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循证护理;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循证护理( ebn),即遵循证据的护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适宜的研究依据,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1]。循证护理是新医学模式下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是护理发展的趋势,现在已逐步运用于临床护理实际。本研究将循证护理运用于26例急性脑梗 死病人静脉溶栓,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 年5 月,共有26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1 例患者使用rt-pa 37mg (0.55mg/kg)后因舌部破损处大量出血而提前终止。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医生按照标准筛选入选患者:(1)年龄18~80岁;(2)卒中发病时间<3h;(3)有明确的肢体瘫痪;(4)头颅ct扫描无颅内出血;(5)获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史;(2)脑部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3)血小板计数<100×109/l; (4)有严重肝肾疾患及出血倾向等。

2 方法

2.1 文献查询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查询,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通过查询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资料发现,急性脑梗死是由血栓或栓子堵塞脑动脉所致脑缺血性疾病。脑动脉阻塞后脑细胞缺血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进展过程及脑梗死病理改变的行程需要数小时的发展过程[2],这就为阻断这一过程提供了治疗时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发病后 6h之内[3]。在6h治疗窗内进行及时有效的缺血脑再灌注和脑保护等抢救治疗称为“超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将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随梗死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范围逐渐扩大,周围半暗带逐渐缩小。溶栓治疗能使闭塞血管再通,迅速恢复血流,缩小梗死体积,抢救半暗带[4]。

2.2 评估资料

选择对象和内容,制订个性化目标和措施。

3 具体步骤

3.1 循证护理的应用

3.1.1 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死起病急、来势凶、发展快,患者自理能力下降,精神及心理压力大,加上对溶栓治疗不了解,往往心存疑虑和恐惧。尽量保证有1名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耐心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要关心、同情、体贴患者,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说明溶栓的必要性,详细介绍溶栓的方法和效果,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和恐惧,使患者及家属能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要注意不同患者的不同信息反馈,因人施护,注重个性化心理护理。

3.1.2 建立绿色通道

“时间就是脑组织”。我们已经建立从急诊、门诊到病房,从急救处理到康复保健的绿色生命通道服务。由急救护士协同神经内科医生承担该患者的各项治疗、检查、转运的快捷、便利的绿色通道任务。溶解血栓的目的是尽快恢复梗死区血液循环,从而获得脑血流的早期再灌注,减轻脑缺血程度,最大限度争取神经细胞存活,减少神经细胞死亡及其功能损害,缩小梗死灶面积,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于急性脑梗死来说,如果能在发病后3~6h进入急性卒中单元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将大大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

3.1.3 正确执行治疗方案

急救护士遵照神经内科医生医嘱,正确执行治疗方案:静脉使用 rt-pa(0. 6~0. 9)mg/kg,rt-pa总剂量10% 5min内静脉推注,剩余90%在1h内静脉滴注。病房内护士在24 h内严格监控患者的血压、血糖、生命体征,24 h后遵医嘱再次复查头颅 ct,如无出血,再予阿司匹林3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7~10天内复查头颅mri,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3.1.4 建立急性卒中单元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予收治入神经内科病房。安静、整齐的病房环境利于患者得到进一步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故理想的模式是以神经内科医生为核心,由多学科如急诊科护理人员、 影像介入科和康复科、工勤运送人员等组成卒中小组的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尽量缩短卒中患者等待治疗和检查的时间,使医生随时都能根据卒中单元制定的指南、处理路径和细化处理规程,将患者收入急性卒中单元,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3.1.5 溶栓后密切观察

溶栓24h~7d内,护士遵医嘱隔日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并从以下方面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点;观察排便、排尿情况;观察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有无异常;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变化。治疗过程中如发现神经症状加重( 如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异常、烦躁不安、四肢肌力减弱、语言障碍加重、严重头痛、呕吐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等),提示并发出血的可能,则立刻停止rt-pa输注,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5]。

3.2 一般护理

溶栓前准备:静脉溶栓前后,必须进行各项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粪便隐血试验[6]。溶栓前做好心电图或心电监护,在一侧肢体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生活护理,合理安排营养饮食,及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密切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结果

