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贸易新业态

贸易新业态范文精选

贸易新业态

贸易新业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便利化

在央行政策范围内,为企业提供的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相关结算服务。2009年4月8日,国务院会议正式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同年7月1日,由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共同制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实施。2011年7月27日六部门再次联合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为了不断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几乎每年都会出台新的举措和规定,从结算领域的扩展,到结算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到结算流程的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稳步向前推进。2019年9月,人民银行发文在全国18个自贸区开展更高水平的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此后各地方按央行要求的自律机制陆续推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方案,人民币跨境结算便利化开始提速。1月4日,央行、发改委、商务部、国资委、银保监会以及外汇局等六部门联合《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以下简称《新规》),新规于2021年2月4日正式实施,标志着人民币跨境结算便利化改革再上新台阶。新规包括五个部分,共十五条,涵盖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进一步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管理、便利个人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便利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使用等五个方面内容。新规的实施主要围绕加强跨境人民币的流动性,提高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便利性,拓宽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适用范围等方面展开,这不仅有利于推进高水平贸易和投融资双向开放,促进贸易新业态的发展,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政实施背景

(一)跨境人民币结算金融设施不断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从2009年正式启动以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稳步发展,从进出口贸易扩展到境外人民币放款、借入境外人民币等跨境投融资领域。人民币跨境结算由商业银行提供结算服务,结算模式主要采取行模式、清算行模式和非居民账户模式,这三种模式均要通过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开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是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两个应用系统组成的,主要是满足国内银行间人民币支付清算业务,在进行跨境人民币清算时具有运营时间有限、与国际清算系统接口无法完全匹配、结算速度慢等局限性。随着人民币跨境业务的迅速发展,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匹配度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缺乏独立的海外支付清算机构,结算效率和金融安全都得不到保障。2012年4月,我国央行决定开发独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2015年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正式启动,2018年3月26日,CIPS系统(二期)成功试运行,该系统覆盖了全球各个时区金融市场,支持全球支付,满足全球用户对人民币业务的需求。CIPS的启动为人民币跨境清算提供了畅通的渠道,为人民币跨境流动搭建了高速公路。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强,加入中国跨境支付系统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截至2020年7月底,已有97个国家和地区的984家金融机构加入了中国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CNAPS两个系统相互独立,又互联互通,为不断扩大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提供了便利和有效的基础支撑。

(二)跨境人民币结算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快速增长,人民币跨境使用活跃度持续提升。根据人民银行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年人民币跨境业务增长迅速,全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19.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金额的38.1%,创历史新高。其中净流入3606亿元,超过2018年净流入的两倍多。2020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1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7%。使用人民币支付结算,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汇兑风险、结算成本,而且便利企业财务核算和资金管理,所以国内85%的外贸企业愿意选择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的主要币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选择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货币,境外企业对人民币的使用意愿也在逐年创新高。根据中国银行连续7年开展的对全球3000多家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调研,最新结果显示,近70%的境外企业打算使用人民币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使用比例,约80%的境外企业考虑使用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这一占比为近年来最高水平。此外,我国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使用增长更为迅速。2019年,我国与周边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约为3.6万亿元,同比增长18.5%,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超过2.73万亿元,同比增长32%。随着人民币结算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认可,需要提供更为便利的结算措施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需求。

(三)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大幅增加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人民币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日趋活跃,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大幅增加。与以往主要是贸易项下的增加不同,2019年人民币跨境收付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项目,尤其是跨境证券投资的增长。2019年,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2.78万亿元,同比增长4.5%,而证券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9.51万亿元,同比增长49.1%。证券投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的大幅增长主要是源于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目前,QFII和RQFII投资额度限制已逐步放开,投资范围不断扩展,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日趋完善。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RQFII、沪深港通、债券通等多种渠道投资境内金融市场,境内投资者也可以通过RQDII机制投资境外金融市场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种金融产品,境内外资本市场进一步联通。截至2019年末,境外主体合计持有境内股票、债券、贷款以及存款等人民币金融资产金额为6.4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同时,境外主体在境内金融市场发行熊猫债进行人民币融资的规模也在上涨。根据交易商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共有60家境外机构在我国银行间市场发行172单债券,发行规模为3041.8亿元人民币,发债主体涵盖各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等在内的各类境外机构。境外主体对人民币跨境投融资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处于极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背景下,人民币资产作为避险资产的特征愈发明显,境外主体增持人民币金融资产的热情高涨,中国资本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的大幅增加,需要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管理。

