、政府扶持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中作用发挥的依据

公共文化的建设和长远发展是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而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扶持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公共文化的需求,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保证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因此政府扶持对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政府扶持如何体现,如何真实有效地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责,公共文化绩效如何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公共文化绩效审计就是对政府等职能部门以及其他组织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经济业务活动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和审计。下面从公共文化本身特征、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绩效审计供给与需求等三方面,分析政府扶持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中发挥作用的依据。

1.公共文化的本质特性与私人文化相比,公共文化从它产生一开始就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性。首要的特性是公共文化资源的公共性与公平性,如公共文化资源的场地、各种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规划和调配等,这不是由哪个部门或者企业能够单独建设就能完成和运作的。公共文化资源的取得和享有是人人都有权利,是人人平等地获取和使用的资源,这也不是哪个组织或者团体能够做到的,政府作为国家的职能部门首当其中负担起这种社会公共责任;其次是对公共文化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公共文化资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财产,公共文化面向社会提供的应该是多样化的服务和产品,因为这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求,同时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理应是积极健康,能够体现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这就决定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权力机关能去扶持和引导公共文化。再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共享性和非竞争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者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人人都能随时享受到,一个人的享受不能排斥其他人的使用,并且是非盈利性与非竞争性的,即你享受的同时我也能享受,提供者不在乎盈利,在市场上处于一种非竞争状态,基于这些公共文化产品的特性决定政府要进行扶持,要进行适当干预,才能保证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而有效地配置。最后是社会性和公益性。公共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应该是一定社会范围内社会大众最需要的、最现实的、最关心、最实惠的、对老百姓和社会持续发展最有好处的产品和服务,而且面向社会是免费的或者是低费用的等。公共文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文化是一项全民利益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中必然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

2.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威尔逊的“二分法”作为公共行为行政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公众的价值理念的增强、需求的多元化、参与民主意识的提升,人们对政府的职能履行和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作用的发挥不能仅仅体现在僵硬化的体制管理、行政机构的规模化、行政效率的低下、公共资源浪费严重等,应是一种透明化、高质量高效率、执行力很强的管理。由此,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倡导公共管理的战略管理、重视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价、强化和明确政府的职能、更关注公众对公共部门的评价等。为此新公共管理为绩效审计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20世纪70、80年代政府绩效审计得到迅速发展。绩效审计满足社会大众对公共部门履行职责的需求,因此政府扶持公共事业的效率和效果是大众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之一,这也正是绩效审计的使命所在。

3.绩效审计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绩效审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运用在政府以及公共管理部门其发展也比较缓慢。但是我国绩效审计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市场前景发展广阔。绩效审计一方面评价业绩,有益于提高被审计单位的效益与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对权力机关行使权力的一种监督和制约。绩效审计市场有需求,而且这种需求的呼声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集中在财政支出、公共项目和设施的上面,审计方法也比较单一,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式下的绩效审计的需要。由此可知,绩效审计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出现严重的不匹配、不协调的局面。对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进行分析,是理论与实践中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

三、政府扶持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中的作用表现

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框架下,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的作用发挥得到重新阐释,其扮演的角色也各异。它既是公共文化绩效审计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主导者和监管者,还是绩效审计的建设者和保障者等,已经不再仅仅是履行政府的职能,而是“服务型政府”的引导、战略规划等作用的全新体现,从而保证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有效开展和正常运行。公共文化绩效审计涉及面大、影响广,其任务更加繁重,这就要求政府扶持要有力度、有方向、有规划和有成效。

1.绩效审计政策扶持中的制定和宣传作用政府对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扶持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来进行,为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一个有序规范和公平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先后颁布了《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等政策文件。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所以开展公共文化绩效审计首先要有法律支持和政策依据,这是政府扶持的首要任务。在政府政策扶持中制定关于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基本规范、绩效审计的责任追究制度、约束规范、执行标准、财政扶持支持的政策导向等制度文件,用明确的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将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目的、审计范围、审计职权、审计主体和程序、审计报告形式等确定下来,进而政府才能更好地进行宣传和执行这些政策。

