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趣味地理课

趣味地理课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趣味地理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趣味地理课

趣味地理课范文第1篇

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课,这是学生对地理课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第一束火花,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我在上第一课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细节:老师问“我们的床都是安放在房间里的,而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人却把旅店的床位安放在屋顶上,大家说为什么呀?”接着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气氛十分热烈。

二、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

初中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精心设计课堂引言,用生动形象的描述等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导入新课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教材内容,我最常用以下几种:1.以故事导入新课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一课时,可以用一个小故事引入: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3000美元买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到了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通过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2.以音乐导入新课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新课,对营造氛围、激发情感等大有裨益。在讲我国的季风气候时,就可以让全体学生先齐唱《黄土高坡》,紧接着提问:“黄土高原的西北风和东南风是怎么回事?西北风和东南风不是相反方向的风吗?”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以著名景观导入新课运用图片、录像、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情,然后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例如,在观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录像片后开始埃及国家的学习;可先介绍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然后开始学习法国的地理;可先展示红场和克里姆林宫的图片,再学习俄罗斯地理。4.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埃及地理时,可以问“灰尘吹来”的谜底是什么(埃及)来导入新课。导之有法,导无定法。以上仅仅是我个人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因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总之,上课伊始,就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

三、精选时事新闻,增强时代信息

一个地理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广博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我们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日新月异,改造自然的丰硕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新出现的地理事实材料,地理课本是很难及时编入的。为使地理课常教常新,及时反映现实,地理老师就要不断地对新材料进行搜集、学习、积累和整理。随时将四化建设和改造自然的新成果、国内外重要的时事新闻等,补充到应讲的内容中去,这样就可以给旧地理知识注进新鲜血液,增强学生的新奇感。时事新闻中的每一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结合时事新闻,讲授地理知识,不但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的习惯,而且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四、借助趣味联想,增加知识趣味

在讲述我国的地理位置时,按方位记忆与我国接壤的国家让学生一筹莫展。我利用趣味联想法做出了总结:当东方朝阳升起来的时候(朝鲜),我还躺在被(北)窝里做着恶梦(俄罗斯、蒙古),我梦见弹吉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阿爸(阿富汗、巴基斯坦),对南面的月老(越南、老挝)说“:你不是人”(尼泊尔、不丹、印度)。经过趣味联想法的加工,原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变得形象,变得有趣味,学生不但肯学,而且更爱学了。

五、利用教育技术,增强感知能力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的特殊功能是其他教具所无法代替的。像地理成因,地理运动过程,复杂的地理位置等知识,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讲授,不但学生感到很难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从而讨厌学习地理。如用课件来展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语

趣味地理课范文第2篇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创造了全世界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无数游人争相游览领略,许多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游览了许多旅游胜地。因此可以引导学生盘点旅游胜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兴趣。

二、教师课堂地理趣味教学

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学生的受教能力和受教心理,一味地“填鸭式”灌输教学,课堂形式单调而又乏味,使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初中地理课堂趣味教学有利于改变以往课堂氛围,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

1.问题启发式趣味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充满求知精神的阶段,喜欢探求一切事物的真相。因此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有关的地理现象提出疑问,请同学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带着疑问导入新课。例如,中国是白天,而同在地球的美国为什么是夜晚?随着课堂讲解的深入,自然导出关于时区的知识,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欣然地接受了知识。

2.手工绘图式趣味教学

众所周知,图表是地理课程中主要的知识要点,包括地形图、政区图、矿产资源图、气候图等,但这些图表生涩、枯燥,让学生很难掌握和记忆。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绘图式趣味教学法。例如,非洲主要国家的分布图,可以让学生利用硬纸片进行手工绘制,然后涂上各具代表性的色彩。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既享受到了手工制作的兴趣,又轻松掌握了相关地理知识。相比于简单的图表记忆,手工绘图式趣味教学更具趣味性,教学效果更好。

3.趣味记忆口诀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中,许多知识都需要记忆,但这些记忆很烦琐,学生难记又容易混淆,因此,可把记忆点串成顺口溜编成口诀。例如,我国1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可以这样记忆:蒙回藏维苗、彝壮布依朝、满侗瑶白土、哈尼共十五。既说明了1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5个,分别是哪些民族,还说明了从多到少的顺序,充满趣味,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又不易忘掉。此外,还有多媒体趣味教学法因其形象、直观、生动,很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趣味地理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视频资源;教学设计案例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设施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课程资源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教师要秉承多样化观念,多途径使用各类资源。[1]在教学当中要立足于教材,但绝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应该努力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地理教学充满活力和趣味。在应用于地理教学的各类资源中,视频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更加灵活,进而有助于构建高效地理课堂。[2]视频资源是指能够应用于课堂当中的声、光、影结合的动态信息资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3-4]

