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科医生论文

全科医生论文范文精选

全科医生论文

全科医生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我国全科医生制度构建的现状

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了全科医生理念并逐步获得了医疗卫生界的广泛认同,政府也在积极推行全科医生制度并将其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新医改”的序幕正式拉开。《意见》提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指出要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大量的、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因此《意见》指出,要建立可持续发展人才保障机制,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生是分级诊疗模式得以建构的制度基础,完善的全科医生制度将为全民提供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如何构建全科医生制度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仍采取惯常的做法,即通过政府颁布大量的政策性文件来推行该制度。如国务院于2011年颁布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进一步明确了全科医生在分级诊疗中的核心地位。《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就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培养制度、执业方式、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等作了总结和部署,但对于全科医生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答案,而是授权各部委和地方省级政府根据《指导意见》精神作出具体规定。由此说明,《指导意见》是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总动员和宣誓词,其本身并未就如何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给出规范性制度建议。对此,各部委联合颁布了政策性文件,如《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布了《关于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各省级人民政府为贯彻国务院和各部委政策性文件精神也颁布了政策落实性文件,如《北京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等。一些地方政府为贯彻省政府的“实施意见”也颁布了相应的具体“实施意见”,如《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等。上述政策性文件说明,我国全科医生制度的制定者是政府,政府通过政策性文件“从上到下”推行全科医生制度,这是典型的“政策推进型”制度构建模式。众所周知,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的法制体系之外的决定和行动策略。因此,目前建立我国全科医生制度的公共政策还处于法制的。

(二)全科医生制度之公共政策的功能分析

不可否认,通过政策性文件推行全科医生制度在我国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其一,我国全科医生制度还处在尝试阶段,政策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尽管全科医生理念已经引入我国20余年,但制度层面的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既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又需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探索制度细微层面的设计。政策富于灵活性,对地方政府实施该制度仅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地方政府根据文件精神和本地实际再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也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其二,全科医生制度之公共政策为将该制度真正贯彻到基层提供了“权力”基础。全科医生制度的推行,其首要职责在于政府。政府制定符合社会可行性和组织可行性的公共政策来履行自身职责,也是政府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方式。全科医生制度为全民提供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要对现行医疗卫生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例如:将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进行“下沉”式调整,建立大量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全科医生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换言之,只有依靠政府权力才能将该制度推行到基层,也只有政府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资源,从而高效和快速地构建此制度。全科医生制度的政策推进型策略与我国立法者的立法思维有关。改革开放以来,立法总是滞后于改革实践,“先改革后立法”已成为改革与立法关系的主要思路。也正是在这种“惯行”的立法思路指导下,全科医生制度作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人力资源制度仍然依靠政策性文件向前推进,而没有选择通过立法方式来建构此制度。

二、全科医生制度之公共政策的法制评说

(一)公共政策不具有法的规范性

法作为事实规律性之集合,是人按照规范去行动而已然实现的活的秩序。规范性是法的核心特征,法的规范性向人们提出了明确的行动规范和指引,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法的规范性的内容是当事人之间乃至当事人与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权利是法律保护的合法利益和自由,义务是为实现权利人之权利而由法律所规定的负担和不利,通过权利和义务来规范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从而形成规范性的人际关系。规范性还意味着法不是针对一个人、一件事而立的,而是针对一类人、一类事而立并具有反复适用性。而以党和政府文件为主体的公共政策则不具有规范性。例如《指导意见》是目前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核心政策文件,该文件关于“充分认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部分仅为政策的一种集中的政治宣誓,表明国家将要建立全科医生这样一种制度体系,不具有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再比如: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在该文件中表述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事实上,这种培养模式在目前推广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建议,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采用“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由此可知,“5+3”模式仅为“标杆”,是未来培养全科医生的运作模式,但现在还不适宜。另外,作为替补的两种培养方式并未到达规范层面,适用的具体方式由各省(区、市)确定。与此类似的还包括全科医生的执业方式、激励机制和相关保障措施等。集中的政治宣誓表明了国家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明确态度和构建思路,政策的“精神”通过该文件予以承载并按照行政层级逐级传达,具体如何领悟政策精神和要求即落实问题,则取决于各省(区、市)。宣誓性有余而规范性缺失,必将使全科医生制度的落实大打折扣。

