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精选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1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现状

由于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使得水泥等硬质面积不断的增加,城市的自排水变得比较困难,如果雨水不能及时渗漏下去,就会造成城市内涝情况,过于单一的排水系统也会加剧城市内涝情况的发生。相对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而言,对于绿化带功能价值的开发还不够全面。大部分的绿化会进行堆坡,使其高程会略高于相邻的路面,或是在绿化与道路相连处设置高于路面的侧石,从而导致道路上的雨水径流无法通过路面直接进入绿化带。由于这种规划缺陷,传统的城市园林设计缺乏雨水储存功能和净化功能。因此,传统的城市园林无法完成城市建设的目标。传统的设计方式是,路面和人行道建设结构是一种不透水路面,道牙也是传统形式的道牙,而雨水口一般是处于路面上路缘石的位置,雨水管道设计也比较传统老旧。一旦出现连续降雨或是骤雨的天气,在雨水不断增多的情况下,道路的入渗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因洪峰流量比较大,导致雨水管网负荷较大。因此,通过加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对提高园林设计的科学性,降低系统维护的难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园林景观设计进行规划时,需要对区域内的雨水量进行预估,制定场地内的排水流量和路面径流系数的相关标准,切实有效地对各种排水设施和相关的技术进行优化利用。在进行园林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完善生态调蓄设施和方法,确保合理开发利用雨洪资源。在进行城市景观建设时,需要在绿色基础设施下把园林植物进行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植被和土壤作为雨水适应性强的重要因素,在园林景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前,设计人员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具体土壤的具体情况,并在充分了解具体情况后,采用多种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优化来减少城市土壤中的径流情况,补充地下水资源。这一过程,既可以合理补充地下水,也可以通过过滤吸收解决径流污染,净化城市地下水。

2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2.1雨水储蓄系统设计。建设绿色园林是为了有效提高城市园林的吸水能力和蓄水能力,所以在进行园林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需要高度重视雨水储蓄系统设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而想要实现这种目标,需要设计人员结合当前城市园林的实际情况进行雨水储蓄系统设计,这样才能够设计出与园林相适应并且有效性和实用性极强的雨水储蓄系统。从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来看,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设计人工湖的方式来完成雨水储蓄系统建设的目标,通过把大量的雨水汇集到人工湖来进行雨水收集。如果条件允许,为了提高湖水的水质效果,园林设计者还可以让工作人员在人工湖旁边种植植物,从而使雨水通过植物得到净化。同时,可以通过减少径流的基础上来实现蓄水、防洪的目标,可以建立分布式雨水管网以此来有效降低雨水管网的压力。可以发现,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可以把绿色基础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景观多样性的特点。

2.2排水系统设计。园林设计者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把合理设计排水系统作为重点关注部分,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把城市大量的雨水通过排水系统流入到园林内部或者外部的河流当中,可以有效减少园林积水,也能保证水源充足,让院内的各种绿植得到滋润,从而为园林中植被的生长提供充沛的水分,更改善了土壤的质量。排水系统分为两种,自然排水系统和天然排水系统。自然排水是通过人工手段将雨水水管埋入道路或城市原始基础设施内,运用水管把雨水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源中。但是,城市雨水在排水的过程中,流经地面还可以作为水资源为土壤和植物的生长创造必要条件。而天然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主要包括两部分,城市植被和坑洼,这是特定于城市的人造土壤和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管。

2.3雨水花园设计。把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会涉及城市雨水花园。这种雨水花园是指城市里的浅洼地,包括在植被中种植花卉、灌木等植物以及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在雨水渗入到土壤和植被的过程中,合理的雨水花园的设计对于渗入雨水的土壤和植被来说起到了充分的作用,可以使城市雨水完全渗入,减少了雨水的径流。雨水花园设计就是通过将自然或人工手段形成的城市生态花园与城市现有的雨水系统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城市雨水的排放问题,同时也能防止水资源的流失,最大程度地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好的雨水花园设计还可以在城市景观中发挥其特有的美化作用。