二、视频资源应用情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邯郸市三所中学的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52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约为87%。笔者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初步了解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视频资源应用情况。

(二)调查结果

调查项目包括视频资源的应用情况、学生态度、使用环节、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在视频资源的应用情况中,认为教师在地理课堂上经常使用地理视频辅助教学的学生占36%,很少使用的占16%,几乎不使用的占48%。在具体教学内容方面,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个部分内容的视频资源使用情况的占比相差不大,其中,在自然地理教学中使用视频资源的情况最多,占39%。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个部分。自然地理理论性强,相对抽象,对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人文地理虽然理论性不强,但是涉及内容较广,包括人口、经济、聚落、文化、种族和民族、行政区划、宗教、语言区划以及区域经济等内容,学生难以完全把握。而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必须认识、了解区域作为一个空间概念与地理环境相关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同时,学生也会遇到因空间思维能力不足产生的问题。[5]视频资源能够整合多方面的自然、人文等信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6]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利用视频辅助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对地理教学具有巨大的辅助作用。在学生对使用地理视频资源的态度调查中,34%的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在地理课上使用视频,45%的学生比较喜欢,只有8%的学生不喜欢,还有1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学生总体上对在地理课堂中使用视频资源的教学方式持支持态度。视频资源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拥有书本中文字和图片不具备的优势。高中学生的体力、智力都处在发展很快的时期,他们善于思考、精力充沛。但这个年龄的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被外物吸引,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在课堂上穿插视频资源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视频资源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因此,选择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利用视频进行辅助教学非常关键。笔者调查了导入、讲授、重难点讲解、练习以及复习五个环节中的视频资源使用情况。其中,认为应该在导入新课环节使用视频教学的学生有62.12%,认为应在讲授新课部分使用视频教学的学生有59.85%,认为应在重难点的讲解时使用视频教学的学生有56.06%,认为应在练习和复习部分使用视频教学的学生较少。新课导入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使用视频进行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氛围。在讲授新课以及讲解重难点的部分使用视频资源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重难点。在将视频应用到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的调查当中,有77%的学生认为在地理课堂中使用视频资源可以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78%的学生认为可以开阔视野、加深印象,52%的学生认为可以帮助理解重难点。视频资源应用到地理教学当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而在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印象和开阔视野这些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

三、问题及建议

虽然视频资源应用于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但是一些教师在使用视频教学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有57.58%的学生反映教师在使用视频辅助教学时教学设备不好用,20.45%的学生认为视频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29.55%的学生认为视频内容枯燥,难以引起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学生反映有个别教师使用学校多媒体不熟练、视频画质比较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学校要提高教学设备质量并增加教师培训。中学的多媒体设备虽然基本普及,但是仍存在一定质量上的问题,如设备老旧、没有及时更换等。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多媒体设备的保养、维修、换新等问题,在多媒体设备方面增加投入。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培训教师的多媒体设备应用能力,可以在视频的搜索、选择、下载、剪辑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些培训。二是在视频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教师应该充分研究高中地理教材、地理课标,在网上搜集或自己制作视频资源时,要选择符合教学目标、贴合教材内容的视频资源。三是教师选择的视频在兼具符合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还要具有趣味性。教师在选择视频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趣味。教师可以建立相对开放的地理视频资源库,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互相推荐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同时,教师还应及时更新视频资源库的内容以保证视频资源的时效性和质量。

四、视频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

本文选取湘教版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为教学案例。笔者通过网络渠道并根据教材内容获取视频《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然后将其应用到该节教学过程当中。在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现象是学生无法仅仅通过书本所能够了解并完全学会的。本案例展现了教师如何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荒漠化现象,以加深学生对荒漠化的印象和对荒漠化概念的理解。

(一)教材内容分析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课的教材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重点介绍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和成因,这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的图片,学生对荒漠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理解了荒漠化的概念。接下来的两个活动探究旨在让学生逐步了解荒漠化的成因,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需要借助读图和材料分析,教师要有一定的逻辑思路,设置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探究。第二部分:教材介绍了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对世界造成的一系列危害,荒漠化是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等信息。第三部分:教材介绍了治理荒漠化的方针以及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通过活动探究问题,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本节内容重视学生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资源,以更加直观地展示该区域的荒漠化现象和该区域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以便提高学生对该区域的认知和区域地理学习的迁移应用能力。

