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环境监测困难分析与创新路径

环境监测困难分析与创新路径

摘要: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越来越重视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我国环境监测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为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针对环境监测的现实困难,指出了环境监测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环境监测的创新路径,以期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质量管理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更造成大部分人的担忧,环境保护和治理成为全民关注的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这是我国环保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凸显了保护环境的重大决心。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阻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直接影响了环保治理成效,因此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的研究,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一、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2015年1月1日起,新《环境保护法》正式施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对未来的前瞻性和权利义务的均衡性,被誉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环境监测体系结构和环境分析框架,形成了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的4级环境监测体系,具备较高的环境监测能力,各地区环境监测部门能够针对本地区的特点有效开展监测工作。例如在河流湖泊发达区域水质监测技术发展迅速,污染源监控预报准确;在城市近郊区域着重对机动车尾气化学组成成分、噪声污染等进行监测;而在工厂密集区对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的监测力度大。近年来,我国在饮用水、重金属、放射源、空气污染和有机废气等方面的监测已取得重大突破,环境监测工作已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环境监测的现实困难

环境监测工作攸关企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不过,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环境检测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监测标准更新不及时,监测设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应急监测设备不能完全地发挥作用,很多监测数据只能够进行半定量使用;监测方法并不科学,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落后,既没有进行充分的现场分析,也没有采用相应的分析仪器来进行监测,后续的实际监测工作管理较为松懈,不能真正反映环境污染程度;对于新兴产业中重金属污染、微量有机物排放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环境监测部门缺乏评估手段,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难以达标;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技术培训、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管理技术人员的基础理论、技术水平以及工作经验与实际工作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限制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环境监测的影响因素

环境监测受到监测点位布设、采样、分析、数据统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监测点位是反映区域环境实际情况的关键,直接影响数据的质量,所以点位布设应具有代表性;现场采样包括容器选择、样品处理、样品运输和样品保存等,较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必须保证现场采样的质量,严格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及规范进行采样;测试过程中,分析方法、仪器设备、试剂纯度、环境条件、操作习惯、分析水平等都容易导致产生系统误差;分析方法要尽可能地采用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编制作业指导书来规范检测工作。另外,监测人员素质、责任心、工作态度、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专业水平等都会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四、环境监测的创新路径

1改善环境监测设备

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性较强,要想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就要以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及时改善环境监测设备。各级环保部门要尽可能地争取地方财政部门的支持,把环境监测站的经费开支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的经费预算中,增加资金投入。同时,要充分了解市场,根据仪器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环境监测实际情况,完善购置仪器的调研、审批手续,系统地购买相应的仪器设备,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以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水平。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核对和调试仪器的灵敏度,并不断改进环境监测技术,加强人员运用和掌握先进技术设备的能力,最大化发挥仪器设备的功用,使我国的环境监测更加标准化和国际化。

2改进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工作量大、任务重,而且需要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必须以能力建设为基础,充分了解监测技术的前沿科技动态,积极改进监测的技术方法,提高自身的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科学技术规范化、监测方式多元化、信息资源网络化。在工作中要明确重点和难点,在污染形成的初期及时判断污染物,并确定污染物来源,快速对样品进行分析监测,以及时处理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同时,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应急手段,快速提升现场分析能力。对于流动监测车,应提前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完成各项准备工作,采用预先确定的应急监测方法和标准,实施全程序的质量控制,来保证监测程序的规范有效、监测数据的科学可靠。

3监测标准与时俱进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污染物不断被排放到周围的环境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成为横亘在我国社会经济面前的一大难题。我国现行的监测标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等,有一些年代已远,甚至有些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制定的,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监测体系的需求。因此,有关部门和环保专家要及时梳理监测标准,建立并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使其更加标准化和系统化,确保有关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等受控且现行有效。

4加强监测数据管理

环境监测会产生大量的监测数据,而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为此,应根据不同污染的监测内容,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合理确定监测项目,科学制定监测方案。在监测过程中,必须认真核实使用仪器的检定情况,确保监测的规范性和监测的时效性,仔细确认数据的原始性、数据的合理性、信息的完整性等,在监测的各个环节消除数据误差,以保证监测的准确性、标准性和可靠性,确保监测数据得到有效的控制。记录数据时使用预先设计好的标准化表格,按照时间顺序严格记录,做到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并仔细检查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表格图形,筛选切实反映环境实际情况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审核、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各类数学模式评价方法,深入剖析监测数据所蕴含的规律性,为环境保护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工作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环境监测部门的能力,影响到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果,所以监测部门要立足于环保工作的开展,制定各自的长远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计划,补充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扩充环境监测人员的队伍,使监测队伍成为一支高素质的、有战斗力的团队;其次,要设立人才培训的机制,落实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责任心,不断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宣传、培训和考核,制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技术标准,建立质量监测目标责任机制,把质量管理工作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最大限度地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6健全环境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是一项全面、系统、严谨的工程,所以应该采用系统论方法,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对此,首先要增强监测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使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把质量管理的内容充分地融入实际操作中,确保监测结果的精准性和完整性;其次,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工作规划,并在工作中具体落实,确保管理程序化、技术规范化、监测自动化;另外,要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强化质量监督管理,建立环境监测质量责任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实现质量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并针对履行职责的结果实施相应的奖惩。

结语

环境监测是一项繁重、严谨的工作,也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复杂工程,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改善环境质量关联至深。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在实践和操作中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环境监测水平,以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张建.我国环境检测中的弊端及改进建议[J].北方环境,2013,25(10):119-120.

[2]潘衡.环境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8):162-163.

[3]张杰.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及相应对策[J].时代农机,2015(6):77-78.

作者:冯江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环境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