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木工程实习

土木工程实习范文精选

土木工程实习

土木工程实习范文第1篇

上午:参观学校科技楼施工现场

星期一上午我们参观了学校在建的十四层科技楼。当我们到达集合地点时,我看到同学们头上都戴着工程帽;同时工地的生活区与施工区的门上也写着:不戴安全帽者不得进如施工现场;当然在科技楼结构主体外面的防护网上也写着标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由此可见在建筑施工当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过去由于生产企业不重视民工安全造成了很多工伤和死亡事故,原创:这些事故给工人和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同时,为了确保施工能顺利进行和施工的安全,工地是要用砖墙围护起来的,只有建筑施工的各种车辆和内部人员才可以出入,我们实习也要经过他们的同意呢!

进到施工区,我们一眼就看到了科技楼的结构主体,当时结构主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像建筑和不好看。这个可能是因为它和我所看到的过的已经建好并投入使用的楼不同。主体前面有个很大的场地,这个场地是堆放建筑材料用的,可以看到所堆放的建材主要是钢筋,没有水泥、砂、石之类的建材,这是因为现在已经都采用了成品混凝土来浇筑结构了。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减少施工浪费和降低生产成本。在钢筋堆放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型号的钢筋是分开放的,而且还在其前面标明钢筋的型号和进场时间等信息。

我们跟着现场管理员上了楼,我们踏上用钢管和铁网搭接成的梯子,开始觉得很危险,四周都有伸出来的钢管或铁条。二三楼的模板和支架已经拆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们都觉得层高变小了。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构造柱,它们是用来加大墙的强度的,以避免因墙身过长导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们看到上面几层楼板的支架还没有拆,这些支架是用钢管和模板组成的,钢管很密,可见要承受完全没有强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撑力。

上到第十层,我们看到工人们还在绑扎钢筋,柱和梁的钢筋已经绑扎好并放到了模板预留的槽里。我观察了其中的几条梁和柱,就像老师说的:梁的下部是首力筋,主梁有九条,次梁有六条;上不是架立筋,主梁和次梁也不同;受力筋和架力筋之间用箍筋绑扎。而柱子就不一样了,三四条梁要交汇于柱,就必然要使梁的钢筋穿过柱子,这样使得柱头的钢筋十分密集,同时浇筑混凝土时也要注意密实。板的配筋一般有受力筋和架力筋,受力筋在下方,分纵横两路;架力筋在上方,也是纵横两路放着。摆好的钢筋就要用铁丝绑扎好,为了保证面筋不被踩低下去,还要用马蹄筋将其抬高。在看板筋时我们发现连同钢筋一起铺设的还有电线管,这是电专业和结构专业合作的一个体现。

我们的现场参观时间很有限,只看到了工人在布置板筋,没有看到他们浇筑柱梁板,砌筑砖墙以及其它的施工情景,所以认识也是很片面的,这个只能作为我们对施工的感性认识吧!

下午:参观建工实验室

建工实验室是一座比较老式的工业厂房建筑,外表像以前的民用建筑。其顶部采用了预制钢筋混凝土行架梁和混凝土板,这种构造既笨重又限制了梁的跨度,现在已经被广泛使用的刚行架和钢板所取代。其两侧柱子是典型的工业厂房的柱式,上部有牛蹄,用于安装吊车的轨道。其宽面也个立了两根抗风柱,这些柱和每隔一段距离设的梁使墙能有足够的刚度以抵抗强风的荷载。

实验室的作用在于给结构设计师一个能检验其设计可行性的场所,这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科学实验所必备的。

在实验室,我们看到了许多大型的实验仪器,它们实质上都是给试件提供压、拉、剪方面的应力,从而检测其能承受力的能力,也就是它们的强度。

结构构件(通常是柱梁板,当然也有桩)通过吊车吊到实验机床上,然后对构件施加荷载,并通过设置在构件里的传感器将应力和变形情况的有关信息传给相关仪器,实验员记录数据并分析处理变可以得出结果了!