2.4道路系统设计。在园林设计中,园林道路设计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所以在园林道路设计中应用到的海绵城市建设原理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进行园林道路设计时,设计人员可以选择使用沥青进行道路建设,由于沥青的渗透性比较强,所以运用过沥青的道路,会有效减少道路表面的雨水径流量,可以收集大量的雨水。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需要重视把透水路面设计运用到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和海绵城市理论中。这种透水路面的设计主要是指把各种无法渗透城市雨水的道路改造成透水路面,形成各种地表雨水径流技术,全面的运用各种战略手段。渗透路面设计主要是通过采用可渗透材料来实现减少径流,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减少城市雨水内涝问题。目前,除了可渗透混凝土以外,透水沥青、透水塑胶、透水砖等也被广泛用于可渗透路面。

2.5下沉式绿地设计。某园林在设计过程中,重点是对下沉式绿地设计进行科学研究,已经设计完成的绿地图见下图1。该园林工程的总面积是25.24km2,线路长度为1.55km。2.5.1植草沟。该项目多沿路设计植草沟,这种植草沟属于转输型植草沟,沟顶的宽度约1.2m,植草沟内壁是以1:3的坡比进行放坡。沟内种植草皮或地被。2.5.2下凹绿地。该项目的下凹绿地主要是分布在比较平坦的路边,为收集蓄渗小面积汇水区域的径流雨水,需把绿地的下凹深度控制在0.1-0.2m之间,下凹绿地内的溢流口顶部标高则要高出绿地0.05-0.1m,且不高于周边道路的标高。选择在绿地内种植耐水湿、耐旱的植物,这种植物可以应对短时的水淹。2.5.3台地绿地。该项目台地绿地主要是在较陡的水岸边使用,水岸边的台地能够丰富驳岸变化,同时可以增强亲水感。台地绿地的下凹深度要控制150mm,在水满后溢入下级绿地。绿地内种植可以应对短时水淹的耐水湿的植物。2.5.4滞留绿地。该项目滞留绿地主要是分散分布在绿地内,且每个规模不大。滞留绿地的蓄水层的深度需通过绿地内种植的植被的耐淹性能以及土壤的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把下凹深度控制在0.2-0.3m,而且应设置0.1m的超高水层。溢流口或溢流管需高出进水口0.05-0.1m。需要在绿地内种植可以应对短时水淹的耐淹耐旱的灌木或花草类的植物。

2.6园林水景设计。某一园林景观项目位于华中地区,春季气候干燥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雨水较多,冬季则显干冷缺少雨雪,年降水量比我国平均水平略低,为半湿润地区。该地区整体地势较平,南侧地势较低,北侧地势较高。秋夏多雨季节时雨水过多,容易造成内涝;春冬季节少雨水,植物和土壤缺少自然水资源补给,需增设人工灌溉措施。故在园林景观在设计时需格外重视对水资源的收集与再利用,建设海绵城市势在必行。运用科技手段结合当地文化设计水景景观,不仅保证了生态效益,同时更自然的与周边园林景观融合。2.6.1镜面水景。在该区域的主入口广场处设计了镜面水景,水景表面水体厚度不深,只有薄薄一层,从外观看犹如水做的镜面一样。镜面水景不需要特别维护,平时也只需补给水体蒸发的部分,所以对水资源与电力资源的要求较低。可以通过收集和过滤雨水的海绵城市设施来补充水源。2.6.2人工湖。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在该区域内的地势低洼区域进行扩建,将其打造成为人工湖,使其在作为园区的中心景观节点的同时更是整个园区的带有滞留和调蓄汇水面雨水径流功能的湖泊。同时在人工湖周边设计若干的水生植物种植池,这些种植池不仅可以丰富人工湖的景观,也起到了沉积雨水冲刷所带来的泥沙的作用,保持湖水清洁的作用,有效的防止水质恶化。而中水处理系统则负责对湖水进行循环处理,同时为区域内的绿地喷灌系统提供水源,使整个园区汇集的雨水能得以充分利用。人工湖的驳岸为生态堤岸,通过植物驳岸来降低径流流速,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2.7绿色建筑设计。建筑物的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学会将海绵城市的建设原理在建筑物设计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为了得到最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在对整体景观设计之前,设计人员需要提前对现场周边地区进行勘察和分析,选择适合当地的建筑物,使其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比如将建筑物的屋顶设计成绿化植物屋面或是设计立体绿化,这样可以减少建筑物屋顶的雨水流失量,节约水资源。这种方式可以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原理有效应用在园林设计中。