二、新政实施的意义

(一)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一些国家单边主义盛行、重拾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加之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不确定性加大。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优势,以日益强大的国内市场为依托,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通过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互联互动,促进内外市场的融合发展。这和当前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拓宽境外投资范围、扩大外资准入领域,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发展都是相契合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需要稳定的金融环境、逐步开放的金融市场以及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新规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毫无疑问对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维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起到助力的作用。

(二)推进高水平贸易和投融。资双向开放2020年,面对肺炎疫情冲击,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仍然达到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外贸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在引入外资方面,202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9999.8亿元,吸引外资同比增长6.2%,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和全球占比均得到提升。新规的,不仅更加方便境内机构人民币跨境使用,而且为境外机构更好地参与国内金融市场提供了机遇,有助于推进高水平贸易和投融资双向开放。新规取消外商投资企业利用资本金再投资、利润再投资专用存款账户开立的规定,将跨境人民币资本金与外债资金在境内使用与外币业务一视同仁,便利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增强了境外主体使用人民币的信心。支持进出口企业凭电子收付款指令和电子单证办理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提高结算效率,便利企业资金管理。新规将外币境外放款余额的币种转换因子由0调整至0.5,随之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将境内企业境外放款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由0.3上调至0.5,境内企业境外放款的上限相应提高,这两项调整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跨境资金的双向均衡流动。此外,新规还允许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接收境外同名账户汇入的人民币资金,便利离、在岸资金划转,推动境内、外资金良性循环,为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三)促进贸易新业态的发展。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均不同程度受到肺炎疫情冲击,我国也不例外,但仍然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外贸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对我国出口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增长31.1%,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1%,进口0.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市场采购2020年出口7045.4亿元,增长25.2%。随着跨境电商以及市场采购的迅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贸易新业态多元的市场主体,对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有着更大的诉求。目前,跨境零售平台主要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卡收款,然后进行结汇和中国国内收款服务,企业在资金安全和合规方面存在一定隐忧。新规将银行引入跨境结算业务中,支持银行在满足交易信息采集、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凭交易电子信息直接为跨境电商等市场主体办理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大大提升了资金划转效率,保障结算的规范化。支持境内银行与境外清算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合作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相关市场主体提供跨境人民币收付服务,最大程度满足实体经济需求,进一步促进贸易新业态的发展。

(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2009年7月六部委下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币开启国际化进程。从贸易结算到投融资,再到储备货币,人民币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五大储备货币。从央行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来看,2019年,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投融资货币功能不断增强,储备货币功能逐步显现,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持续保持稳定。2020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升到2.02%,比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时增长近一倍。全球有超过70个国家的央行或者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货币。按照花旗银行于2020年8月的报告所言,弱美元的货币环境将进一步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预计到2030年,人民币将以7.94%的占比,跃升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势头良好。新规放宽对部分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使用限制,优化境内企业境外人民币借款账户管理,简化境内企业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管理,增强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和投融资领域的适用性,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操作便利性,同时带动海外人民币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人民币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向国际投融资货币升级,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

三、新政实施下金融机构的积极应对

按照新规,境内银行可以为相关企业办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以及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包括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跨境融资及境外上市募集资金调回等)在境内的依法合规使用。在此之前,这些措施只能在自贸区内试点执行。跨境人民币业务限制放宽,为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扩大经常和资本项目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提供了机遇,应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同时,金融机构在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时应根据“展业三原则”要求,对业务需求进行合规性审查,防范业务风险,切实履行金融机构义务。

(一)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新规强调国内银行应不断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满足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增强境外主体持有以及使用人民币的意愿,拓展人民币适用范围,为市场参与者在对外贸易活动和国际合作中使用人民币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跨境人民币结算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源于企业对结算的需求旺盛。从相关数据来看,目前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企业日益增多,涵盖包括大型国企、跨国企业集团、民营企业等在内的各类企业,而商业银行提供的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恰好可以满足大部分企业的人民币结算和融资需求。面对这一机遇,相关金融机构除了有序推进各项政策落地,发挥自身在监管机构及企业间的桥梁作用以外,更需要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和产品的创新,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在跨境人民币业务中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以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为例,需积极探索跨境电商差异化特色金融服务方案,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跨境结算服务,帮助跨境电商企业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

(二)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风险管理,履行金融机构义务。金融机构在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不断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同时,应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风险管理,包括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提高对跨境风险的识别、评价以及控制能力,尤其要加强跨境异常资金流动监测,按照规定向金融监管部门及时报送相关信息。针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贸易融资等各项目下重点管控内容,进行有效梳理和细化,将展业规范相关要求纳入金融机构日常内部操作制度中,全面提升业务合规管理水平,严守金融风险底线。此外,在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义务等严监管领域,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和反洗钱合作机制,开展同一金融集团内部关注名单联动核查工作,促进风险防控关口前移等,切实履行相关义务,有效防控洗钱、恐怖融资和逃税风险。

参考文献:

[1]朱小梅,汪天倩.“一带一路”倡议下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证分析[J],江淮论坛,2020(5):37-42.