在实验室,我们还可以看到做各种构件的模型。其中有做桩的钢绞线和拉紧钢绞线的套子等。

当然,我们不仅看了各种机器,以及了解了它们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而且对建工实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建立起一种实验检验假设的观念,这次参观应该是有比较大的收获的。

第二天上午:观看与建筑有关的录象

前一天通过现场参观,我们对建筑有了一般的感性认识,但对于施工的过程与一些细部问题和可能发生的危险问题我们知道得还比较少。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我们能从整体的广度来认知和学习。

我们观看了曾经是全国第一高楼的大厦的建设过程,从录像里我们看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建造过程,也看到了比较先进的施工生产技术,例如:泵送混凝土的浇筑方法和高效的支模技术等。这些技术在生产中应用给生产带来了很高的效率。

在第二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地球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害,当然,除了人的生命外受到地震伤害最大的就是建筑了。每当地震袭击城市时,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建筑毁于一旦,地震后的城市将是满目疮痍,我们平时习惯的街道楼房都消失了,这对我们的精神是很大的伤害。

那些年代久远的老房子,没有经过什么抗震处理,在地震中是很容易被毁的。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些房子大多是砖石结构或砖混结构,这种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很差的,几乎不可以抗震的。然而有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楼房在地震中也不能幸免——当然这些情况还要对建筑物所在的环境和它的固有频率与地震频率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原因往往是这些建筑结构受力的不合理性。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为增强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和开发了很多新的技术方案,结构工程师们以为这些新的技术方案能使建筑物有效的抵抗地震的袭击,但结果很不幸,接二连三地有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倒塌,就连强度更大的高架桥结构在地震中也频频倒塌,这让全世界的结构工程师感到恐慌。我们到今天还不能清楚地理解地震的活动状况,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发生,但即使能在地震前预测出来,也只是对人的逃生增加希望,对建筑物毫无作用,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本身的伤害作用问题,我们的建筑就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坐以待毙。

幸运的是随着钢结构广泛使用,结构工程师们发现,虽然很多设计抗震性很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纷纷在强地震中倒塌了,而没有一列钢结构高层建筑出现过坍塌现象。这足以说明钢结构建筑在地震中的不倒优势,同时也给那些处于地震活动频繁的国家或地区带来希望,他们可以通过少建或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只建钢结构的房屋来减少由地震带来的损失。日本和台湾都是这样,现在台湾连几层的教学楼都要用钢结构的。

虽然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频繁地带不被人青睐,但在中国,尤其是大陆有的还是很多的。就拿广州来说吧,每年广州都要建很多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不能说好还是不好,原创:但要真的发生了地震,那广州的市民可就遭殃了,人口密集且人们又生活在容易受破坏的房子里,其结果是很难想象的了!

小结

在实习中我们的确接触了不少实际应用的东西,但离实际水平较高的生产方式和比较先进的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发现我们看到的生产工艺都是不算先进的,就像我们看录像的支模方式在科技楼还没有用上,而人家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使用了,这可能是因为施工单位的物资匹备不足,但先进的生产工艺确实可以提高施工进度和生产质量。

土木工程实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1生产实习过程存在问题

1.1实习工地选择的问题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以施工企业为主,因此学生生产实部分到施工现场,少部分学生到设计院或监理单位。实习地点以及实习工程首先由学生自己联系,暑假结束前未联系到实习工程的由指导老师统一安排。出于就近原则,大多学生都选择在家乡所在地的施工企业实习,实习地点较为分散,一味追求离家近,往往忽视实习工地是否适合自己实习。有的工地实习时已到工程收尾阶段,工程每天工作量小且进展缓慢,学生自然也就没有收获,达不到生产实习的目的。

1.2实习时间问题

每年的生产实习时间均为第七学期的第一周~第四周,时间固定,周期短。不少工程刚开工,实习结束都还停留在土方工程,因此只能大致了解局部的施工环节,无法体验和参与到一个完整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影响实习效果。

1.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怕吃苦,实习期间温度比较高,工地条件相对比较简陋,无法提供较好的学习与休息环境,又无教师及家长督促,许多学生缺乏主动到施工现场学习的意识,主要在管理人员办公室看图纸,混时间。

1.4企业方面的问题

施工企业工期紧,任务重。实习的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无法被企业有效利用。从企业角度出发,是被动接受学生,实习很难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另外施工现场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一些企业会限制学生在工地施工现场的活动范围,很多施工环节不能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最终学生只能呆在管理人员办公室整理资料,端茶,倒水,未达到实习要求。

