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资源论文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精选

生物资源论文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实验是初中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获取知识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现象明显、说服力强的特点,是文字表述的重要辅助,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价值。离开了实验,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及规律就如同空中楼阁。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苏科版生物学新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学事实性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即使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也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而绝不能把实验做在黑板上、讲在嘴巴里。首先要重视教材里的实验课。如在“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的探究实验中,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不同的材料,自己去亲身实验探究。课堂上有的学生将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面上,有的放在包装盒纸板上,有的放在软软的海绵上,更有甚者将蚯蚓浸放在水里。通过观察比较,直观得出结论:姐卿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运动须依靠刚毛的协助,只有在粗糙的表面才爬得快。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探索,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引导,让学生大胆实践,学生就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当然这绝不是让学生上网搜、直接抄、随意编,而应该组织学生真正参加实践活动,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知识。如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相结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的关系等课题,从而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有效提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生物学科价值。

二、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者

生物世界是絢丽多彩的,因此,生物课程资源无疑也是丰富的,可以说是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在。诚然,教材编者、教研人员和任课教师责无旁贷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但是,如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必将对学生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的发展产生奇特的作用。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课时,笔者曾发现一个怪现象:教师和学生都用鲜花实物标本学习了花的结构,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但课堂检测的反馈显示,学生对结构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特别是将桃花换成百合花后,学生更是错误百出。教师细心回顾课堂后发现了症结所在:学生带到课堂上来的都是很容易买到的康乃馨(虽然颜色有异),导致学生缺少对不同种类花朵的观察、比较与解剖,所以学习效果不佳。由此启示教师应该研究解决一系列与生物教学计划相关的问题。如,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各种植物有哪些是可以通过校园种植解决的?哪些可移栽?其他标本如何解决?校园小池塘可养殖哪些生物?如何分工?这样一来,一个班的学生就可能观察到十几种花,在动手解剖时就能轻松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又如在学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课时,很多学生都对课文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少部分学生还能讲出一点小知识,但仔细追究发现,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转基因”这个名词本身的记忆印象上,而对概念的内涵却知之甚少。于是我提议全班学生围绕“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分组查找相关资料,下一课时进行小组比赛,看谁找得又多又好。结果,每个小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资料,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可见,合理地开发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加以深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此,大部分学生都开始养成自觉收集学习资料的习惯,每当学习某些内容需要举例说明时,通常都能有不少学生能帮上忙。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拓宽了他们的学习领域。

三、让学生成为情境问题的主动思考者

思维能力是考查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空间。例如,在学习“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选用学生都熟悉和喜欢的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明星父子(父女)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他们长得如此相像?由此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便可进一步提出:那么决定子女相似于父母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呢?通过设置悬念,触发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情趣,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理解课文。顺势结合课文中提供的相关图文资料信息,提问:“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克隆羊多莉是怎么产生的?请观看影片《小羊多莉的身世》。”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对分析解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像让学生清楚了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催生着学生更深人的思考。接着教师拓展提问:“你们对争议比较多的克隆人这一事件有哪些看法?请各小组收集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各小组学生在积极准备了一个星期后,将各自的观点带到了课堂上,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支持的证据,下课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为他们能够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而感到惊奇,这说明了学生们对周围热点问题的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也无需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要求他们有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或者掌握什么新的知识,教学应该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四、总结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生物世界是絢丽多彩的,因此,生物课程资源无疑也是丰富的,可以说是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在。诚然,教材编者、教研人员和任课教师责无旁贷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但是,如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必将对学生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的发展产生奇特的作用。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课时,笔者曾发现一个怪现?象:教师和学生都用鲜花实物标本学习了花的结构,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但课堂检测的反馈显示,学生对结构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特别是将桃花换成百合花后,学生更是错误百出。教师细心回顾课堂后“发现了症结所在:学生带到课堂上来的都是很容易买到的康乃馨(虽然颜色有异),导致学生缺少对不同种类花朵的观察、比较与解剖,所以学习效果不佳。由此启示教师应该研究解决一系列与生物教学计划相关的问题。如,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各种植物有哪些是可以通过校园种植解决的?哪些可移栽?其他标本如何解决?校园小池塘可养殖哪些生物?如何分工?这样一来,一个班的学生就可能观察到十几种花,在动手解剖时就能轻松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又如在学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课时,很多学生都对课文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少部分学生还能讲出一点小知识,但仔细追究发现,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转基因”这个名词本身的记忆印象上,而对概念的内涵却知之甚少。于是我提议全班学生围绕“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分组查找相关资料,下一课时进行小组比赛,看谁找得又多又好。结果,每个小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资料,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可见,合理地开发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加以深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此,大部分学生都开始养成自觉收集学习资料的习惯,每当学习某些内容需要举例说明时,通常都能有不少学生能帮上忙。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拓宽了他们的学习领域。