[2]夏乐.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历程与前景[J],新金融,2019(8):11-16.

[3]马永飞.跨境电商区域发展策略研究———基于省级政府视角[J].经济问题,2020(11):103-110.

贸易新业态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跨境电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贸易方式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贸易的融合,新兴贸易方式快速发展。跨境电商在新业态环境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扩大了对外贸易的主体。不仅传统外贸企业纷纷向跨境电商转型,传统制造型企业也开始涉足跨境电商领域,通过“跨境电商+海外仓”的布局模式把业务向国际市场延伸与拓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制造企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的步伐。一系列的变化使得传统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应新业态新贸易方式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转型发展和提升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企业运作模式的转变

外贸企业一改“交易媒介”的角色,在向“整合服务”供应商转型发展。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融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供应链全流程整合延伸,提供包括进出口通关、物流配送、仓储及库存管理、信息及结算等配套环节在内的整合供应链服务。在此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企业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海关、保险、物流等环节的贸易数据转化为企业信用,形成各种供应链金融衍生产品,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外贸企业凭借其信用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低成本的融资,从而解决其融资难的实际问题。

(三)平台的转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和销售商品与服务,跨境电商的发展呈平稳上升趋势。贸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进物流送达商品来完成全流程的商业活动。跨境电商企业从最初的仅依附传统贸易,到采取线上供需信息的整合、线下完成交易的模式发展成熟的跨境电商运营模式。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计算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跨境电商企业开始精细化运营,创新模式持续渗透,跨境电商平台全面线上化。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完成,跨境电商平台将日益完善,跨境贸易也将实现质的变化,向“全球数字贸易发展”[1]。外贸企业依托跨境平台,实现销售渠道数字化、贸易流程数字化、管理思维数字化,实现智能化运营、云供应链管理。平台的转变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实践技能要求。

(四)政策的转变

自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对跨境电商的支持政策达50余项,在效率提升、流程优化、试点城市、基础建设、降低税费等方面为跨境电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启动,首次设立跨境电商服务试点城市。2013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为最早以跨境电商为专门主体的独立文件。2014年1月海关总署颁布《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增设“跨境贸易电子商务-9610”代码,提高通关效率。2014年7月,海关总署颁布《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明确了对跨境电商的监管框架;增设“报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1210”代码。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杭州)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这是我国政府首次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18年9月,财政部联合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商务部颁布《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零售出口货物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了跨境出口无票免征政策[1]。2020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综合试验区的基础上,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2020年6月,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代码的推行,在跨境电商领域将一部分跨境电商B2B贸易从一般贸易中剥离区分出来,在对外贸易管理过程中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统计口径,准确掌握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及其发展形势,使监管部门能够准确做出相应的宏观调控,颁布相关支持政策。一系列政策使跨境电商的运营环境更加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管体系日趋完善,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保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体系与行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在传统贸易受到剧烈冲击、跨境电商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仍受固有模式的影响,注重理论教学环节的设置与考核,从而导致现行课程建设体系与整个行业的发展结合不够紧密。课程建设中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很多专业在教学体系设置中也加入了实践操作技能课程,但由于某些实训项目设置环节、流程较为单一,尤其是在互联网+跨境的背景下,没有将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实践课程、文科生薄弱的互联网实操课程引入体系的设置中,仅开设相关理论课程,不能综合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新业态。

(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缺乏创新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传统教学体系下,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落后于行业高速发展的实际,实践、实训课程多数停留在实习、课程设计、独立实训课程等形式,缺少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训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转化创新能力。本科高校仅注重基本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人才培养机制跟不上行业发展对于新业态领域人才的需求[1]。

(三)创新创业训练基础条件薄弱

近年来,由于管理部门与专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在创新创业训练的培育方向上无法实现与行业发展方向的精准对接。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校内导师的培养上缺乏长远规划,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流于形式,没有在时间、途径和经费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导致专业教师自身创新创业技能提升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在创新创业训练过程中,由于机制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实现全员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概率较低,学生所学技能无法真正得到锻炼与检验。