2生产实习改革方案

2.1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我院先后与苏中建设、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等一批省内外知名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署了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协议以及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涉及建筑领域的房地产开发、施工、监理、设计、检测等主体。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的难题。一方面,学生可以到合适的项目上锻炼、学习,共建单位比较重视,会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践条件,并重视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给予学生现场指导;另一方面,共建单位可以解决人才招聘的考核问题。在实习的学生中择优选择,部分学生实习结束后就直接和共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2.2实习时间问题

充分利用暑假小学期,将生产实习时间从四周增加到六周。实习时间不固定在开学后的前四周,安排在暑假至开学后的前四周期间、连续实习满六周即可,时间灵活,且可以加长,最长可达近3个月。学生如充分利用好这3个月,可充分了解一个工程的主要的建造程序和施工工艺,学生可充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和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实现无缝链接。

2.3加强教师指导

学生开始实习前必须把联系工地情况、家长签署安全实习协议情况在开始实习前发给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并获批准。指导教师暑假期间统计学生计划实习工地所在地区,按地区将学生分组,安排指导教师到现场进行随机抽查。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分地区检查指导外地学生至少一次。利用现代技术加强过程指导,引入“赞学网”app辅助生产实习工作。学生每天在“赞学网”上上传实习日记和实习照片,指导教师每天在“赞学网”上批改学生上传的指导日记,详细、及时记录学生日记及实习质量、存在问题、教师指导意见。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实习答辩。

2.4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实习前由生产实习负责人组织全体实习学生开动员大会,布置生产实习任务并提出相关要求,引起学生的重视。学院为学生购买短期保险,保险期间为暑假开始至开学后的1个月月底,保险费由学院按双方协议向保险公司支付。实习开始前学生必须向指导老师汇报联系工地情况,尽量选择高层建筑施工工地和有市场竞争力、行为规范的大型企业实习。得到指导教师的批准后方可开始实习,实习期间每天按要求写实习日记,每天在“赞学网”上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并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意见。考核内容有:实习的安全、出勤情况、实习日记、实结、指导教师检查评价、实习工地评价、答辩。

3结语

我院针对目前生产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学院为学生购买短期保险免去施工企业的后顾之忧;指导教师通过实地检查、实时网络指导进行过程控制;加强考核管理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通过教学改革使得学生通过生产实习锻炼艰苦环境下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归纳和创新的能力,积累职业经验。这些方案的实施将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质量,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效融合,实现了学校和工作岗位的无缝连接。

参考文献:

[1]苏原,郑俊杰.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37-38.

[2]王玉山,袁康,曾晓云.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3-34.

[3]王晓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环节教学实践与探讨[J].福建建材,2014(3):69.

土木工程实习范文第3篇

土木工程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参加实习的学生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工程方向,2006-2008级参加实习的学生人数均达到100人以上,2009级更是将达到134人,尽管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研室指定的实习队也非常认真地组织实施生产实习教学,但每年参加生产实习的老师也只有3-4人,所以,老师亲自指导实习的时间就很少,实习的质量就受到影响。

(二)实习单位接收容量有限,实习单位联系困难

我校的生产实习都是安排在每年暑假,这一时间段几乎所有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在实习,特别是应用型高职专科学校的学生,他们到工地的时间早,实习时间长。而每一个施工项目由于在这一时间段都是在赶工期,施工安排的很紧凑,建筑工程施工场地本身就比较狭小,学生到工地后由于没有任何经验且给工地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施工项目部一般都不愿接受较多的学生实习(一般一个项目部只接受3-4人实习),甚至是不接受学生在这一时间实习,或者要求实习的时间增加到3个月或者半年,这样,施工项目部经过短暂的培训,学生上手后也能为企业做出一些贡献。因此,每年建筑工程方向实习要联系的实习工地就多达20-30个,这给实习队老师前期联系实习单位增大了难度。