(二)公共政策缺乏法制调整公共政策处

在法制的,法律对于公共政策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违反“法治”精神无法予以调整。公共政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只能依靠行政机关通过行政权力予以管控。全科医生制度的公共政策并非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亦非具体行政行为,其本身并不直接触及不确定的多数人的利益或者确定的某些人的利益,仅为行政机关内部行政事务的指导性文件,行政法律无法对其进行合法性审查。此外,全科医生制度之公共政策中的某些提法与现行法律仍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其合法性还有待研究。例如《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根据需要多点注册执业。多点注册执业是否可行,从《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来看存在一定难度。《执业医师法》第13条规定,取得医师资格的,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但问题是我国的卫生行政部门均依照行政层级而设立,不同行政层级的卫生行政部门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不同,在一个地方的卫生行政部门注册为执业医师,则该执业医师的执业范围只能是该卫生行政部门管辖的区域范围,不可能“跨越”到其他行政区域。因此,在注册时填写的注册地点只能是该行政区域的行政名称,不可能是其他的行政名称。那么,换一种思路,在一个地方注册为执业医师并领取执业证后,再去另一个地方注册执业医师,这种做法具有可行性吗?显然没有。因为执业证书管理制度是全国性的,也是统一的。从“新医改”多点执业的实践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因此,通过对《执业医师法》相关法条的解释可以发现,至少从目前来看,多点执业在法律层面上存在障碍。多点执业的案例表明,当全科医生制度的某些内容与现行法律发生冲突时,既无法对政策进行合法性审查,又必须维护法律的权威性,由此政策与法律之间内在的紧张关系就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笔者认为,解决的路径只有一个,就是将全科医生制度之公共政策法制化。

(三)公共政策的半公开性

弱化了有关公众健康权保障的内容公共政策是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地方人民政府在日常行政管理过程中颁布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内部文件,不一定对外公示,有些内部机密政策性文件只能在行政机关内部传阅。尽管公共政策的目标在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关乎所有社会成员之利益,全科医生制度之公共政策性文件,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性文件基本在官方网站上公示,但地方层面的落实性政策文件是否公示则不统一。落实性政策文件的公示至关重要,地方行政机关是否违反政策而不作为,是否违反政策而乱作为,只有加强公众监督才能促进行政机关高效行政,然而,公共政策不公示将使这一切失去可能性。此外,从已经公示的全科医生制度之公共政策来看,全科医生制度除了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执业方式、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外,极少涉及公众健康权保障的内容。健康权包括人权意义上的健康权和一般意义上的健康权,前者涉及国家向公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义务,后者涉及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可及性与救济等。在国家向公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公众健康权如何保障将是值得关注的议题。全科医生制度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片面强调全科医生制度的构建而忽视全科医生与公众的基本权利保障,势必会影响该制度的实际功效。

(四)公共政策缺少法的权威性和效率诸

如公共政策等由非立法机关制定、不能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通常被称为“软法”。与“软法”对应的自然是立法机关制定的、能够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硬法”,两者的区别在于能否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由于国家政策等“软法”不具备法律的实施、制裁和救济机制,因而这类“软法”在实际运作中缺乏权威性。上文已述及,我国全科医生制度的构建是通过国务院及各部委的政策性文件下达到地方的,省级政府是构建全科医生制度的主体,而具体落实国务院及各部委政策性文件精神的权力又取决于省级政府。结果就演变为省级政府制定落实国务院及各部委政策精神的“实施意见”,同时自身也是具体实施构建全科医生制度的主体,各省都有贯彻国务院及各部委政策精神的权力和义务,因此,各省的“实施意见”不完全相同,都具有地方特色。另外,各省的“实施意见”出台先后时间也不一致,有些省会城市还有贯彻省政府“实施意见”的具体“实施意见”,政府层级越往下则人、财、物等权威资源越不足,因此,这种建构策略的效率是值得怀疑的。追根溯源可以发现,国务院及各部委没有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构建全科医生制度,国家公共政策不具有法律的权威性,缺乏有效监督、效绩考核与责任机制,影响社会公平。笔者认为,宣誓性、号召性和鼓励性等政治意识形态内容可以通过国家政策予以传达,没有必要立法;但某种具体制度则不宜通过国家政策这种“软法”形式来构建,因为缺乏权威性会使制度在构建过程中就“发育不良”,进而影响制度实施的实效。

