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循证护理;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循证护理( ebn),即遵循证据的护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适宜的研究依据,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1]。循证护理是新医学模式下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是护理发展的趋势,现在已逐步运用于临床护理实际。本研究将循证护理运用于26例急性脑梗 死病人静脉溶栓,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 年5 月,共有26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1 例患者使用rt-pa 37mg (0.55mg/kg)后因舌部破损处大量出血而提前终止。WWW.133229.COM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医生按照标准筛选入选患者:(1)年龄18~80岁;(2)卒中发病时间<3h;(3)有明确的肢体瘫痪;(4)头颅ct扫描无颅内出血;(5)获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史;(2)脑部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3)血小板计数<100×109/l; (4)有严重肝肾疾患及出血倾向等。

2 方法

2.1 文献查询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查询,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通过查询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资料发现,急性脑梗死是由血栓或栓子堵塞脑动脉所致脑缺血性疾病。脑动脉阻塞后脑细胞缺血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进展过程及脑梗死病理改变的行程需要数小时的发展过程[2],这就为阻断这一过程提供了治疗时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发病后 6h之内[3]。在6h治疗窗内进行及时有效的缺血脑再灌注和脑保护等抢救治疗称为“超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将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随梗死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范围逐渐扩大,周围半暗带逐渐缩小。溶栓治疗能使闭塞血管再通,迅速恢复血流,缩小梗死体积,抢救半暗带[4]。

2.2 评估资料

选择对象和内容,制订个性化目标和措施。

3 具体步骤

3.1 循证护理的应用

3.1.1 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死起病急、来势凶、发展快,患者自理能力下降,精神及心理压力大,加上对溶栓治疗不了解,往往心存疑虑和恐惧。尽量保证有1名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耐心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要关心、同情、体贴患者,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说明溶栓的必要性,详细介绍溶栓的方法和效果,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和恐惧,使患者及家属能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要注意不同患者的不同信息反馈,因人施护,注重个性化心理护理。

3.1.2 建立绿色通道

“时间就是脑组织”。我们已经建立从急诊、门诊到病房,从急救处理到康复保健的绿色生命通道服务。由急救护士协同神经内科医生承担该患者的各项治疗、检查、转运的快捷、便利的绿色通道任务。溶解血栓的目的是尽快恢复梗死区血液循环,从而获得脑血流的早期再灌注,减轻脑缺血程度,最大限度争取神经细胞存活,减少神经细胞死亡及其功能损害,缩小梗死灶面积,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于急性脑梗死来说,如果能在发病后3~6h进入急性卒中单元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将大大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

3.1.3 正确执行治疗方案

急救护士遵照神经内科医生医嘱,正确执行治疗方案:静脉使用 rt-pa(0. 6~0. 9)mg/kg,rt-pa总剂量10% 5min内静脉推注,剩余90%在1h内静脉滴注。病房内护士在24 h内严格监控患者的血压、血糖、生命体征,24 h后遵医嘱再次复查头颅 ct,如无出血,再予阿司匹林3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7~10天内复查头颅mri,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3.1.4 建立急性卒中单元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予收治入神经内科病房。安静、整齐的病房环境利于患者得到进一步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故理想的模式是以神经内科医生为核心,由多学科如急诊科护理人员、 影像介入科和康复科、工勤运送人员等组成卒中小组的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尽量缩短卒中患者等待治疗和检查的时间,使医生随时都能根据卒中单元制定的指南、处理路径和细化处理规程,将患者收入急性卒中单元,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3.1.5 溶栓后密切观察

溶栓24h~7d内,护士遵医嘱隔日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并从以下方面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点;观察排便、排尿情况;观察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有无异常;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变化。治疗过程中如发现神经症状加重( 如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异常、烦躁不安、四肢肌力减弱、语言障碍加重、严重头痛、呕吐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等),提示并发出血的可能,则立刻停止rt-pa输注,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5]。

3.2 一般护理

溶栓前准备:静脉溶栓前后,必须进行各项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粪便隐血试验[6]。溶栓前做好心电图或心电监护,在一侧肢体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生活护理,合理安排营养饮食,及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密切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结果