二、让学生成为情境问题的主动思考者

思维能力是考查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空间。例如,在学习“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选用学生都熟悉和喜欢的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明星父子(父女)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他们长得如此相像?由此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便可进一步提出:那么决定子女相似于父母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呢?通过设置悬念,触发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情趣,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理解课文。顺势结合课文中提供的相关图文资料信息,提问:“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克隆羊多莉是怎么产生的?请观看影片《小羊多莉的身世》。”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对分析解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像让学生清楚了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催生着学生更深人的思考。接着教师拓展提问:“你们对争议比较多的克隆人这一事件有哪些看法?请各小组收集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各小组学生在积极准备了一个星期后,将各自的观点带到了课堂上,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支持的证据,下课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为他们能够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而感到惊奇,这说明了学生们对周围热点问题的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也无需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要求他们有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或者掌握什么新的知识,教学应该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三、总结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1.1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山东省地处温带,由于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条件及悠久的垦殖历史,农业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农业行政部门和科研单位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农业生物资源。初步统计,目前分散保存于全省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约4万份,这些资源有效地支撑了全省动植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1.1主要农作物资源目前,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搜集保存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2200余份,其中本省地方品种441份,育成品种534份,国内征集品种(系)1025份,国外品种59份;另有国内外耐旱小麦种质156份,小麦近缘野生种属10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经过归并整理后保存441份,另有大批国内外引进种质和创新种质。国内外花生资源1800余份。棉花种质1470余份,包括野生棉及远缘杂交高代材料、彩棉、低酚棉等。谷子种质2200多份。高粱种质1200多份。大豆栽培品种835份。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省范围内对蔬菜资源的调查、征集和整理,到198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保存68种蔬菜(包括部分亚种和变种)共30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收入《山东省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的共计1680个。这些品种中有许多是山东名优特产蔬菜资源,如胶东大白菜、潍县萝卜、章丘大葱、莱芜姜、苍山大蒜、益都银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优良蔬菜品种,加之本省选育的新品种,使山东的蔬菜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状[3]。

山东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原产中心之一,被誉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现有果树种质资源24科,50属,141种,27个变种,其中原始分布的野生果树资源有20科,34属,81种或变种[4]。山东原产果树资源在现有资源种类中占有优势地位,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

1.1.2畜禽资源山东现有地方畜禽品种32个,其中鲁西黄牛、德州驴等大家畜5个,莱芜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等地方猪种8个,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等地方羊8个,寿光鸡、中国斗鸡等地方鸡7个,豁眼鹅、金乡百子鹅2个地方鹅,微山麻鸭、文登黑鸭2个地方鸭。现存的地方品种按保存数量和利用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一定群体数量,在畜牧生产中单独或作为杂交母本使用的畜禽品种,如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莱芜猪、里岔黑猪、微山麻鸭、豁眼鹅等,大约占畜禽品种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已得到有效利用,市场需求趋向性凸显,资源价值得到认可,并对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支撑。二是群体数量较少,某些特性突出,目前作为育种材料或满足特定需要的畜禽品种,如中国斗鸡、寿光鸡、济宁青山羊、大蒲莲猪等。三是尚未得到社会重视、存养地又无能力保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畜禽品种,建国以来,已有荣成元宝鸡、烟台糁糠鸡、沾化黑猪等6个品种灭绝;济宁百日鸡、文登黑鸭、大尾寒羊、黑耳兔等品种濒临灭绝[5]。

1.1.3农业微生物资源山东省在农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曾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离到一种专性寄生于菟丝子的墨盘孢目毛炭疽菌属的真菌,利用该菌制备的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且不危害大豆和其它农作物,对人畜无害,成为我国将真菌用于杂草生物防治的首创。1966年以后,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6617×104hm2,防效达85%以上,平均挽回损失30%~50%。目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等优良菌株的保存数量达400余株,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病原真菌菌种及动物病原菌保存数量达200余株,青岛农业大学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药用真菌资源。

1.1.4药用植物资源1987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后编写的《山东省中药资源名录》共收载中药4类1470种,药用植物即达1299种,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814%,其中藻类植物43种,菌类植物32种,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73种,种子植物有1143种。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和各地植物园内种植少量的药用植物用于教学、科普或观赏外,大都处于野生状态。建国以来,山东开展野生种质人工驯化的药用植物90余种,较大规模(6617hm2以上)人工栽培的有20余种,其中桔梗、丹参、黄芩、黄芪、金银花等全国知名。从2005年始,在省良种产业化工程的支持下,开始了山东大宗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鉴定保存桔梗、丹参、黄芪、黄芩、石竹子、紫苏等种质200余份,育种中间材料800余份;山东中医药大学鉴定保存金银花、丹参等种质资源140余份;山东中医药研究院鉴定保存黄芩种质50余份。

1.2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尽管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8]。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六是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资源的收集保存、繁殖更新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其经费至今尚未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许多资源的保存借助一般科研项目的支持,而项目结束后,因资金断档,不得不放弃对大量资源的保存。

