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障碍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障碍研究

摘要:社会变革引发思想观念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上存在着认同的片面性以及校园文化未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等现实困境和障碍,因而,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主阵地的认同引领作用、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等途径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障碍;提升对策

大学生是民族未来国家希望,大学生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阶段,在大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是很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认同是践行的前提,认同障碍妨碍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本文拟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障碍与化解对策作一探讨。

一、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认同障碍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片面性。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当前思政教育主要通过宣讲式、填鸭式、灌输式等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不相适应,难以满足求新求异的大学生的需要,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作为认知主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自己的见识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与大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内容由于熟悉而易于被认同,而与大学生交集较少的内容则易于被忽视,因此,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片面性。此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内涵的认知也因人而异,呈现差异性特征。

2.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未得到有效落实。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校园文化是除课堂教学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最重要因素,因而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必争之地。如果校园文化不被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不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那么它势必会被其他的消极甚至反动思想占据,这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当前阶段,各大院校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不够,没有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以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即便校园文化建设做得较好的院校,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

二、化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障碍的对策

1.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人的思想观念可以塑造、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同以及践行都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党和国家颁布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指南要求,要积极发挥校园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舆论引导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因素。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指出,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教育远超其他个体属性,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价值和行为。在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校园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至关重要,营造良好校园舆论的目标之一是对新媒体(比如微信、微博等)形成掌控力,减少舆论中的不正当行为,以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认识。比如,高校要积极通过掌控校园通讯社,通过校园报道传递“好声音”,对青年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引领。社会舆论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面的认同。良好的社会舆论能对人心形成凝聚力,对舆情进行积极引导,可以促进矛盾快速有效解决。社会舆论塑造主要是“通过特有的渠道和方式,向社会成员广泛传递信息并引起公众对信息反馈而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1](P404)。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用权威的声音向大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以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及认同。在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可以督促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而个体素质的提升又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发挥主阵地的认同引领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学体系,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推动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进课堂、进头脑。首先,积极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教材。专家学者要深入研读十八大报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及五四讲话等文件,积极编写能够引起共鸣的、效果良好的、便于推进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教材和教程,在小范围内检验其效果后在全校推广并积极和兄弟院校交流。尽最大可能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大学生真正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从而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课堂教学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积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他们既要在教学过程中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又要以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感染引领学生。在介绍国内外形势时适当对比各种社会思潮,加强对热点问题和冰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对争议问题求同存异,在互相包容中达成共识。最后,创新思政课的考核方式,由填鸭式教学改为启发式教学。改变过去那种以课本死板内容为考核标准的考核方式,尝试以课堂讨论、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等新颖方式进行考核。积极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使大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在课外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首先,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调研活动,在融入社会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调研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直接方式,社会调研活动实现了大学生受教育场所由学校向社会的转变,有利于大学生真切体验社会,从社会大学中获取新知识。同时,社会生活又敦促大学生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社会化转变。如,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要参与社会调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主要围绕农村问题进行,重点围绕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进行相关调研,围绕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进行调研,围绕现代农业推进情况进行调研等。其次,大学生要积极参与专业实习活动,在社会劳动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参加专业实习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实习,大学生可以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通过实践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大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学到的书本知识是否正确,相关判断是否过时,这样反复检验,人们的认识才会无限接近真理。最后,大学生要积极参加“三下乡”活动,在服务社会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认知、认可、认同基础上,“三下乡”活动就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三下乡”活动以解决“三农”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长知识、增才干、促成才为价值旨归。当前阶段,“三下乡”活动主要围绕送文化文艺下乡、送科技下乡、送卫生知识下乡进行。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4.提升大学生素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在与优秀青年的谈话时指出,大学生的学问基础就像是弓箭,才华与才能好比箭头,才华与才能只有以厚实的学问做底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大学生要想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打好学问根基,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对理论认识的认同层次。首先,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素质建构的关键因素。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基本目标之一,坚定的信念是人生前进的强大动力,在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塑造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我,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培育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才能够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旗帜引领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中完善基本形成的价值观念,在工作中培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与认同。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吾日三省乎吾身”,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办事能力。最后,大学生要把抵制西方不良思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时代变迁和思潮激荡背景下,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潮流不能人云亦云,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大学生需要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本质形成全面认识,尤其是思想上不能对西方思潮缴械投降,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形成对信仰危机、社会矛盾以及外来压力的一种高度警惕,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周尤正 焦晓云 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