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气象

农业气象范文精选

农业气象

农业气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活动受到气象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的效果和效益,应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力应用农业气象精准服务。虽然农业气象精准服务不能直接为农业生产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但是能够帮助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充分了解和预防各类型的气象变化,能够为农业生产服务带来更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1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

1.1意义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资源,而水资源获取最主要的途径则是当地的天气状况。农业生产从业人员能否及时掌握近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对整个农业生产活动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全面掌握天气状况,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农业生产效益。掌握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能够加强农民对农业知识和气象知识的了解,使农业生产和农业气象精准服务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农业生产部门开展特色的农业气象精准服务流程,构建卫星遥感精准气象服务站,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气象服务,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和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和转型提供强强有力的支持。

1.2作用

1.2.1完善和优化农业生产计划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实施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可以使农业生产工作人员有效借助相应的终端设备,对该地区最近的气候条件进行实时查询,从而使农业生产人员对近期农业生产计划作出合理安排和调整,有效避免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为受到不良气候条件而导致的负面作用。

1.2.2有效应对农业生产中的气象灾害农业生产人员应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充分贯彻和落实农业气象精神服务,帮助农业生产人员提前关注和了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气象灾害,并根据气象灾害类型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使农作物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1.2.3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农业气象精准服务,能够使农业生产人员对近一段时间内的气候条件进行全面掌握,并根据不同类型农作物的生产需求,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和促进策略,充分满足不同类型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2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方向

农业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气候条件,要想做到精准农业的发展,就需要提高现代化的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农业气象精准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活动的产量水平。现代化的农业气象设备可以作为加强农业生产力并确保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地质环境、气象条件、肥料类型、病虫草害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成熟,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根据卫星监测云图可以得出农业生产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降雨量、耕作期的水量等,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应该根据这些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在农业生产活动开展过程中采取人工降雨等一系列措施。同时,现代化科技农业的气象精准服务和计算机应用大数据能够对农业生产区域的天气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围绕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和计算机应用服务,开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工作,并全面提升计算机在现代化农业精准气象服务方面的科学性、有效性、规范性,从而加强农业生产活动开展过程中农业服务工作的具体方法和相关措施,最大程度发挥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工作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为农业生产活动的高产和稳产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和可行性的建议。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领域也从传统农业和工业农业朝着科技农业和智慧农业的方向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应该充分利用遥感卫星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充分发挥气象精准服务指导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并始终围绕农业生产过程的可视化,使用遥感技术和气象精准服务,有效结合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模型,从而形成农业生产活动的精准服务能力,帮助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更好地掌握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和生长情况,预防农业生产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并及时给出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施肥用药建议,提高农作物的水肥应变能力,从根本上加强农业生产活动相关技术的应用水平,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投入成本,达到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在一些经济作物的应用上,由于经济农作物的遥感感知方式不强烈,气象部门应该为农作物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服务,再加上农业的传感器以及水肥系统,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具备更加强烈的农业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农业种植服务能力。

3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3.1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气象精准服务工作人员应该对气象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及维护,确保各类气象设备的先进性、科学性。气象部门应该与农业部门、水利部门等进行积极交流协作,并构建良好的联动机制,使各部门能够对农业部门中农业生产领域的各类信息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和共享,将更加完整、准确的气象信息数据提供给农业生产人员。对农业精准服务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逐渐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气象精准服务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气象信息服务计划。因此,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应该在农业气象精准服务技术的有力支持下,对农业气象精准服务的经验与模式进行共享,有效解决农业生产活动中气象服务不均衡的问题。

3.2提高气象信息的精准程度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应该改变自身传统观念,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有效提高农业精准服务信息的价值。气象部门除了要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气象精准信息服务外,还应该加强对气象精准信息服务的投入,充分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农业生产活动理论知识,制定科学规范、气象精准信息服务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战略目标;通过对农业气象精准服务提供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总结,加强对环境变化的有效掌握,使农业生产活动工作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准确预防自然灾害的产生,使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农业生产活动有效结合,确保气象精准服务提供的各项信息数据能够在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与此同时,精准的气象信息服务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并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活动的种植成本,确保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精准的气象信息服务不仅仅可以加强农业生产活动的产量,还能通过科学有效的农业生产措施,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真正实现农产品增效增益的发展目标。