2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山东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提出构建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初步设想[9~13]。

2.1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2.1.1指导思想从全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以资源安全保护和科学利用为主线,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创新资源管理与共享机制,解决资源收集、保存、共享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地区农业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1.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保存方式多样。平台建设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类型资源的性能特点和生命规律,分步骤、分级别、分阶段组织实施。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3)优化整合,高效利用。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优化整合分散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农业生物资源,确保资源安全,促进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4)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建立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机制,构筑以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收集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咨询、运行、服务、监督、评价等管理机制,保证平台正常运转。[

2.1.3发展目标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构筑起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建成资源运行管理、保存更新和共享服务三大体系,完成一批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创新和共享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提升山东省资源保存与利用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接轨,实现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2平台结构

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由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组成。

实物层包括主要农作物、养殖动物、农业微生物、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库(圃、区、场)及其所保存的种质资源。通过实物层建设,形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体系。

数据层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农业生物资源的形态、特性、遗传等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山东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

网络层是建设分布式的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软硬件环境,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实现农业资源数据的远程查询和种质需求信息的传递。

2.3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收集保存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农业生物资源的安全保存,避免已收集资源的再度丢失,应建立原生境保护与非原生境保护(如种质库、圃、场、园等)相结合的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保存体系。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中心。建设、完善农业生物资源中心综合楼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包括种子中期低温保存库、微生物库、离体材料库、畜禽种质库、种质鉴定评价实验室、资源信息网络室、资源繁育和展示基地等,使该中心成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地区现代化的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资源鉴定与评价中心、资源数据信息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基地。

(2)种质资源圃。以山东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不适宜种子保存的多年生和无性繁殖植物资源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圃,建设、完善10个植物种质资源圃。

(3)畜禽保种场。以优势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以特色、珍稀地方畜禽资源和优异资源为重点,按照生物安全规划,依据品种特性分类原则,建立20个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地方资源和引进的优异资源。

(4)保护区。以生物资源原生地地方政府为主体,根据普查结果,设立10~20个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对山东特有的野生资源进行原生境保护。

(5)资源繁殖更新基地。以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根据实际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10个资源繁育更新基地,对保存的农业生物种质材料分期分批进行更新繁殖。

2.3.2运行管理体系建设

(1)管理委员会。成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委员会,作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的领导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主要功能是协调、规范平台建设的政策导向,从政策和运行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平台顺畅运行。

(2)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方针、路线和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性建议,包括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的制定、重大科技项目与科学工程的前期论证、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合作等。

(3)管理办公室。平台管理办公室是资源平台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是平台共享服务和运行管理的枢纽,保障各项决策的实施以及安排协调相关的任务。

(4)省级资源中心。中心为非盈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职能和任务是进行农业生物资源的搜集、引进和保存工作,开展资源的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分发代存和资源数据信息的研究与,在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牵头作用,是全省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体系的中心。

(5)资源研究团队。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为主体,吸收社会力量,组建资源研究团队,承担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繁殖更新、共享利用等具体工作。

2.3.3共享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制定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界定规则,确定资源提供者、利用者和共享运行管理者等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研究制定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保障规则,包括共享与利益分享相关政策和法规、约束与激励机制、信誉保障和咨询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

(2)建立资源信息共享网络。集成资源主要数据信息,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为政府主管部门掌握情况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科研人员和普通公众获取和利用农业生物资源信息提供可靠、便捷的通道。

2.4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2.4.1农业生物资源的考察与调查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濒危状况、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保存条件、管理水平和共享共用现状等进行全面调查,探索农业生物资源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2.4.2农业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建设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库(圃、场)及原生境保护点,向各级各类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资源保有单位和个人征集现有资源,开展国内外优异资源的收集和引进,抢救性收集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农业生物资源。对收集的资源统一编目和入库(圃、场)保存。

2.4.3农业生物资源的繁殖更新及标志性性状数据的补充完善开展现存资源的定期繁殖更新工作,维持资源的生活力。对收集保存的资源深入开展农艺学、遗传学等相关研究,补充完善种质资源的标志性和关键性性状信息,增加资源信息数据,提高资源可利用性。

2.4.4农业生物资源的鉴定评价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标准和数据控制规范,对资源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研究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鉴定评价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资源的性状特征,构建地方特色生物资源核心种质,筛选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

2.4.5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规范,对资源的护照信息、标记信息、特征特性信息、保存信息等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建立资源信息(包括图像、视频等信息)数据库,保证资源信息数据的可比性,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共享水平。

2.4.6分子标记筛选、基因克隆与种质创新开展农业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发掘重要性状的基因标记,克隆功能基因,创造新型种质材料,丰富遗传资源基因库。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山东特有生物资源的分子图谱,构建智能化的种质指纹图谱识别系统,建立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为主体的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2.4.7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统一的资源信息标准、数字化标准和网络化标准,将资源实物、数据信息和网络相结合,建立数据容量大、检索查询功能全、网络服务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现代化服务体系。

