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现当代文学类课程整合与模式构建

现当代文学类课程整合与模式构建

摘要:文学类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中占据为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突出文学类课程的文学性特点,建立以《文学概论》核心的文学课程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要实现现代文学类课程的整合与模式构建,应当转变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传统的授课理念,将文学类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文学类课程的整体性把握。

关键词:文学类课程;课程整合;课程模式构建

现当代文学类课程是文学专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能够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对现当代文学类课程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深入了解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类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对文学类课程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文学类课程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类课程的设置现状

首先,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中文专业类课程都是从学科课程体系出发来追求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式教学目标的,这种教学目标与高职高专院校中文专业类课程的具体情况不相符合,导致文学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自身的特点,难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其次,封闭保守的学科理念不利于文学类课程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导致文学类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各行其是,不利于进一步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最后,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学类课程,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需求调查,导致其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正因如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当以文学类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现当代文学类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大批量的优秀人才。

2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类课程的整合与构建

构建与整合文学类课程,应当以高职高专院校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为原则,突出文学性的特点,将现当代文学类课程之间的相似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科学的构建文学课程系统模式。笔者认为,现当代文学类专业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文学类课程所造成的中文专业课程相互隔绝、自成一体的现状,从全局出发将文学类课程看作一个整体,在文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创新文学类课程的整合与构建思路,为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文学素养奠定理论基础。

2.1突出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所谓高职高专院校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主要强调的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目的,它是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独有的特点,是区别其他教育的重要标志。高职高专院校文学类课程的整合,必须着重突出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性特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文学素养为文学类课程整合的前提和依据,从而充分发挥文学类课程整合的意义,提高文学类课程整合的价值。其次,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在整合文学类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打破课程之间原有的界限,使现当代文学类课程能够独立地形成一个学科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学类课程的重新定位。最后,应当以教师教育为主要途径,科学构建课程模式。作为一种职业,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与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突出教学方式特点的同时,实现研究性教学。

2.2突出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文学性特点

突出文学性特点主要是指在整合文学类课程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文学类课程的文学性特点的凸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3个方面:首先,综合构建文学知识体系。由于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文学类专业的文学类课程都是以学科课程的形式自成一体的,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学类课程之间存在相互抵触和冲突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文学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往往不具备统一性,导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愈加严重。因此,在构建文学类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着重关注文学类知识体系的构建,为整合文学类课程奠定基础。[4]其次,构建文学能力的训练机制。现当代文学类课程的整合和体系构建不仅仅是为了帮助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积累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能力,这既是文学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要求。最后,应当全面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由于文学类课程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导致大多数教师在教授该类课程的过程中,往往各行其是,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文学理解的片面性,难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在整合文学类课程过程中,应当着重突出文学类课程的文学性特点,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文学素养奠定基础。

2.3建立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类课程之间的联系

围绕《文学概论》这一课程,建立高职高专院校文学类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文学类课程的整合与模式构建,必须清楚地了解各门课程在文学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使每一门课程之间都能够做到环环相扣,在充分发挥课程独有特点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全方面的了解文学类课程的整体面貌。在确定文学类各门课程地位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两点:一是,应充分了解课程本身的性质以及特点。二是,要了解课程内容与教师从教之间存在的关系。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全方面把握文学类课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另一方面还能够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界限,使不同课程之间能够做到有效的沟通。

3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现代文学类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重复、学科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现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现代文学类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现当代文学类课程的基本框架。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够得到提高,文学素养才能够得到升华。当然,现当代文学类课程的整合与构建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泉良.高师中文专业文学类课程的整合与模式构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4:5-8.

[2]杨泉良.高师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整合与模式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9:29-32+39.

[3]王青,魏凤娥,封雷.文学类课程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13,03:88-91.

[4]曾丽容.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学类课程整合教学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06:133-135.

作者:苏红 单位: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