(三)实习时间太短,学生实习真正参与生产的机会少

按照教学计划,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时间为4周,对实习接收单位来讲,实习4周的时间太短了,学生在实习期间基本上只能到实习单位熟悉施工项目的基本情况,跟着施工人员在现场参观该工程的一些基本施工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实习工地也只能是以参观者的身份去实习,而不是土木工程培养计划所要求的亲自参与实践锻炼,甚至顶岗实习,因此也就谈不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参与现场实习的时间一般都在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因此企业就能有针对性地安排现场技术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一般也能完整地参加一个项目的施工和管理,学生可以深度参与到施工和管理活动中去,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对整个项目的施工管理也非常清楚,真正达到了生产实习的目的。

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讨

(一)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环节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人才培养的大纲,现有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教学时间为4周,在现有的社会环境和企业体制下是远远不能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对学生实践性能力培养的目标的,一方面希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土木工程实践技能,一方面企业生产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现场得到安全保障,就不希望有其他外界因素干扰,因而企业不希望接受学生实习。笔者通过今年指导生产实习发现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真正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到工地实习,有安全风险,现在项目的管理都是安全责任一票否决制,而学生没有经过一定的现场安全培训,如果接受必然给管理带来一定分不确定因素;第二,学生实习的时间短,即使项目上安排一名指导人员指导学生实习,让学生能得到一定的锻炼,但学生刚刚上手能干一点实际工作时,学校的实习时间就结束了,企业花费人力物力培养学生,得不到任何回报,对于那些小企业更是如此;第三,现在学生在工地上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愿意主动参加实践锻炼的人很少,安排的任务不能完成。根据我校前几年生产实习反馈的信息可以知道,学生认为在实习期间所进行的工作重复性很强,没有必要跟着项目的进度去完成实习,这刚好是企业所不希望看到的。实事上,很多企业只要学生能遵守纪律,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他们还是愿意做出一定的奉献来培养土木工程的接班人。为了更好地配合企业生产来达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应该从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的时间,提高实习效率,这样实习接收单位能很好地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学生也能完整地参加一项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工作,全面接受土木工程实践锻炼。在实习的安排上要让学生建立完整工程概念。学生将来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现实中面对的是完整工程,而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分散在每门课程里面,对一门课程来讲是完整的,但对一个工程来讲是局部的,所以要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将所学的各门课程的知识串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体会实际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让他们形成完整的工程概念。因此,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工程训练环境,让学生在一个工程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工程、接受工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完整工程概念,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学生通过这样的实习一定能很好地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

1906年,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首次推出“合作教育”,即:一部分专业和一些教育项目的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或企业等单位去实习,以获得必要的知识。近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合作教育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美国开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合作教育项目的院校已有1000多所,参与全美国高等教育合作教育的大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已达5万多家[2]。教育部新近推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出了采取“3+1”模式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该模式必须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3]。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开展实习工作非常重要的基础。我校现有土木工程的实习基地有3个,但真正能长期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平台的不多,这就要求实习队临时去联系大部分实习工地。临时联系实习工地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而且企业也不是很愿意接收,即使接收学生实习很多单位也是敷衍了事,没有真正安排现场指导人员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与教学要求相差甚远,也就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和沟通,能让企业更加理解学校对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让企业更加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更好地安排学生进行现场顶岗实习,学生完全以项目施工技术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工程施工的实践中去,从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质量控制、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践锻炼,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并跟随一个完整的工程施工全过程,建立整体工程的理念,学生通过长期与现场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非常有利的是能满足灵活机动的实习要求,企业往往会有多个项目同时在施工,而且每个项目的施工进度是不一样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课程的进度灵活地安排学生在实习基地的施工现场进行短暂的现场参观等实习活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在理论学习是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现场实习也更加深刻认识到土木工程需要他们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所以,学校应该进一步探索与建筑企业合作建立长期实习基地的模式,建立更多的、有效的实习基地,为实习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制定培养计划和任务

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从与企业的交流中掌握目前土木工程人才市场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更好地执行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根据建筑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让学生具备更高的市场竞争力。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主要承担土木工程理论教学的任务,而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承担,学校只是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和指导。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系统地制定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任务及实施计划,确立可操作性强的企业培养方案。其主要内容应包含建筑企业文化学习,施工技术训练和施工管理。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认识企业文化、深入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如何培养企业文化。施工技术训练,这是培养计划的主题,培养计划应包含建筑工程各个施工工序的操作技能培训,让学生通过在企业参加实习,建立完整的工程概念,对各个工序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有深刻的认识,达到能独立组织项目施工的目标。项目施工管理先行,培养计划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施工管理中去,让学生深入掌握项目管理的内容、程序和规律,学生通过实习初步掌握项目施工组织编制能力,掌握工程量清单编制,初步了解工程成本控制、合同管理和进度控制等项目。