三、全科医生制度构建的模式选择

政策化抑或法制化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发现,全科医生制度之公共政策虽然具有灵活性,但与法制相比,弊端仍十分明显。而如何选取全科医生制度的构建模式,也不是“非此即彼”式的单项思维。任何一种已经确定要构建的制度形式必须要与该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无视基本国情的现实要求强行以法制的方式推进也许会适得其反。就全科医生制度构建的实际情况来看,该制度的真正建立需要大量的、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而我国的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按照国务院设定的每万名城镇人口配备2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全科医生总数应达到18.8万人,而目前具有职业资格的全科医生却不到1万人,仅为国际最低标准的10%。因此,该制度的真正建立还需要有足够的全科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的硬件场所和合格的培训教师,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政府重视程度不同,因而各省情况差异较大。另外,该制度的真正建立还需要合理规划并新建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全科医生薪酬调整机制和规范化的继续教育机制以及健全高效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险体系等。

四、总结

全科医生论文范文第2篇

生物技术专利申请和保护中涉及遗传资源的注意事项及处理办法

1.微生物资源的保藏问题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申请专利的发明涉及新的生物材料,该生物材料公众不能得到,并且对该生物材料的说明不足以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其发明的,除应当符合专利法和本细则的有关规定外,申请人还应当办理保藏手续;必须依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到专利局指定的保藏单位保藏,并在说明书中写明保藏单位和保藏号。这里所说的“公众不能得到的”是指:个人或者单位持有的、在不是用于专利程序的保藏单位保藏并对公众不公开发放的生物材料;或在申请日(优先权日)前公众不能得到的,如通过随机突变制备的微生物。如果所使用的生物材料是公众可以得到的,这样的生物材料均不要求保藏。例如:(1)可在国内外市场上买到;(2)可以按照说明书所述的方法重复得到;(3)已在其他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菌种保藏单位保藏,并在申请日(优先权日)之前已经公告或授权。专利局指定的保藏单位是:北京,中国微生物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武汉,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

2.遗传资源来源信息的披露

为了有效制约生物海盗现象的出现和保护我国生物资源,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五款要求发明人在涉及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时,必须提供遗传资源的直接来源和原始来源;发明人以专利局规定表格的方式提交微生物资源的直接来源和原始来源信息,例如,发明人提交了一种酵母菌株及其用于生产赤藓糖醇的方法,在此专利申请中发明人采用从CGMCC购买的菌种进行诱变选育获得新菌种,发明人需要提供此购买菌株的编号和购买时间,同时,需要提供此菌株的原始来源信息;发明人不予提供上述信息或不能提供上述信息,该专利申请将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五十三条的规定被驳回,不能获得授权。采用非法途径获取微生物遗传资源并申请专利的,相关人可以依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六十五条规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

3.保藏生物材料的获取利用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对发明专利公布前授权前的使用进行了规定,CGMCC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藏办法第11条规定:在专利申请被驳回、撤回、视为撤回之前或者在授予专利权之前,保藏中心只向中国专利局批准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保藏的微生物样品;专利申请被驳回、撤回、视为撤回之后,或者在授予专利权之后,经微生物保藏请求人同意,保藏中心应当向其指定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该微生物样品。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保藏机构2001年至2009年专利微生物保藏与发放”信息显示在全球22个国家的37个国际保藏机构中,共收集保藏专利微生物菌种6.9546万株,国际保藏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专利微生物菌种1.2988万株。截至2009年底,全球专利微生物保藏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2.9423万株),日本(1.0033万株),德国(6647株),中国以保藏专利微生物6614株居第四位;专利微生物发放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9796株),德国(720株),日本(669株),中国以发放专利微生物148株排第八位。

4.核苷酸或氨基酸序列表问题

需要获得专利保护的基因发明涉及由10个或更多核苷酸组成的核苷酸序列,或由4个或更多L-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或肽的氨基酸序列时,应当提交国家专利局规定的序列表,序列表的提交应当按照国家专利局第15号令的要求提交。

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策略和方法

高效保护生物技术发明创造是保护发明人科技成果和维护其经济利益的必要保障;实施专利保护策略可以有效实现对技术成果的全面保护,使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不仅能有效实现产品的专利保护,而且可以有效防御和攻击竞争者。以下的策略和方法或许可以为发明人提供一些借鉴。