2.绩效审计评价扶持中的主导和保障作用政府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授权下,行使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并承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责任的机构。其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全局工作;二是主导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的提供;三是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主体广泛参与;四是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成效得到贯彻和实施。而保障作用则体现在法律上的制度保障、经济上的财力保障、社会上的文化氛围保障、基层相关配套措施的辅助保障等。在新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公共文化绩效审计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等的重要作用,以全社会首席代表的身份和角色,全面担当起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主导者和保障者的神圣职责。

3.绩效审计信息扶持中的建设和管理作用公共文化具有公共性的同时也就有共享性,这就意味着对其绩效审计评价的信息也应该为大众所知,绩效审计信息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改进公共文化绩效管理,有助于审计决策的制定及预算编制,也是衡量政府公共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建设和管理公共文化绩效审计信息共享平台是政府的职能所在,这也是政府利用资源提供文化扶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由于绩效审计正处初级开展阶段,尚未建设绩效审计的信息共享平台,这就需要政府推进和探索共享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公共文化绩效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就是利用政府公共文化资源,及时公共文化绩效审计政策、发展规划、动态、以及绩效审计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为区域文化企业和单位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技术、资源、资金等情况提供有利支持,实现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的有效合作和交流。

4.助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中的战略规划作用目前,公共文化建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公共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一支基础性的力量,成为区域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衡量标准。对此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在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文化需求入手,切实做好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战略规划工作。政府扶持的导向应该是公共文化事业绩效审计发展战略和制定公共文化绩效审计建设规划,对本区域内的公共文化绩效审计建设,进行科学统筹谋划和合理布局。要与文化需要相适应,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5.绩效审计成效扶持中的反馈和监督作用绩效审计是为了发现和揭露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并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是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绩效审计成效如何关系着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和公众效益的实现。所以,政府扶持绩效审计成效不应只是关注如何实施绩效审计项目的过程,更应该关注如何将绩效审计结果反馈给民众,如何将绩效审计报告定期公布于众,并运用于公共文化的绩效管理和决策之中。目前,我国绩效审计结的成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量的绩效问题审而不揭,流于表面,大部分审计报告和结果常常被搁置一边,导致绩效审计工作处于弱势,往往开展起来“虎头蛇尾”,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更需要政府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扶持和引导。另外,在绩效审计中加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政府官员、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监督机制,绩效审计也是政府提升管理的重要监督手段,所以要在绩效审计中扶持监督机制,促进绩效管理有效实施。

6.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扶持中的构建和服务作用任何一个国家在开展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时,光靠政府的重视是不够的,绩效审计必须有一个健全而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在实践中,绩效审计评价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的混乱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可比性。从具体内容及其实施情况看,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科学、不够系统、也不够有效,存在许多问题。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无法统一,审计机关就失去了绩效审计评价的依据,绩效审计的结果就无法真实有效反映审计事实和衡量绩效审计的成效,进而直接影响绩效审计结论和审计质量的可信度。为此,政府在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中扮演构建者和服务者的角色,确定统一的绩效标准、法定的绩效指标、绩效审计评价的原则、审计路径、审计工作方法等,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成为绩效审计管理的核心所在。政府扶持工作应当以服务为主,注重协调政府与公众、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审计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审计队伍素质不强

基础薄弱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审计内容和范围的不断增加,审计职能对所从事的人员应该具备的业务知识要求也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熟练掌握财会知识,还要了解基本建设、物资采购、法律法规、商品价格等等各种知识。而现在的审计人员大部分所学的专业都比较单一,要么是专门的财会人员,要么是专业的工民建专业,或者是法律专业,没有形成一支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这就导致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准确识别良莠,对各类被审人员利用自身熟练的业务水平从中作弊的情况看不出或拿不准,现翻资料,现学现问,使问题迟迟不能披露,这必然推延时间,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二)选用审计方法不当

浪费资源审计方法是贯穿于审计过程始终,衔接各项具体工作的纽带,审计人员采用正确方法,就可以及时查清问题,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而实际操作中,如果对审计项目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将各种方法结合运用,一味追求齐、全、深,逐页看凭证,泛泛抄写数字、资料,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抓不住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浪费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效益,从而制约审计效率提高。

