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低碳广元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选择

低碳广元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选择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最重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也是最复杂的系统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适应变暖的趋势,其中碳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是重点。节能减排是全球共同的目标,全球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正是一个由高碳时代逐步走向低碳时代的过程,也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1](P.10)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发展低碳经济,对于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改变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将大有益处,不仅可以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还能极大地扩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使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整体上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

一、广元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情况

广元是嘉陵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国和四川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及四川省功能区规划,广元市部分县区属于生态功能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地担负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5•12”汶川大地震使广元市遭遇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灾后重建中,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牢牢把握灾后重建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创造性地提出低碳重建路径,紧紧围绕“两个加快”工作大局,“巩固提升,加快发展”工作基调,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强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特别是历经近四年的灾后重建后,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经济总量、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显著提升,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21.87亿元,按可比价格(下同)比上年增长15.9%,增速创历史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52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5.67亿元,增长2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9.68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62.8%、30.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8∶33.9∶39.3调整为23.8∶39.0∶37.2。[3]

(二)“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实现,经济结构得以优化截至2010年底,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累计开工项目6287个、开工率99.7%,完工项目5829个、完工率92.4%,累计完成投资1107.38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0.7%。累计完成投资额中:城乡住房建设投资386.23亿元,城镇体系建设投资74.51亿元,农村建设投资104.28亿元,公共服务建设投资134.24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40.62亿元,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投资228.06亿元,防灾减灾投资14.4亿元,生态恢复投资24.87亿元,精神家园恢复投资0.17亿元。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五年来,全市先后实现了二产超一产、工业超农业;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1.1∶28∶40.9调整为2010年的23.8∶39∶37.2;服务业蓬勃发展,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市场繁荣活跃,逐步形成能源低消耗,经济高增长的局面。投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0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0.15亿元,是2005年的7.1倍,是规划目标的1.46倍。其中电解铝、水泥、钢铁等高能耗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下降,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电子、机械加工、食品、天然气化工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

(三)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成效显着节能降耗取得成效,2010年单位GDP能耗1.238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6.12%,“十一五”累计下降20.1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850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8.52%,“十一五”累计下降30.67%。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果显着,灾后生态修复,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大力发展林业产业。2010年完成造林面积20817公顷,森林覆盖率5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6%;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4天,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8分贝,市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6分贝,市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市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73%。

(四)能源结构优化加快,凸显低碳特色广元市大力推进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步伐,积极推广农村沼气,“气化广元”项目进程加快,清洁能源占全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达到23.36%。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加大对“五小”工业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加速工业体系内部资源的整合力度,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产出率不断提高。同时“十一五”以来引进了一大批低碳工业项目。以粉煤灰、煤矸石、废水、废渣为重点,在食品、建材、热电、矿山等重点行业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和再生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电解铝、水泥、炼焦等高耗能企业已多次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充分利用余热余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到国家标准限额值并逐步向国家标准先进值靠近。广元市经济能耗、低碳等指标见下表。

二、“低碳广元”发展的SWOT分析

(一)“低碳广元”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1.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广元市煤炭、天然气和水能资源丰富,煤炭储量达到4.64亿吨,水能蕴藏量296万千瓦,天然气储量达4000亿立方米,是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输出地区之一。全市水能资源仅开发利用86万千瓦,占蕴藏量的29%;小水电装机仅5.5万千瓦,占水能资源总量的1.9%,开发潜力较大。生物质能源丰富,沼气推广已成规模,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沼气池28.7万口,农村沼气用户普及率达到44.3%。苍溪、剑阁等县区的农户已基本能满足生活所需能源,苍溪县还被评为“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太阳能正在进一步开发利用,地热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2.功能定位作用增强。广元地处嘉陵江上游,既是我国大江大河重要的流域生态屏障,也是全国和四川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及四川省功能区规划,广元市部分县区属于生态功能区。随着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与落实,将为全市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的强大支撑。

3.碳汇储备优势明显。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广元市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初步建成了以市城区为中心,以环城周森林带为圈层,以片区森林为保障的城乡森林生态系统。基本形成了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水系景观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格局。截至2010年底,林业用地面积达1500万亩,市城区绿地用地面积达1284公顷,绿地率达38.5%、绿化覆盖率达39.6%,城市道路绿化率达98%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2%,形成了强大的碳汇储备。

4.后发优势逐渐显现。广元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加速向中期迈进的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压力较大。但经济模式和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产业发展向低碳经济调整和经济结构向低碳模式转型具有成本低、阻力小、见效快的后发优势。