(四)协同育人机制无法充分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内众多高校在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很多合作模式仍然仅停留在形式上。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与企业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机融合,缺少深度的合作。一方面,由于学分管理机制的限定,导致学生真正能深入企业进行学习的时间与机会有限,不能全方位深度体验企业运营的全流程;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管理机制的限定,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无法真正接触专业实质性业务的操作环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无法真正提升教学实践环节与校外企业实践环节的匹配度,无法真正解决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弱的问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一)基于创新应用型本科教学理念,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创新发展的经济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新技术、新模式、新平台,结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理念,找准人才培养的方位和目标,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融合“互联网+跨境”的行业背景,构建基础理论课、专业核心课、专业交叉拓展课、实训仿真模拟课、创新创业训练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见图1)。在基础理论课的设置中要将通用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相融合,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要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并且补充行业发展的新业态,将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课程进行必要补充。开设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基础、跨境电商多平台运营、跨境电商数据分析与应用,跨境电商支付与结算等课程,适应行业发展方向,定位应用型本科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由于跨境电商涉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课程设置中还要适当进行专业交叉拓展课的延伸,开设网站建设与运营、网页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解决文科学生网站建设与运营操作能力薄弱的问题,提升其实践操作技能。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不容忽视的还有实训仿真模拟课,应围绕专业核心课及专业交叉拓展课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训课程,明确岗位技能目标,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实操能力。

(二)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构建逐层递进式实践能力提升培养体系

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认知—实训—实践—实习”多层次的逐层递进式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体系[3]。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学习熟悉创新思维训练的相关原理、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与发展潜力;通过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熟悉创新创业管理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熟悉企业管理运作中的各个环节、业务技能的实际运作模式,熟悉相关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流程创新、市场创新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创业创新竞赛训练促进理论学习与实战创业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搭建一个综合性实践平台;通过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帮助其实践所学知识、积累社会经验、增强岗位意识。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提升实际操作运营能力,进而参加专业相关竞赛以检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最后实习阶段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做到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相结合,创新创业竞赛训练与行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精神,善于识别与把握创新创业机会。

(三)注重竞赛训练,搭建“岗—课—赛—创”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遵循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训相结合、创新创业竞赛训练与行业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搭建“岗—课—赛—创”一体化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岗—课—赛—创”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中,“岗”是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企业运行过程中所设置的岗位,即校企协同合作中学生应该去参与的企业实践,也是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在其岗位上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课”是指课程内容,设置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一方面专业教师及企业导师通过理论的讲授和操作的演示,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与创新。“赛”是指大学生素质大赛、学科竞赛及课程中设置的技能竞赛,通过参与相关竞赛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验学习成效。“创”是指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敏锐的商业模式洞察力。

(四)发挥联动效应,建立“校内校外双循环”育人机制

在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形成了企业需求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显著矛盾。在这一变化的影响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充分利用企业在实战型人才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建立校内双创实训基地,引入具备实战经验与前沿技术的企业培训导师,与专业原有教师共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相关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入跨境电商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在校内双创实训基地学习真实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运作真实项目,“真店、真货、真交易”操作运营,使学生在真实的跨境电商环境中,运用前期所学理论知识,选取真实的商品,面向国际客户开展真实交易,锻炼职业能力与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建立校外企业实习就业基地,通过对学生前期校内实训基地的考核成绩评定,为学生精准匹配适合的就业企业,举办线上线下混合双选会,使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自主选择,更好地提升学生就业的推送率。在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双方师资团队高度融合,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共同进行教学研讨,使得企业不断把最新的前沿技术以知识转移的方式传授给校内教师,全面培养和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的实操经验与教学能力,将校内教师培养成具备理论授课能力与实践指导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最终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双循环”协同育人的作用,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输送。

四、结语

在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跨境电商行业高速发展下,“新商科”亟须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构建“逐层递进式”实践能力提升培养体系;在平台机制的注入下,搭建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在协同培养的联合下,建立“校内校外双循环”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郭静.数字贸易时代小微跨境电商业竞争力提升路径[J].对外经贸,2020(11):44-47.