(三)法律法规不熟悉

定性不准审计依据就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判断经济活动合规性、合法性、正确性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是加快审计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审计依据的种类很多,包括法律、法规、计划、合同、业务规范、会计制度等等,审计人员因自身所学限制不可能掌握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所有政策,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么是不知道依据,到处收集、寻问,认定不准,难以一锤子定音;要么是不能全面、历史、辩证地使用审计依据,造成对套用的法规依据产生模棱两可的看法,无所适从,欲用不得,欲弃不舍。延误时间,错误判断,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四)论据不能说明问题

取证乏力收集、鉴定、综合评定审计证据,并据以做出审计结论和意见的过程,不仅是审计实施的过程,也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认识不断深入,并逐步对其评价的过程。审计按要求取证,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前提。在审计中由于取证不慎重,因而有时取得的证据不真实或者只凭被询问人的口证取得旁证,证明质量不高。为避免审计风险对证据要进行复查,这必然费时、费力,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五)审计手段较落后

不能适应监督的需要目前,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大部分还是手工操作,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联网审计,审计手段相对落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各行各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都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审计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监督手段,为了开拓工作领域,提高工作质量,更好地行使“免疫系统”的职能,必须与时俱进,紧跟被审计行业的发展。当前,审计工作一是缺乏相应的审计软件,无法实现审计工作的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二是审计队伍中计算机和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难以对信息系统工程的成本和造价进行核实;三是信息化建设属于新兴产业,国家还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没有相应的造价信息,造成信息化审计无据可查,无本可依。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不能实现“信息工作基础化,基础工作信息化”的工作目标。

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几点对策

(一)努力建设审计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秀的审计人才是做好各项审计工作的基础,只有懂本行,拥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凭自己的实力、技艺、智慧、毅力去拼搏,才能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财经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规范他们的管理行为,使被审计单位口服心服。因此建设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是审计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选好用好人。二是要培育审计人员高尚的职业操守。三是要加强业务能力。要采取业务培训、岗位练兵和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查找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何“强素质”?笔者认为学习是关键,应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定期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三是应用法规文件时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审计人员素质提高了,审计工作就能得心应手,审计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正确运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益

审计方法分为两大类,即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不同的审计方法,在审计投入与产出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抽查法适用于业务量大,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的项目,详查法适应于业务量少,需要做出准确审计结论的项目,分析法适用于侧重经济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审计项目。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运用科学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决定应该使用的审计办法,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益。

(三)及时掌握审计依据

保证定性准确法律、法规、制度等是审计工作报告最后定性的重要依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审计的核心价值观也提出了“忠诚、依法、公正、廉洁”的要求,因此,作为经济运行的监督者,审计人员更要知法,守法,对待每一个审计项目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严格执法,时刻把神圣的职责放在心中。日常工作中一要重视各类法规制度的收集和整理,发挥专职与兼职法规机构的作用,指定专人收集文件,收藏、借阅进行登记并有手续,保证文件、法规的存在性;二要正确地运用审计评价依据,要做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要用历史的眼光评审已经过去的审计事项。三要以书面文件为准。引用依据时,必须查对原文,不能单凭记忆,防止歪曲文件精神。只有选择最恰当的审计评价依据,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意见,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才能提高审计效率。

(四)密切联络双方关系

创造和谐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和支持是按时完成审计任务的外部条件,审计小组成员在审计期间,应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办事,遵守职业道德,严肃审计纪律;要主动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办理审计事项时,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以良好的自身素质取得被审计单位的信任。只有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配合默契,审计业务核对及交换意见等工作才能顺利完成,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五)加强理论研究

审计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首先要明确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的关系。会计与审计是两种不同但又有密切联系的社会活动。会计资料是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随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和会计的区别越来显著,突出表现在职能的不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而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会计虽说也具有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是一种自我监督行为,主要通过会计检查来实现。会计检查或查账,只是检查账目的意思,主要针对会计业务活动本身。而审计,既包含了检查会计账目,又包括了对计算行为及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即含审核稽查计算之意,其目的在于证实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会计,其与会计密切相关。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中,会计学专业和审计学专业是两个并列设置的本科专业。在现行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不仅有会计和审计实务两个专业,还有会计与审计专业。由于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晚于会计,高校中审计学专业相对会计学专业开设晚并且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数量少。由于二者的密切联系,会计与审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很多共性。人们常说“会计审计不分家”,就是因为学审计的首先要能够胜任会计工作,而学会计也要适合从事审计工作。事实上,被公认为高层次会计人才的注册会计师主要从事的是社会审计工作。而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更是将从事社会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称作会计师。可见会计人才与审计人才的关系密切到不需加以区分的程度。由于以上原因,笔者将国际化会计人才与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培养问题合并在一起进行研究。