2.8生态停车场设计。在整个园区内设计有室外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这些室外停车位均采用透水铺装。停车位的收边均采用平侧石,使路面上还未下渗的雨水可以经过停车位后直接排入到草坡或绿化之中。在车位与车位之间设计绿化带,种植灌木或乔木,这样不仅保障了停车的安全性,更提升了整体停车场的景观效果。

3结语

在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理念下,要不断地扩大城市内的绿地占比面积,提高城市内园林绿化水准。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要时刻秉持资源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原则,尤其要做到排水和蓄水系统的设计,同时要结合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渗透式路面等设计环节,真正地提高园林系统设计水准。此外,还要关注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包括园林水景、生态停车场等,真正做到对海绵城市理念和设计手法的全面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培根.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20):81-82.

[2]李艾洵.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0(6):104.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常州;智慧型;生态旅游

目前,智慧型生态旅游已经成为社会热点,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常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各级政府非常重视,近几年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本文通过分析常州智慧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其发展路径及策略。

1常州智慧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1.1缺乏合理规划,游客过度集中。来常州旅游的客人集中在每年第二和第三季度,而其他时间段则游客稀少。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及准确的市场定位,造成常州的生态旅游和农业项目休闲观光过度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其他时间段经营与管理困难。

1.2生态农业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特别是山区道路、通讯、厕所、卫生室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电网老化,负荷率低,专用公交车线路基本没有,旅游接待主要以吃为主,受农村住房条件的影响,接待住宿能力弱,很难满足大规模的接待需求。

1.3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制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一是农村用地瓶颈制约农业旅游发展,目前有投资意愿的企业、返乡创业的群众,由于受建设用地指标和审批政策的严格限制,无法建设餐饮住宿,用地是当前农业旅游的最大制约因素。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投资规模。目前集体经济合同为一年一签,投资人在前期效益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不敢过多地投入,影响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规模。

1.4未形成良好的智慧型生态农业旅游产业格局。一是现有旅游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不规范。很多农家仍处于低层次经营水平,没有统一的标准可遵循,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培训,管理较为粗放。二是生态农业旅游企业经营主体普遍缺乏开拓远距离客源市场的能力,宣传营销推介力度不够,目前较难形成整体品牌效应。三是现有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特色化、系列化和深度化开发不够,品质不高,与农村生态资源结合不够紧密,难以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旅游需求。四是政府部门对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引导不足,缺乏整体规划,整体凝聚效应不强,散、乱、杂现象明显,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智慧型生态农业旅游产业格局。

2常州智慧型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2.1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从科学规划着手,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科学选址。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具体做到“三个依托”,即依托景区景点、依托城郊地理优势、依托环湖绿道。二是注重突出主题。指导园区建设要做到“三个化”,即产品主题化、风格特色化、园区品质化,严格按照A级景区标准来建设园区,提升园区品质和档次。三是注重借力借势。立足当地旅游特色村,整合全市各个旅游特色村的民居民宿、特色基地、农事体验等多种旅游元素,丰富园区内涵。

2.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统一标准。从政策扶持着眼,做好“三个一”。一是制定一套管理制度。主要是明确农业园区向旅游景区转变的准入条件、审批程序、管理职责、规划布局等,推动农业园区向旅游景区转变工作正规化和程序化。二是出台一批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业态,打造一批高品质的A级园区式景点。三是制订一个标准。制订《常州市智慧型生态农业旅游景点评定规范》地方标准,明确景区景点的定义、基本条件、必备功能、建设标准、个性目标等,把行业标准变成业态标准,为经营者建设提供参考。