3.3加强服务意识气象部门应该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并加强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充分认识和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和气象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工作的优势和价值,给农业生产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更加准确、高效的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生产在气象精准服务工作应用下的规划发展。在气象部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需要逐渐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还应该对气象精准服务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及优化,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3.4构建农业气象精准服务体制现阶段农业生产活动开展过程中,农业气象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预测的相关问题,并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然而,因为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广阔、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且气候环境差距比较大,这就直接造成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农业生产人员的专业素质有一定差别,这些具有一定差异的因素直接影响了气象精准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同时,作为农业气象精准服务的关键环节,信息传输的次数和信息传输的频率能够有效加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有效扩大气象信息的传播面积,促进气象信息数据的时效性、精准性以及科学性,确保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此,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还应该对气象精准服务体制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确保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有效提升,加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农业生产从业人员不仅要重点关注农业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还要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然环境质量和气温进行及时、高效的监测,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制定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的农业生产工作计划。气象部门还可以建立健全气象监测实验站、气象预警体制以及农业生产预测体制等平台。相关工作人员也可以围绕气象危害监测相关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研究,使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较为恶劣的气象环境,最大程度避免农业生产过程受到恶劣气象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提升农业气象监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4结束语

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气象部门应该将加强气象信息的精准程度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内容,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气象精准服务体制,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准确信息,推动农业生产活动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美娟,范婷婷,刘亮.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新农业,2022(05):73-75.

[2]杨劲波.浅析提高农业气象精准服务对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作用[J].农业灾害研究,2020,10(09):59-60.

农业气象范文第2篇

1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象保障部门只是单纯的提供气象信息,不同的农业生态作物在不同气候下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要对农业提供气象保障,有效布局生态农业结构,就需要明白气候与作物生长的关系,以下几个因素是最为主要的:温度因素,温度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农作物的活跃生长温度要大于10℃,作物在生长气期每天温度累积的总和,称之为积温,根据积温基本上我国可以划分出5个温度带,分别是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以及寒温带。当白天温度和阳光适宜便于作物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更多的养分,夜间温度低光照少,呼吸作用下降,便于自身养分积累;水分和光热,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水稻甘蔗等作物就是需要水分多的作物,而甜菜高粱等就相对需要较少,然而我国降雨量分布极不均衡,年降水量以400mm为标准,东西主要产业分别是种植业以及畜牧业,又以800mm年降水量将南和北划分为水田农业以及旱田农业。当水分和光热在空间地域上结合得越好,作物的生长也就越好,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地域水分和光热相差加大,因而对农业作物的生产也有着重要制约作用。

2气象保障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气象设备的运用,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测也越来越准确,气象保障可以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预防提示,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作物生产的保护对策,从而保障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气象保障服务可以精准地提供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便于作物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进行产业布局,从而避免盲目的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产量和质量,在不同气候环境下,作物的产量由于受到温度、光热、水分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作物产出的质量和产量都受到影响,其气象保障正好可以根据准确的气候信息指导种植方法的改善,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预警自然灾害,保护环境,天有不测风云,往往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会使得收成颗粒无收,良好的气象保障服务可以提前预警,便于对作物提前做出方法措施,以免受灾,气候的变化往往也会改变作物生长环境的变化,气象保障服务可以提供有效的天气数据,便于作物种植的转移,从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进一步加强气象保障服务

随着农业结构升级,对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专业更精确的气象保障,对此,除了继续保持发挥原有的气象服务优势外,也要努力提高气象服务标准,拓展更多的气象保障渠道,进一步推进气象观测业务的力度与精细度,针对不同地域不同问题开展更专业的研究探讨,加大气象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密切联系农业基层,从而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

三结语

农业气象范文第3篇

1.1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兴起

截止到目前,农业保险在世界范围内已发展了100多年。现今,农业气象保险发展繁盛,已有100多个种类。19世纪中叶,国外开始出现农业保险。法国是最初实施农业保险的国家,时隔大约半个世纪,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才陆续开展农业保险的推广工作。农业保险在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对世界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对于国外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成熟,国内的则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我国初步推行农业保险政策。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影响

因素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为农业气象保险行业的成长提供温床,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气象保险的发展受到牵连。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气象对农业保险业的影响显然易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启,市场化经营要求我们应对风险的手段要更加灵活,不仅限于要防范,还要承担着世界先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应对风险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及人们对农业保险服务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保险行业发展态势低迷。诸多问题给农业保险服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意义