二、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意义

会计审计国际化的发展带来对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会计在服务资本市场和优化经济贸易秩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境内许多大公司到境外上市,境外公司到境内设立分支机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从事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越来越重要。同时,资本国际化需要跨国披露财务报告和国际合并会计报表,跨国公司的发展又使得跨国合并会计报表变得更加复杂,导致审计人员对公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进行判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2014年5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谈到,要“有序放开会计审计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会计审计走国际化道路成为一种必然。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的过程中,急需一大批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的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当前,会计从业者数量众多,然而具有深厚的会计审计专业基础和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会计审计人才在我国严重不足,巨大的人才缺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因此,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成为各高等院校的迫切任务。

三、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设想

(一)提高认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人才的国际化并不等同于学历上的高层次。国际化表明的是人才适应的范围更广,更具有应用性,能够适应境内外的更复杂的经济活动。所以国际化人才培养适合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其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不等同于简单地提高外语水平。掌握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外语水平应以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由于西方会计产生于英国,目前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大多使用英语,因此,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时要注意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再次,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应基于一般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要具备一般会计审计人才的基本素质,然后才能谈得上国际化人才。首先应具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拥有较宽广的经济、管理、法律及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具备运用职业判断来开展跨国跨境业务或在国内开展涉外业务的能力。

(二)突破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创新课程体系。可采用“嵌入式”教学,将国际化、职业化的教学内容引入会计学、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置换相应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专业英语、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将来能够适应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其次应开展双语教学。为了更好地理解以要真正掌握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资本市场法规、国际营销和管理惯例等相关知识,锻炼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可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并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再次是突破人才培养环境。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中、停留在书本上,需要到一定的环境中去感知、去砺练。比如到涉外企业参观业务流程,到具备承办外资业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习。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各国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等,还可以利用假期开展海外游学或海外移动课堂活动。

审计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缺乏自己的教学团队

国内很多开展国际化会计审计教学模式的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由于本校教师存在语言和从业经验的问题,往往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团队。要么直接从国外高校或联合办学的机构以交流的形式引入教师,要么从直接聘用有国际化业务背景的社会人员来进行。不管是哪种方式引进的教师,都存在着教学人员流动性大的缺陷。“外来的和尚”在这里出现了水土不服,也不一定好念经。从国外高校或联合办学的机构以交流的形式引入的教师,由于语言不通,也不熟悉我国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一时很难上手,等师生彼此相互熟悉了,一学期也结束了,教师的任期也到了,下学期学生又要面临新的教师开始新的磨合。而有国际化业务背景的社会人员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以实践经验为背景,讲授方式常常是跳跃性的,容易忽视对基础知识的铺垫,讲课方式往往很难被学生接受。缺少自己的教学团队,也加大了学校的资金负担。

(二)国内外会计准则与制度变更频繁,导致教学滞后

目前会计审计准则变更频繁,在各国范围内也开始向单一的会计准则趋同,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其终将会成为全球统一的公认会计审计准则。就目前的国内办学来看,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偏重对准则理论的解释的现象仍然存在,缺乏实践教材总结经典案例和对学生进行的有启发性的练习。在会计审计准则趋同日益白热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即使出版了既总结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能使其适应国内实际教学需求的实践资料,也往往因为一本资料从编写到完成印刷所花费时间太长,致使相关内容要么过时要么过于陈旧的现象频频出现,很难做到与国际接轨。

(三)重理论学习,缺少动手实践能力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完成对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学生教师要过语言关,学生要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对同一业务的不同处理方式和处理背景,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使得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实务教学往往关注的太少。如学生不能独自完成对外币真假的识别活动,对国内外发票无法进行真伪的分辨,金额填写不够规范,点钞验钞的训练课时不足等,这些累积效应导致学生一旦被安排在相应的岗位开展工作,就很难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而又由于过于偏重理论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往往缺乏对会计审计知识融会贯通的整合能力。

