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数字电影教学

数字电影教学

[论文关键词]数字;电影;合成

[论文摘要]影像是指一组连续镜头中的画面影像,这里的影像专指数字技术处理后合成的连续画面。实践证明,作为电影数字视觉影像的手段,画面的合成效果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数字电影(DigitalFilm)严格说是指电影的前期拍摄、后期制作以及成品的放映全部采用数字技术,而并非经过胶片拍摄制作完成。但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数字电影”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数字电影,它将电影中的数字技术模糊、笼统地归纳为“数字电影”范畴。

目前电影中的数字技术,多数体现在电影后期的特技合成方面,它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字化后的音、视频信号的方法,来实现视觉和听觉上的特殊效果,从而带领着人们进入到了“真实”的感官世界之中。例如修复图像、制作特殊的造型、特殊的环境气氛、场景合成、动画、人物的替换、虚拟环境等。数字技术最早被应用在电影业中主要是在电影制作后期用来进行特技的制作和合成的。本文针对当代影坛数字镜像风格的发展,只对数字合成影像造型部分进行探讨研究。

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功能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用电脑创作并生成影片中所需要的影像对象,主要是指2D、3D电脑动画(animator)技术,例如,《哈利·波特》中的“家养小精灵”形像、《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形像、《异形》中的“异形”等;二是用电脑对摄影机实拍的图像进行处理,从而产生影片中所需要的视觉效果。主要是指影像合成(Composite)技术。例如,影片《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与已故的肯尼迪总统握手交谈的镜头。又如《潘恩的神宫》里出现的废弃的迷宫,在影片中,这一幕合成影像显得无比动人,令人神往。

在我们惊叹数字电影魅力的同时,我们也给予它的特殊表现手段以高度关注。电影数字合成技术是为电影画面特技视觉效果更臻完美而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它是建立在高画面品质(高分辨率和高色彩位深)、高运算速度基础上的数字复合影像。近几年来,这类影片与奥斯卡结下了不解之缘,例如《泰坦尼克号》、《美梦成真》、《指环王》、《最终幻想》、《角斗士》、《黑客帝国》、《异形》等。

数字视觉影像的合成是当代影视剧特殊效果制作中占最大比例的部分,这对形像的自然表现非常重要。过去用传统的光学方式进行影像合成,合成的影像越多,画面质量越差。而如今因数字技术的应用,影像合成质量和特殊效果等都使电影的表现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影像是指一组连续镜头中的画面影像,这里的影像专指数字技术处理后合成的连续画面。实践证明,作为电影数字视觉影像的手段,画面的合成效果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它已不再是被动地拼贴,而升华为有意识地视觉影像的创造。奥斯卡还专门设有最佳视觉特效奖。(1939年增设视觉特效奖,1962年以前视觉特效和音效剪辑没有分家,1963年后开始细分为视觉特效类和音效剪辑类。)

另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为电影中的“数字合成影像”从单纯的特技合成走向感官视觉高度提供了美学基础和研究平台。自从1896年法国人麦利耶斯由于机器卡片而重复拍摄,偶然得到了停拍、倒片的技巧之后,视觉影像感开始在银幕上出现,于是对电影中视觉影像现象的研究也就结合世界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化开始进行,其中大多都是从制作技术的角度进行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对“数字合成影像”主题进行圾具个人风格化的叙述后,电影中的“数字合成影像”也从电影题材的一部分发展到专门以“数字合成影像”为主要题材进行的大规模创作,与此相对应,对电影中“数字合成影像”的研究也从一种总体文化形态和类型片的附属例证,开始进入到把电影中的“数字合成影像”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现象进行全方位研究的态势。

在“数字合成影像”的领域中,好莱坞生产的影片占了极大比重。可以说,世界“数字合成影像”电影的发展在绝大程度上是好莱坞“数字合成影像”的发展。目前,这类电影发展趋于两级化,大成本、高投入、着重以电脑特技合成制造艺术视觉效果的影片占据了主导地位(例如:《未来水世界》1亿7500万美元,《惊险任务》1亿7000万美元,《珍珠港》1亿4500万美元,《世界末日》1亿4000万美元,《蜘蛛侠》1亿3900万美元,《酷斯拉》1亿2500万美元,《碟中谍2》1亿2500万美元等),而另一些影片制作方,则看中了电脑特技合成所创造的低成本经济效益。但随着全世界“数字合成影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在好莱坞之外的地方,例如新西兰的Weta制作的“指环王三部曲”,其CGI魅力不仅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当我们回顾过去十几年的电影时,不难发现90年代晚期的电影中的数字化成分和传统效果的拍摄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例如1991年的《终结者2》,该片大约有150个特技拍摄,其中包括44个数字效果镜头,而1995年的《蝙蝠侠》大约有250个,1997年的《泰坦尼克》有将近550个,1998年的《世界末日》大约有240个,1998年的《哥斯拉》大约有400个,1999年的《星战前传之魅影危机》用了2000个计算机生成的数字合成视觉化镜头。导演彼得·杰克逊的《魔戒三部曲》的第一部就有560个特效镜头,包括10万个人物合成在一起的镜头和由计算机生成的斯麦哥。2005年导演罗恩·霍华德,在《达·芬奇密码》影片中运用了包括500多个传统效果镜头和200多个数字中间片制作的镜头。在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电影的制作中,MovingPictureCompany利用AutodeskMaya完成了20个镜头,包括电脑生成的军队。

目前,国内的电影界,随着世界电影高科技浪潮的猛烈冲击,这个问题也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但多数是关于某个电影大师数字镜头拍摄合成的技术专题探讨,在将电影中“数字合成影像”方面的艺术创作,作为一个整体性进行考察研究方面还做得不甚具体,大多是散见于一些电影专业杂志的文章,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专著。港台的这类研究也大抵如此,且更趋于写意化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