2.3强化品牌意识,加强资源整合。从品牌培育着手,做深“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品牌意识。从项目建设、产品包装、文化挖掘、服务提升等全方位入手,把农业园打造成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特色旅游品牌。同时,通过专业培训和人才引进等多种手段,提高营销、策划、建设、讲解等各类园区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二是强化资源整合。把农业园区周边的景区景点、风情小镇、民居民宿、乡村绿道、特色基地、民俗文化等散、小的旅游产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互补有无,形成一个区域性旅游综合体,实现整体规划、区域打造,从而有效地解决园区单打独斗难成气候的不利局面。三是强化合力宣传。着力完善宣传机制,创新宣传方式,整合利用各类宣传资源和渠道,建立政府、园区、行业、媒体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宣传机制,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手段,实施精准宣传,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源渠道,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宣传新格局。通过利用知名媒体刊发专家论坛、学者撰文、影视制作等文学创作以及参与国内外旅游交易活动等方式宣传生态旅游,提高旅游知名度,进而提升旅游形象。

2.4创新智慧营销方式,把生态旅游品牌做响。挖掘生态农业文化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举办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手段,通过手机APP、短视频、网络视频等新媒体把常州生态农业相关的民俗文化、奇闻轶事和文化资源等宣传出去,建设常州智慧型生态农业旅游网站,开设智慧型生态农业旅游BBS,丰富各种信息并提高智慧型生态农业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短视频和微电影,以影视艺术形式展现常州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的面貌。与网络旅游企业开展合作,把生态农业旅游产品通过网络软件推广给游客,实施生态业旅游文化品牌战略,加强常州市智慧型生态农业旅游的整体宣传。

2.5推进资源融合发展,形成生态农业旅游产业链。围绕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智慧型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建设生态农业体验基地和智慧型生态农业主题公园等,将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等各种资源融合发展,开发智慧型生态农业旅游衍生品和旅游服务产品,以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延伸生态农业旅游产业链,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绿色产品旅游、环保生态旅游等,开发有机绿色农产品、传统生态农业手工技艺等,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整合互联网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常州智慧生态农业旅游圈。开发“互联网+生态农业”的旅游平台,在平台上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资源在线展示和交易,实现线上和线下完美融合,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浩,卢继元.乡村影视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互动研究[J].电影文学,2020(13):34~36.

[2]王浩.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红色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开发利用研究———以常州为例[J].领导之友,2017(01):75~80.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3篇

实现“三个转变”即林业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三个转变”:由植树造林“量”的扩张为主,转变为以“质”的提高为主;在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由重植树造林、轻资源管护,转变为植树造林与资源管护并重:由粗放式的植树造林,转变为工程项目造林。

突出“四个亮点”即在植树造林上,要突出“四个亮点”:一是河流绿化。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综合效益,加强与水利,城建部门的联合,配合正在实施的水利工程,搞好绿化,重点搞好南滨河路及渭河流域的绿化,建设一条贯穿渭河东西的绿色屏障。

二是荒山绿化。要把荒山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把荒山绿化作为一项工程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来实施,认真做好荒山绿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的办法。重点地选择几座荒山,完成荒山造林30000亩,尤其是对县城北山(红山根)3000亩,采取“造,补、育、封”等综合措施,进行高标准绿化建设,尽可能在山上搞生态林业,山腰搞景观林业,山下及周边搞经济林,全面开发利用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三是通道绿化。主要通道通到哪里,林业就要绿化到哪里,结合荒山绿化,重点是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及旅游干道两侧,进行高标准的通道林带建设和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山头绿化,形成纵横交错的绿色网络。

四是村庄绿化。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绿色小康示范村、示范镇建设,狠抓村镇绿化工作。

“五个重点”即在主要工作上,要抓好“五个重点”:一是森林防火。水火无情。我们栽植的是小苗木,而火灾毁掉的往往是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是宝贵的生态资源。目前,在对林业造成的损害中,森林火灾是第一位的,搞好森林防火非常关键。要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不断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提高防扑火能力。要实行最严格的森林火灾通报制度,并与考核挂钩。

