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管理模式两大误区

管理模式两大误区

当前,我国企业在选择管理模式上普遍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强调“严格”管理,走“泰勒制”模式;二是高谈“现代”管理,走“知识管理”模式。有一则新闻刚表扬了一个“优秀”企业,具体内容如下:一个资金多规模不大的企业,却在同行业中是效益最好的,该企业之所以成功,关键是严格的管理,比如,对机械设备的检查要由干部和职工分四次(每天、每三天、每周、每月)定时、定点进行严格检查,一旦失误则重罚,所以,他们的大型设备三年无大修(其他同类企业一般每年都有大修),这样节约了几千万元;另外,又在厂门口挂一面大的电子钟,精确到秒,上班时,只要迟到一秒则重罚,等等。诸如此类的“优秀”企业还不少,加上媒体大力推广,可能还会不断“涌现”。诚然,在这样的“严格”管理下,谁敢犯错误?谁敢不守纪律?但谁敢冒险?谁又能创新呢?!在这样的“严格”管理下,人不再是个性化的人,而是机器的一部分或一种,其职能便是在既定的程序内运转。这就是“泰勒制”的本质:“组织者想,被组织者干。”然而,这种“科学管理模式”在70年代世界经济大变革之后,已经退出了发达国家的经济舞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之不同于机器的就是创新,就是能解决无数具有不确定性问题:机器之不同于人,不在于能严格按既定程序运转。那么,人在创新时,能不犯错误吗?机器在运转时,能创新吗?该新闻中的“优秀“企业,虽然没有大的机械故障,但它还具有发展的活力吗?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不少人一听别人宣传“知识经济”,一看微软搞“知识管理”,就觉得如鱼得水。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管理与其他任何管理模式都一样,都有需要一个成立的条件,第一,知识管理以知识经济为外在条件。只有当“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有一定的发展时,才促成企业管理形态的变迁,即出现知识管理,而我国目前还谈不上知识经济,也就很难进行知识管理。第二,知识管理以人的素质提高为内在条件。人是知识的载体,经过人的思维加工后的信息才能称为知识;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不仅缺乏真正的经理人才,而且缺乏适应市场竞争的技术人员,知识管理要求的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生产为主,所以只能一方面加强学习,另一方面引进更多人才,尽快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可见,我们还不能盲目地搞知识管理。有学者说:人的思维有两种模式,一是看过去:一是看将来,但我认为,无论是看过去还是看将来,首先要看清楚现在。所以说,提倡泰勒制和推广知识管理,都有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对现在的情况缺乏认识,那么,当前我国应有的管理模式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实力的企业,在充分发挥员工创造力的基础上,进行配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