(二)视频资源的选择

视频能否在教学中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取决于视频的选择是否适宜。有研究者提出了视频资源选择的策略:明确目的性、地理科学性、因地因时性、激发兴趣性。[7]有研究者提出视频资源选择的原则: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要和教学内容紧密切合,要让学生产生认同感。[8]将地理视频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选择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相关的视频。同时,视频内容要精练、简洁、科学,能激发学生兴趣,而视频时长也要配合教学内容和课堂进程。笔者在搜集各种视频资源时,通过网页搜索到的《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这一视频与本节教学内容十分契合,可以较好地配合教材。首先,该视频内容的安排与教材内容的安排非常接近,也可将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荒漠化含义和各种类型荒漠化分布特征;第二部分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解释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第三部分介绍了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其次,视频时长不足十分钟,且内容简洁,很好地扩展了教材中没有深入展开却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最后,视频展示了各种荒漠化现象,这在视觉上触动了学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视频资源应用于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

课题“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类。一是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荒漠化分布状况,理解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让学生知道荒漠化的一些危害,培养学生提取图文材料信息及分析问题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辅助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探讨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的提取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认识荒漠化治理的困难,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结语

在各种教学资源中,视频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不仅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再现信息,并且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已经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辅助工具。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高中阶段视频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状况,指出了视频资源对地理教学的重要作用,分析总结视频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还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为例,运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视频资源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提供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1.

[2]黄方宁.用视频资源助力高中政治教学[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4):63-64.

[3]邱杨兵.高中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运用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14.

[4]周玲玲.高中地理视频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2:9.

趣味地理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地理;兴趣;效率;策略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看作容纳知识的冰冷机器,很少考虑学生建构知识的情绪体验,而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整体课堂教学质量也处于低效化状态。因此,为让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走出低效化状态,教师可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价值,将其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问题等多种元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基于情境产生建构地理知识的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

一、搭建故事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故事具有生动、内容丰富等特点,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聆听故事,也善于从故事中获得信息,增长自身的见闻。在为学生传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也可发挥故事对活跃课堂气氛、聚焦学生目光的巨大价值,主动利用故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此带给学生趣味性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从故事出发,主动地转变自身的注意力,将目光聚焦在地理课堂上。在为学生搭建故事情境时,教师也应当意识到故事是为地理知识的讲解服务的,因此,要考虑到故事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避免故事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例如,在教学“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故事搭建教学情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以此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课内容。在天文学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位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并且是不断运动的,同时还认为太阳是不动的。在“日心说”刚提出时,由于害怕教会的惩罚,哥白尼并没有马上公布,直到1543年才在《天体运行论》中公布这一猜想,当然在公布的同时也受到教会等的藐视。而后来,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逐步证实了哥白尼猜想的地球是球形的并且不断运动的正确性。在课堂上,教师可将上述内容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对地球和宇宙中的空间运动有初步的认识。学生从故事出发,对宇宙中的地球充满好奇心,将目光聚焦在教学内容上,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这可以为本节课的高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显而易见,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前为学生引入故事元素,创建故事教学情境,可将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灵活现,有效增强地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从故事出发,能主动将目光聚集到课堂,并透过故事对地理知识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二、设立直观情境,化解学习难点

高中地理课程的部分内容抽象性很强,如果教师直接从教材出发为学生讲解地理知识,学生会因自身理解能力有限,吸收效率不高。这样,学生就很难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真正掌握地理知识。而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方式,能够实现对抽象知识的具象化处理,打造直观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理解效果。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接收效果,教师有必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直观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化解教学中的难点,不断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例如,在教学“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时,如果教师纯粹以口述的方式为学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学生就会因为内容过于抽象,而降低对水循环过程的认知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创建直观的课堂教学情境,在网络搜索相关的Flash动画并下载,作为课堂上的教育资源,以此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动画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直观、动态的画面中,认识到水的走向,真正把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然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基于平面图对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基于上述案例可知,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优势。在为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时,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有效转变了地理知识的呈现方式,可为学生打造直观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灵动、多变的教学氛围中真正走进地理世界,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探究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问题为媒介,搭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掌握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认知效果,即结合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地理知识,在哪些地理知识的建构上还存在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师进一步认识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讲解地理知识时,主动根据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方向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度探究。以“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借助问题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探究本课教学内容。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向学生提出“在2010年,我国政府决定将海南建设为一个什么样的岛屿?在海南,除了可以发展旅游业还可以发展什么产业”等问题,让学生主动结合生活常识思考上述问题,并得出“国际旅游岛”“农业”等答案。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可进一步为学生展示海南盛产的水果图片,并设计“海南都有哪些特色水果”的问题,让学生基于图片进行回答。紧接着,教师提出“我们是否可以将荔枝种植在北京?在某一处土地上种植什么植物,是由什么决定的?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决定种植哪种农作物的”等问题。学生会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走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的有效学习。不难看出,教师将问题贯穿在地理课堂之中,并创设相应教学情境,可让学生根据问题深入学习教学内容,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深度建构。同时,问题也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发形成学习地理知识的动力。