二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我县纯林较多,树种较少,生物天敌数量逐步减少,一旦发生森林病虫害,蔓延很快。特别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很严峻,本土病虫害防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提高我县的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水平。

三是林木、林地资源管理。近年来,一些非法占用林地、盗伐滥伐林木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后,一些不合理的建设项目开始大量挤占林地;随着大量用材林采伐期的到来,个别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直接或怂恿别人盗伐树木;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到期,也出现了盗伐、滥伐等毁林现象。要像爱护耕地一样珍惜我们的林地,认真研究林木、林地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防止资源流失。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4篇

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镇出台了《关于*年度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基地”、“水利建设”、“大户培育”等方面出台了具体的激励政策,我们积极引导,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具体规划:1、农业企业争取上一个新的台阶,绍兴县和兴茶厂力争产值上亿,争取有更多企业列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省重点林业龙头企业、绍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绍兴县级重点龙头企业和优秀成长型农业龙头企业。2、筹建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争创省级示范合作社。3、提升农庄经济水平,建设农家乐示范村、示范点。4、加强“一镇一品”特色基地建设,以“一荤三素”为主,即新扩建山地蔬菜基地、吊瓜子基地,新引种美国提子,大力发展长毛兔产业。5、积极申报“中国香榧之乡”,省级森林公园。6、积极实施“兴林富民”战略,争创省级“兴林富民”示范镇,省级兴林富民示范村,市级“兴林富民”示范村和县级“兴林富民”示范基地。7、全力推进绿色生态建设,加速村庄绿化建设。8、积极抓好“新时期治水工程”等。有关现代农业建设的各个方面我们及时与上级局办加强联系,加强沟通,争取上级局办的支持。

二、加强农业生产安全

我们主要抓了森林防火、动物防疫、防汛防洪工作、农机生产安全,并落实有关责任制。

三、积极争创中国香榧之乡

经多方联系,在组织好有关申报材料的基础上,于20*年6月2日邀请到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有关专家到稽东镇实地踏看,了解有关香榧园区建设、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等情况。

四、继续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落实好单季水稻高产示范方车头、大桥各一方,加强对小舜江上游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大桥村建立绍兴县惠农植保专业合作社,落实浙江省农业厅农业推广基金项目,进行测土配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注重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引进新品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山地蔬菜、吊瓜子基地建设,新引进150亩美国提子,抓好长毛兔生产,洋中村长毛兔基地成为全县最大的长毛兔基地。

五、加快“兴林富民”建设步伐

规范落实省级“兴林富民”示范村1个、市级“兴林富民”示范村1个、县级“兴林富民”示范村2个,并在此基础上,将积极争创省级“兴林富民”示范镇。全镇落实初制茶厂优化改造4家,名优茶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3月初组织妇女主任及有关名茶能手等赴御茶村参观取经,“稽东”牌名茶获省茶博会金奖,“越州”牌名茶获茶博会银奖。全镇07年上半年茶叶总产量1350吨,产值2051.95万元,其中名茶265吨,产值325万元;大宗茶1085吨,产值726.9万元。07年新购置名茶机械280台,全镇新发展香榧基地1500亩,河岸绿化7500米,公路绿化7.5公里,上半年供应蚕种150张。

六、积极抓好新时期治水工程

落实山塘水库除险加固5座,总投资42万元,已完成2座。农民饮用水项目3个村总投资39.81万元,已经动工;小流域综合治理5个村,总长3280米,总投资149.5万元,已经动工;车竹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总投资428万元,已完成70%;全镇溪流保洁工程扎实开展,落实好山塘水库的各项制度。下半年工作为上报大王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42万元;上报山塘水库除险加固5座,上报小流域整治项目3个村,做好集镇水厂、蝙蝠岩电站的验收。

