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行政管理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行政管理论文

一、当前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最迅速的群体,在价值选择上趋向功利性:由注重理想转向注重现实,由注重整体利益转向注重个人利益,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眼前利益,由注重奉献转向个人享受。这势必影响到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发展合力,不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学生处于社会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形成将影响其一生,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1.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特殊时期——“自我同一性”的进一步构建过程中,其思想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正在有意识地在对被动接受的外来思想中构建完善的“自我”,此时外来思想观念易被抵制。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将外界影响通过情感的渲染,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正符合了人的心理习惯和思维特点,使大学生处于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有利于教育过程与内化过程顺序展开。同时,大学生对外来思想观念被感知程度低,所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被大学生抵制的阻力。

2.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

信息时代打破了国家壁垒。西方的社会思潮通过立体化、平民化的传播模式,无孔不入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增强渲染和渗透的力度,借助互联网快速的传播方式,抢占舆论阵地。其中的崇洋媚外思潮正在扰乱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利益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革,人们思想的多变性和自主性日益凸显,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主发展、创业就业意识,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利影响。比如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心理素质低下等问题。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已经无济于事。选择恰如其分的潜移默化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3.是贯彻以人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需要

思想或心理教育活动指向的是一个“人的世界”,而不是物的世界,其主体、对象、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其核心理念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重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充分凸显他们主体性地位,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创造的能力,进而形成或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念。柏拉图说,“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在潜移默化思想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双向互动的,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所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其教育过程,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提高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在的求知欲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高校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教育全过程。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风貌的展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大学校园是各种思潮的集散地,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的地带,也最能引起大学生心灵的激荡。因此,高校校园文化要弘扬主旋律,把它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开展歌颂祖国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大学生心理教育活动、辩论等活动。通过丰富活动载体,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2.重视社会实践的体验作用

体验式社会教育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并转化成自身的行为准则。各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大学生的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和拼搏向上、讲究诚信等高尚品德。

3.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隐性思想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通过师生交流,不仅能了解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还有助于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要确立师生平等互动关系。老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是独立的主体,建设能为双方认同的平等互利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使二者在双向互动中共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提倡师生间的对话交流。通过对话交流,老师可以了解学生近期的生活状态,心理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拨开云雾,解开心理的谜团,释放心理的压力。

作者:黄小刚单位:沈阳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