1.5FP策略

日本日立公司为了有效保护公司技术成果,提出了5FP概念,5FP是围绕一项技术产品申请获得核心专利、内部专利和专利等5项以上专利权。从保护产品技术的角度出发,5FP可以有效防御来自竞争对手的侵权诉讼和无效打击;同时,5FP也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竞争对手的强势打击。生物技术行业属于易复制产业,在无法有效防范技术流失的现状下,5FP专利保护策略可以达到威慑和制约竞争对手,并有效保护专利权人产品市场的作用。

2.潜水艇专利

所谓“潜水艇专利”是指企业提出专利申请后,在非公开状态下潜伏数十年后突然生效的专利。从广义上讲,“潜水艇专利”有时也会表现为:在市场形成之前一直不为世人所知,而在市场形成后,当需要起诉对手专利侵权时再出其不意地浮出水面,发挥最大效力。“潜水艇专利”可以实现既有专利保护又有商业秘密保护的效果,超过单纯专利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的价值。生物技术产业属于研发周期长、投资高、风险大的产业,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周期较长,采用潜水艇专利或许可使专利权人获得更有效的保护,切实获得专利技术所应有的经济利益。

3.具有固定形状或结构的产品或设备可同时申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

由于实用新型专利权保护期限是10年,发明专利权保护期限是20年,同时申请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如果实用新型专利先获得授权,则申请人取得了10年的保护期限,如果发明专利也获得授权,则申请人可以放弃之前的实用新型专利而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这样,同一个发明创造则延长至20年保护期限。而且,由于发明专利经过了实质审查,其稳定性及权威性较实用新型专利都有很大提高,可以有效保护申请人的发明成果。同时申请两种专利可以避免单独申请一种造成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利不稳定或发明专利申请周期过长或不能授权的缺点。但此类申请只能适用于具有特定形状或结构的产品或设备发明创造。

4.利用优先权规则,完善技术内容延长保护期

所谓优先权规则是指发明人在首次提交申请后的12个月内,对原申请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后,提交一份新的申请,在后申请则可以利用在先申请的优先权,他人在此期间公开的技术文献或提交的专利申请不会破坏在后申请专利的新颖性,同时通过修改完善可有效提高专利质量,使专利的保护期限延长。由于生物技术的研发周期较长,发明人既担心有他人抢先申请,又担心申请过早技术内容不够完善,质量不高,优先权制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明人的这种担忧,有效实现技术的保护。

全科医生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水等12个领域。群众对全科医生服务的需求调查显示,95%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对疾病的预防和促进机体健康等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教育;96%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进行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及除四害的工作指导。但我国现行的医学包括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传统的重疾病临床治疗轻疾病预防保健的思想严重”,因而造成注重疾病治疗,忽略融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医疗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课程不感兴趣,其相关知识和技能欠缺。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理论知识,国家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而就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仍处于过渡期,完整的全科医学大学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没有与之匹配的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医院。对于全科医学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能力的教学实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的课程改革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努力提高全科医学毕业生服务社区的能力,培养服务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基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改革目标

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学生应该满足基层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基层卫生服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满足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医药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并能在毕业后尽快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2.2课程内容改革目的与理念

临床医学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知识缺乏整体性,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也忽视了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结合,毕业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居民及国家对他们职业能力的需求。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卫生行政机关要求的卫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素养,发挥预防医学的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社区科研、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引领和储备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兼顾多方要素,摒弃过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由知识带来的受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往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转化为工作是我的能力体现,推陈出新。

2.3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思考

预防医学涵盖的的五大学科,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健康”这一主题。结合新时代公共卫生主题,在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应紧密结合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以及强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兼容、渗透与连贯。既然他们都属于医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他们之间就一定有着必然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改革中,将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现代健康观即绪论部分;第二模块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即原环境与健康;第三模块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第四模块为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原预防与控制。添加第五模块健康相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第六模块健康相关行政管理。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强化现代健康观,并将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贯穿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终身医疗服务(活动)中去。

2.4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实例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各种职业能力融入预防医学教学中,是本次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基层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为例。第一部分学习认识三级预防的开展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学习完后,总结和思考“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自然、职业、饮食、心理、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如何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考核,指标计算方法、社区高血压调查报告、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干预(社区危险因素、干预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据社区人群社会—心理—生物特点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社区管理方法、分析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提出改进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压防治相关政策、法规与卫生服务。课程学习最后,学生结合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通过查阅论文、教师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和/或论文撰写。

