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脑梗死病患UK溶栓医疗效果

脑梗死病患UK溶栓医疗效果

本文作者:曾勇张剑作者单位:绵阳市中医医院

治疗脑梗死的根本依据就是打开闭塞的脑血管,使脑血管恢复供血,保证脑组织供氧和排除代谢产生的毒物,因此,溶栓治疗成为脑梗死患者的希望[1]。但溶栓治疗对时间的要求很高,一旦错过了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治疗就失去了它的效果,就因此我们选了58名超早期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临床测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2011年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58例,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在32-75岁,平均48岁。脑梗死时间在6h内,CT检测无颅内出血现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9人,实验组进行溶栓治疗,对照组进行非溶栓治疗。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的患者先给予25%100ml甘露醇快速静脉滴定,接着将UK100万U溶于150ml生理盐水,30min滴定完,然后进行脑血管造影,若发现血管再通,停止给药,若效果改善不明显且无出血迹象,则再注射UK5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30min滴定完,溶栓后24h让患者口服阿司匹林200-300mg/d。对照组的患者直接行口服阿司匹林200-300mg/d。实验组在溶栓治疗前、溶栓后18h,7d和21d分别检查脑CT,凝血时间、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

1.3疗效评定

测评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数值(NDS)[2],分别记录在溶栓治疗前、溶栓后18h,7d和21d的NDS值,NDS值减少80%的为基本治愈;减少45%-80%的为明显改善;减少20%-45%的为稍微改善;减少20%以下的为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实验组经过溶栓治疗,在18h、7d、21d检测时NDS值呈明显下降趋势,基本治愈率分别为34.5%、51.7%、65.5%,另外明显改善的有6例,所以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总有效率达86.2%。而对照组经过非溶栓治疗,三次检测NDS值下降不明显,基本治愈率为10.3%,明显改善的有6例,55.2%的患者为稍微改善,13.8%的患者没有变化,见表1。

2.2并发症检测

实验组在进行UK溶栓后18h检查凝血时间、血小板数量、纤维蛋白原,发现26例患者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与用药前变化不明显,3例患者纤维蛋白原过高,采用巴曲酶进行降纤治疗。颅内CT检测有1例患者有脑出血(年龄在70岁以上),为出血性脑梗死,采用其他治疗。2例患者有皮肤黏膜出血,经止血后无碍,无其他并发症。

3讨论

缺血脑组织的损伤是呈渐进式发展的,1981年Astrup等人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3],该理论指出缺血半暗带和神经坏死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及时恢复供血,这种损伤就是可逆的,如果超过时间窗,即使再恢复供血,那么对脑组织的损伤也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溶栓治疗脑梗死是有时间限度的,一般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3-6小时,不排除不同的个体耐受的差异性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同。在我们的这次临床观察中,为了确保看到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的差异,我们选取的脑梗死患者都是超早期脑梗死患者。

UK是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4],是目前最常用的溶栓药物,但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最为常见的是脑出血,本实验组中采用先100万U治疗,然后根据临床观察再行追加的方法,降低了脑出血的发生率,只有1例患者发生脑出血。通过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数值检测,在用药后18h、7d、21d检测发现实验组的NDS值一直呈明显下降,治愈率也一直在上升,没有反复复发的病例,且总有效率达86.2%,而对照组在注射阿司匹林后,18h、7d、21d检测所得到的NDS值下降不明显,治愈案例仅有3例,稍微好转的占了大部分比例,所以将两组对照比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说明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而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不大,因此可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