[2]冯晓鹏.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与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贸易新业态范文第3篇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和高精神享受服务质量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二十多年来,上海物业管理从传统的住宅物业和一般意义的办公楼物业管理,向创意园区、科技示范园区、交通枢纽、文化体育场馆、超高层建筑、大型国际展览、旅游商业、港区码头、金融贸易、度假休闲等新型物业管理业态发展。比如,上实物业管理的环球金融中心摩天大楼、浦江物业管理的虹桥机场枢纽、怡德物业管理的黄浦江两岸码头、生乐物业管理的大学园区、保利物业管理的证券交易大厦、漕河泾物业管理的开发区、新市北物业管理的高新企业园区、百联物业管理的购物中心、豫园商城物业管理的旅游景区、淮海物业管理的商业街、东方明珠物业管理的电视高塔、化学物业管理的工业园区、地铁东方物业管理的地铁交通等,这些新的服务业态和实施管理中形成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呈现出融入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势头。

上海一批品牌企业,如明华物业服务企业近期新增钱学森图书馆、外滩源33号、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上海美术馆等管理项目,创新尝试“集群组织模式”,在公众物业管理领域提升服务团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东湖物业管理的张江创新园、世纪金融大厦、浦东机场保税区、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等,以“设备设施专家”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形成办公楼物业管理的传奇品牌;陆家嘴物业建立的以物业服务为主体的“96916”呼叫中心,用电子平台实现了“一个电话,五大功能”,集报修、应急抢修、投诉、家政服务、租赁中介于一体;上海徐汇区房屋维修应急中心,利用各类先进仪器辅助维修决策,通过现代物业维修“望、闻、问、切”的技术手段,解除了千家万户的烦心事。又如上置物业集团开通的物联网,跨越了传统物业服务产品的边界,跨越了物业管理固有的服务模式,跨越了住宅小区的管理区域范畴,深化了“点对点”的管家式服务理念,帮助业主解决工作与生活中需要帮助的各种难题;德律风物业成功培育了一系列为运营商提供“一揽子”服务所需的先进技术,管理幅度延伸到国家重点工程洋山深水港,成为上海信息化领域生产性服务的主导者、信息和媒体运营商最大的物业服务商。

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各物业服务保障单位采用严格的团队管理、科学的作业流程、先进的维保工艺、节能的环保技术,创造了中国物业管理史上超大型国际展会物业服务保障的成功范例,尤其是开、闭幕式的礼仪服务、VIP贵宾接待、外语小语种翻译、咨询引导、租借播音、参观讲解、出入口管理、大型停车管理、司机之家服务等,超出了传统物业管理的范围。面对持续超大客流、持续高温、突发应急事件处置、高强度安全标准等考验,锤炼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服务意识的年轻物业人。虽然以上企业在整个物业管理行业中只占小部分,从事的物业服务建筑面积占全市物业服务的比重不大,但是,其所发挥的引领、示范作用催人奋进,恰似优良的种子,播撒在物业管理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要珍惜、爱护和使用好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弘扬、传承世博物业服务的“五敢”精神,期盼着物业管理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收获更多成果。

二、加快实现物业管理的历史性跨跃

《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服务业对提升产业能级和居民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在理论界尚有争议,但是发展现代服物业管理务业,已经提升到国民经济发展宏观战略层面和当前重点任务之一。物业管理是我国服务业中不可忽视的板块,其对城市经济发展、就业等的贡献能力在不断增强,大力发展物业管理经济,是推动服务业整体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物业管理行业要根据上海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步伐。如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总体目标,发展陆家嘴等金融集聚区的物业服务;配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蓝图规划,发展北外滩、外高桥港区、洋山保税港区、临港航运服务集聚区等物业服务;结合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总体部署,发展虹桥商务区、地区总部、地标性建筑、特色商业街等商业物业服务;依托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政策,发展面向消费、面向社区、面向业主的物联网经济;利用世博园区重新改造功能转变的契机,发展会展、长三角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等物业服务;紧跟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步伐,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影视传媒、数字出版等园区的物业服务;适应社区服务新特点,延伸社区养老安居型物业服务等。

贸易新业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山东自贸区;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1前言

自由贸易区简称自贸区,分为广义自贸区和狭义自贸区。广义自贸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相互发展,如东盟、中日韩自贸区等。狭义自贸区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内运往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1]。中国于2013年设立的上海自贸区以及后续设立的迄今共18+1个自贸区都属于狭义自贸区,设立时间为:2014年设立广东、天津和福建自贸区,2017年设立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自贸区,2018年设立海南自贸区,2019年1月设立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8月设立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贸区。至此,中国已形成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东南西北中的自贸区布局。自贸区阵营的扩大,表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决心和举措。设立山东自贸区,是中国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对建设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具有推动作用。山东钢铁工业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领域,应当充分把握设立山东自贸区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发展。

2山东自贸区的基本情况

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济南片区、青岛片区、烟台片区,总面积119.98km2。

2.1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山东自贸区战略定位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发展目标是,经过3~5a改革探索,建成贸易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2]。1)济南片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金融、医疗康养、文化产业、信息技术等产业,开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经过3~5a的努力,把济南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桥头堡、动能转换强引擎、科技创新国际谷、金融发展引领区”。2)青岛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东部沿海重要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助力青岛打造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3)烟台片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中韩贸易和投资合作先行区、海洋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和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示范区。