本文中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患者进行性好转为 18例 (72%),其中 10例 (40%)患者在溶栓过程中即出现神经功能明显好转,另各有 4例患者分别在溶栓后2h和24h后好转。以上证实了rt-pa静脉溶栓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循证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护理人员能够了解脑梗死后脑细胞将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了解溶栓治疗方案和病情观察,加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感情沟通,利于和谐护患关系。

5 讨论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职能已有了很大的转变。护士不仅是提供照顾者、健康教育者,还是合作者和协调者,护士在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应用自身的专科知识使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诊科、住院期间得到正确而有效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应用循证护理,提高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帮助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科学护理是促进脑梗死患者尽快康复的有效措施。

将循证护理应用于临床实践,强调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结果与临床专业知识、经验、患者的需求相结合,使护士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实践中得到综合应用,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与主观性,使护理活动有证可循,有据可依。通过循证护理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主动积累经验和教训的积极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护士更加注意患者的主观感受,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循证护理的实施对急诊护士、神经内科护士全面掌握专科知识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冯尢琼,成翼娟,继军,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实用护理杂志,2000,16( 6 ): 1.

2 黄明,肖强,高峡.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治疗选择.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2):120-121.

3 谢惠芳,田时雨,吴宣富,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疗效观察.新医学,2000,31(3):151-152 .

4 王文静,孙一兵,汪银洲,等.急性脑梗死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临床观察.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 (1):12-14.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重症脑梗死; 早期识别; 护理

重症脑梗死是由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或颈内动脉远端闭塞后,出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的完全性梗死,其早期的病死率可接近80%,故又称为恶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故对其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选择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7月-2011年11月收治的重症脑梗死典型病例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由于护士掌握了临床早期识别信号,配以及时有效的护理,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将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分类诊断标准,年龄44~86岁,平均74.75岁;男5例,女3例;经头颅CT确诊3例,MRI确诊5例;入院距发病时间2~720 h,平均138 h。既往有糖尿病史2例,高血压病史5例,脑梗死病史4例,脑出血病史2例,冠心病史3例,房颤病史1例。临床表现:意识障碍5例,言语障碍4例,面瘫2例,吞咽障碍3例,肢体运动障碍3例,眩晕3例,继发性癫痫2例,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3例、单侧巴宾斯基征阳性2例、双侧巴宾斯基征可疑阳性1例,尿失禁5例。主要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2例、肺部感染3例、呼吸衰竭2例、心律失常2例、电解质紊乱2例、肾功能不全1例、泌尿系感染1例、压疮1例(自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8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采取统一调查表,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检查、临床表现、治疗、病情转归等。

1.2.2 护理方法

1.2.2.1 病情观察 由于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症状多、病情变化快,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瞳孔改变。因此,每个神经内科的护士均应熟练掌握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在此基础上掌握重症脑梗死的早期识别信号:(1)发病后即有意识障碍,即使意识障碍为一过性,也提示发生病变的血管大,靠近主干,导致脑组织在短时间内血流快速减少,超过了脑的代谢应激能力;(2)发病后短时间内或48 h病情进展,提示血管管壁病变明显,可能有狭窄存在;(3)多数患者伴有头疼、呕吐,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4)早期发生眼球凝视,也是提示大面积梗死的特征之一;(5)心房颤动者发生的脑梗死多为大面积脑梗死;(6)24 h内即可出现影像学改变;(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者[1]。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现上述任何情况之一,都要及时通知医生。

1.2.2.2 血糖的监测与控制 约40%的患者存在脑卒中后高血糖,对预后不利[2],而重症脑梗死患者因应激反应和分解代谢增加等因素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加之早期肠内营养使以往的进食方式发生改变,病前的血糖控制措施不得不中断等因素,使血糖控制更加复杂[3]。严格控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可降低肺部感染率和病死率[4]。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存在糖尿病史,均留置胃管,采用肠内营养。在肠内营养期间,应根据医嘱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结果应用降糖药控制血糖等,同时注意低血糖的症状如:饥饿感、出冷汗、心悸、意识障碍加重等。

1.2.2.3 营养支持 脑卒中后由于呕吐、吞咽困难可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可导致神经功能恢复减慢。应重视脑卒中后液体及营养状况评估,必要时给予补液和营养支持[5]。能经口进食的鼓励经口进食,吞咽障碍及经口进食呛咳的可进食黏稠流质,经口进食不能满足营养需要的,以及意识障碍的应及早给予鼻饲流质,以满足营养需要。