基于GIS、RS和GPS技术,建设农业生物资源原生地、资源圃、保种场、保护区和更新与繁殖基地自然与经济环境空间管理系统,与共享服务系统融合,支撑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2.4.8虚拟博物馆建设建立和完善图像处理、多媒体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开展代表性、典型性资源的多媒体数据采集工作;运用三维数据还原、视频、音频等技术制作多媒体展品,实现对资源全方位的数字化表达;建立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以“形”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检索,建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虚拟博物馆,达到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资源保护宣传和远程服务的目的。

摘要:简述了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包括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平台结构、三大体系建设及八大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刘旭1作物种质资源与农业科技革命[J]1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2:31-351

[2]国务院办公厅1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25号文)120041

[3]何启伟,苏德恕,赵德婉1山东蔬菜[M]1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4-51

[4]张毅1山东果树种质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D]1山东农业大学,20041

[5]赵德云,武英,郭建风,等1山东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1山东农业科学,2009,3:105-1081

[6]方嘉禾1中国作物遗传资源的利用、问题及建议[J]1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4:64-651

[7]朱明,阮仁超,聂莉1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展望[J]1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163-1661

[8]叶昌荣,王莉花,徐福荣1云南作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及设想[J]1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1,2(3):60-621

[9]杜占元,刘旭1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M]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10]王喆,卢兵友1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共享机制探讨[M]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11]羊杏平1江苏省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1江苏农业科学,2004,6:113-1161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里海的地理特征和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了里海周边各国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加大对里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强调各国合作机制的建立对共同拥有一个可持续的里海意义重大。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欧亚大陆之间,它的西南面和南面为高加索山脉和厄尔布尔士山脉的连绵雪峰环绕,其它三面只是坦荡辽阔的平原。里海是我国的称呼,它的译名应为卡斯皮海(Каспийскоеморе),得名于古代居住在高加索东部的一个叫卡斯皮人(каспийск)的部落。里海南北狭长,形状略似“S”型,南北长约1200公里,是世界最长及唯一长度在一千公里以上的湖泊。东西平均宽约320公里,湖岸线长约7000公里,面积37.1万平方公里,大小几乎与波罗的海相当,规模为亚速海的10倍,相当全世界湖泊总面积(270万平方公里)的14%。湖水总容积为76000立方公里。里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萨克、土库曼、克拉斯诺沃茨克等海湾。里海的水面低于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约180米。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条河流注入。

里海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石油产区,目前石油生产已扩展到离岸数十公里的水域;里海生物资海丰富,既有鲟鱼、鲑鱼、银汗鱼等各种鱼类繁衍,也有海豹等海兽栖息;里海地区航运业较发达,通过伏尔加河及伏尔加—顿河等运河,实现了白海、波罗的海、里海、黑海、亚速海五海通航。运输货物以石油为主,其次为粮食、木材、棉花、食盐、建筑材料等。沿岸主要港口有阿塞拜疆共和国的巴库,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阿斯特拉罕、马哈奇卡拉,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舍甫琴柯,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克拉斯诺沃茨克,伊朗的恩泽利和托尔卡曼港等。里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地位的重要性,同样,作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之一,里海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备受各界相关人士的关注。

一、水位大涨大落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1.水位大降,水面萎缩,灌溉面积剧减

里海和咸海是地球上两个特殊的水域,它们同世界大多数内海和湖泊有着不同之处:水流的方向只有一个,只流进,不流出。它们位于干燥地区,蒸发率特别高,流进来的水很快就会蒸发掉,所以,它们虽无出口,也不必担心会涨水。里海在1933年之前,它的面积是相当稳定的,约为40万平方公里,但从1933年以来却显著地缩小了:1965年时为37.2万平方公里,其原因是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

20世纪30年代以前,每年流进里海的水中,河水占了80%,而伏尔加河又占河水水量的80%。但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苏联政府就宣布沿伏尔加河修建13个大水坝,以供发电和灌溉。1933年6月已把伏尔加河、白海和波罗的海沟通;1937年,苏联开始把莫斯科与伏尔加河和里海联结起来;1952年完成了伏尔加河—顿河的运河工程,但结果是伏尔加河水量损失巨大,有些从地下流失了,但主要是蒸发了,再加上大量的河水引入灌溉运河,流进里海的水量大大减少,里海的水位不断下降,面积日渐缩小。从1929年到1970年,里海水位下降了2.57米,海面则退缩更快,里海水位每下降1米,它南部的水面面积减少0.5%,而北部则要减少17%。