2.1增加利益减少损失

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保险公司自觉地探索经营农业保险的路子。现阶段,天气预测技术日益成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但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大幅度降低,这预示着气象保险行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也会促使更多保险公司的产生,进而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形成良性发展。不难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保险公司创造出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对于收入相对单一的农户来说,国家补贴和买入气象保险的双重保障,能缓冲意外风险的破坏,避免遭遇重创性的损失。

2.2促进气象行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新的气象监测技术层出不叠。各国也为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规律的研究力度。监测机构对气象变化的高度要求和广大民众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竞争等因素都促进气象监测技术的飞进。越来越凸显的气象规律为科研事业理清了思路,专业的研究队伍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对气象变化做出更加精细的分析,推进着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2.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当今社会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农业气象保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令气象研究群体备受关注。气象学涉及到多项科研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只有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行业建设中来。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的起飞阶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方学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3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策略

推行保护政策。面对农业保险服务行业的不稳定,中国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监管体制,对气象走势做出准确预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给气象工作带来的危害,出台一系列慰民政策,规范保险交易市场。提高大众对气象投保工作的认知程度。利用媒体加强气象保险的宣传,普及农业气象保险常识,讲解农业保险的益处,增强民众自愿参保的信心,为农业保险大范围的推广制造舆论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延迟了落实进程,从而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科学的气象知识使农民应对灾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规划风险,进而促进其对农业保险的接纳。

4结语

农业气象范文第4篇

漳州地处东南沿海,面临台湾海峡,各种气象灾害频繁,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大风、冻害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特别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寒潮天气发生,严重制约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据统计每年漳州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8%,严重年份可达15%~20%,特别严重的年份占国民生产总值近25%。如1999年12月21-26日漳州市受到了强冷空气袭击,连续6天出现大范围的霜冻和结冰,全市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约90000hm2,直接经济损失达17.5亿元,其中香蕉遭受的冻害最为严重,被冻死的香蕉达28240hm2,荔枝和龙眼等果树的树冠也都因霜冻而死,花卉和冬种蔬菜也损失惨重。

二、农业保险分析

农业保险是承保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财产保险。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财产相比,农业保险具有四个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和政策性。农业保险针对的是农业生产等相关产业链,有三方面明显的特征属性:(1)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要求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的职责,避免因单一依靠市场机制配置造成市场失灵。(2)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非独立性。如台风、洪涝、强降水、低温冻害、大雾等气象灾害的出现,容易造成一定范围的损失。同一气候灾害时空分布投保单位的风险在同一区域具有相关性而非独立。(3)农业保险费率难确定性。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作物、花卉、果树等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采用不同的气象保险指数指标来确定保险费率。

三、气象信息及气象技术资源优势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

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气象服务产品越来越丰富,针对农业生产、农业保险的气象服务分为定期产品、不定期产品、公报、年鉴等书面形式和咨询等服务产品。定期情报产品按时间序列和空间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反映不同地区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以及气象灾害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防御对策。不定期产品主要根据当地可能出现的或已经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如洪涝、干旱、冻害等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进行评判。

1在农业保险承保决策中的应用

正确做出气象灾害的风险等级的评估,可使保险公司在承保决策中更科学,有效地降低并规避承保失误风险。对气象信息和保险公司的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应用统计决策理论从三方面进行评估:①对灾害性天气(如暴雨、台风、寒潮低温等)出现的概率、强度等发生严重性程度的可能性进行评估;②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的评估;③以最少投入获取防灾抗灾最佳效果的决策手段评估。其中灾害性天气发生的严重程度和造成损失的评估能够为承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规避经营风险。一般情况下,同类农业保险业务,保险核保人会考虑保险标的历史赔付情况,抗灾减灾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综合分析应用气象资源(如未来天气趋势预报、专题性预报、灾害性天气评估等)更能了解掌握某区域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科学制定气象灾害评估和损失程度的指标、系数等,助于保险公司做出是否承保决策,预计承保成本作出承保方案,保证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和效益。

2气象资源在农业保险防灾、核损中的应用

应用丰富的气象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了解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前采取有效地防灾减灾措施,尽可能地控制和预防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事故发生引发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而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是保险公司管理风险的防灾核损重要手段。风险控制的手段来自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和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三种方式,就是以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内容为依据,保险公司对所承保的保险物进行逐一的排查,及时发现隐患,通知并督促投保人整改,达到预防并减少灾害损失为目的。如投保人拒绝整改,当气象灾害发生所造成保险物的经济损失时,保险公司可依法不予赔偿。