1.2.2.4 完善基础护理 重症脑梗死患者因为年老体弱,加上长期卧床,所以普遍抵抗力较低,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恶化。为保证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应完善相关基础护理工作[6]。具体措施如下。

(1):合适的可以预防肢体畸形、挛缩、足下垂、肌肉萎缩、压疮以及因坠积性充血发生的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7]。在急性期卧床期间患者因病情不稳定,常有骤然变化和意外发生,要经常变换,并保持肢体功能位。

(2)大小便的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缓慢,容易引起便秘,应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如开塞露等,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的血压骤升而加重病情;小便失禁者,应保持会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或应用接尿器等,为便于记录24 h尿量和防止尿液对皮肤的侵害或尿潴留的患者,必要时短期内留置导尿。留置尿管的患者应执行常规护理,如: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状,定期尿常规检查,保持通常等。

(3)皮肤护理:由于本组病例平均年龄74.75岁,其中4例为80岁以上的,意识障碍5例,尿失禁5例,肢体运动障碍3例,自带压疮1例,所以应加强皮肤护理。应根据压疮评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应用气垫床,视局部受压情况进行翻身按摩,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拽,保持肢体的功能位及床单位清洁整齐,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按摩周身皮肤,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等。对自带的压疮,采取长效抗菌剂和无机诱导活性敷料进行综合处理。

(4)呼吸道管理: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患者由于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运动减弱,易造成口鼻异物或呕吐物误吸,大量细菌进入呼吸道导致吸入性肺炎[8]。给予定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必要时机械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障碍的患者,指导进食黏稠食物,进食宜缓慢;意识清楚的患者指导有效咳嗽、咳痰,意识障碍的患者,头偏向一侧。两者床边均备吸引器,防止误吸。

(5)口腔护理: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减弱,唾液腺分泌减少,溶菌酶杀菌作用下降,为口腔内细菌的大量繁殖造成了有利的条件,这不仅容易发生口臭及口腔炎,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腮腺炎、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9]。所以应根据口腔pH值选择合适的口腔擦洗夜,给予2次/d的口腔护理。

1.2.2.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及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掌握疾病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系统教育活动[10]。有效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减少脑梗死的复发,恢复语言及患肢功能,能使患者获得疾病相应知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增强保健意识,提高生活质量。采取各种方式,如:板报、书籍、教育处方、集体讲解、一对一讲解等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脑梗死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保健、饮食、大小便护理、肢体及语言康复等知识。

1.2.2.6 观察药物效果与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应熟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做好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观察。扩血管药物注意监测血压;溶栓降纤期间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等;输入甘露醇时观察尿量、尿色,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处理;应用降糖药物注意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等。

1.2.2.7 康复护理 在患者病情稳定,心理状态良好时,及早进行瘫痪肢体的主被动功能锻炼以降低致残率。吞咽障碍可引起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故早期给予重视,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住院期间采用康复治疗仪、吞咽治疗仪、手法康复等,进行关节活动、肌力训练、转移、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吞咽训练,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恢复期采用出院后连续护理。

2 结果

8例患者中7例好转出院,其神经系统的定位症状与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进入恢复期康复阶段,患者及家属能掌握出院后康复训练方法及相关知识;1例经积极抢救,病情曾一度好转,但由于家属的不配合治疗和抢救,最终因多脏器衰竭自动出院。好转出院的7例患者实行出院后连续护理干预。

3 讨论

3.1 通过细微变化进行病情观察,早期识别重症脑梗死的信号 对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及时诊断,给予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11]。临床护士应运用专科知识,通过细微变化,早期识别信号,如:意识障碍是否进行性加重,有无头痛、呕吐、眼球凝视或48 h时内病情进展加重,有无房颤病史等,运用早期识别重症脑梗死的手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在本组病例中,1例入院次日晚间,护士在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双眼向左凝视,及时通知医师行头颅MRI检查为左侧颞叶急性小脑梗死,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最终好转出院。

