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客家音乐艺术特点

客家音乐艺术特点

【摘要】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客家音乐是流传于客家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更是中国民族音乐阆苑的一朵奇葩。梳理客家音乐的艺术特点,促进客家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客家音乐;艺术形式;传承保护

客家是我国汉族中的一大民系,客家音乐也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构成部分。客家音乐不仅受到客家人的喜爱,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这些珍贵的客家音乐艺术形式,如山歌、客家小调、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等内容,更是对客家民众生活、思想情感的丰富展现。

一、客家音乐及其主要艺术形式

客家音乐是流传于客家地区为客家民众所喜爱的民间音乐形式。客家音乐源自古代中原音乐,又与本土音乐如畲族、瑶族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音乐艺术,以闽、粤、赣交界地区为重要客家音乐集聚地。客家音乐内容广泛,产生于民间生活,又反映民众情感与思想。主要包括客家器乐曲中汉乐和闽西十番、客家山歌、山歌号子、客家小调、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以及宗教音乐。客家汉乐是最具代表性的器乐合奏乐种,也称为中州古曲。如广东汉乐中有丝弦乐、中军班音乐、锣鼓乐等。如《巴山调》、《安阳调》等,这些曲目与中原音乐具有较大联系。另外,在曲名上,客家汉乐与中原乐曲具有相似的名称。如《小开门》、《大开门》等。客家山歌客家人“歌随人走”的重要特征,因战乱、水旱等灾害而使一些中原汉民向南迁徙,并与闽、粤、赣等畲族、瑶族音乐相融合,形成客家山歌。如冯梦龙所著《山歌》中有“郎有心来姐有心,唔怕人多屋又深,人多那有十只眼,屋深那有千重门”与梅州客家山歌“哥有心来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自有撑渡人”,具有较多相似之处,说明客家山歌与其他民族山歌的融合与发展。

二、客家音乐的区别与内在联系

客家音乐在豫、赣、闽、粤、台等地区的流传、变异、改造、发展中,既展现了客家人独有的音乐艺术形式,又为传承和弘扬独特的客家文化提供了契机。客家音乐简言之是移民的产物,也是汉族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融合的过程。如闽西十番,流传于福建西部,有坐奏、行奏等表演形式,曲调以汉乐、小调、潮剧等音乐为特色,具有较强的抒情特点。据说是由汉口、宁波、扬州一带传入。同样,在不同地域的客家音乐中,其内容与形式也存在差异。以客家说唱音乐为例,主要有竹板歌、南词北调、古文说唱等形式。竹板歌流行于闽、粤、赣等省区,而南词北调据说由讲述艺人传至赣,再由赣流入闽西。古文说唱又称为“鼓文”,由盲艺人演说历史故事为主要形式,融合了地方民间小调等成分,流行于赣南、闽西等地区。说唱音乐五句板,歌唱时用四块竹板敲打,艺人演唱,旧时以乞食为主,赣南竹板歌以四句体为多,而闽西、粤东多为五句体。在戏曲音乐形式上,客家音乐有汉剧、山歌剧、采茶戏、木偶戏等。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但因来自外省的湖北、安徽,也称为为“外江戏”。广东汉剧兴盛于潮州,后沿韩江传至闽西、潮汕等地,而梅州的大埔,成为“汉剧之乡”。采茶戏与茶文化有关,最初以茶事为主,后演变为剧种,主要流行于长江中游两岸及岭南地区。赣南客家人将“采茶歌”成为“茶腔”,并由赣南传至闽西、再传入赣东、赣中、赣北,及至漳州、再到台湾。从客家音乐艺术特色来看,客家音乐与客家民众精神、生活紧密联系的,其音乐形式、表演方式,又与汉族音乐、其他民族音乐存在关联性,更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部分。

三、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音乐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价值,从中来认识和了解客家音乐,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展现客家音乐的艺术魅力。因此,加强对客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从文化的传承性上来探寻、挖掘、开发、保护,需要从客家音乐形式、艺术特色上,来传承其独特的内涵。同时,客家音乐也是维系客家人民与海外乡贤友谊的重要纽带,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音乐。从“山歌外交”来以歌会友,将祖国文化艺术传播至世界各地,增进客家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因此,在传承机制上,要突出三点。一是政府要从政策指导上,保护和传承客家音乐。加强对客家音乐文化的抢救、收集、整理工作,特别是原汁原味地山歌作品及唱腔种类,要从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现代传承。二是加强客家音乐专业教育机构建设,确立客家音乐学科,从客家音乐研究机构、高校专业教育、社会培训等方面,来开展各类客家音乐课题研究,保护和挖掘客家音乐文化资源。三是实现客家音乐与市场的衔接。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将客家音乐文化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实现更多价值。如成立客家山歌艺术团,开展客家音乐教育、培训、文化、居住、旅游等生态旅游产业园建设,打造地域客家音乐特色,拓展客家音乐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传播效应。

参考文献:

[1]李英.广东汉乐重要音乐文献综述[J].嘉应学院学报,2014,32(01):16-20.

作者:邱静 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