2.水位大涨,淹没良田及油田设施,损失惨重

1970年代末,专家学者们对里海水位下降感到担忧,1977年,里海水位比原来下降了约30米,下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在此情况下,里海将同中亚的咸海的命运一样将会干枯。但自1978年,里海水位开始上涨。自那以后,里海水位上涨了约2.5米,里海以惊人的速度仍在上涨。此事一开始被视为好兆头,但事实上,这是一场环境灾难,几百万公顷的良田没入湖底,众多厂矿被淹,沿岸居民不少被迫背井离乡,另谋出路。除了海岸人口需要搬迁外,里海水位上涨还将会淹没里海沿岸的油井和石油设施。最近20年,仅在哈萨克斯坦就有大片土地和1400多口油井被海水淹没。阿塞拜疆共和国、土库曼斯坦和伊朗也发生类似环境灾害。阿塞拜疆的首都、石油城巴库,遭受石油污染的湖水经常漫入居民庭院,巴库人即使足不出户也能日日闻腥见油。巴库城中原有一条长达数千米的滨湖大道,曾以万种风情和典雅华丽的气韵成为前苏联屈指可数的一大景观,现也静静沉睡在湖中。据阿塞拜疆地理学家们预测,里海水位今后数年内仍将持续上涨,最终将比目前水位高出5米。这意味着要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二、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里海的最大污染源来自里海北部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伏尔加河沿岸居住着几百万人口,分布着几百家工厂以及大片农田。城市下水道和工厂排放的污水以及农田的化肥和农药水流入伏尔加河,我们看看伏尔加河每年要“吞”下多少污染物吧:30万吨有机物,1.4万吨废油,上百吨的锌、铬、氮等化学废料……,这些污染物最后又流入里海。另外,里海是片封闭的水域,散入水中的有害物即使不会永久地留在那里,也会保留许多年。在正常的海洋石油开采作业中,每个钻井向水中排放的污物有:30-120吨原油,50-400吨泥浆,200-1000吨钻渣。此外,铺设管道也会使大量底泥散入水中。同时,里海海洋钻探作业中出现的事故非常频繁,也给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的危害。

三、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里海地区盛产鲤鱼、鲟鱼、鲈鱼、鳊鱼等特色鱼类,渔业资源发达。里海环斑海豹是世界上独特的生物物种,还有大量的白天鹅、海鸥、野鸭、白鹭等珍贵禽类,在里海水域内生存近40万头海豹,世界上90%以上的鲟鱼资源集中在这里。据有关权威组织测算,里海地区仅生物资源就价值5000亿美元以上。但是近年来由于沿岸国家开发里海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这里失去了昔日原有的宁静,里海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物物种遭到严重破坏。2000年4月中旬,在哈萨克斯坦所属的里海东北部水域,每天都有上百头的海豹尸体被海浪冲上海滩。在随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这种灾难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到6月上旬,共有上万头海豹死于非命。严重的污染使海豹的数量减少了20%。同样的,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滥捕行为,里海鲟鱼数量已经呈灾难性的下降趋势。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里海的鲟鱼产量下降了95%。目前,里海鲟鱼已经名列国际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联合会公布的“十种濒危物种的名单”之中。以牺牲里海生物资源为代价,发掘不可再生的油气资源。实在是得不偿失。在国际市场上1吨黑鱼子因品种的不同而卖到18-60万美元不等,而石油只不过是每吨80-4110美元,海洋石油开采活动对渔业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渔民们失去了传统捕捞区,采油者们往往会在这些地段竖起钻台或铺上输油管道。第二,小鱼和成鱼的洄游周期被破坏,育肥及产卵条件不断恶化。第三,无法避免的污染使一些水域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更何况,通常情况下油田探明的石油储量与实际上能采到的数量有很大差别,后者只占前者的20-40%。这样算来,里海的石油经过加工后并在国际市场上有销路的情况下,可以用30-40年,最多不过50年。难道应该为这区区50年的不可再生的石油繁荣而毁灭里海的鱼类资源、生物资源吗?

四、对里海环保措施的设想

1.建立完善且共同遵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签署较有权威性的政府间关于保护和利用里海生物资源的协议。成立一个《里海环境保护委员会》对水体流域环境、生态及水资源进行管理,协调各国其他相关部门,既可避免出现扯皮现象,又可以保障对里海水体治理保护的投资专款专用。政府和地方有关责任部门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消除在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污染。建立生产废物管理中心,其中包括建立硫储藏和利用中心。保证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不再污染里海及周边地区。鼓励实业家投资环保生态项目,国家应向他们创造优惠条件。

2.树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和新式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里海周边国家对的自然资源和现阶段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各国的发展走向。如果双方能够就这一问题加强国际合作,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相互尊重对方的利益,那么将取得双赢;而如果各国在这一问题上不够重视,缺乏沟通,任其发展,那么必将违背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会严重制约各自毗邻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将对各国的关系健康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3.积极参与制定和切实履行区域国际协定,加强里海水质共同监测方面合作,建立预警机制及合作机制。各国应开展里海水体联合监测,通过定期监测、自动监测和巡回监测三种方式,在公共水域建立完整的监测监控体系以及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监测监控设备,对污染进行严密的监督和控制。成立协调工作组和技术专家组,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开拓环境保护的更深层次的合作。