3结束语

全科医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叙事医学;家庭医生;社区卫生;人文关怀;家庭病床

随着基层卫生改革不断推进,家庭医生制度正在实践和持续探索中,而居家养老理念的传播,使得家庭病床管理在家庭医生服务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叙事”是一种以“讲故事”为代表的思维方式。近年来,“叙事”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以叙事为基础的医学研究或叙事医学的文章显著增多。笔者尝试借助叙事医学的方法,在家庭病床的诊疗和管理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理念,弥合医患知识结构、对疾病认知和对疼痛感知方面的视域差异,实现医患共情和医患对话的视域融合。

1叙事医学发展和国内现状

1.1叙事医学起源

叙事医学(narrativemedicine)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丽塔·卡伦(RitaCharon)2001年提出,叙事医学指具备叙事能力以及拥有对医生、患者、同事和公众高度复杂叙事情境理解力的医学实践活动,主要用于探讨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探讨文学叙事能力对于医学的积极意义[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丽塔·卡伦发现文学与医学实践存在着某种联系。她认为,技术日益复杂的现代医学是冷漠的学术学科,是以牺牲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为代价的医学[2]。叙事医学的价值在于通过疾病的叙事化将患者、疾病、病痛折磨联系起来,将生物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使疾病得到阐释而产生意义,通过将疾病置于生活语境中而赋予疾病以意义、重构患者的身份意识[3]。

1.2国内现况

在广泛倡导“以患者为中心”“全人医疗”以及“鼓励患者参与”的社会背景下,国内部分医院开始探索叙事医学和循证医学的有效整合[4]。以“叙事医学”“人文关怀”“家庭病床”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CNKI)2010年至2020年的文献。发现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共22244篇,其中2019年有3080篇,说明人文关怀是学术和理论研究的热点领域。以“叙事医学”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共622篇,其中2019年有208篇,说明叙事医学的理论研究近几年持续升温。以“叙事医学+人文关怀”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共79篇,其中最多的2019年仅有24篇,没有检索到以“叙事医学+家庭病床”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显示学术关注度非常有限。王一方[4]认为,2011年是叙事医学正式进入我国的时间。当年,学术期刊上出现了论述叙事医学的原创性成果的论文,如《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叙事革命:后现代“生命文化”视角》[5]等。2012年8月,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开始了叙事医学的探索,医生们撰写了两份病历:一份是传统的医学病历,一份是有温度的叙事医学病历,开启了国内将叙事医学运用于病历书写的先河。医学实践表明,在医患沟通互动中,叙事无处不在。2018年下半年,随着安宁疗护在上海的全面试点,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开展了“安宁病房故事征集”活动,征集到两百余篇“叙事日志”文章,出版了《阳光下的告别》一书。通过对生命关怀医学叙事故事的赏析,探索其在医疗服务主体中推广的意义和体现价值的路径[6]。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十三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叙事医学》立项,标志着叙事医学和叙事医学教育在国内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7]。学术界的一个共识是,学科的建立有三大标志,即大学教席、学术团体和专业期刊。根据这个标准,叙事医学在西方用了大约30年完成学科建构;可以乐观估计,中国内地医学界的这一过程会更加迅速[8]。

2家庭病床管理中叙事医学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地推进,如何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和质量是当前基层医疗行业的关注点。引入以人文关怀为目标的叙事医学,成为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亮点和突破点。通过研究叙事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尤其是在社区家庭病床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能从情感上帮助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建立医者仁心的理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1叙事医学和家庭病床服务

叙事医学指的是具备叙事能力以及拥有对医生、患者、同事和公众高度复杂叙事情境理解力的医学实践活动,是研究和教育叙事价值的一种医学方法。通过医者共情、沟通、有效倾听的专业能力,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而家庭病床是家庭医生服务于社区居民的一项利民举措,主要服务于活动不便、长期病卧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失智的特殊家庭。近几年,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家庭医生对建立家庭病床的失独老人和建立家庭舒缓病房的晚期肿瘤患者尝试通过建立平行病历,运用叙事护理的有关技术———外化、解构、改写等,明显感受到家庭医生在家庭病床的服务管理中,以“共情”心理,更好关爱家庭病床患者,对患者在建床阶段产生明显的良性影响。

2.2叙事让全科医生从关注“健康因素”到关注“社会文化因素”