(二)“低碳广元”发展面临的障碍与挑战

1.工业化水平偏低。广元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需求量将呈上升趋势,加之全市低碳发展进程中各产业间、生活与生产间缺乏充分融合,工业和第三产业融合不足,农业与服务业缺少联系,低碳发展呈“点”状,缺乏立体化与系统化。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仅占全省1.3%,位列全省21个市州第18位。广元市工业总量要在全省排位提升,成为川陕甘结合部的工业强市,发展压力巨大。二是产业层次较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电子机械板块优势不突出,金属板块发展举步维艰,农副产品加工板块急需改造提升,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待进一步培育。三是资源转化不够。由于长期偏重于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工业产品初级加工和中级加工同构化突出,形成的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四是竞争能力不强。大部分工业产品的质量、档次、水平低,市场占有率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全市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没有一家企业跻身全省100强,没有一个中国名牌产品。五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国家为缓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发展指标或约束目标,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明显加剧。六是要素成本压力增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呈振荡上升态势;资源税改革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明显;“人口红利”趋弱,劳动力供给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工业经济发展的要素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

2.低碳产业体系有待完善。广元低碳产业虽然基础条件较好,但目前很多低碳项目还处于示范阶段,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制约因素。一是低碳工业方面,高碳能源依赖形势严峻。从生产上看,全市能源生产主要集中在煤炭业,新能源和天然气产业刚刚起步。全市燃气供应未形成工业化生产规模,工业企业燃料结构清洁化、高效化水平有待提高。从消费上看,全市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消费仍居主导地位,全市每年煤炭消耗量达332万吨,折合标煤237.15万吨,占全市总能耗的70%以上;成品油消费38万吨,折合标煤45.29万吨,占全市总能耗的13.6%;天然气消费1.05亿立方米,折合标煤13.97万吨,占全市总能耗的3.51%。二是低碳农业方面,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广元虽然建立了循环农业示范点,并通过采用微生物技术治理养殖污染,用养殖污染物生产生物有机肥,用有机肥生产无公害蔬菜。这种模式使广元及周边地区的养殖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但这种模式本身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由于生物有机肥尚未被市场完全接受,更因其成本较高导致价格比一般化肥高30%左右,农民对有机肥的认识和接受还有一个过程,推广起来还有较大难度。

3.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以较慢的能耗增长和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既是发展目标也是严峻挑战,而现行有关政策对经济落后地区在节能减排任务上没有政策优惠,加之在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薄弱,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一是低碳经济在许多领域多是点和块的试验,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专门的政策体系,现有政策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措施之中,主要以“命令———控制”类的行政手段为主,由于碳减排目标责任制中政府和企业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导致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高,执行效果不好。二是淘汰落后产量主要针对规模以上企业,大量低小散的企业游离于体制之外。三是已有财税政策重视节能减排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建成后的运营关注不够,存在“买得起,用不起”的现象。四是碳交易市场类工具应用不够,全市低碳农业和森林资源虽然碳汇潜力巨大,但目前碳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自愿协议、能源合同管理、碳汇贸易等新型的市场类政策工具运用滞后。

4.缺乏低碳技术和人才支撑。低碳技术是建设“低碳广元”的重要支撑,而低碳方面的专业人才是“低碳广元”的重要保障。目前广元市在与国内低碳领域先进地区和研究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滞后,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不够,低碳研究队伍和低碳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国际组织、低碳方面拥有较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的国家和地区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5.低碳监测考评机制需要健全。低碳环境监测机制建设是“低碳广元”建设的重要基础。由于多方面因素,还存在许多困扰低碳环境监测机制健康运行的困难和难题,如对低碳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健全,部门职能交叉,尚未在“低碳广元”建设中形成合力;监测人才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低碳发展的指标体系尚不明确,低碳发展未纳入行政考核目标;环保执法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尚待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和实施。