2.1应用自动站实时天气实况监测系统,为理赔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气象自动站的建设发展,气象部门能够为保险业提供更丰富的实时准确的气象实况数据。到目前为止,漳州市气象局已有10个人工观测气象站和12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能够为各行业提供详细实况的气象数据。如保险条款中对灾害性天气暴雨所采用的理赔标准,气象学中的“暴雨”定义是指“24小时降水总量达到50~99.9mm”,而通常由暴雨所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对暴雨的理赔依据显得更灵活人性化,如“24小时降水总量未达到50mm以上,而12小时降水总量达到30mm以上或是1小时降水总量达到16mm以上同样可作为受暴雨影响造成损失的理赔依据”。因此,详细的实况数据对保险责任的划定有着实际意义,为理赔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全方位的气象监测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整个过程,根据监测的记录实况数据,保险公司对灾害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和灾害所造成保险物损失程度进行裁定,有利于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开展保险理赔。

2.2应用历史气象信息数据和未来趋势预报,提前做出灾害评估气象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中、短期气象预报的准确度,保险公司可根据提供气象信息数据做出的预报进行三方面的分析评估:一是风险区气象灾害可能损失的预评估;二是大面积气象灾害发生前的减灾预案;三是大面积气象灾害发生后的灾情评估。如气象部门对历史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所投保地区的主要灾害情况及影响因子,为投保金额和投保风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而对灾害性天气提前72小时或更长期的趋势预报,能够为防灾防损工作从时间上提前做出了决策,并可根据灾害性天气的强度和等级对保险标的有的放矢地做好防御工作。

四、气象服务在农业保险业的延伸与拓展

随着社会发展变革,各行业的合作也更加密切和频繁,气象部门可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的开发应用,提高气象信息的服务能力,同时也提高服务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和应对灾害能力水平。

1开展部门合作,建设气象保险服务平台

气象部门可充分利用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与保险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气象保险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开展气象灾害研究,建立灾害常规分析和预警预告机制。目前,漳州市气象局与漳州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部门共同建设“漳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和“漳州市区城市空气质量等级预警预报系统”服务平台,与保险业也可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共同开发服务平台,改变以往单一的只开气象证明的合作方式,做到提前防灾、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等,减少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损失。

2建立多指标体系和风险区域系数,进行风险区划确定区域农业保险费率

充分应用气象数据与灾害数据,建立完善的多指标农业保险费率模型,在原有产量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关键生育期的各种气象灾害风险,结合保险物所在地的地理特点、防灾减灾抗灾条件,建立不同地区的特定作物农业保险费率的区域风险指数的修订模型,运用风险指数来修订农业保险费率,使农业保险费率更加科学地反映的农业生产和作物损失风险。

3开发农业新险种的指数保险

开展各种农作物的气象保险指数设计的研究,针对各农作物的生长关键期气象要素,在保险中引入气象指数保险。漳州特色农作物丰富,农作物的生产与天气息息相关,低温冻害是闽南地区热带水果生产面临的主要农业风险之一,如1999年底漳州市出现了大范围的霜冻和结冰,造成的趋势损失达17.5亿元。因此,对低温冻害分析设定冻害指标,在农业保险中引入冻害气象保险指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由于影响农作物生产的气象因子各不相同,可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研究不同的气象指数保险,如针对漳州花卉、林下经济(金线莲、铁皮石触等)开发气象指数保险,架起保险公司与投保户之间的桥梁,以更清晰的界面去核损减灾。

五、结语

农业气象范文第5篇

据统计,在全国每年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中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占60%以上。1950年至1979年间我国每年受灾的耕地面积约3.1×107hm2,其中旱灾占受灾面积62%。1950~1980年的30a全国粮食产量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平均减产200×108kg,其中旱灾损失粮食53×108kg。东北地区1951~1980年出现过8次较强的低温冷害年,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其中最严重的1969、1972和1976年3年平均减产达58×108kg。近年来气候异常和气象灾害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呈不断加剧的趋势,如1950~1989年全国年均受旱面积2.1×107hm2,而1990~1993年年均2.4×107hm2;1950~1989年平均暴雨洪涝面积为7.3×106hm2,而1990~1993年达1.5×107hm2,几乎增加1倍。1990至1994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平均10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从1951年至1980年的30a内我国粮食单产年际波动平均为5.1%,最大年份高达17.6%。由于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抗御气象灾害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低下,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年际变化很大。

1.1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区域及危害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的“气候脆弱区”之一,也是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多发地区,各类自然灾害此起彼伏,连年不断,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