2.2主要任务和措施

山东自贸区总体方案涉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和深化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等7大主要任务。

3山东自贸区对山东钢铁工业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建设山东自贸区,落实表1中的任务和措施,既能对山东钢铁工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3.1积极影响

1)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证照分离”全覆盖,“极简审批”“不见面审批”服务,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项目审批智能化。实施这些改革措施,方便企业在自贸区注册经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2)试点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支持“走出去”企业以境外资产和股权、采矿权等权益为抵押获得贷款。这些投资促进政策,有助于推动山东钢铁工业国际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3)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贸易便利化,大力发展过境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支持自贸区内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集中开展境内外货物中转、集拼和国际分拨配送业务,探索取消自贸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内从事贸易经纪与的经营许可或改为备案。这些贸易转型升级政策,有利于钢铁企业在区内创新钢铁产品贸易模式,建立跨境电商平台,从事钢铁产品的转口贸易以及贸易经纪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4)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探索设立专业从事境内股权投资类基金公司,支持本地法人银行开展股债联动业务试点,探索发展私募股权投资二级交易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专业子公司。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区内钢铁企业降低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开展产融结合。5)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支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这些政策有利于钢铁企业建立完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全球高端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实现技术产业化,培育增长新动能。6)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涉海装备制造、维修、服务等产业;提高航运服务能力,建设航运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设立国际中转集拼货物多功能集拼仓库,建立“一单式”为核心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完善山东省中欧班列运营平台,构建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东西互联互通大通道,加强自贸区与海港、空港联运,推动海陆空邮协同发展。这些政策提高跨境准入的便利性,有利于钢铁企业降低钢铁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物流成本。发展海工装备产业,对高档钢材需求增加,促进钢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端高效产品,提高企业盈利能力。7)深化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强化优势互补,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推动建立国际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等。这些政策有利于山东钢铁企业与日韩企业在钢铁制造与钢材深加工领域进行合作,满足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优质钢材的需求。开展节能环保技术与产业化合作,发展绿色产业。综上,设立山东自贸区对山东钢铁工业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钢铁产品贸易和服务、金融服务和产融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钢铁产品结构优化、国际化发展等。

3.2不利影响

山东是制造业大省,工程机械、汽车、轨道交通、造船、家电、石化等产业规模大,对钢材的需求量大、质量性能要求高,而省内现有产品难以完全满足需求,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缺口较大,需要进口解决。随着自贸区扩大对外资开放力度,特别是实施全面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投资贸易开放,将吸引国外钢铁企业进入山东市场,尤其是日韩企业具有毗邻山东的区位优势以及高端产品优势,将加大对山东市场的渗透,对山东钢铁企业构成严峻挑战。

4山东钢铁工业把握机遇促进转型发展的对策

4.1加强对山东自贸区的研究,探索产业发展机会

设立中国自贸区是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开始,国务院陆续出台投资、贸易、金融改革等自贸区政策,内容日趋完善。2014年调整上海自贸区内有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定的准入措施,涉及国际海运、外资投资等。2015年推广上海自贸区的可复制改革经验,涉及外商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2017年深化上海自贸区改革方案,提出七项要求二十三条具体措施……2019年设立山东自贸区,提出七大任务和措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山东钢铁工业要认真研究这些政策和典型实践,逐条解析山东自贸区总体方案,跟踪方案的落实情况,辨识产业机会,通过战略创新,培育新商业模式,形成新动能。坚持战略引领,强化顶层设计,支持企业开展利用自贸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研究,以发挥和延伸企业优势为原则,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目的,探索产业切入点和业务组合,提出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4.2实施金融创新,延伸金融服务产业链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的有机结合。钢铁企业开展产融结合,一方面保障资金链安全,另一方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企业应对产业周期风险的能力。山东自贸区发展产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山东钢铁工业实施产融结合提供了机会。1)以财务公司为主体,开展相关业务。钢铁企业财务公司作为资金平台,承担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资金结算、资金监管等功能,负责资金归集、资金融通,是集团的现金池、票据池、外汇池。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境业务日渐增多,跨境结算资金规模日益扩大。加快跨境资金流动、降低跨境结算成本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设立山东自贸区,支持人民币跨境使用,为钢铁企业开展跨境资金管理提供了可能性。支持企业在区内设立自由贸易投资账户,以财务公司为平台:①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②建立并完善票据池,发挥票据融资功能。探索票据电子化,采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把纸质票据转化为电票,为区内企业与境外成员企业提供兑付服务。③优化资金结构,拓展境外融资渠道,建设外汇池,联通境内外资金池,实现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保障能力,确保企业资金链安全。2)以金融公司为主体,创新金融服务业务。①开展基金业务,与区内社会资本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符合国家政策和企业战略规划、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企业兼并重组、产能调整等。②拓展保险范围,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协助成员单位及时做好索赔。③从事融资租赁以及有关的商业保理。④设立投资全资子公司,从事投资与资产管理,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仓储服务、商务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投资咨询。