本文中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患者进行性好转为 18例 (72%),其中 10例 (40%)患者在溶栓过程中即出现神经功能明显好转,另各有 4例患者分别在溶栓后2h和24h后好转。以上证实了rt-pa静脉溶栓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循证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护理人员能够了解脑梗死后脑细胞将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了解溶栓治疗方案和病情观察,加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感情沟通,利于和谐护患关系。

5 讨论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职能已有了很大的转变。护士不仅是提供照顾者、健康教育者,还是合作者和协调者,护士在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应用自身的专科知识使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诊科、住院期间得到正确而有效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应用循证护理,提高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帮助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科学护理是促进脑梗死患者尽快康复的有效措施。

将循证护理应用于临床实践,强调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结果与临床专业知识、经验、患者的需求相结合,使护士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实践中得到综合应用,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与主观性,使护理活动有证可循,有据可依。通过循证护理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主动积累经验和教训的积极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护士更加注意患者的主观感受,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循证护理的实施对急诊护士、神经内科护士全面掌握专科知识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冯尢琼,成翼娟,继军,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实用护理杂志,2000,16( 6 ): 1.

2 黄明,肖强,高峡.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治疗选择.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2):120-121.

3 谢惠芳,田时雨,吴宣富,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疗效观察.新医学,2000,31(3):151-152 .

4 王文静,孙一兵,汪银洲,等.急性脑梗死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临床观察.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 (1):12-14.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心肌梗塞;患者;实施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程度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已启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1]。本院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优质护理服务和护理质量的要求,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转变理念,医院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制度与考评激励机制,科室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与护理目标,并要求落实到每1例患者护理活动中,心血管内科是该院重点科室,主要病种为心肌梗塞患者。急性心肌梗塞作为一种极为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直接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2],自从本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心肌梗塞患者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心肌梗塞患者60例,其中2010年7月~2011年6月(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30例做为对组照,男18例,女12例;2011年7月~2014年12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30例做为观察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付费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本院护理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分别在患者住院后1w与出院前1d各进行满意度调查1次,调查者为授过专门训练的护理骨干人员,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病房管理、业务水平、保障措施等7项指标,共有20个条目,总分为100分,每一项3个标准,即"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其中服务态度与病房管理各1个条目、基础护理与业务水平各2个条目、专科护理与健康教育各4个条目、保障措施6个条目,每个条目的分数分0~5分5个等级,0分为很不满意,5分为为非常满意。

1.2.2护理方法 2011年6月份以前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护理,即患者入院后送入抢救室,保持病室安静,绝对卧床休息,按医嘱给以镇静药,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配合值班医生进行相关治疗等;2011年7月份后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即患者的一切基础护理由责任护士负责,科室成立由包括科主任、护士长、责任护士以及主管医生的责任护理小组,按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实施方案具体要求进行全方位护理,包括对患者的入院指导、用药、检查和监测、饮食指导、心理帮助、日常活动、出院指导、医院支持系统的配合,此外还包括对患者的社会指导,保持患者在精神和情感上获得支持等。

1.3判定方法 根据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总体医疗费用、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患者发生并发症等指标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判定。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数据统一录入Excel数据库整理,并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所得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组间差异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均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试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花费与平均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价以及满意度也有明显提升,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护理服务是患者治疗的一部分,优质的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养环境,极大减少患者的痛苦,加快患者的康复,不良护理则可能导致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起到相反的效果[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由于患者病情急危,患者及家属在情绪上常有极度紧张、焦燥与恐慌等应激反应,如果在此时采取全方位优质护理服务,就会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与病情需要,从而有利于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3.2优质护理"便是一种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它的要求是根据各专业特点,有细化、量化的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和落实措施,体现护理人员工作中的责任制,从而保证了护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3.3优质护理重点是夯实基础护理,急性心梗塞患者在急性期要求绝对卧床,并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同时注重细节护理与健康教育,从而让患者从心里上满意护理服务。

总之,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较,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2010-02-15.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范文第3篇