1.220世纪90年代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部地区呈现增暖趋势,90年代更为明显,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及强度在1950~1999年间的5个年代10a平均中居第一位,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表2给出的是1990~1998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的影响。

1.3农业干旱和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年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往往又形成南涝北旱、北涝南旱、先涝后旱、先旱后涝的特点,旱涝灾害交替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其中干旱是我国最为严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分布广、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给出的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干旱居第一位占62%,洪涝居第二位占24%。

2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与调控技术

针对我国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状况,根据不同地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致灾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特点,结合有关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库以及服务保障系统,寻找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技术最佳实施方案以及集成方法,形成农业生产气象灾害减灾防灾业务体系,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2.1农业干旱防御与调控技术

应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系统,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发生规律及危害机理,重点发展利用气象信息的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包括根据气象条件、作物状况和土壤特性确定的优化灌溉模型和灌溉日程表决策系统。针对华北地区采取土壤增墒保墒抗旱技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西北半干旱地区采取抑蒸技术和集水技术,对已有抗旱技术组装配套,形成综合技术体系;南方地区采取防御伏旱、季节性干旱的综合应变技术。

2.2农田涝渍灾害防御与调控技术

根据农业生产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针对农田涝渍灾害的致灾程度、综合影响及定量评估方法,以及重点发生区域,建立防灾抗灾与农业增产相结合的基础体系,包括农田排灌基础设施配套,防灾抗灾耕作栽培体系、构建耐渍、避洪的复合高效生态系统等。制定防灾抗灾、临灾对策和灾后应变措施,包括灾害判别、灾后补救、改种补种、促进成熟、损失弥补等。

2.3作物低温灾害防御与调控技术

利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推广新型增温、助长、促早熟的制剂及不同气象条件的制剂使用技术;形成投入少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的综合防御低温冷害和霜冻技术体系。推广抗低温助长剂、避霜、抗霜和减霜等减轻低温冷害和霜冻危害的实用技术和制剂。化学(生物)制剂与其他防霜技术相结合,形成综合的防御应变技术体系;筛选提高小麦抗寒冻能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研制基本无积雪条件下麦田冬季保墒技术和消除或减少干土层的措施,及因寒冻和融冻伤害麦苗的补救措施,组装北方小麦寒冻及融冻型冻害防御区域配套技术。

2.4森林火灾的防御与扑救技术

通过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森林火灾防御和扑救技术体系。提出了防火树种的统一筛选方法和防火树种数据库,给出了我国不同地区的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研制了防火灭火装置,如便携式长距离山地供水灭火装置,一种密封的和耐久性良好的新型背负式手动灭火水枪等,解决了侧挂式割灌机的可折叠技术和坡地适应性问题,通过研制不同类型的灭火器具,可有效防御初期林火的发生和发展。

2.5冰雹的防御与调控技术经过几年的研究,提出了冰雹灾害防御的概念模型与技术体系。将观测统计分析和三维冰雹云的数值模拟结果相结合,提出了用常规雷达快速识别冰雹云技术。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提出了高炮和火箭的催化技术,给出了催化时间、部位和剂量等指标,提出了冰雹云的监测、识别、催化等技术和环节优化组合的人工防雹技术系统。/min,抽风量2880m3/h。用膨胀锣钉将其固定在B壁墙体上,强劲的风力将发射机内的热空气抽出,通过固定在B壁出风道口的“L”型铝制排风管排至外界。

2.6天线罩通风系统方面在土建阶段,按照文献[4]的规定,在顶层楼板预设两个30cm×30cm的方形孔,作为安装抽风机的进/出风口,其推荐使用北京风机总厂生产的DDT40/NO.4改进型风机。在安装阶段,发现在柳州市场上找不到该类型的风机,并且该风机为单相电源220v供电。根据文献[2]资料的介绍,单相电源的风机在电网供电不稳定的地区使用时,极易因电压波动造成损坏。因此,我们对风机的选型进行调整,选用广东顺德德通公司生产的“SF5B-4”三相抽风机,其功率370W,电压380V,转速1400转/min,抽风量5700m3/h。将原来预设的30cm×30cm方孔凿为直径为55cm的圆孔,其电源与雷达系统电源相联,并且由天线座内的温控器控制。一旦天线罩内温度≥35℃时,此时,两个抽风机自动启动,将隔层内的冷空气抽入,将天线罩内的热空气抽出,形成内外空气循环,达到降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