6.“低碳广元”理念尚待提升。“低碳广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市民等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建成真正意义的“低碳广元”。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积极推进低碳技术、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广元”的理念已经深入城市管理者心中,但企业界、市民尚未对低碳经济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低碳知识普及程度较低,人们习惯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低碳广元”还没有形成共识。以广元低碳交通建设为例,在低碳交通建设中对拥有私家车的市民而言,已经形成了私家车依赖型的出行习惯,要让其改变这种习惯代价很大,这部分市民在短期内难以接受。再加上完善城市公交专用道、提高尾气排放标准、限制高油耗、高污染机动车发展,鼓励使用节能环保汽车、电动汽车,规划建设慢行道路体系等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广元继续推进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低碳广元”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广元低碳发展应按照森林城市、生态发展、低碳生活的基本要求和功能定位,以建设低碳城市为主线,以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创造低碳生活、完善低碳管理为核心,积极构建低碳经济生产体系和低碳生活环境,将“低碳广元、绿色家园”作为全市低碳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和战略定位,把降低碳经济强度和转变能源结构纳入低碳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框架,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打造低碳城市项目投资“洼地”,部级低碳试点城市和中国知名低碳城市。到2015年人均GDP达到23200元以上,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5%左右,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30%(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控制在3.5ton以内),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Ⅱ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4]

(二)“低碳广元”发展的实现路径

1.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一是大力培育引进风电整机制造企业,探索成立风电产业技术联盟,建设风力发电站,确保“十二五”期间实现风电装机30万千瓦,力争实现装机50万千瓦,年发电量5.4亿千瓦时,力争9亿千瓦时。[5]二是大力引进太阳能利用领域的强势企业,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太阳能利用创新发展工程,围绕第二代薄膜电池、第三代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装备,加快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打造集高端装备及零部件与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电站输出于一体的太阳能产业链。三是重点发展沼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基本普及农村沼气,新增沼气池10万口,建设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10处。以秸秆成型燃料技术为核心,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运营模式,系统集成国内原料收、储、运、成型燃料生产以及高效燃烧应用等先进技术,打造生物质能源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基地。四是优先发展民用燃气,力争发展天然气居民用户26.19万户,气化率超过80%,公共交通方面,CNG汽车和LNG汽车总量超过1万辆,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产值突破100亿元。其外,加快水电开发、推进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地热农业、地热花卉园林以及地热温泉旅游等。

2.建立低碳产业体系。一是推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转型,培育低碳产业,形成以现代低碳农业为基础、生态旅游业为主导、新能源产业为拉动的低碳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产业结构和产业运营的低碳化。二是大力发展低碳特色产业园,推进园区能源梯级利用和废弃物再利用,力争规模以上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0%左右。三是结合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和可再生能源丰富的特点,通过资金、技术支持,促使企业广泛应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四是构建低碳农业体系,以发展都市型现代低碳、生态农业为主要方向,大力推进节水、节地、节能农业的推广,推动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的生态和休闲功能,增强科技、绿色、文化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五是发展低碳旅游产业体系,依托蜀道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积极申报中国蜀道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建设具有低碳特色的剑门关蜀道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低碳旅游度假胜地。形成以皇泽寺、剑门关、明月峡古栈道、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生态观光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实现从景点观光旅游到美丽乡村休闲度假产业模式的转变。

3.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一是建立低碳交通体系,合理配置城区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有效减少未来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鼓励城市居民利用公共交通出行,在城区、景区等地区,在公交、环卫、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为主的低碳交通应用示范。二是建设低碳运行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建筑节能、低碳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低碳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进新型节能环保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建设“雨污分流”的下水管网和雨水利用系统,构建低碳城乡污水排放及处理系统,在农村社区构建垃圾回收利用奖惩制度,建设低碳城乡垃圾处理体系。三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鼓励市民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实行住房节能装修,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炊具,改善城乡居民用能结构,倡导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以及生活用水的多次利用,积极支持社会环保发展,扩大环境志愿者队伍。

4.提高碳汇储备、尝试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广元市应充分利用河流多,水域面积大,湿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白龙江、嘉陵江等沿岸、大面积稻田等主要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提高植被覆盖面积和品质,丰富动植物种类;进一步改进园林绿化方式,开展区域立体绿化,提高碳汇能力;与国内外碳交易中介机构密切合作,探讨林业和湿地碳汇标准和测量方法,推动林业和湿地项目融资和碳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是减排市场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广元应利用低碳经济的优势尝试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交易品种既可以是减排配额也可以是清洁机制下经核准的减排权,还可以是二氧化硫排放权、化学需氧量排放权等,既可以是现货,也可以是期货。组织形式既可以独立建立,也可以与北京、上海、成都等碳交易所(中心)合作,还可以是世界银行、芝加哥交易所、欧洲交易所合作的分支机构。在此过程中,通过努力最终形成以“卖碳”为特色的中国西部地区低碳城市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