4.放弃掠夺性的开采方式,进行有节制的开采。这不仅符合所有沿岸国家的战略利益,还符合生态要求,对保护里海生态系统及其重要组成部分--鱼类很有利。在里海上那些正进行石油勘探、开采及输送工作的地段实行间歇作业制度,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并且在禁捕区、鲟鱼产卵地、小鲟鱼的成长地及鲟鱼强化育肥洄游路线上要严禁地震勘探及石油开采作业。

5.建立一项挽救鲟鱼的国际基金,由那些在里海开展活动的石油公司提供资金,不按规定支付这笔资金则不给它们发放作业许可证。借鉴前苏联保护鲟鱼的经验,利用专项的资金采取有效措施挽救鲟鱼。鱼类资源与矿物资源不同,它自身可以再生产,只要合理使用、不破坏生态系统、不损害种群的再生能力,它们是消耗不尽的,可以永久地为人类服务。因此,所有的里海沿岸国家都应对国际社会承担起保持里海生物资源优良状态及种群多样化的责任。

五、结语

挽救里海的生态问题已不只是个地区性问题,还带上了全球性色彩。保护鱼类资源是刻不容缓的。所有真正关心里海地区前途和命运的人:科学家、鱼类专家、环保人士、渔民、石油家及政治家们都担负有保护里海生态环境的责任,特别是里海沿岸国家的首脑们,更应处理好石油开发与生物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让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这些资源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大明,冯彦著<<国际河流跨境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协调管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2.维亚切斯拉夫·廉·齐拉诺夫.《里海:要石油还是鱼类资源?》.俄罗斯《独立报》.1997.8.22.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本世纪的100年中,用来形容我们国家特色最多的三个成语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对这三个成语似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历史悠久固然令人自豪,但不能因此背上“光荣的历史包袱”;“人口众多”早在20年前就被社会各界共认为不能再作为自以为好的指标,计划生育工作则上升到国策的高度;“地大物博”的喜悦,近年来也因很多科学家研究成果的理性质疑,蒙上一层忧患的外纱,需要进行认真的讨论了。在即将走进新世纪的时刻,我们共聚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对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世纪性反思,令我,相信也使在座各位,倍增一种历史责任感。

下面,我借助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对新世纪我国战略性资源状况和对策作简要分析。

首先须回顾一下,资源科学对资源是如何分类的?即明确一下,战略性资源这道题目在资源科学中,应归于哪一部分。

资源科学把对资源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资源(学),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等。这方面的资源,今天各位专家发言已涉及或将要涉及。二是综合资源学科,从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法学等角度来研究资源,形成交叉学科。三是部门自然资源学,包括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能源资源学、药物资源学等部门资源学科。根据会议安排,我今天主要对自然资源中的战略性资源进行分析,这接近于部门资源学研究的内容。

战略性资源,用我自己的概括是:主要指硬体资源而不是软体资源。

那么,什么资源可称为战略性资源?

我认为战略资源应具备三个特点或说存在三种矛盾:需求的基础性或刚性(比如人们吃穿用行安全等需求)与供给难以永续性的矛盾,需求额的扩张性(即巨大且不断增大)与供给的稀缺性的矛盾,产品价格的低预期值(因其使用者的普遍化)与保护或开发的边际成本递增的矛盾。

让我们看看古人如何认识战略性资源的。我们的祖先曾从哲学高度概括出五类资源即:“金、木、水、火、土”。金者,矿产资源;木者,植物资源引申到生物资源;水者,就是水资源;火者,引申为能源资源,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石油资源;土者,土地资源。以上五种资源也是现代人公认为的最具战略性意义的资源。

基于我对战略资源的三个特点的理解,又借古人的智慧,加之发言时间有限,在此我仅想就其中三种资源简要进行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这三种资源是:石油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石油资源的供求前景如何?问题何在?出路何在?

对石油资源前景看法不一,有认为到2039年中国石油将枯竭,有专家预测到10年后,20年后,石油供求缺口在6000万吨到1.3亿吨之间。也有专家持谨慎乐观态度。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即:21世纪中国石油资源虽然有缺口,但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供求基本平衡。长远的供求矛盾,则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理由何在呢?

先看看石油储采的基本情况。根据1994年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的评价结果:全国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其中74%为陆上,26%为海上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吨,陆上占78%,海域占22%。1999年我国生产原油1.6亿吨,而当年消费原油为1.9亿吨。设以后每年用油为2亿吨。940亿吨可用470年。粗略地讲,我国石油理论上可用400-500年。但若按最终可采储量算,有专家估计在160亿吨。设今后若干年产量平均为2亿吨,再设石油储量新发现和石油消费新增长大致平衡,则可能采80年(有的石油专家过细的预测是到2063年止)。

从消费角度看。我们看到,现在我国石油消费增长强劲,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加大。我国1993年开始成为净石油进口国,当年原油和成品油出口2000多万吨,进口3000多万吨,净进口石油近1000万吨。到1999年,我国出口1000多万吨,进口5000多万吨,净进口石油4000多万吨。也就是说,净进口是越来越多。显然,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国内石油难以满足需求的矛盾将趋严重。

那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我国21世纪石油资源的供求问题呢?