3.2 运用评判性思维模式,综合观察病情,预防护理并发症 重症脑梗死因其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以及以往病史的不同,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言语障碍、精神异常等,为临床护士判断病情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容易混淆的症状、体征,需要护士具有较高的洞察力,并运用评判性思维模式,综合进行病情观察,并实施个性化护理。如本组1例患者,日间静滴20%甘露醇时出现大汗,责任护士在第一时间通知值班医师,医嘱改用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后未再出现大汗症状,考虑患者原有冠心病史,快速输入甘露醇后引起心脏负担加重导致。由于护士及时发现,避免了心衰的发生。另有5例患者也是由于护士在病情观察中,重视了患者的主诉,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了干预措施。认为神经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运用评判性思维模式,克服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模式,对病情进行综合观察分析,从而预防护理并发症。

3.3 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由于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消极心理反应,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对康复更是信心不足,这种心态势必影响治疗效果。通过心理干预给予及时地排解,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11]。在查阅本组病例时并未发现对心理状态的评估。1例患者,年仅44岁就患上两侧小脑半球梗塞,且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尽管经抢救最终神志转清,好转出院。笔者考虑,此类患者,正当壮年,上有老下有小,疾病却如此重,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护士并未对其进行评估和护理。笔者认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应只注重病情观察、满足生活需要和治疗工作,心理护理同样不容忽视。

3.4 强化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 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 h内或6 h内[12]。对于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如果在有效时间内入院,启动溶栓绿色通道,以最早最快的速度为患者赢得生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13-14]。本组8例患者入院距起病时间2 h~30 d不等,平均138 h,只有2例在时间窗内就诊,尽管入院时已出现意识障碍,但由于就诊及时,最终神志转清,好转出院。另有3例患者入院时既存在肺部感染,1例自带压疮,笔者认为患者及家属之所以就诊意识淡薄,出现肺部感染和褥疮,除了与家属的照顾能力有关外,还与相关知识缺乏有关,所以应强化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实施连续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胡屹伟,李林文.重症脑梗死早期识别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4):43-45.

[2] Yong M,Kaste M.Dynamic of hyperglycemia as a predictor of stroke outcome in the ECASS-II tril[J].Stroke,2008,39(12):2749-2755.

[3]李领侠,周西,王妮,等.糖尿病重症脑梗死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1):78-80.

[4] Khng S Q,Davies J E,et al.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s better than TIMI risk score dt predicting death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Heart,2008,94(1):40-43.

[5] Dennis M S,Lewis S C,Warlow C.Effect of timing and method of enteral tube feeding fou dysphagic stroke patients(FOOD): a multicentie randomised controllsd trial[J].Lancet,2005,365(21):764-772.

[6]干克丽,肖黎丽,张春英.浅谈重症脑梗死患者的基础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1018-1019.

[7]田丽荣,李丽.老年脑梗塞的护理要点[J].当代医学,2008,13(9):103-104.

[8]段梅花,李霞,尹红梅.高血压脑出血102例术后肺部感染预防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6):89.

[9]贾冬云,郑军.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8):39-41.

[10]王庆春,张雪霞.健康教育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470-471.

[11]王海英,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7):181.

[1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13]常红,李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单元规范化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管理[J].护理研究,2009,23(11):2873-2874.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静脉溶栓;脑梗死;护理;综述

脑梗死(cer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1]。目前公认即时溶栓是治疗该病迅速有效的最佳选择[2]。在实施静脉溶栓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如何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提供规范、安全、最佳的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这一问题综述如下。

1 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及常用药物

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缺血半暗带脑细胞损伤的可逆性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溶拴的病理学基础[1]。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已有多个临床试验对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常用剂量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其治疗时间窗包括发病后3 h内、6 h内或3~4.5 h[3]。如果严格掌握时间窗及适应证,掌握护理要点,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且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显著[4]。尿激酶是从人尿中提取的纤溶酶原激活物,能直接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从而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尤其对新形成的血栓效果好[5]。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 h内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证实6 h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相对安全有效,试验确定了尿激酶使用剂量为100~150万IU。医护密切配合,严格时间窗的选择及护士的密切观察病情、精心护理,是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较佳护理方法[6]。