(四)教学方式仍比较传统国内高校

在会计审计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诸如对案例进行分析、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已经编入了教学计划,但却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完善的标准,老师往往根据自身经验、结果、课时进度,自主灵活安排,一旦教学时间不充裕或不够就直接删减教学内容。相对数量的教师在教学中仍以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近几年虽然在国内逐渐开始推广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由于知识点已经被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详细讲解,在相关书籍阅读方面又缺乏相应的硬性要求,学生只要完成了课下对教材的阅读,捋顺教师课堂上所讲授过的知识点,做完作业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教学方式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非常不利的,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眼界过浅,动手能力不强、自学能力不足,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了。

(五)考核方式单一,重理论不重视综合素质

多数情况下我国高校老师在给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时,给出的平时成绩时习惯于考虑学生的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等,在期末总评成绩时尽管也考虑到了平时的考核,但远远达不到能引起学生重视的程度。因为教学内容多、庞杂且有一定难度,期末考试所考察的题目对具体内容的考查过于重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往往被忽视掉或压根就没考虑,教师还需要就试卷内容提供完备的标准答案,能够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空间非常之有限。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既没有足够的压力,又缺乏足够动力去主动完成学习和思考,对其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二、加强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成立会计实践教学团队与双语教学团队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一支拥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对从事会计审计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来说,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要具备最新会计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其应尽可能的丰富,对国内外会计审计准则到做到烂熟于心,具备某些会计审计学科方面较高的学术造诣;其二是英语表达能力流畅自然,会计审计行业的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国内外的执行环境,这对于把会计审计教育提高到国际化进程的高度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是教学能力强,尊重教学规律,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历程,能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引进国外原版教材

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是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外语的运用能力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从国际化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外语并不是万能的,但不懂外语却是致命的。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些人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也能把国际商务做得初见成效,但这样的人并不多。另外,我们应该知道国际化人才并不是唯外语人才,二者是不能等同的,不是所有外语专业的人都能成为国际化人才或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潜在对象。实际上,高校培养的应是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国际会计审计人员,简称为“懂技术、会外语、能交流”。在此基础上,引用原版教材,要求学生直接用外文教材学习,双语教学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快速且透彻地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兴趣。如清华大学1994年就将CGA教材融入国际会计系本科教育体系,缩短学生掌握国外先进、前沿知识理论的时间。

(三)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内实训和社会实践

1.开展种类繁多的校内实训。比如:(1)对常见的国际货币和汇率能熟练掌握,具备识别各种货币真伪的能力;(2)能辨别各种票据的真伪,尤其是发票的真伪;(3)掌握相关税法,具备纳税筹划能力;(4)掌握五大审计循环与内部控制审计。

2.到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目前会计审计专业的实习基地还主要集中在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年末和下一年年初,事务所都能为高校学生提供大量的岗位实习。在实习岗位上,更方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会计、财务及审计工作的作用,更深层次的领悟专业理论知识,对现行的会计财务管理和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从理论升华到实践,同时对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也颇多帮助。

3.毕业实习。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的财务部门实习,感受真实的执业环境和操作流程,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从学校学到的会计审计理论与模拟实践的教学知识,并对自身实习情况进行总结,以实习报告或毕业实习论文的形式呈现,把理论与实际操作、实践教学与实践实习强强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四)教学为辅,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书本上的知识点全部进行深入挖掘,应将重点转而放到讲解重点、难点和专题的框架结构上。这样学生要想充分掌握这些内容,除了认真阅读了解课本内容外,必须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到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完成教师课上要求阅读的参考书目。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翻阅国内外的各种权威报纸、杂志,来拓宽专业知识的层次和结构,防止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轨。如教学时可以把学生按能力分组进行,选择热点问题或某篇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报刊报道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撰写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发表各自的看法,组与组之间就各自看法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辅导课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注重