绿色基础设施范文第5篇

(一)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8.0万亩,总产12.6万吨。早稻获得丰收,面积11.6万亩,单产383公斤;晚稻遭受三次台风严重影响,面积20.3万亩,单产326公斤;春粮面积0.7万亩,旱粮面积4.7万亩。二是特色基地快速发展。新增特色基地10000亩,其中:瓯柑2500亩、杨梅1500亩、茶叶1000亩、马蹄笋2000亩、大棚蔬菜1000亩、温莪术1000亩,总面积达到18.9万亩,被认定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蔬菜强县。三是设施农业效益明显。全市大棚设施面积1.9万亩,产值1.6亿元,大棚番茄亩产值达1.5万元,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设施农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亮点。四是畜牧生产形势喜人。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养猪效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养猪积极性普遍高涨。生猪存栏7.3万头,出栏13.2万头;家禽存栏128万羽,出栏310万羽。全市肉类总产量20300吨,禽蛋产量10200吨,分别增长17.2%、5.9%。

(二)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专业合作不断加强。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规范化建设30家,全市总数达到173家,注册资金总额2163万元,社员4225人,带动农户5万多户,经营收入2.35亿元。二是农业保险继续完善。新增大棚蔬菜、林木2个险种,全市参保险种达到7个。共有1052户农户参保,保额1.47亿元,保费收入174.6万元,大户参保率达60%以上。理赔户数300多户,理赔核定金额286万元,预付金额143万元。三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组织参加第五届温州早茶节、浙江省农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的浙江农民信箱·杨梅专场活动,宣传推广瑞安农产品,高楼杨梅通过富硒农产品标准评定,被评为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之一。

(三)农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强化。一是监管网络逐步健全。继续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全市形成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验室为核心、7个快速检测点为骨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二是绿色生产加快推进。严格按照一个标准、确定一个主体、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的要求,推进农业标准化,认真做好绿色认证,新增绿色食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5万亩。三是专项整治顺利开展。签订生产环节食用农产品安全责任书93份,发放田间生产记录本500册,加强对农业投入品、认证农产品的监督检查,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不断提高。共抽检蔬菜扑救各项措施,森林消防形势有所好转。全市共接到火情报警电话162个,发生一般森林火灾3起,过火面积1781亩,受害森林面积379亩,森林火灾受害率0.48‰,没有超过省政府规定的1‰考核指标。四是有害生物得到控制。实施森林病虫害监测面积223万亩,监测率95.6%;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3490亩,防治面积2750亩,防治率78.6%;种苗产地检疫面积1470亩,产地检疫率98.0%。

(八)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根据上级部署,认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进干部作风的转变,促进行政效能的提高。一是制度建设得到强化。修订完善《关于加强制度建设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制度建设的补充规定》,在考勤纪律、车辆管理、公务接待方面作出严格规定,强化内部管理,取得实际效果。工作人员纪律明显好转,行政支出费用明显减少,4月份以来共节省开支6万多元。二是工作作风得到改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在中层以上干部开展三个一活动,联系一个农林场、一个农业乡镇、一个重点项目,帮助农林场理清发展思路、化解矛盾纠纷,指导乡镇发展一乡一品,搞好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题。通过活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问题,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认真做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共承办27件,其中人大建议22件、政协提案5件,满意率达100%。三是廉政教育得到加强。组织学习十七大精神,认真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第六个廉政教育宣传月活动,召开党风廉政形势报告会,加强党员干部的正反面典型案例教育,增强公仆意识、廉洁意识。切实做好信访工作,积极化解矛盾,办理信访件34件。