2 溶栓前的护理

缩短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溶栓成功的关键,做好溶栓护理观察是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和条件。专科护士应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在患者到达急诊室后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包括CT、MRI在内的各项必要检查并帮助医生进行简短而细致的病史询问以确定溶栓病例。在取得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溶栓治疗。溶栓疗法治疗时间短,工作紧迫,护理配合须做到迅速、准确[7]。一旦病例被选择,护士可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为治疗赢得时间。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对血管细小、脆性大、穿刺困难的患者尤为重要。尽可能将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3]。

3 溶栓中的护理

在静脉输液中,应专人守护,保持静脉通路绝对通畅,准确掌握滴速,确保溶栓药物在规定时间内滴完。rtPA使用方法:rtPA 0.9 mg/g(最大剂量为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静滴1 h;尿激酶使用方法:尿激酶100~150万I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200 ml,持续静滴30 min,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内应严密监护患者[3]。rtPA不能与其他药配伍静脉滴注,尿激酶溶解时不可剧烈震荡,以免使活力降低,并产生大量泡沫使药液难以抽尽,而影响剂量准确;其中前10 min滴入总量的2/3,后20 min滴入总量的1/3,因尿激酶半衰期为15 min,如果输入过慢会降低疗效。部分患者在溶栓剂进人体内20 min,甚至更早即有肢体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继而情绪激动,此时,护士应要安抚患者,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以利更好地恢复[8]。溶栓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有无寒战、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牙龈、黏膜、皮肤有无出血倾向;大、小便色泽,呕吐物颜色[9]。特别注意头痛呕吐,出现时需立即停药汇报医生。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CT检查[3]。

4 溶栓后的护理

4.1 病情变化及疗效观察 护士应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作好血压及心电监护。在最初的24 h每15~30分钟观察1次瞳孔和意识[10]。行溶栓的患者,血压监测十分重要,血压过高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血压过低易导致脑灌注不足引起脑缺血,血压一般控制在140~160/75~90 mm Hg较为适宜。长期高血压患者可耐受高血压,而不能耐受低血压,如果血压很快下降,致使脑内灌注压下降,产生医源性的脑缺血缺氧,只要血压下降30%,可产生脑灌注压减低[11]。所以必须定期监测血压,最初2 h内15 min 1次,随后6 h内30 min 1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24 h[3];如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00 mm Hg,应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3];脑梗死患者由于脑组织水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造成心肌损害,自主神经功能下降,使脑梗死患者继发性心电异常,所以脑梗死超早期溶栓过程中心电监测十分重要[12]。配合医师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第1小时内30 min 1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24 h[3]。

4.2 溶栓主要并发症观察 溶栓的主要并发症有出血,主要是脑出血、再灌注损伤和血管再闭塞。

4.2.1 出血 出血性转化是早期溶栓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率为8.5%~30%,其中有症状的为1.5%~5%[13]。卒中的严重程度评分(NIHSS评分)>15分者、溶栓时间距发病时间超过6~13 h、脑CT见大块低密度阴影改变、未控制的高血压出血风险增加。掌握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认真分析引起出血的原因是预防颅内出血的有效措施[14]。甘敏[15]报道,不良反应包括微血尿,往往于疗程结束后能自动消失。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快速配合在规定时间窗内给予准确剂量的溶栓药物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注意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系统等有无出血。在静脉溶栓术后第一个24 h,禁止做动脉穿刺,以减少局部继发出血的风险。溶栓结束后30 min内不放置导尿管,溶栓治疗第一个24 h,尽可能不下胃管,以减少胃肠道、泌尿道的损伤[16]。

4.2.2 再灌注损伤 再灌注损伤是溶栓的另一并发症,溶栓后过度灌注造成脑水肿,可形成颅内高压,神经功能损伤加重,多见于在3 h后溶栓的患者。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呼吸、意识水平、理解能力、语言功能、面部运动、肢体肌力变化,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有再灌注脑损伤和血管再闭塞的症状[17]。如发现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有加重,而头颅监察未见出血灶时,应考虑为再灌注损伤,应给予脱水治疗[18]。

4.2.3 血管再闭塞 溶栓治疗后应加强对溶栓再闭塞的预防及观察。有研究发现血栓溶解后,血管内皮细胞受到伤害,留下一些新鲜创面,易致血小板在局部堆集,再次形成血栓[19]。溶栓药物应用后,残存血栓的促凝作用导致纤溶后的高凝状态,近期内很容易发生再闭塞,闭塞率为10%~20%[20]。若发现患者意识水平变化、再次出现偏瘫,或者原有症状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脱水降低颅内压。