4.3探索贸易创新,发展新型贸易

钢铁是物流密集型产业,生产1t钢大约产生4t物流量。山东钢铁产能约8000万t,由此产生的数倍物流量为发展钢铁物流贸易提供资源保障。支持省内企业利用区内促进贸易发展的功能和优惠政策,发挥自身优势,创新钢铁贸易业务。1)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利用区内便利的贸易条件、电商资源,以铁矿石、煤炭、废钢等大宗物料为载体,拓展电子商务产业化的发展空间,从事钢铁交易、工业品交易、云商务和金融服务等。发展平台经济,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期货现货联动,国内外连接的千亿元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经济[3]。2)开展钢铁产品转口贸易。山东自贸区支持发展过境贸易,区内物流成本低,区内外的物流速度快,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导致贸易、物流量大幅增加;为此,支持省内钢铁企业在区内以钢铁产品为主,开展国际转口贸易,贸易经纪与业务。3)开展钢材加工贸易。由于自贸区内关税降低或者取消,投资政策优惠,吸引国际大型加工企业扩大在中国的业务范围,带动钢材资源的物流、加工、贸易量的提高,从而促进国内钢铁贸易从钢材贸易为主向钢材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的延伸和转变。支持省内钢铁企业或者钢材贸易商借助区内钢材交易仓库、众多的金融服务机构、钢材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从事钢材仓储、加工、配送、融资、结算、咨询服务等业务,由钢材贸易商向钢铁综合服务商转变。

4.4探索新产业,培育新经济

养老、绿色、智能等是山东自贸区重点发展产业,山钢集团等优秀企业在这些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支持这些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在区内发展新业态。1)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启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以养老地产为依托,逐步发展成为以服务为主、独立运营的养老产业,通过养老产品资产证券化,形成重资产投资、轻资产运营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2)发展绿色产业。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从事汽车、飞机、家电拆解等城市矿产业务,侧重于废钢、有色金属的回收以及开发精深加工技术。机电及通讯设备的进口、加工、再出口等再制造业务,3)发展智慧产业。推动“互联网+”,开发以产供销研一体化系统、智慧远程运维系统等工业软件为核心的中高端软件体系。打造以工业机器人、行车无人化等为方向,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以建设“企业云”为基础,构建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平台。

4.5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国际化水平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进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是建设山东自贸区的重要任务。山东钢铁工业要以山东省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为指导,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目标,“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拓展钢铁产业发展新空间。1)支持企业“走出去”,利用自贸区便利的物流设施、航运设施、金融服务,扩大钢铁产品贸易,改变传统低价低成本竞争方式,依靠品种、质量、服务等提高竞争优势,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不断满足国际市场高端需求。鼓励优秀企业发挥技术、管理、人才、品牌优势,通过直接投资或者股权收购,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承包冶金工程项目建设等。2)支持企业“引进来”。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发挥自贸区优惠的创新政策,加强和国际知名的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钢铁领域高端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区为平台,以钢铁产能合作为主要形式,设立合资公司,开辟国际市场,融入全球产业链,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能力,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

5结语

贸易新业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百货业主题百货信息技术品牌战略购物中心

一、选题的目的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这四个环节构成了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主要部分。百货业是商品交换实现的重要平台,链接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企业的销售成为了市场竞争获胜的法宝。百货业构成了销售渠道的主体,对百货业的发展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销售渠道的了解,更深层次挖掘有利于企业经营的要素。因此,本文在理论和现实的背景下,对百货业进行研究。

自1997年开始,我国零售业开始步入微利时代,大型零售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处境艰难的状况。销售增长幅度降低,并且低于社会消费品增长速度;流通费用不断增加,利润大幅度下降。根据原国内贸易部商业信息中心统计,全国249家大型商场1997年商品零售总额770.5亿元,同比增长6%,扣除物物上涨因素,实际仅增长5.2%,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社会水平;在249家大型商场中,有133家的利润呈现负增长,占53.4%,有31家亏损,亏损面为13.4%。继几年前的北京信特、沈阳协和、广州国丰、天津亚细亚等四大商场的停业、整顿之后,至1998年全国又有数十家商场或是停业整顿,或是关门倒闭。