叙事医学就是用“讲故事”来实践人文关怀的新型医学,当家庭医生和服务对象开展叙事治疗时,他们所关注的不仅是患者的健康状态,还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健康故事,“故事”后面映射的是患者健康需求和社会文化因素。患者对健康和生命状态的不同诠释,会释放出不同状态的能量。而家庭医生对患者健康状况的“解构”,就是关注生命状态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病床患者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失独老人对已逝子女的怀念、肿瘤患者对生命的渴望,都会影响到家庭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家庭医生运用适宜的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真挚且有温度的关系。案例1:老年男性患者,82岁,家庭病床患者,上海本地人。自诉在口腔科拔除了右后牙的残根后,一直感觉拔牙处的前一颗牙有松动,怀疑医生操作有误而来中心医务科投诉。分析:调解员第一时间关注患者情绪背后的担心,联系了口腔科医生,分析了患者投诉的原因:由于患者说了一口上海郊区方言,沟通很困难。医生接诊后没有告知患者的整体口腔情况,只专注那颗需要拔除的牙齿。调解员用本地语言向患者耐心解释如下:残根后的那颗牙本来已经松动了,但由于那颗牙有炎症,暂时不适合拔除。患者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之后积极配合相应的治疗。这个案例,调解员使用了叙事护理理论中的“解构”技巧,发现了投诉背后社会文化的原因,也就是语言障碍造成的误解。家庭病床患者以60岁以上本地老人居多,一些年轻的全科医生与本地老人之间的言语交流存在一定困难,很容易造成误解。

2.3叙事让全科医生从关注“生理因素”到关注“心理因素”

家庭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规范化学习和培训的全科医生,是为个体和群体提供优质、便捷、经济、整体服务,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医生。近年来经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医生数量逐步增加,医疗专业技术水平也逐年提高。同时,全科医生的心理关注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家庭医生可以通过“共情”和人文关怀来感染患者[9]。案例2:女性患者,81岁,在家庭医生开具处方后想起自己鼻炎又发作了,于是询问:“医生,有没有治疗鼻炎的药?”医生回答:“我们这里没有治疗鼻炎的药物”。老人生气了:“这个药以前我在这里开过的,怎么会没有?”。医生不耐烦地回答:“以前开过的不代表现在还有,没有就是没有。”老人非常气愤,到医务科投诉医生。分析:对于这个案例,一般是按照院内医患纠纷处理流程进行调解处理。但是,从叙事医学的观点来看,程序化的简单处理并不能完全改变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负面看法。调解员让医生和患者面对面坐下,双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尝试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理解话语、语气和身体语言带来的情绪和影响。医生察觉到刚才话语和语气给患者带来了不悦,当场向患者表示歉意,患者接受了道歉,双方很快达成了谅解。这个案例,调解员发现医生关注的重点是疾病和药物,而没有“关注”处于痛苦中患者的心理状态。这提示我们要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全科医生的“共情”和人文关怀能力。事实上,不仅仅是患者,医疗纠纷中的医务人员同样也是受害者,也需要提供心理关怀。

2.4叙事让全科医生从关注“疾病状态”到关注“精神状态”

