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提升幼儿陶艺活动趣味性探析

提升幼儿陶艺活动趣味性探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陆续推出支持政策,陶艺教育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成了不少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内容之一。如何让幼儿更喜欢陶艺活动?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可能会因为无法有效利用陶泥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或是收纳整理时间过长,影响了活动时间,而导致对陶艺活动的兴趣不高。因此,基于幼儿兴趣和年龄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力求提升陶艺活动的趣味性,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

一、调整操作材料,降低操作难度

在以往的陶艺活动中,教师提供较多的是木搭子、擀面杖、柳叶刀等工具。这些工具用法单一,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一段时间后便失去了兴趣。于是,我先从陶艺活动的操作材料着手,调整和丰富工具的种类,降低操作难度。

(一)丰富陶泥的色彩

幼儿对陶艺作品色彩的已有经验是传统的青色(青花瓷)或深褐色(紫砂壶)。这种固有认知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想象。随着陶艺的创新与发展,陶艺作品对色彩的运用和呈现更加丰富,造型也变得更多样。我在幼儿用的陶泥中添加了各种色彩,如红、黄、蓝、绿等。多种多样的颜色让幼儿更善于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制作出很多以往没有出现过的作品。通过增加陶泥的色彩,幼儿对陶泥有了兴趣,思维随之被打开。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我在马路边”中,孩子们用绿色和咖啡色的陶泥做出了马路边的大树,用红色和黑色的陶泥做出了飞驰而过的消防车,马路变得生动而有趣。

(二)投放幼儿熟悉的工具

除了提供常见的陶艺工具外,我还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及生活经验,投放了幼儿在生活中常用的裱花工具、压模工具、挤泥器等,便于幼儿快速塑形。例如,在“美味的小吃店”活动中,幼儿选择了水果压模工具制作水果布丁,只需轻轻一压,各种陶泥水果就做出来了。操作难度的降低,让幼儿可以较快获得想要的作品,从而沉浸在陶泥制作的快乐中。看似简单的改变,解决了幼儿在塑形方面的困难,让他们在玩泥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不同以往的玩泥乐趣。

(三)提供低结构材料

3~6岁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提供了许多低结构材料,如扭扭棒、冷饮棒、活动眼珠、雪花片、纽扣等。开放的低结构材料有助于幼提升幼儿陶艺活动的趣味性嘉定区真新幼儿园戴依蓓儿进行个性化表达。例如,如何让陶艺作品不坍塌是一直困扰幼儿的一个难题。如在制作小动物时,小动物的四肢往往因为没有支撑而导致坍塌。这一现象引发了幼儿的讨论:怎样才能让陶泥小动物站立起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幼儿在活动中选择了低结构材料进行探索。有的幼儿搓了泥条后把吸管插进去,做成简单支架,或是直接把吸管插在小动物的身体上,当作小动物的腿,可这种方法会导致小动物站立不稳,很快就坍塌了。在之后的讨论中,幼儿发现将吸管当作小动物的“骨头”,用陶泥包裹吸管,就能够让做出的小动物既美观又站得稳。显然,丰富的色彩、熟悉的工具、低结构的材料,不仅解决了幼儿陶泥塑形的困难,更激发了幼儿创造性的表达。

二、借助绘本加深认知,激发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借助与陶艺相关的绘本,让幼儿通过阅读和欣赏加深对陶艺的认知,激发他们在陶艺活动中的兴趣和表达表现。

(一)进一步了解陶泥特性

在幼儿制作陶艺作品的过程中,陶泥没过多久就干了;用喷壶喷水的方式保湿后,陶泥又太湿了,不利于后续操作。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在阅读区投放了有关工具的绘本,让幼儿通过阅读绘本进一步了解陶泥的特性。例如,在阅读《小泥人》后,幼儿知晓了用泥巴和水做出泥浆的方法。于是,他们开展了低结构的玩泥游戏。幼儿发现,如果在泥巴里放了太多的水,泥浆就变得很稀,这时就需要再加一些泥;在使用石膏模具制作小动物时,浓稠的泥浆可以更快干燥、更快塑形,有利于做出自己想要的小动物,便有意识地在泥浆里增加泥块。又如,在阅读《泥巴书》后,孩子们意识到:只要用筛子筛一筛自然环境中的泥巴,再加点水搅拌一下,就可以做出陶泥。他们在自然环境中开始探索自制陶泥——用小铲子挖泥巴,用筛子过滤泥巴里的杂质,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如果水加多了,他们就会“请太阳公公帮忙”,晒掉一些水分。绘本的运用让幼儿在阅读与动手操作的结合中了解和探索陶泥的特性,感受到陶泥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并予以利用,使得他们的陶泥制作日益顺利。