四、创建合作情境,彰显主体身份

学生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当教师围绕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任务后,部分学生很难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完成对地理知识的深入分析,也无法站在更高的层面解读地理知识,而这会限制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思考。另外,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搭建小组学习平台,创建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彰显自身主体地位的同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出更多的探究思路。例如,在教学“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时,为让学生更好地比较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相关图片,并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图中包含几个等级的城市?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和城市的级别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与城市级别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关系?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地理素养情况科学分组,确保每个小组中既有地理素养较高的学生,也有地理素养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在完成分组后,学生可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倾听同伴的见解,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解答上述问题,实现对不同等级城市分布特点的有效学习。很显然,合作活动的创建,能够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互动平台。学生在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可以与他人进行思维碰撞,从而站在更高的层面分析、解读地理知识,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有效理解、吸收。

五、构建生活情境,拉近学生距离

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解释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地理现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而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为学生引入理论性较强的地理知识,就会在无形之中拉大学生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抵触心理。而为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元素创设教学情境,讲解地理知识,在提升学生理解效果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以“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南昆铁路的建设引导学生分析影响交通布局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先运用图片展示、资料呈现等方式,为学生介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引导学生快速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随后,为学生出示“我国西南地区地图”,并引导学生对南昆铁路经过的地形进行分析,以便学生从图中认识到南昆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为学生设计“讨论南昆铁路的布局与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的任务,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峰林溶洞的分布等,从而意识到南昆铁路在体现西南地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中发挥的价值,以此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显而易见,教师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安排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视角出发理解地理知识。而生活案列的引入,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生活现象。

六、设定趣味情境,激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动力。在地理教学中,当教学形式有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而当教学形式无趣且沉闷时,学生就会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效率也不高。因此,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建构地理知识体系,教师有必要借助游戏的方式创建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为地理课堂贴上趣味化的标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强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并爱上地理学科。例如,在教学“山地的形成”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活动创建趣味情境,促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展示板块示意图,让学生对六大板块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将改编的“词语接龙”游戏引入地理课堂,其游戏规则如下:第一个学生随意说出六大板块中的一个板块名称,第二个学生说出与前一个学生不同的板块名称,第三个学生说出剩下板块名称中的一个,依此类推,直到全部板块的名称接龙完毕。第七名学生再重新从六大板块名称中挑选一个……教师按照如上规则开展游戏活动,可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六大板块名称的印象。很显然,游戏的教学形式能够助力创建趣味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对地理知识进行记忆,潜移默化地完成地理学科的学习任务,不断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七、结语

趣味地理课范文第5篇

1.综合性

高中地理微课在准备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紧密联系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把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一起,确定明确的主题,尽可能全地把教材中的知识切入微课中,让学生充分学习与了解。

2.趣味性

多媒体在高中的地理微课中运用得相当丰富,通过文字、图片、动画、歌曲、视频等形式将大量的地理知识传播给学生,既能让学生学到专业的高中地理知识,又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生活性

地理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要与生活充分结合,要把地理知识跟学生平时生活中的实际地理现象相配合,让学生把学习和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例如,在设计某些变化类的微课时,可以把多年前的地理现象和当下的实际情况用视频或图文的形式摆到一起作对比,让学生在变化中领会到课程的精髓。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在课堂演示时再现地理过程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的阅历以及认知能力有限,学习时经常会遇到难以消化的重点、难点,这时候就不仅仅需要老师的讲解了,还需要利用微课来进行直观化、视觉化的呈现,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去理解和消化所学的高中地理知识。就像“昼长夜短”这一地理变化,以往老师都是让学生通过教材的插画、模型或者照片等形式去认知,这样就很单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而微课就可以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将地球公转做成动态的三维画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长夜短这一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并清楚其原理。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地理知识,还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微课在学习时帮学生自我构建

对于高中课堂,个性化的微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自我选择需要的学习资源,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昼夜交替时可以重复学习地球自转的视频,了解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由昼夜交替所带来的影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所学地理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掌握,哪些需要巩固,哪些需要再好好学习。特别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时间紧、任务重,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构建地理知识系统。

3.微课在教学时实现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