5 心理和康复护理

急性期的心理护理要点是尽可能使患者稳定情绪,平安渡过急性期[21]。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对溶栓治疗的顾虑,担心不成功及并发症,应向患者或家属耐心解释,同时讲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只有充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才能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护理。溶栓2 h内绝对卧床休息,24 h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以床上活动为主,不宜过早离床,做好卫生宣教[22]。协助患者语言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做口腔操、舌运动,让患者从简单的单音节开始发音,反复训练、循序渐进,促使语言功能恢复[23]。

6 小结

临床护士主要从静脉溶栓的时间窗、溶栓前、中、后的护理及疗效、并发症观察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积累了许多可行性经验。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提供规范、安全、最佳的护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干预是一个复杂的、多环节、多因素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任何环节的中断都将影响干预的安全和有效性[24]。目前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静脉溶栓率仅为11.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的比例[25];且国际上对缺血性卒中溶栓临床管理模式和临床路径尚无统一的认识[24],这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今后研究探讨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8-180.

[2] 王传花,康继玲.脑梗死溶栓治疗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81.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1.

[4] 陈丽辉.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40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2651.

[5] 王爱丽,梁莉,张贺真,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7,5(4):228.

[6] 沈传业,陶如华,刘玉清.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中华全科医学,2009,7(7):781.

[7] 侯玉芹.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8):82-83.

[8] 陈彩虹.rt-PA静脉溶栓治疗38例脑梗死的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9,4(27):207-208.

[9] 杨立新,邹玉梅,邹玉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3433-3434.

[10] 李海兰.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23-24.

[11] 刘艳,周海霞,刘宇,等.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变化规律.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7):1556-1557.

[12] 刘凤群.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与护理.护理杂志,2008,25(11B):43-45.

[13] lindley RI,Wardlaw JM,Sandercock PAG,et al.Frequency and risk factors for spontaneous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04,13:235-246.

[14] 朱木林,袁云华,刘庆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后脑出血2例.西部医学,2009,21(10):1675.

[15] 甘敏.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护理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5(11):1545-1546.

[16] 王佩瑶,王雪里红,王克英,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与护理.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6):359-361.

[17] 王天阳.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601.

[18] 刘开琦.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27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

[19] 黎民希,李余红,杨清儒.急性脑梗死溶栓后防治再梗死的临床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5):367.

[20] 李月琴.36例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观察及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9):144-145.

[21] 贾瑞霞,宋俊兰.脑梗死77例的心理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5):1124-1125.

[22] 陈倩霞.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2):48-49.

[23] 韩兰萍,白青科.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上海护理,2009,39(2):49-50.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围术期护理;脑血管造影术;专科护理;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19―01

脑梗死属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对人体健康、生活质量具有严重危害。在临床中,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脑动脉狭窄,究其原因,脑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死者改善预后的有效办法就是早期找到确切的致病因素,进而给予对症医疗。当前,与神经血管相关的各类造影技术迅猛发展,使得脑动脉狭窄的确诊率、检出率得以提升,这对脑梗死者的早期治疗很有帮助。虽然脑血管造影术属于一种对脑血管病进行诊断的新型技术,且优势很多,例如:住院时长短、康复快以及微创等,但是并发症多,因此需行相关的护理工作[1]。为了探讨对脑梗死者予以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术期护理,现将其分组护理报告进行阐述:

1 资料和方法

1.1病人资料 2010-07-01至2013-07-01,我院对11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术,男性62例,女性54例,年龄:26岁至73岁,平均49.50岁。在116例患者中,7例脑血栓动脉溶栓,17例颅内血管狭窄,14例椎动脉发育不良,32例脑血管畸形,24例颅内动脉瘤,12例无明显改变。随机分为常规造影术组(58例)与对照造影术组(58例),常规造影术组经脑梗死常规护理,对照造影术组经脑梗死专科护理。对比常规造影术组与对照造影术组的护理效用。