我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对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动脉内超选择性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年龄34~74岁,平均(61.6±10.1)岁。所有病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其中大脑中动脉完全梗死8例,不完全梗死3例,基底动脉完全梗死1例,发病至介入溶栓时间颈内动脉为4~12小时,基底动脉为10小时。

1.2 溶栓适应证:(1)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发病6小时内(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发病在48小时内);(2)CT扫描排除颅内出血,没有与神经功能相对应的低密度灶;(3)瘫痪肢体肌力为0~Ⅲ级;(4)年龄

1.3 溶栓方法:以Seldinger穿刺法经股动脉置入5F鞘,全身肝素化,5F造影管选择性进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无与症状相关的血管病变。SFENVOY(或CAS)导引导管在超滑导丝导引下超选入颈内动脉C1段或椎动脉C3段,Rebar10或Rebar14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超选入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血栓处,以尿激酶(UK)25万U半小时微泵注入,注药后行造影,观察患侧脑动脉改变,若未通,可重复给药,反复造影,直到闭塞动脉溶解通畅。停止溶栓指征:UK总量达到120万U,溶栓时间超过2小时,患者症状体征明显缓解。

2 结果

按术后造影情况,再通6例,部分再通4例,未通2例,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70%左右,无颅内出血。治疗14天后按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基本痊愈4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2例,死亡1例。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1)护士必须掌握该病的发病原因、溶栓机制、手术方法和术后观察护理的要点。(2)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及疗效,消除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3)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或头低卧位,以4~6L/分吸氧,改善脑部供血、供氧。(4)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评估肢体运动、感觉功能,做好记录。(5)溶栓前抽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6)快速完成双侧腹股沟区备皮,留置导尿管,禁食禁饮4小时。(7)术前遵医嘱用药。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回监护室即给予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BP、P、R、SpO2,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并向麻醉师了解术中情况,将血压控制在180/100 mmHg以下。血压低于150/90 mmHg有可能影响颅内灌注压,过高可致颅内压升高,诱发脑出血,应给予降压处理。

3.2.2 穿刺肢体护理:术后穿刺肢体平伸、制动12小时,术后6小时持续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术后2小时内每15分钟观察1次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有力,肢体有无肿胀,末梢血运及双侧肢体皮肤温度是否正常并记录,术后24小时拆除弹力绷带。

3.2.3 配合医生评估疗效:术后回病房意识清醒后立即评估患者言语及肢体肌力恢复情况,此后每4小时1次,动态观察。如言语能力或肌力较前下降,提示血管可能再闭塞。

3.2.4 并发症的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是颅内出血和脑水肿。如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血压升高、心率减慢、肢体瘫痪加重,立即报告医生。一旦确诊,应立即停止抗凝治疗,在脱水降压的同时,立即给予止血药,新鲜血浆补充纤维蛋白,必要时做开颅清除血肿的手术准备。

3.2.5 出血倾向的观察: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观察局部穿刺点有无出血、大小便颜色、牙龈、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淤斑,静脉穿刺拔针后按压3~5分钟,如仍然血流不止,应汇报医生及时处理,静脉穿刺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刷牙时刷毛柔软,动作轻柔,避免有创性操作。

3.2.6 康复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医嘱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卧床期间被动按摩制动或患侧肢体,3次/天,20~30分钟/次,以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形成。2天后如无不适转为主动运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无瘫痪的,可酌情下床活动,逐步增加训练内容和训练难度。平均接受治疗时间为2~4个月[1]。

3.2.7 出院指导:出院后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避免情绪激动。饮食清淡,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继续按时口服抗凝药物,说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教会患者自我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皮肤黏膜出血,大小便颜色变红等,应及时就诊。3个月后复查,了解血管再通情况。