审计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班级文化形象是指班级整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在学校、教师、其它班级、家长、自己等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一个班级要想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展示自己的班级形象,使他人了解你、认可你,进而接受你。关注学校、班级、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中的总体印象,不能一味只追求班级学习分数,更不能以班级成绩的好坏来展示班级的水平。每个班级都应具有个性化的班级精神,具体借助班歌、班训、班徽等形式加以形象的表达。当学生唱响班歌、铭记班徽和每天以班训来要求自己的行动的同时就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积极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一)制定《君子约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自我约束的成长才会不走弯路,不仅印证了向上的奋进,还呼应了班级口号:一步两步三步步步高升,一天两天三天天天向上。“你我约定”最大的亮点是摈弃了生硬教条的加减分考核,以优美、含蓄、柔软的美言美句,温和的学生以导示: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要时刻想起:今天我做到了吗?每个孩子都有一种思想:学社是我家,美好靠大家。我的未来不是梦,创造辉煌靠行动。

(二)拟定班级文化名班级精神要内化到学生的心里真正起到导向作用

拟定班级文化名是基础。我班班级文化名是“六三学社”。意思是:“六”是指我们将在2016年初中毕业,契合我班的共同愿景;“三”是本班名;“学”是我们在诚善中学增长知识、见识、学识;“社”是指引领学生明白“在校学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影响社会,让自己成长、成才、成人。

(三)设计班徽班徽构思、创作蕴含了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

体现了班级精神的文化内涵和追求方向,如我们班级设计的奔跑图案的班徽。具体形象意义:一个奔跑的“六”,一个追逐的“六”。“六”的头上为太阳,象征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梦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三笔构建的潇洒和飘逸身体,呈现我们是奔跑与永不放弃的三班,表达我们将坚持不懈的追逐梦想,追逐希望。整体一个“六”和一个“三”,一个追逐太阳的人,表现出我们2016级3班的无畏与坚强。具体文化寓意:美丽之徽是我们的内心表白,黄色着底绿色着干,头顶骄阳,追逐光明与希望,它将印证:“想”壮志凌云,“干”脚踏实地。它将跑向:青春的赛场,梦想的国度。奔跑的“六”,潇洒的“六”,做最真的我,做最真的你。成长伴随梦想,六三学社中49位同学的梦想已经汇聚在此,只有那些永不放弃,努力拼搏的人,才会与梦想前行。耀眼的红色,如火焰在燃烧,如血液在流淌,如太阳在散发光芒。预示着六三学社的每个成员带着理想在奔跑。

(四)自选班服服装是一种语言和符号

班服代表一个班级文化价值取向与班级努力方向。班服的选定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身份特点。既要照顾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又要力求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我班自选班服事宜全由六三学社家委会亲手操办,自选班服经历征求意见、发动宣传、投票、合计、选材、定款式、量尺寸等环节,最终确定以学院风为主的五件套。男生五件套包括白衬衣、黄背心、藏青色外衣、卡其色外裤、黑浅红相间的领带。女生五件套包括白衬衣、黄背心、藏青色外衣、卡其色褶裙、浅黑红相间领结。这套班服整体给人以时尚、个性、向上、朝气的青春美。

(五)建立班级QQ群QQ群是班级学生交流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

以班级文化名作为QQ群名:六三学社。并将班训“天道酬勤,宁静致远”在公告栏内,让大家勤于学习、勤于生活。意思是,老天总会眷顾给勤劳的人,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每临大事,必有静气,要心静和神静,只有静下心来,才会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真正做到致远;其实“致”与“志向高远”的“志”为谐音,比喻我们六三学社的全体成员都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高远的志向。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交流学习、分享信息、凝聚友谊、传达祝福、展示自我等。

(六)改编班歌我班班歌由学生共同选定为《我的未来不是梦》

学生由不会唱这首歌到记背唱这首歌。最后还在歌曲副歌结束部分加入班级和学生真实心声:我的未来不是梦,奋斗拼搏靠行动。总之,班级形象是班级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的总和表现,也是班级文化最直接的外在体现方式。班主任应该组织学生围绕班级精神开展活动,通过经常唱班歌,铭记班徽,学习班级文化、穿校服,使班级精神深刻的烙印于师生心中,内化为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有助于学生形成集体自豪感,进而产生愿意融入集体的意愿和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班集体的建设当中。

