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体育文化冬泳探讨

体育文化冬泳探讨

(一)*冬泳的功能

1.强身健体

冬泳良好的健身效应是通过科学的冬泳才能取得的,适当地参加冬泳,可以增强御寒能力和应激能力,增加肺活量、加速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提高抗病能力。

近些年来,医学界有的人把冬泳作为一种医疗慢性病的手段,诸如镇静、镇痛、镇咳、利尿、制汗作用等,并用于治疗肺气肿、冠心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症,有着显著疗效。另外,一些研究人体形态的专家们指出,游泳还可以帮助人纠正某些不良的体型,如驼背、脊椎侧弯曲等,从而塑造健美的体形。

2.顽强意志

冬泳是件较为艰苦的运动,是许多人不能够做到的。一是冬天气候寒冷,人们畏惧寒冷而不愿出门,每天坚持去冬泳,确实是件艰苦的事情;二是冬泳是在露天的条件下,穿着棉衣尚且很冷,何况脱得赤身露体,人们担心被冻坏了身体,冻出了病;三是冬泳的水温只比0~C高一些,0"C是大部分动植物生命的极限,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极限度。平时人们的正常体温是36.5"C,如此大的温差,使冬泳的每一次下水都是意志和毅力的考验。所以,正是在这较为艰苦的环境中,意志和毅力得到了一次次的磨练,人们的精神才变得丰富而坚强起来。

3.民族团结

南宁是壮乡的首府,也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冬泳在改善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年一度的纪念主席*冬泳大型体育活动,是南宁乃至全区各族人民团结的盛会。壮族和各兄弟民族欢聚一堂,热情参与*冬泳活动,既振奋了民族精神,也将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1965年2月7日的*冬泳活动,就包括有壮、汉、苗、瑶、侗、仫佬、毛难、回、水等9个民族参加。

1974年6月,董必武同志为冬泳亭题写的铭文中,原文中有一句是“壮人在下水处筑亭,名日冬泳,以纪之”;在1998年的《南宁市志》中,把这句话改成了“邕人在下水处筑亭”;原南宁市长甘祥梦在《南宁风光诗词》中,把董必武的一首冬泳诗注释为“桂人修亭以记之”;现今(2008)的南宁电视台的《有话日日倾》节目中,在介绍冬泳亭时,也把这句话改为“桂人在下水处筑亭”。从“壮人”、“邕人”再到“桂人”的称谓变化,说明了壮民族与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日益得到了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和睦共处,亲如一家,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4.缅怀伟人

南宁市每年元旦举办的大型群众性*冬泳活动,都是以纪念主席冬泳*为主题。经过5O年来的发展,南宁市先后建立了“冬泳亭”(董必武同志为冬泳亭题词赋诗)和“冬泳纪念馆”,充分表达了对的无限感激和怀念之情。

参加冬泳的人们,都为能在冬泳过的地方进行锻炼而感到无比自豪。曾经陪同过*冬泳的游泳运动员梁亚华说:他老人家健壮的体格,充沛的精力,宏伟的气魄,在江中“胜似闲庭信步”,至今记忆犹新。“下定决心就不冷,不下定决心就是二十几度也冷”当年这旬非常经典的话,一直激励着*儿女不怕寒冷、坚持冬泳。

5.教育

人类早期的教育,在没有文字和书本的情况下,教育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口授和身体活动的模仿来实现。人们基于生产、生活和战争需要,要把生存技能传授给下一步,只能通过身体活动能力方面的教育,实际亦即是体育。因此,原始社会传授生存与劳动技能的体育是原始教育的主体,*冬泳亦即如此,是*先民传授江上生存与劳动技能的教育手段,承担起教育的功能。

当代,民族传统体育也是教育的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冬泳传授生存与劳动技能的教育功能已经渐渐消失,锻炼身体、顽强意志等等新的教育功能已经产生。冬泳纪念亭下,在主席曾经到过的同一地点、同一条江、同一水温下进行冬泳锻炼,更能学习一代伟人“中流击水,挥斥方道”的品行风范,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冬泳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南宁各族人民所喜爱。经过5O多年的发展,南宁各族人民开展了无数次的冬泳活动,营造了悠久而浓厚的冬泳氛围,并将“冬泳”一词推向全国各地。“*冬泳”已成为南宁市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品牌,吸引了全市各界冬泳爱好者参加,还有区内外城市以及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游泳组织组团参加,成为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人文的盛典。

