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现当代文学中的民族文化探究

现当代文学中的民族文化探究

摘要:现当代文学的概念范畴指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今的文学,它与旧文学在形式、语言、思想等方面都呈现极大的不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按照地域与民族细分又各有不同,且我国的文化有着极强的连续性,是数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将民族文化与现当代文学作品相连,既凸显文学底蕴,又符合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文学的历史使命。本文围绕现当代文学中的民族文化展开研究,具体从现当代文学与民族文化的内在关联、现当代文学与民族文化融合的意义以及现当代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新时代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中华民族新文化与现当代文学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族文化的内涵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有些可能只是主人公某个时代的一个场景、一个动作、一段心理刻画,有些可能是某个区域一段风物描写,却足以起到丰富文学作品内容、深化文学作品主题、使文学作品特点更加鲜明突出的作用。

一、现当代文学与民族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现当代文学内容包含各民族文化内核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存处境和命运虽然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顽强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意志,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幅度提高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目前国际社会希望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我国文学作品自古以来就包含各民族文化内核,这从上古神话中就可见一斑。再如,在北京地区有过生活经验的创作者在笔下所提到的北京胡同、茶馆逸事、京味儿闲谈等,都凸显了本地的民俗文化。通过主人公经历的一系列故事和周围人的反应等表达出作者对所处时代的歌颂或讽刺态度,而这些态度也是受到民族文化影响的,如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书中提到茶峒的风俗胜负论,以及傩送以歌求婚等,凸显了作者对于质朴情感的歌颂,也是对于作者自己所处特定时代民族传统美德受到破坏、物欲横流的状况的批判。[1]

(二)现当代文学创作实绩关系到各民族文化传承

文学是历史象征与时代精神的写照,我国各民族文化共同推动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少数民族作者善于利用民族古典诗歌的格律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或是在作品中融入少数民族所推崇的观念与精神,深刻影响我国文学创作格局,将民族文化以文学形式传承。回族文学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涌现了一批回族作家和优秀作品。如诗人沙蕾、杨甫、马瑞麟、高深,小说家胡奇等。[2]现当代出色的回族作家张承志,其代表作《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以及散文集《绿风土》,被认为是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石舒清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清洁的日子》获第七届《十月》文学奖,《苦土》《伏天》分获第五、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这些文学创作的实绩,关系到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现当代文学与民族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人们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而不同民族的发祥地、发展史、民族心理素质、民俗传统、民族溯源等又各有不同。不同的民族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共同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将不同民族文化内容植入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可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不同民族和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领略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在人人都有机会受教育的当代,社会环境安定幸福,新时代性新向往人们比以往更有新追求,更有从事文学欣赏和写作的意愿,而信息化时代各种民族文化内容随处可查,许多作者选择搜集民族文化材料将其融入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来,以民族文化中的道德观念、精神品质、心理素质、民俗风情等凸显作品主题,展示文学作品核心内涵和风格特色,而这一过程也是对民族文化的资料整合与批判继承,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3]

(二)有利于文学创作守正创新

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响到创作者的文学创作创新,许多创作者会仔细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与共性,然后将这些内容呈现在文学作品当中。例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宣扬孝德,而不同民族在孝文化中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形式。如白族人重视为长辈进行六十岁的祝寿活动,会在寿宴上准备乳扇、豆干等小吃,也会准备刺绣、条幅等贺寿品。在寿宴前夕,贺寿的亲朋会来为大寿的长辈磕头,而长辈的直系儿孙也要对贺寿的亲朋进行叩首回礼,在寿宴当天,还会组织滇戏表演等。而且白族人一般不会大操大办七十、八十岁的寿宴,因为他们认为人在到达这个年龄段时多病多灾是不祥的。而汉族的孝文化中不仅重视六十大寿,还重视七十大寿、八十大寿,在寿宴中需要准备长寿面、寿桃,即使是到了现代,依然会有许多家庭为家中老人庆生时准备长寿面,或带有寿桃形象的生日蛋糕等。各民族间的文化存在相似之处,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出生于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文学创作者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也会或多或少地受此影响,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而这些文学的创作创新也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文学融合更加紧密。