1.2护理方法

1.2.1 常规造影术组经脑梗死常规护理。例如:常规检查、基本护理等。

1.2.2对照造影术组经脑梗死专科护理。1)专科护理:术前,护士配合医师为患者做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艾滋病、梅毒、血糖、乙肝五项、肝肾功能、大小便、血液以及出凝血时间等检查。术前准备:于术前1d,行碘过敏试验,且要分别禁饮、禁食4h、6h,依照穿刺部位对双侧腹股沟、会等区域进行备皮,且要测量远端动脉搏动以及血压状况。药物护理:术前半个小时,为了镇定安神,当行0.1g的鲁米那钠、或视情况行30mg的罂粟碱、0.5mg的阿托品肌内注射。护理:术中为平卧位,护士当将此卧位的临床意义进行讲述,并指导病人做术后咳嗽、床上排便等训练,在排便的过程中,要用手紧压伤口。此外,当减少负压,以防并发症。心理护理:病人因为对该项治疗检查无深入的了解,所以会恐惧、紧张。护士当做好健康教育,将脑血管造影术的相关知识传达给患者,使其明白脑血管造影术的优点以及术中的一些不适情况等,进而不再疑惑,积极面对治疗[2-3]。2)术中护理。调好手术室温度;协助病人取合适的卧床;创建静脉通路,并实施心电监护;仔细观察、监测病人机体、神志情况。3)术后护理。观察护理:24h进行监护,看病人有无头胀、失语以及瞳孔异常、意识障碍、头痛、尿色以及尿量、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基础护理:经弹性绷带对穿刺点进行包扎,若情况需要,则行沙袋压迫,并观察绷带是否移位、适宜与否以及固定情况。;做好术侧肢体护理,下肢要伸直,并24h限制活动;为了使造影剂得以快速排泄,病人要多饮水 [4-5]。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SPSS16.0,若P

2 结果

2.1护理效果比较 相比行护理之前,常规造影术组与对照造影术组情况均有好转,P

2.2并发症比较 在常规造影术组中,4例(4/58,6.90%)肺部感染,4例(4/58,6.90%)头痛,3例(3/58,5.17%)压疮,5例(5/58,8.62%)抑郁症。在对照造影术组中,1例(1/58,1.72%)肺部感染,0例(0/58,0.00%)头痛,0例(1/58,1.72%)压疮,1例(1/58,1.72%)抑郁症。比较常规造影术组与对照造影术组的并发症情况,明显对照造影术组的情况优于常规造影术组,P

2.3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满意度采取分数判断制,总分100分,分数由病人凭借自主感受评判。非常满意:85分以上;比较满意:75分至84分;满意:60分至74分;不满意:59分以下。在常规造影术组中,12例非常满意,14例比较满意,20例满意,12例不满意,总满意率:79.31%。在对照造影术组中,21例非常满意,25例比较满意,10例满意,2例不满意,总满意率:96.55%。比较常规造影术组与对照造影术组的护理满意度,对照造影术组要高于常规造影术组,P

3 讨论

脑血管造影术虽然微创,但仍属于一项有创检查,对诊断脑肿瘤、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处的出血情况以及脑动静脉畸形等病症的价值很大,但是在造影术后,易引发某些病症,这对患者的生命处境非常不利,当引起重视,因此要完善对脑梗死者行脑血管造影术时期的各项护理,以此保证术前准备妥善,保证手术顺利,进而有效消减并发症。专科护理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详细护理,不仅关注患者内心状况,而且时刻关注患者生理状况,规避了常规护理的笼统性、不周性,使护理变得切实有效[6]。本文,比较常规造影术组与对照造影术组的护理成效,对照造影术组优于常规造影术组,P

参考文献:

[1] 谢灵,张春英,肖黎丽.脑梗死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术期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4):109-110.

[2] 牛丽君.全脑血管造影术124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0):113-114.

[3] 武丽丽,邱松,李成兰.全脑血管造影66例围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3,12(22):152-155.