4 讨论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目前认为溶栓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梗死发生到开始治疗的时间,也与闭塞部位有关。多中心验证以及大量动物实验验证,急性脑梗死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为最佳溶栓时机。有报道称[2],不同部位的血管再通率有差别,MCA主干和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率低于MCA分支,颅内颈动脉闭塞再通率较低约为11%。椎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的急性梗死溶栓治疗效果较好,其血管再通率为40%~100%,存活率为25%~70%。本组有1例基底动脉急性梗塞,溶栓后仍有部分狭窄,且有后组颅神经损伤症状,可能与患者梗塞时间较长,血管狭窄,长期高血压有关。为提高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成功率,术前筛选溶栓时机,患者对溶栓治疗的认识均非常重要。所以神经外科护士应掌握手术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治疗过程,掌握护理要点,认真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781.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脑梗死;健康教育

脑梗死是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缺血所致的脑血管病,其致残率、死亡率高,易复发,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有效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病肢体的功能,明显减少死亡率及复发率。我院对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健康教育,在预防脑梗死复发,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共收治脑梗死病人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39~80岁,住院期间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出院后共随访1年。

1.2 健康教育措施 采用科室宣传墙报、专题讲座、责任护士与病人面对面交流等方法。

1.3 健康教育的内容

1.3.1 入院宣教 (1)患者入院时接诊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向他们介绍医院及病房的布局及各项制度,介绍本科科主任及护士长,主管大夫及责任护士,要态度和蔼,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消除其对陌生环境的恐惧。(2)入院评估:责任护士评估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识程度、心理状态、家庭状况、饮食及生活习惯,由此做出护理诊断,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

1.3.2 住院指导

1.3.2.1 心理指导 患者首次患上脑梗死时,易担心偏瘫而致终身残疾,产生悲观、厌世、焦虑、恐惧心理。责任护士应该主动热情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使他能够正确对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告诉病人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患肢功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有的甚至能恢复所有的功能。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2 饮食指导 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脑梗死发病率的升高。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注重饮食指导是预防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应该让患者认识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尽量做到膳食平衡,嘱病人进食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食水果、蔬菜和粗粮,其中限制脂肪的摄入最重要,应控制在总热量的30%以下,并以植物油为主。切忌烟酒,禁食刺激性强的食物,维持正常的胃肠功能。

1.3.2.3 排便指导 急性期训练病人床上排便,养成定时排大便的习惯。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预防便秘,必要时给予润肠药物或缓泻剂,避免排便过度用力,以免加重病情。

1.3.2.4 卧位指导 让患者保持舒适的卧位,尽量减少患肢受压,特别是肢体瘫痪的病人,应帮其每2h翻身1次,防止局部长期受压并保持皮肤的完整,翻身时宜采用健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的方法,尽量减少患侧卧位,预防患侧肢体受损。

1.3.2.5 患肢功能锻炼 根据病情需要,对患肢进行按摩与被动运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患肢肌肉萎缩。即使静息状态,也要使瘫痪肢体的关节处于功能位,如肩关节敬礼位,肘关节屈曲,指关节半曲等,防止关节挛缩。可采用针灸、理疗、推拿等方法促进康复。病情允许可下床锻炼,活动量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训练时由护士或陪人搀扶,避免受伤。

1.3.2.6 语言功能的锻炼 语言障碍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脑梗死所致语言障碍占存活患者的20%~40%,经过语言康复训练后恢复语言功能可达50%~60%。护士应多与病人交流,语言训练及早进行。要耐心地从一个个单字、词汇教起,像小孩牙牙学语那样,教导病人发音,有时可借助图画来表达意思,逐步训练,病人的语言功能可望好转或恢复。

1.3.2.7 出院指导 在病人出院前1天,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定期复查的方法,嘱其按时服药,注意血压及血脂的监测,出院后仍需要坚持功能锻炼,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疾病康复,预防复发。