家庭医生对患者的关注,不仅仅在于患者的身体疾病,还在于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家庭医生的工作涉及身、心等多个层面,所以,家庭医生在开展家庭病床管理中应顾及患者的尊严。权威的医学关心治疗的过程是否合规,“人的尊严”在它的视野中易被忽视[10]。但家庭医生在开展家庭病床的诊疗中,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家庭,家庭医生通过叙事,可以看作是对患者或家庭的现况调查,患者或家庭的每一种状况都可能成为决定个体生命状态的决定因素。家庭医生开展叙事医学就是把患者的生命引向新的方向。作为家庭医生,不能只关心疾病的治疗,而应将力量放在改变疾病的发展方向、放在去创造精彩的幸福生活、放在去充分展示生命的内在本原并享受爱和喜悦上[11]。医学有着强烈的排他性,是一门专业性要求很高的科学。家庭医生不仅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要在面对疾病时保持客观、冷静。通过叙事医学,让患者了解医生、了解医学,叙事医学在医患关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更能激发医者的人文情怀。医务工作者通过讲述亲身经历,让公众切实体会到人性的力量,尤其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生对待疾病的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公众的情绪。案例3:“老陆,你去哪里了呀,我怎么都找不到你了?”“我就在你斜对面的房间呀,我没有走远,昨天不是还来看你的么?”“老陆,我想你了!你还好么?”“我也想你的!我很好,你怎么样?”这是中心家庭病床患者———87岁的曹阿婆和她的88岁老伴陆老先生在住院期间的真情对白。由于肺炎病毒肆虐,病区实行临时封闭管理,家属不能探视。医务人员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让他们和女儿联系,还提供机会让他们“约会”。虽然俩人都戴着口罩,依旧可以看出他们幸福的面容,曹阿婆眼眶有些湿润,好像经久未归的爱人终于回来了,既欣喜又激动。午后的阳光温柔地洒进窗内,老夫妻紧握着对方的手,这一刻是那么的温馨和浪漫。为了让老夫妻经常能见面,病区医生把他们安排在同一个楼层。陆老先生在护工的搀扶下可以走几步,但曹阿婆因下肢骨折,无法下床活动,且患有老年痴呆,记忆力明显减退,所以陆老先生每次去看她,她都以为是第一次,每次听到曹阿婆说“你怎么这么久都不来看我啊?你是不是把我给忘了?”陆老先生都会流露出无奈又悲伤的表情。分析:在封闭的日子里,老夫妻能见面诉衷肠是他们最幸福的事。我们医务人员能帮助他们的,除了关心他们的基础疾病,减轻他们身体上的痛苦,还能为他们提供这样的“约会”,抚慰他们因隔离造成的心理上的孤独。我们也觉得这种“成全”是美好的。“叙事”作为一种讲故事的隐喻,实际是通过关注,与故事主体中的人和命运产生连接。这种连接,可能是一个眼神,是一段彼此被懂得的对话,是一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反思和觉察。“特别约会”的良苦用心,医护人员搭建的是“暖心之桥”。

3结语

全科医生论文范文第5篇

1、更新护理管理和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服务,深入开展好“病人满意在科室”的活动。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随时为病人着想,对病人的病情、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等,术中不予议论。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和工作模式,保证以最佳护理工作状态为病人服务,满足病人一切合理的需求,为病人创造温馨舒适的手术环境,达到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5%。工作中注重加强与医生的沟通,收集病人信息,取得理解、信任和支持,不断提高内部服务质量,以便更好的配合手术,达到临床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98%。

2、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保证年事故发生率为零。制定严格的科室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差错事故讨论分析,针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利用晨会、护理业务学习等多种形式增强护士的服务意识,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接待,细心介绍。各项护理治疗操作要与病人打招呼,采用鼓励性语言,动作轻柔,使患者感觉到亲人般的温暖。

3、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班工作制度,严格控制人员流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对违反无菌原则的人和事给予及时纠正,防止院内感染,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100%,无菌切口感染率≤0.5%,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4、做好急救药械的管理工作,保证急救药械完好率100%。每班交接时认真核对,做到完好备用,帐物相符。加强护理人员急救知识、抢救工作程序、抢救药品、抢救仪器的使用等内容的培训,达到人人熟练掌握和应用。接到急救病人通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开始手术抢救,并且能敏捷、灵活、熟练地配合抢救工作。

5、根据《山东省医疗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的要求,加强护理文书的书写管理,做到书写认真、及时、规范,与实际护理过程相符,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5%。

6、加强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护理人员三基水平平均≥75分;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5%;支持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继续教育学分每人每年≥25分。鼓励护理人员参加自学、函授及各种学习班、研讨会,使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护理工作发展的新动态和护理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的配合手术科室开展新业务、新技术。鼓励广大护理人员积极撰写论文,争取全科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交流论文≥4篇。按照护理培训计划安排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以此带动全科人员的技术水平。

7、严格按照收费标准收费,做到应收则收,应收不漏。遇有疑问及纠纷及时核查处理。定期对科室医疗和办公用品进行清点领取,减少浪费及损耗。专人负责医疗设备的保养,做到对仪器设备性能及使用状况心中有数,保证临床正常运转。

8、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监控体系,科室质控小组加大自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定期查找护理隐患并进行分析反馈,使各项工作程序化、规范化。通过统计手术台次、满意度调查、有无差错疏忽及投诉、检查卫生区等指标,完善和促进护理工作,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9、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做好带教工作。根据实纲要求制定带教计划并安排专人带教,根据临床带教经验不断改进带教方法,加强带教老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认真落实好“360工程”,圆满完成带教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