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在探索,我在这里归纳了8种办法。一是利用新思路、新技术对现在油田进行再评估、再开发。近30年来,世界石油通过已知油田再评价而增加的储量远超过了新发现的储量,中国老油田也在储量减少情况下通过努力保持了产量。美国《商业周刊》1997年11月发文指出:“当前世界石油工业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原来所预想的情景:石油资源没有枯竭”。这种判断,对中国也适用。二是石油勘探进程仍是乐观的,新的油藏不断被发现。近年来石油天燃气资源勘探取得较大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1999年有12项重要油气发现,控明石油储量4亿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1999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同年发现5个油田,其中渤海湾的一个油田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据科学家估计,中国各类沉积盆地500多个,进行过油气勘探和评估的仅1/3。因此,发现和生产出新的油气,仍有相当空间。三是需要在扩大利用天燃气资源上下功夫。我国天燃气可采储量令人比较乐观。按最终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年产量为700亿立方米(今年年产量预计在300亿立方米之内)计算,可采300年。四是坚持发展多种能源、实现能源的转化利用大有作为。比如,今年石油涨价对中国煤炭出口带来巨大机会,使煤炭出口翻了几番。现在各方正在研究煤电、煤油的转化,研究风力利用,太阳能利用,核电利用前景等,这些资源替代思路和办法,对保护和延长单一资源生命周期是很重要的。五是开拓海外石油生产,加入国际分工。1999年我石油企业在海外的石油产量达250万吨。其中,1998年投产并出口的我国第一个海外大型油田苏丹油田,使我石油集团获得167万吨,占其原油产量的20%。这对缓解国内石油供给压力起了作用。今后,开拓海外石油供给的战略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六是建设原油战略储备体系,以求缓解石油短期危机是重要的。七是用各种办法来提高油品的使用效益、减少对油品的浪费,以延长石油资源的使用年限。八是进一步完善石油工业重组改制的成果。近两年,两大公司改制并在海外成功上市,以及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新办法出台,都是石油工业以及石油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我相信,体制改革将是增加石油生产和满足需求的可贵动力。

总之,石油资源永续利用上存在困难,但也会有越来越多克服困难的办法。

水资源的供求前景如何?问题何在?出路何在?

1995年世界银行发表的数据表明,占全球人口40%的80个国家水资源严重不足。美国《时代》杂志曾发表一文,认为:“水是下次战争的根源”。

我国占有世界22%的人口,而淡水资源只占世界8%,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缺短的贫水国之一。我国水资源人均24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现在每年缺水量接近400亿立方米,全国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全国90%以上城市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空间分布也极不均衡。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进入80年代以来,多次出现断流,这成为我国水资源开始缺乏的标识性的象征。

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40%-50%,落后美国、日本30年,农业用水损失率高达60%,生活用水中也存在普遍的浪费现象。

如何办?首先是节约用水。工农业用水要节约,社会一切用水要节约。二要治污,减少污水排放,增加可用水量。三要养水,要环境保护,涵养水源。四要合理配置水资源,搞好余水区向缺水区的调配工程。同时,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五、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

今年7月,我收到西安交大霍有光教授寄给我一本书,名为《策解中国水问题》,他在书中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水问题作了分析,并对几大调水工程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水问题是两大类,一是水荒,即缺水;二是水害,即水分布不均引发的洪水和干旱。他提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是把水害治理好,二是把水资源利用好,三是把生态建设好。解决中国水问题的基本途径是:一要开源,二要节流,三要保护。我不认识这位教授,但他在信中误认为我是研究中国水问题的专家,使我很惭愧。在此,我要向关心中国水问题的真正的专家们(我个人不是水问题的专家)包括霍教授,表示自己由衷的敬意。生态资源的供求前景如何?问题何在?出路何在?

有一个观点不论人们是否能够接受,也不论准确与否,都将是极为重要和发人深省的。今年5月22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斯坦.戴维斯的一篇文章,他认为,每一种经济形态都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和消亡阶段。生物经济阶段是从1953年发现DNA开始的。而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公布,标志这一阶段完成,进入了成长阶段。与此同时,因特网的出现,则表明信息经济已进入成熟阶段。因此他认为,从现在开始的25年里,将发生一件事,就是处于成长期的生物经济时代将取代已进入成熟期的信息经济时代。他认为,最早被生物经济时代改造的4个行业是制药业、保健业、农业和食品行业(我要加一个环境工程行业)。生物技术在今后20年里将把得病治疗为主变成无病预防为主,将把农场变成为超级生物工程的制造工厂。他还预言,2025年以后,当生物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将会全面改变非生物行业。当然,他也不否认生物经济会带来负作用。他说:工业时代是污染和环境恶化,住处信息时代是隐私权难保护,生物经济时代则是论理受到冲击。生物学的发展,使人类不仅认识生命,而且将操纵生命。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人种改良等,只是这场冲击的一小部分。