(二)*冬泳的体育文化特征

1.民族性和时代性

自古以来,壮民族就是一个擅长游泳的民族。据《淮南子》载:“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汉书》也记述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百越普遍崇信蛟龙的水神文化观念,他们多生活于江河湖泽之畔,一年四季与水打交道,善于游泳,以“渔”为主业,剪发纹身,“将避水神”。百越民族亦有崇拜蛙的农耕文化观念,蛙不仅可以带来雨水,其本身还是擅长游泳的动物。花山崖壁画上,有操舟竞渡的画像,人的造型也普遍呈蛙形;壮族地区出土的骆越铜鼓,几乎都有竞渡刻纹;宋朝时侬智高的军队就有水陆两师,其水军为壮族历史上最大的战船队。由此可见,古壮人常常与水打交道,并且擅长舟楫、水战和游泳。

如果说远古壮民族的游泳是基于生产、生活和战争需要的话,那么,随着历史的变迁,壮民族的游泳也与现代游泳文化(如:强身健体)相联系和统一,反映出共同的时代特征。同志冬泳*之后,把*冬泳的历史推开了崭新的一页,以纪念同志冬泳*成为每次活动的主题,并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相应的时代特色。如:时期,*冬泳加载了浓厚的政治意识;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全民健身”:2008奥运年,*冬泳又打出了“迎奥运、来冬泳”的旗号。

2.大众性

从1958年1月7日主席冬泳*起,在全国掀起了冬泳活动的高潮。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冬泳的组织,冬泳爱好者不断增加,至今全国已有几十万的冬泳爱好者。1984年1O月,南宁市的冬泳爱好者自发组织成立了南宁市冬泳协会。协会由最初时的2O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人,而且喜欢冬泳的南宁人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冬泳是项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参加活动的游泳健儿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196年2月7日举行的群众性横渡*活动,有厂矿职工、郊区农民、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街道居民等102个单位共79人(男753,女41),其中15岁以下初中、小学生40多人群众4万多人观看;1974年1月7日举行的*冬泳活动,有2.64万人参加,其中:解放军1500人,干部2200人,民兵2000人,职工8000人,农村及粮食系统500人,农民1000人,学生1.04万人,街道居民800人;2008年1月日的*冬泳活动人数为3259人,参加冬泳年龄最大的是8岁的赵全老人,最小的是1岁1O个月的雷麒澄小朋友。

经过多年的发展,*冬泳已成为南方“冬泳”的发祥地,吸引了全市、全区各地的冬泳爱好者参加。参赛队伍来自四面八方,不仅有来自南宁、桂林、百色、梧州等区内的冬泳爱好者参加,就连广州、佛山、香港、澳门等地人士和众多外国友人也慕名来*一显身手。

3.季节性

在*,一年四季都有下水锻炼的游泳爱好者;冬泳爱好者也是常年在*游泳锻炼,不分四季,毫不间断。据196年南宁市游泳场(*)的统计,每天有上千人下水锻炼,最冷的时候,也有好几百人游泳。

从运动生理规律来说,所有的体育运动都一样,坚持锻炼才是健身强体的法宝,突然的剧烈的体能消耗是达不到健身效果的。冬泳产生的健身效应亦是如此,偶然的酷寒刺激不仅无法建身,还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所以坚持冬泳才能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此外,参加冬泳是从夏、秋开始,逐步过渡到寒冷的冬季,以备心理的承受和身体的适应有一个转换过程。事实上,*冬泳的人们也正是遵循这样的科学规律来锻炼身体。

4.地域性

南宁市地形是以*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形态,这个盆地向东开口,南、北、西三面均为山地围绕,北为高峰岭低山,南有七坡高丘陵,西有凤凰山(西大明山东部山地),形成了西起凤凰山,东至青秀山的长形河谷盆地。盆地中央成为各河流集中地点,右江从西北来,左江从西南来,良凤江从南来,心圩江从北来,组成向心水系,滔滔*水从城中穿越而过。*浅水期的江面宽三、四百米,涨水期的江面宽五、六百米,江中没有险滩,是一个很好的天然游泳场所。南宁属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和,年均气温在21.7"C左右,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12.8~C,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一年四季都可以游泳。居住在*边的南宁各族人民,江水锻炼出他们一身水上功夫,也陶冶出他们不怕寒冷的无畏。

【参考文献】

[1]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室.壮族历史人物传[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4-5.

[2]芦平生,杨兰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202.

[3]童昭岗,孙麒麟,周波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61,64-65

论文关键词:*冬泳体育文化特征功能

论文摘要:主席在1958年的两次*冬泳活动,将*冬泳这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文章探究*冬游的各类文化特征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