(三)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文化大繁荣

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读者,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当代,阅读文学作品早已不是个别人的专利,文学作品面向人民大众,日益平民化、日常化、多元化,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文学作品成为新时代团结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换言之,文学面向我国各民族人民,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加入民族文化的内容,有利于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阅读时增添文化理解度或文化认同感,这对实现我国民族大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同时,在融媒体时代创作文学作品的门槛逐渐降低,人人都有权利、有机会进行文学创作,因此创作者在创作阶段从文学的角度阐述和分析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将其细节巧妙融入作品中,有利于实现各民族文化大繁荣。

三、现当代文学中的民族文化

与现当代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文学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是对于正统的“诗词歌赋”“小说戏曲”等进行记录与宣扬,忽视民间文学;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汉家文化的尊崇、与少数民族语言不通、重视“诗词歌赋”“小说戏曲”的文学正统地位等原因,对于涵盖其他民族文化的文学作品关注度不足。在当代文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是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钟情于网络阅读,愿意静下心来进行纸质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变为碎片化时间,因此带来的阅读方式与阅读偏好改变需要引起全体创作人重视。网络文学作为新兴起的流派,其与民族文化的融合需要特别关注。要在作品中凸显民族文化内涵,表现文化自信,弘扬社会正能量。作品创作要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遗产,在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对民族文化的思考与交融,展现民族风貌的同时与现代网络、动漫、游戏等内容结合。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武认为,现在不仅仅是中国读者,海外读者也十分乐于“追更”中国作者创作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因此创作者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努力讲好民族故事,用优质内容吸引读者,在文学作品中向读者展示可亲、可敬、可信的中国形象。例如,在2021年6月举行的民族题材网络创作论坛暨首届“石榴杯”征文大赛获奖作品中,网络作家杨柳溪所创作的作品《彩云微光》中内容根植于云南苗族山村的苗族文化,围绕两个山村留守儿童展开,讲述了他们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艰难成才并报效家乡的故事,作品中包含了苗绣、“花山节”、“吃新节”以及本地习俗等,并以脱贫攻坚战为背景,蕴含许多人文关怀与社会反思。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罗黎明指出,要鼓励广大创作者在作品中赞颂各民族人民的奋斗精神,用独特的视角记录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故事,创造更多优质文学作品,推动文学界的繁荣发展。而在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生态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且因为网络文学受众广泛,传播更加方便,提供了比传统文学更多的可能性,所以作者在写作时要特别处理好“民族性”与“大众化”的关系,可以选择以本民族传统和精神角度出发,如,白族农民网络作者宋炳龙的原创武侠小说《郁刃浪剑》等。民族网络文学作者要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与网络文学的结合发展,深刻挖掘民族价值观,做好民族文化再表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各民族的特性和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辨识度,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带来了灵感与活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不同民族人民享有了更为统一的教育机会,规避了过去因为语言不通、汉族人口基数大等原因而导致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无法很好地被记录在文学作品中的情况。而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便捷地了解到不同民族与地区的风土民情、社会风貌与历史文化,同时,文学创作的过程也是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继承与发扬的过程,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将民族文化内容展现出来,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大繁荣,巩固和强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此外,在当代文学形式变化的当下,为保证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学作品的有机结合,有必要探索更好地将民族文化植入网络文学的途径,以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民族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弘扬与传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不断守正创新,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才能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多种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确立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范。

[参考文献]

[1]何敏.翻译选集与民族文学形象的建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选集在美国:1931—1990[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1(03):141-152.

[2]王雪.基于核心素养促进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深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9):54-55.

[3]陈红旗.多民族文学史观构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8):162-165.

[4]刘永.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建设推进民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02):67-70.

作者:封宏砚 单位: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