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东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动可行性

东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动可行性

【摘要】无论是振兴东北,还是西部大开发,知识资源无疑已成为最稀缺的战略资源。人才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载体,只有以人为本,紧紧抓住人才这一关键环节,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两地区的经济腾飞。而振兴东北和西部大开发是现代化建设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因此本文试图从劳动力在两地区产业间的流动方向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两地区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共同前进。

【关键词】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劳动力流动

一、两地区间合作的可能性

为加快东北乃至全国的发展,中央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并将之和西部大开发并列为现代化建设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而为了能使两个轮子同时快速运转起来,就要将其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便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共同前进。而劳动力是推动轮子运转的主力军,因此是否能让劳动力在两地区间相互流动呢?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两个地区需要的劳动力层次不一样,这是由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东北地区具有全国大多数地区发展经济难以企及的条件,如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力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城镇化程度高等。因此,振兴东北与西部大开发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西部大开发是解决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振兴东北则是解决工业衰退地区的再发展问题。二者在地区分工上属于距离较远的垂直分工,因此两个区域间经济协作的意向大于地区竞争的可能。如果说现阶段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脱贫,那么振兴东北的目标就应当是如何致富。而两地区产业间发展的差异,便为劳动力在各产业间进行流动提供了可能。

二、两地区间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状况的比较分析

东北作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其大量的国有企业所在的行业,生产的产品和采用的技术结构,都是资本密集,甚至是高度资本密集的,不符合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短缺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这些企业在建国初期为了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靠行政力量压低利率、汇率以及各种投入品的价格,并以计划动员和配置的方式,集中方方面面的资源建立起来的。在这一系列扶持和保护措施之下,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较国内其他地区快。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虽经过多年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其结构性矛盾仍然未从根本上消除。重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型产业已进入衰退期,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任务艰巨;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国有经济发展不足;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西部地区的主要优势是土地、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其基础、资金、条件等方面与东、中部相比虽然也存在不少差距,但差距最大的是人口的整体素质。西部占国土面积的56%,包括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教育上的差距在扩大。但从高校数量上看,截止到2003年2月止,全国有普通高校1410所,西部地区仅有339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4.04%。

三、两地间的劳动力流动分析

面对西部较低的劳动力素质和东北急需发展的第三产业,温州的发展道路值得借鉴。即“西人东输”———向东北输出西部的劳动力。

(一)理论依据

一方面,从劳动力的流向上看,不论是迁移还是暂时居住,现阶段中国劳动力流动的趋势都表现得十分明显:经济和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的劳动力向经济和自然条件好的地区流动。而利益驱动是导致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东北本身的自然资源禀赋较好,改革前打下的基础也好,这就为西部的劳动力向东北地区输出提供了利益驱动因素。

另一方面,劳动者本人既是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他生产物品与劳务,就要消耗半成品、原料、燃料、电力等物品,因而为他的上游产业提供了需求,促进它增加就业;与此同时,劳动者为了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与他的家庭成员生活需要就必须消耗大量生活消费资料与劳务,这样他们又为下游产业提出了消费需求,促进它们增加就业。因此,就业以“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悄悄地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创造一个与其他价值几乎相等的就业岗位。从这个理论出发,西部的劳动力向东北输出不仅不会增加东北地区的就业压力,还会为当地创造出许多派生的就业机会。因此,何乐而不为呢?

(二)实际分析

事实上,城市中其实有许多就业岗位,只是由于这些岗位又脏、又苦、又重、工资又低、又不体面、危险等原因而空缺。因此,放开城门,让西北人进入东北,他们凭着他们的吃苦耐劳,会使城市中的“死资源”、“废物”、“死角”都活起来。对西部人来说,吃苦耐劳是他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磨炼出的良好品德,也无面子顾虑,“只要有钱赚就干”。他们进来越多,“原始就业”越多,就会为城市提供更多的“派生”就业岗位,从而使停滞的经济逐渐活起来,就业创造就业,就业促进就业,这就是就业会自行创造就业的奥秘所在。所以,西部的劳动力向东北地区流动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