[4] 侯铭.脑血管造影围术期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3(27):204-207.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中的脑梗死患者128例,其中男96例,女32例;年龄26~45岁(40.0±4.5)岁有明确高血压病史82例,糖尿病26例,高血脂58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长期饮酒50例,长期吸烟88例,脑卒中家族史20例。

1.2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静态发病53例,动态发病75例,肢体瘫患者78例,其中左侧43例,右侧35例,语言障碍32例,意识障碍18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Z检查确诊,其中,脑干梗死8例,多发性脑梗死20例,大面积脑梗死1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区57例,小脑梗死18例,腔隙性脑梗死15例。

2优质护理

2.1急性期护理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的搬运并及时进行生命体征的采集,观察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类型,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是否正常,观察有无口角歪斜和鼻唇沟变浅,有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昏迷患者,24~48 h内禁食,以防呕吐物返流至气管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通畅,防止脑缺氧;口腔护理2次/d,防止口腔感染;定时给予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褥疮发生。尿潴留者应留置导尿管并定时,留导尿管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泌尿系逆行感染。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派专人护理,给予氧气吸入,每小时监测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溶栓患者应监测凝血系列,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2.2并发症护理 ①保持功能: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是保证肢体功能顺利康复的前提。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15°~30°。下肢膝关节略屈曲,足与小腿保持90°,脚尖向正上;上肢前臂呈半屈曲状态,手握一布卷或圆形物。②每2 h定时翻身拍背,床铺经常保持清洁干燥,注意会的清洁,对枕骨粗隆、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处,应用软枕或海面垫保护,积极预防褥疮、呼吸道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2.3有效的心理护理 本病起病突然,患者从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一个残疾人,再加上生理上的病痛及漫长的康复过程,患者易产生忧郁、焦虑、悲观的情绪。研究表明,早期进行及时的,有效的心理干预对预防及改善患者情感方面的障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非常有利[3]。因此,责任护士应关心理解患者,讲解一些康复训练后痊愈的实例,利用鼓励、暗示、疏导的方法进行心理调节,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的信心,使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科室成立了专门的心理指导小组,自患者入院即开始进行心理指导,用成功康复的病例给患者树立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

2.4康复护理 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恢复行走和语言清晰,把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如肢体停止运动一周即可引起肌萎缩[4],因此,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5]具体做法是:①在病情不稳定或进展期时,应保持患肢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伸,手中可置放一海绵块。肘关节微屈,上臂肩关节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敛。为防止足下垂,踝关节可稍背屈;为防止下肢外旋,可与外侧放置沙袋,或其它自制支撑物;一般病后1w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肢体锻炼,活动范围可由小到大,活动次数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练习站立--协助行走--徒步行走,可使用辅助工具,如拐杖;指导和帮助患者每日做向心性按摩,4~6次/d,按摩力度要适宜。②语言练习:练习撅嘴,鼓眼,呲牙,弹舌等,每个动作5~10次; 每日练习发音,有简单到复杂,重复训练,直至基本康复为止。③吞咽训练:饮食以清淡,少渣,软食为主;饮食呛咳时应尽量减少饮水,以汤汁代替;进食时抬高床头30°~40°,并尽量将食物放于健侧。

2.5饮食指导 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的食物,每天总热量在1500 Kcal左右,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谷类、鱼类和豆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

2.6出院指导 ①疾病知识和康复指导,应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脑梗塞的病因、危害和危险因素,对疾病的预防给予重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坚持康复治疗。②日常生活指导:?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跳舞等,避免过度劳累。?患者变换如:起床、起坐时动作宜缓慢,平时外出有人陪伴,防止跌倒。?气候变换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③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于紧张和激动。④预防复发,定期门诊检查,动态了解血压、血脂、血糖变化和心脏功能情况,坚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当患者出现讲话含糊不清,肢体麻木无力、头晕、头痛、步态不稳等症状时,可能为脑梗塞先兆,应该及时送医院。

3结果

所有患者未出现护理不当引起的护理并发症,128例患者中除5例为大面积脑梗死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死亡,其余46例病情痊愈,77例好转出院。

4结论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是社会,家庭的主要力量,加之病死率,伤残率较高,患者生理,心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护士为患者提高优质的护理,给予熟练的操作技术、加强基础护理、积极的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并做好出院指导,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疗效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敏.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5,11(10):25 .

[2] 李海平,李威,王红艳,等.同型半胱氨酸与中青年脑极死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26(3):313-315.

[3]赵家田,冯凯,于海华,等.心理干预时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8):3178-3179.

相关期刊更多

工业控制计算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健康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杭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