农林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仍然不少。从农业角度看,基础不稳,待遇不高,扶持不力,上访不断;从林业角度看,森林防火形势不容乐观,林地管理难度较大,国有林场处境艰难。概括起来,有五个难以改变:一是低小散局面难以改变。土地流转困难,土地集约程度较低,特色基地规模偏小。二是价格剪刀差局面难以改变。由于农产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价格剪刀差使农民增收更加困难。三是靠天吃饭局面难以改变。自然灾害频发,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风险巨大。四是农业被忽视局面难以改变。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背景下,存在着农业被忽视的现象,农业发展缺乏足够的扶持。五是从业人员低素质局面难以改变。农民文化程度差,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这些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也是今后工作重点,我们一定要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力促农林工作上台阶、出成效。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目标,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科技服务为手段,以安全管理为保障,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安全农业。20*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政策引导,着力稳定粮食生产。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探索建立粮食生产长效机制,实现粮食增产增效。一是稳定面积。认真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种足种好粮食,严格制止耕地抛荒,确保粮食面积稳定。20*年,计划粮食播种面积40万亩。二是主攻单产。突出科技应用,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加强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重点抓好超级稻、稻鸭共育、强化栽培、直播免耕技术的集成应用,中早-22面积力争达到5万亩。三是集约经营。全面推进水稻栽插、排灌、耕作、植保、收割、加工全程机械化,计划实施水稻机插面积2.9万亩,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加大重大病虫监测力度,开展水稻统防统治服务示范,增强公共植保服务能力。

(二)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从20*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组织实施3721产业提升工程,培育蔬菜、林果、畜禽3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大棚蔬菜、温莪术、笋竹、杨梅、瓯柑、茶叶、生猪7个优势产品,打造20个以乡镇为单位的连片种植3000亩以上或规模养殖生猪3000头以上的高效基地,创建100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主导产业有优势产品,优势产品有高效基地,高效基地有规范组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年,重点培育特色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计划建设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12000亩,其中:大棚蔬菜1000亩、温莪术1000亩、笋竹4000亩、杨梅2000亩、瓯柑3000亩,茶叶1000亩,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场10家,新增存栏生猪8000头。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以财务制度、会计帐目管理为重点,力争创建规范化合作社40家,新发展合作社60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做好险种调整,增加油菜、奶牛2个险种,扩大保险范围,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三)创新服务机制,着力增强科技支撑。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整合农技推广资源,明确推广职责,探索建立责任农技人员分片包干、联村带户的新型农技推广制度,计划设立蔬菜、林果、畜禽3个主导产业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及相应的市级农技指导员、乡镇责任农技员。继续深化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大力推广三新技术,推进农业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重点推广一批粮食、蔬菜、茶叶、果树、畜禽优良品种;示范一批主推技术,扩大省工节本增效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购置一批大中型农机具,抓好大棚种植、茶叶加工、田园管理机械的推广,突破油菜机械化种收技术,计划落实购机资金1100万元。深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做好农民信箱推广应用,积极参与浙江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建设,力争100个村加入联网工程。认真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乡土人才,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新型农民培训5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名。

(四)狠抓安全监管,着力促进和谐发展。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抓住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四大管理。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巩固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成果,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田间生产记录管理,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全面建立生产记录制度。继续完善农产品检测网络,提高检测能力,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做好绿色认证工作,力争新增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000亩,部级无公害农产品、绿化食品、有机食品5只以上。二是加强农业环境安全管理。推行清洁化、循环式生产,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农药减量控量增效工程,继续开展畜禽污染整治,计划完成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23家。认真做好农业污染源调查工作,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三是加强农机生产安全管理。落实农机生产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加强农机交通管理警务站建设,建立健全警农协作长效机制,加大对外籍拖拉机违法交通的监管力度。狠抓农机安全源头管理,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力争建立农机安全镇1个、安全村7个。四是加强动植物防疫安全管理。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重点强化乡镇动物防疫监督管理人员的责任到位,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确保免疫密度100%。努力做好上望家禽交易市场整治搬迁与市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的启动工作。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抓好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除治。

(五)坚持依法行政,着力提高保障能力。一是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继续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完善农资连锁星级监管机制,建立新型的农资信用体系。健全农业生产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加强部门协调沟通,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深入开展绿剑系列集中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强化村级财务审计,落实一年一轮审制度,计划组织审计300个村。全面落实村级会计电算化,抓好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收据使用、大额提款、票据帐册的管理。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落实农村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度,开展涉农收费、乡镇涉农拨款到位情况检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加强土地承包管理。继续推进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完成土地承包档案电脑录入。切实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选择有关乡镇开展试点,制定出台土地流转试点方案,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完善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