二、培养注重班级舆论引导

(一)德育引领

声音一致班级文化的引领功能,实质是对进入班级的各种精神层面的观念、思想进行整合的过程。具体来说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价值观都可以启动班级价值观的形成。我班与学校、德育处呼声保持高度一致。遵从学校德育处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与任务,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学校交办任务。从不私自乱定小团伙、乱发与学校不一致的声音。这样的德育引领模式既可以让学生与班级发出的声音高度一致,并站在一定高度形成共同价值观。

(二)表彰先进

树立榜样学生对班级发展和学校建设起到贡献或者综合表现能力有进步的学生,教师不要吝啬表彰技巧,及时对学生进行表彰,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还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教师采用言语鼓励与姿态语鼓励相结合;采用精神表扬与物质鼓励相结合;采用教师颁奖与家长、学生、社会有识之士颁奖相结合;采用新媒体颁奖与传统媒体颁奖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充分肯定学生。对学生表彰的方式要多样、语气要真诚,不要有虚假或应付性的感觉。表彰反馈的语言应简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感染力。

(三)建立生生评价体系建立生生评价体系

既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不管哪种体系,都要遵从班级主流精神,即指那些被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对师生们的思想、心理与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班级精神。六三学社生生评价体系内容包含报恩、惜时、读书、锻炼、自主、环保、尊师、素养、友爱、责任等十大版块,由评价团队对被评价人提出建议,针对被评价人的不足,提出改进方向。

三、营造和谐聚心的人际关系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孔子云:“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韩愈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个班级的制度文化的形成,要经过“树立——服从——同化——内化”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认识——磨合——冲击——影响——和谐。新时期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聆听者、倾诉者等综合型角色,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唤醒学生、解放自己、给学生展示自我提供舞台与平台,建立健康、聚心、和谐的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成长的师生关系。

(二)友爱的生生关系

初中生在这一年龄段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是生活的无目的、无方向性。尤其是在初二这一学年,接受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刺激时,会有相应的反应:顺从或反对。从学习实践来看:反应以反对居多,而且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我校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或者离异家庭子女,他们对外界、他人的认知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或者自我张扬较为多见。我班通过班级精神文化的引领,即和同学交谈耐心倾听,与同学交往热情大方、谦虚谨慎,多角度欣赏同学,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打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生生关系。

(三)双赢的家校关系

加强与家长联系,通过《诚善之桥》、校信通、电访、家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有效地与家长沟通、交流,研究教育学生的意见、措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提升教育合力,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实现班级建设发展新跨越,在家长自愿与支持下,我班家委会由五名成员组成。让家长参与班级建设与发展、管理中来,请家长为班级发展建言献策。例如,为了高质量完成我班班级文化建设,家委会派出家长代表何雨琦妈妈、杨欣怡爸爸到朝天门批发市场、小什字商贸城、溉澜溪等地,不顾高达40度的高温,给我们买来班级文化建设所需材料;如为了让家长更好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我班邀请了谢安妮妈妈、张晓敏爸爸等10位家长走进课堂,参加“班级开放日”活动;如家委会建言开展的“亲子共读名著”活动,不仅让学生走进经典,远离低俗,让家长为孩子做好读书带头榜样作用;如家委会成员根据家长反应的学生不良姿态导致视力下降的现象,马上请学生彭梁欢妈妈给家长朋友和全班学生做了关于《远离近视健康成长》的报告,取得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又如,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邬玉凤爸爸给全班同学做了一场《关注社会快乐学习》的讲座,让孩子们明白不仅要认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关注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与社会接轨的健全人;再如,结合我班发展实际,孩子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李霞爸爸、胡黎亮爸爸、罗允琪妈妈、陈秋灵爸爸等家长共同做了《习惯决定命运》、《找准方法缩小差距》、《认识自己做最棒的自己》等报告,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为了配合学校“诚善善为”课程改革成果汇报活动,谢安妮爸爸、王显燕妈妈、尹康平爸爸、邬玉凤爸爸、刘雨露妈妈、胡瑶妈妈、何玉琦爸爸就“孩子在六三学社成长”主题拍摄了微视频,为此次活动丰富了内容,提升了素养。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