2 结果

80例患者经过认真仔细的健康教育,出院后随访1年,发现每个患者在饮食及生活不良习惯的克服、随访意识、患肢功能及语言功能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及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掌握疾病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系统教育活动[1]有效地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可减少脑梗死的复发,恢复语言及患肢功能,能使患者获得疾病相应知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增强保健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脑梗塞查房护士长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r-tpA静脉溶栓 脑梗死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22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12月收治发病1个月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18例。脑卒中诊断根据WHO标准结合CT或MRI检查,排除非血管性疾病和出血性卒中。早期rt-PA静脉溶栓病例共31例,剔除1例发病4小时50分开始溶栓和两例基底动脉闭塞者(NIHSS评分36分),另外,剔除1例年龄85岁患者。溶栓组共27例,年龄32~81岁,平均63±148岁;男19例,女8例;合并高血压12例,糖尿病6例,房颤2例,口服避孕药1例。入院NIHSS评分,4~23分(1196±613)。对照组:按照与溶栓组年龄相差≤3岁,相关危险因素一致,入院NIHSS评分相差不超过1分选择本库中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1:1配对分析。

溶栓组病例排除标准:①各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②CT显示已经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及中线移位;③血压≥180/110mmHg;血糖222mmol/L;④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⑤既往有出血性卒中,发病前2周有消化道和泌尿系出血;⑥应用抗凝剂和卒中发作前48小时内应用肝素者;⑦卒中发作伴癫痫病;⑧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治疗方法:输注r-tpA前,监测血压,血压

观察与护理:①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变化。溶栓时每15分钟测血压1次,监测2小时。其后30分钟测1次,测6小时。其后1小时测血压1次,测16小时,血压控制在180/105mmHg以内避免血压过低,维持在140~160/75~90mmHg,测脉搏和呼吸q 1小时,测12小时,其后2小时测1次,测12小时。②神经功能评分q 1小时,测6小时。其后q 3小时,测72小时。内容包括意识水平、理解力、语言功能、视野是否缺损。③r-tpA输注后严格卧床24小时。④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最危险的并发症[1]。主要原因有:缺血后血管壁损伤、继发纤溶、凝血障碍及血脱离群众屏障通透性增加,伴有再灌注后出血[2],因此,护士应严密观察皮肤、黏膜、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注意意识、瞳孔以及肢体活动的变化,当发生以下情况:头痛、呕吐、视水肿、脉搏强大、呼吸慌而深、血压升高、言语不清、肢体活动障碍等,提示并发脑出血可能,立即报告医生停止输注溶栓药物,急诊CT检查,及时处理并发症,本组溶栓患者中有3例并发脑出血、1例尿道出血、明显黏膜出血2例、皮下出血1例,经处理后临床症状治愈。⑤用药后45分钟观察舌与唇,判断有无血源性水肿,如果发现血管源性水肿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停药,遵医嘱给予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⑥严密观察溶栓后有无血管再闭塞现象及同时出现新发的梗死灶。本组中有1例溶栓后,36小时内再复发,表现为一侧溶栓后肌力恢复,对侧瘫痪,会诊CT排除出血,核磁显示对侧新发梗死灶。⑦r-tpA输注后尽量避免和减少有创性的治疗和检查,如插胃管、尿管等。⑧24小时内不使用阿司匹林和静脉肝素。24小时后复查CT没有出血,可以使用肝素或阿司匹林。

结 果

溶栓过程中建立监护系统,严格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言语、面舌瘫、肌体肌力等情况,于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24小时、21天进行测评,本组患者在24小时内评分值迅速上升,平均住院天数13天。

溶栓组在3个月、6个月BI评分,MRS评分均优于与非溶栓组,且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4。

讨 论

2004年美国卒中协会的声明中,特别推荐3小时内静脉内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3],然而溶栓治疗可使脑梗死临床过程复杂化、非典型化,因此,在护理上掌握其规律性,提高对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及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被称为当今人类的“三大杀手”之一[4],有人认为r-tpA溶栓治疗不应称为抢救生命,而应称为带有风险的主动救助,因为它伴随着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每1000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严重残障及死亡病例可减少110例。通过本组分析,行早期r-tpA静脉溶栓,可以加快神经功能康复速度 ,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总体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薜群.溶栓治疗脑卒中治疗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4(4):210.

2 高忠恩,郝玉璞,等.脑梗死溶栓治疗伴发颅内出血的危险.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35(4):210.

相关期刊更多

工业控制计算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健康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杭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