百货商场作为传统业态,一直是零售业中的老大。1996年全国215家重点零售企业无一例外都是百货商店,但从经历了1996年的盲目扩张和1997年的降价大战,随着更具优势的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又遭外国零售王国的猛烈冲击,渐渐陷入了负增长的低谷,其所占市场份额愈来愈小,业绩下降,面临着愈来愈大的困境。许多学者认为,百货商场与其它业态相比。其自身的缺陷正限制着它的发展,百货商店的辉煌时期已过,正步入零售生命的衰退期。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百货业的发展进行对策研究,使之再度显示勃勃生机、步入辉煌,立于商业世界的不败之地,将是十分必要的了。

二、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

1、零售业发展的规模经济论

目前,国内外百货零售业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上。规模经济或规模效益是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设,其基本含义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越多,产品的单位成本就越低,效益就越高。西方学者的有关研究表明,零售商店的规模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商店的成本与效益:

(1)固定成本的分摊。

(2)风险抵御能力的提高。

(3)单位面积交易量的增大。

(4)采购成本的节约。

尽管规模效益这一概念已广为人知,但是西方学者对于零售企业规模与效益的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持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则没有发现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关于此问题的理论回顾,可参看Shawetal.,1989)。p西方学者认为,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主要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整体企业的规模经济,另一个是企业各个网点的规模经济(Shawetal.,1989)。当零售企业只有唯一一个网点时,如我国传统零售业的情况,或如我国目前的一些小型零售企业的情况,这两个层次合而为一。但当零售企业通过开办连锁店的方式扩大规模或涉足其它行业时,这两者就不一致了。

我国学者李誉明发表的论文《中国百货零售企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从本质上讲属以网点为元素的研究(即第二个层次),而实际上也是以企业为元素的研究(即第一个层次),因为文中所采用的样本企业大多只有一个网点,只涉足零售一个行业。文中主要应用有关数据资料及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中国零售企业规模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2.零售业态发展的循环论

循环论的支持者认为,零售业态以循环的形式向前发展。循环论又包括以下三种理论:

(1)车轮理论。零售业态发展的车轮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的零售学权威麦克内尔教授首先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创新型零售商在开始进入市场时总是以低价格、低毛利和低定位为特点和优势,从而在与业内原有零售商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随着这一业态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会不断购进新的昂贵设备,不断增加新的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其经营成本,逐步转化为高成本、高价格和高毛利的传统零售商,并最终发展为衰退型的零售商,同时又为新的零售业态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新的业态也以同样的模式发展。

(2)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零售业态具有象人一样的生命现象,即存在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而在每一不同阶段,零售业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生命周期理论将零售业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创新阶段。在此阶段,出现新型的零售业态,由于新型的零售业态的许多特点都与传统的零售业态不同,因此,新型业态具有差别优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都迅速提高。

②加速发展阶段。由于新型的零售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有大批模仿者开始效法,而最早进入市场的新型的零售商也开始进行地区扩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达到最高水平。

③成熟阶段。在此阶段,更新型的零售业态进入市场,原有业态失去朝气和生命力,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降低。成熟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处于此阶段的业态可以进行创新以维持中等赢利水平,从而避免被市场淘汰。

④衰退阶段。市场范围明显萎缩,反应迟钝,最终退出市场。

(3)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零售业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商品种类由综合化到专业化,再到综合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说,商品系列从注重深度,再到注重宽度的循环往复过程。按照这一理论,可以将美国的零售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杂货店时期——综合化;

②专业店时期——专业化;

③百货店时期——综合化;

④方便店时期——专业化;

⑤商业街、购物中心时期——综合化。

3、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

在西方,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主要包含两种理论,即辨证过程论和自然选择论。

(1)辩证过程论。这一理论由美国的吉斯特首先提出,得到马罗尼克和沃克的支持。该理论主要来自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与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该理论认为,任何观念,就其本性而言,均会导致对其本身的否定,起初提出观念,称之为“正”,对它的否定称之为“反”,其结果称之为“合”,又称之为“正”,从而又开始新的辩证过程。

(2)自然选择论。此理论以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为基础,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只有那些能够适应消费者需求,社会、文化和法律环境变化的零售商才能生存下来。

4、零售业发展的连锁经营论。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他提出的市场交易理论学说中,从市场交易成本大小的角度论证了连锁经营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为连锁经营在零售领域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后经众多学者的发展与补充,连锁经营理论已成为零售领域的重要分支。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