认为21世纪生物学将成为最重要领域并付诸实施的科学家很多。事实上,现欧美大制药公司开发的新药品中40%是以基因组全为基础的。1999年底,已有47种转基因作物农产品投入市场。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造就了一个新名词:生物蕊片。基因抢夺战也已经开始了。基因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体共有10-14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只有一套。发现一个少一个,谁占有较多基因专利,谁就将在人类基因的商业开发方面抢得先机。可以说,基因专利的多少决定着将来生物技术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小。科学家已提出了可能运用生物技术的种种领域和关于商业机会的长长名单。信息界巨子比尔.盖茨也称:下一个创造更大财富的人将出现在基因领域。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已不容怀疑了。当然,生物经济只是生态资源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仅粗浅地分析一下植物和动物两类生态资源。科学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的被破坏,过度利用,化学污染和气候变化,都会造成植物资源的枯竭,1984年我国政府首次将388种珍稀濒危植物作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专家认为,我国需要用50年时间,才能使森林复盖率达到25%左右,基本解决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用50年时间恢复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有部门测算需要几万亿资金。动物资源情况也不容乐观。世界上的动物经科学描述的有109万种,中国约为世界种类数的10%。但动物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中国野生动物资源中有不少种类已成为濒危物种,仅哺乳动物中就有30-40%种类,约有150-200种,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包括高等和低等濒危动物的《红色目录》。总之,保护生态资源任务艰巨。

另一方面,多年来,我国政府和各界也在这方面作出了艰苦的努力。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广东肇庆建立了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至1993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已达700多处,面积占国土面积近7%。1994年,由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并开始实施了三个类别的自然保护区,即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这对生态资源保护起到一定作用。据我国科学家估计,由于多年努力,中国生物技术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处领先地位。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则有5-10年的差距。近2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和制度在逐步形成。这里举一个例子,从1981年到1998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开始了较大规模投资,投资额达3600亿元。从年度情况看,其占GDP比重处于逐步增加态势,但还没达到占GDP1%。从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看,还应增加这方面投资。

党中央前不久公布的《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三个力争”:要力争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力争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光电子材料、生物工程药物、生物蕊片、农业生物工程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力争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这里,在技术、工程和研究三方面,都强调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要性。

据有关报道,新加坡正在全力推进生命科学。它成立了生命科学部长级委员会,邀请了国际科学专家参加国际咨询理事会,引进了180家国际生命科学公司在新设立总部。新还在大中小学全面推开生命科学的教育,设立了生命科学的专项奖学金;政府还投资17亿新元,成立研究与开发基金,并支持和参于私人生命科学公司。这仅是发生在我们邻居中的一例。放眼世界,我们在应对新世纪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将面临重大而严峻的挑战。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和使社会生产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珍爱她,保护她。

最后,我想概括几点简短的结论:

1、战略性资源的利用也需要战略。其含义是:要从全局、长远、内部联系

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对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进行的方略。这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2、社会科学与自然资源科学结合是重要的。这里可举出一个典型例证:经济学诺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资源最优耗竭理论中第一条件:即资源品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成本加影子价格,这里影子价格指要从未开采此资源的机会成本角度来理解。经济学家从经济科学角度,为不可更新自然资源之最优耗用速度和条件提出了根据,其意义是巨大的。

3、政府在高效利用战略性资源方面有特别关键的作用,法律法规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已制定了多关于资源保持和开发方面的法律,这些需要人们尊重并认真执行。

4、辩证法的认识论是不可少的。70年代初期,罗马俱乐部提出不可生资源相对人类利用的速度是有限的,认为“增长的极限”将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发生,这被称为悲观派;美国未来学者西蒙在其《最后的资源》一书中提出,人类的资源是没有尽头的,这被称为乐观派。中国人可能要从悲观派那里学会如何高度警惕资源被破坏的后果,进而保持好资源,节约并高效利用资源;可能还要从乐观派那里学会如何不断探索利用资源的新思路和新技术,努力争取下世纪乃至永续发展的前景。资料来源:

1、孙鸿烈主编《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任纪舜《中国油气勘探和开发战略》,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00年4月中国石油论坛研讨会交流论文

3、翟光明《21世纪中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2000年4月中国石油论坛研讨会交流论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咨询中心。

4、赵政章《中国陆上油气勘探进展与面临的挑战》,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公司。2000年4月中国石油论坛研讨会交流论文

5、《中国石油》2000年各期

6、斯坦.戴维斯《什么将取代技术经济》,美国《时代周刊》5月期

7、崇松《基因战:新的圈战运动》见《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6月2日

8、张忠法《我国综合治理水利的现状与战略思考》2000年6月29-30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