(二)激发运用陶艺表达表现的兴趣

幼儿园陶艺教育不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陶艺集绘画、书法、装饰、雕塑等元素于一体,有着深邃的文化精神。与陶艺相关的绘本能让陶艺的内涵在幼儿的脑海中留下印象,激发兴趣。例如,在看到烧制好的陶瓷作品后,有些幼儿会因为自己的作品有不少瑕疵而感到沮丧。在阅读《阿兔的小瓷碗》后,幼儿不仅看见了“锯瓷”的特殊工艺,也体会到了陶艺匠人的严谨与细致。之后,每当看到作品有瑕疵时,他们不再沮丧,而是会想办法修补,如在花瓶的缺口上粘贴一只陶瓷蝴蝶、给断了耳朵的陶瓷猫补上一个爱心等。不完美也激发了另一种创意。又如,《乐游陶瓷国》将上海博物馆的陶瓷展品与绘本相结合,让幼儿在看看、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足不出户的博物馆之旅。通过书中的VR小游戏,幼儿体验了动手拉坯的乐趣;在和好朋友下“陶瓷海运棋”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陶瓷的不同种类;在用青花瓷纹样为书里的“唐代女性”打扮的过程中,幼儿感受到青花瓷纹样之美。生动、形象的绘本故事充实了幼儿对于陶艺的认知经验,也拉近了他们与陶艺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运用陶艺表达表现自己想法的兴趣。

三、转换教学场景,拓展活动内容

除了让幼儿在陶艺室开展陶艺活动,进行感受和体验外,还可以带领他们走出班级,走出幼儿园,进一步拓展幼儿陶艺活动的内容。

(一)陶艺集市,让陶艺作品

“活”起来幼儿的陶艺作品常常作为装饰品陈列在教室中,久而久之,幼儿提出:作品太多了,教室都放不下了怎么办?我鼓励幼儿通过会议的形式各抒己见,表达对处理闲置陶艺作品的思考。经过讨论,大家决定举办一次陶艺集市,让陶艺作品在不同班级之间以有趣的方式进行置换,使得幼儿能有更多的机会欣赏他人的作品。随后,幼儿在活动准备阶段就践实与索探作品陈列的方式、作品的定价等内容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制订计划书、制作邀请函。陶艺集市的“主办方”还明确了每个人的分工:有的负责介绍作品,有的负责招揽客人,还有的负责布置展台……在陶艺集市活动中,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有效推动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激发了幼儿对下一次陶艺制作的兴趣和想法。教师也总结经验,尝试让幼儿的陶艺作品更好地用起来、玩起来,如定期开展陶艺义卖活动、陶艺集市、陶艺展览等。

(二)场馆体验,与陶艺作品

“对话”为幼儿提供真实的陶艺感知情境,也是提升陶艺活动趣味性、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景中,幼儿能够尽情领略我国悠久的陶瓷文化,更加直观地感受陶艺的美。例如,在幼儿园“六一”游学活动中,我们结合社区资源,组织了“走进四海壶具博物馆”参观活动。幼儿在博物馆中欣赏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各类壶具,了解壶具的发展史。又如,在参观上海博物馆的陶瓷展览中,幼儿在丰富的展品前感受古老陶艺作品的魅力,了解中国陶瓷的发展过程。参观活动结束后,幼儿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感受。回到幼儿园后,他们用绘画或手工的形式表现了自己最喜欢的陶艺作品。此外,我还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云游”活动,如线上参观故宫博物馆、西安博物馆等,让幼儿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中国陶艺文化的精彩。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材料的调整、绘本的运用和场景的转换,可以提升陶艺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陶艺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

作者:戴依蓓 单位:嘉定区真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