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态文明与生产力研究

生态文明与生产力研究

一、贫穷保不住生态环境,落后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根源

经济落后:截止1987年底,全区所辖8个县中,有5个县属于国家确定的贫困县,1个县是省确定的贫困县;全区生产总值只有17.8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96亿元;毕节地区全区总人口558.87万人中,贫困人口多达312.2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84元;粮食总产量为103.83万吨,人均占有粮食192公斤。生态恶化:全区土地垦殖指数高达46.2%,森林覆盖率只有14.95%,全区26853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达1672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28%。人口膨胀:全区计划生育率只有36.8%,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19.91%,人口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高于当时人口数量最多的四川省。三大难题互相交织,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形成了“越穷越生(生孩子,增加劳动力和传宗接代,人口增长失控。)———越生越垦(开荒种粮、广种薄收,为了满足增长人口的粮食需求)———越垦越荒(破坏生态,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越荒越穷(土质下降,生态恶化,收益渐微)”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因为贫穷和饥饿,大量开荒种地,形成了“挖到天(山顶)、种到边,挖齐岭、种齐顶”的“特殊景象”;植被被严重破坏,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因为生产力落后,所以,只能在山高坡陡、破碎不堪的土地上广种薄收,正如民谣反映的:“滥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再加上“”时期,大炼钢铁,到处是土高炉,本来喀斯特地貌植被就很难生长,再遭到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就难逃厄运了。可见,贫穷和落后是生态环境的最大杀手。

二、工业化与保护生态环境不是矛盾的对立面

由于传统工业化和落后产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很坏的印像,因此,只要谈到工业化,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环境问题,谈虎色变。其实,工业化和自然环境不是天生的敌人,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简单地把发展工业与环境污染等同起来,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仅以贵州和毕节为例:1979年,贵州省森林覆盖率只有17.4%,而工业极不发达,然而,30年以后,工业发展速度逐年上升,工业规模逐年扩大,而森林覆盖率却提高到了2009年的39.93%;毕节地区历史以来工业就不发达,新中国建国初期,工业基础几乎为零;1958年-1978年的20年间,是毕节地区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国家“三线建设”虽然毕节不沾边,但在这段时期,随着新中国建设热潮的掀起,毕节地区也建起了一批小工业企业,当时被称为“五小”工业,即: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利,而1978年森林覆盖率仅有14.95%;1978年—1998年的20年间,是毕节地区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全区工业经济有了较快增长,形成了煤炭、建材、制造、酿酒、纺织、化工等产业,企业数量大量增加,199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61亿元,然而,同年,全区森林覆盖率却上升到28.76%;1998年-2009年的11年间,是毕节地区工业发展的较快阶段,全区已形成并完善了煤炭、电力、烟草等支柱产业,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规模空前扩大,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268.7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85亿元,工业经济在全省排名第四位,然而,同年,全区森林覆盖率却达到了38.75%。毕节试验区建立21年来,工业经济逐步壮大,工业化程度逐年上升,而森林覆盖率也以每年2个以上百分点上升,21年增加了22.32个百分点,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00多平方公里,逐步建立起了“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为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说明了,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不是天然矛盾的。

三、生态文明必须要有先进发达的生产力作支撑

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内含丰富,范围广泛。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习惯、生态行为、生态知识、生态责任等等。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包含关系,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的一部分,是一项具体工作,就是怎么样建设好生态环境。或许有人会问:原始社会生态环境不是很好吗?那是哪来的发达生产力?如果这样理解那就错了。原始社会的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不是生态建设,因为没有人的主动建设行为;更不是生态文明,因为没有人的生态理念,也没有文化成分。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人类不可能后退,不可能回到落后时代,更不可能回到原始社会,主观上也不愿意倒回去。既然不会回到原始社会的自然生态状态去,那就带来一个怎样促进生态文明的问题。工业化还将继续,因为人们还需要更加丰富的物质资料。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都不可缺少,怎么办?唯一的道路就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新型工业化,是指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循环发展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道路,严格区别于传统的工业化,更不是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土法上马,不计资源环境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甚至不治理的“土工业”。因此,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是相协调、相一致的。毕节试验区现在和将来所走的工业化道路就是这样一条道路,现在已经规划了“三大基地”“九个园区”,“十二五”期间工业产值将超过1800亿元人民币,工业投资将达到2500亿元人民币。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按照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解决工业污染已经不成问题,节能减排,环境治污,只是取决决心和财力,这只是过程问题,之所以发展到今天仍有污染落后产能,那只是淘汰关闭的力度和技术改造进度的问题,而并非“工业污染是不治之症”。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是经济效益好。一个越生产越亏损的企业是不可能有能力治理环境的,也未必是先进产能。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毕节试验区22年来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通过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实践证明,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可能促进生态建设;反过来,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经济发展成果,即使短期内有经济成果,这种成果对人类也是无意义的。从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趋势看,经济效益同样取决于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这就是先进发达的生产力。先进发达的生产力,不仅助推新型工业化,提升经济效益,同时也是生态文明的决定因素。因为先进发达的生产力需要人的素质提升,素质得到提升后人们是懂得爱护环境的,并且,先进发达的生产力决定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这就是为什么工业落后、经济落后的地区生态文明程度也落后的原因。总之,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没有新型工业化,就无从谈起科学发展,在实践中,既要克服对工业化的悲观情绪,又要避免盲目乐观,只有用先进发达的生产力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可能走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

作者:谭齐贤单位:中共贵州省毕节地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