(四)校企合作加强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

专业教师在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需要的在经济建设一线工作的专业技能,要善于研究所授内容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以及所教内容与学生工作实践的结合[4]。企业技术人员长期从事工程实践,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因此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教师有目的地到企业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师的实践锻炼可以根据教师承担课程分别到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让他们参与完整的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教师参加工程设计应该更深入地掌握工程设计的程序、设计的关键方法和技术、设计软件的使用和注意事项、设计规范的应用等诸多工程设计问题。教师参加工程施工应该从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等方面全面掌握现场施工实践技能。教师通过到企业锻炼实践经验得到丰富后,在理论课的授课中必然更加生动、具体,也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土木工程实习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互联网+,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0引言

土木工程本身对专业的要求严格,不但要熟悉理论,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生产实习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1],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处于实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因此进行生产实习的改革对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大学实践课程理论在国内外发展都比较晚,中国大学实践课程理论的发展更是晚于国外[2,3]。随着社会对本科学生能力的需求,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启动,工程教育认证的进行,以及新工科行动的开展,必然会带动高等教育和大学课程论的进一步发展,而生产实习作为高校有目的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教育活动,必然会进一步丰富大学课程论的内涵与外延。

1互联网+生产实习改革的必要性

早在4年,就指出:“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又推出“互联网+”的概念,要求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4,5]。而现在“互联网+”在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要求创新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对工程技术要求更严格的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更需要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在生产实习中成为横跨高校与企业、社会、政府及师生的桥梁,成为解决实践教学短板的工具。土木工程专业互联网+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能够对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提升,而且对于理解相关专业知识和理论课程也有相当大的助益。当代大学生所拥有的资源非常丰富,他们被称为“数字原生代”或“网络一代”,因此有效的串联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资源,贴近学生的学习理念,增强学生与教师、企业之间的实践互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有利于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和技能并立即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相关技术,真正做到能力的培养,对体会土木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具有深远的影响。

2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2.1实习分散,管理困难

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主要是到施工现场进行实操练习,由于每个工程场地的容量有限,因此一般是一个施工场地最多3名~4名学生一起,而实习学生人数较多,因此工地分散,而且可能分布的范围也较广,指导教师很难跑遍所有学生的实习地点,这样就给实习监督和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对于学生来说,不能实施全程有效的管理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实习氛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实习怠懒、假实习或实习时间不足的情况。

2.2实习质量不高,难以实现能力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生产实习模式一般是学生在实习单位有一个指导教师,俗称师傅,在校内有一个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对于现场施工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现场积累和师傅来解惑,而对于一些应用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学生会问询校内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通过一些手段来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但由于远程实习,校内指导教师对实习现场的把握度不足,很难形成有力的监管,对于自制能力较弱的同学就会形成疏漏,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学习现场的施工技术,不会发现问题,整体实习质量不高,很难达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

2.3校企分开,成绩评价不客观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中,传统的评定模式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评价,这一部分通常较高,很难区分实习学生的真正水平,而且通常难以对应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对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并不利;二是校内指导老师的综合评价,由于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的参与情况并不理想,指导老师很难具体了解学生实习过程,有些学生可能在整个实习期间也不会主动联系老师,仅凭老师的几通电话和学生的实习报告,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成绩上也有不合理的情况;三是综合答辩,实习后的综合答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对所承担工作的学习程度和了解程度,相比较而言评价较为合理,但也只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学生实习通常时间较短,一个月左右,因此接触的工程面较窄,而且有些部分简单,有些部分复杂,在答辩过程中难易程度不同,成绩也会有些偏差。

3土木工程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生产实习改革措施

基于以上传统生产实习的弊端,在现阶段应迫切的需要进行生产实习改革。

3.1土木工程专业应注重建立校企联合制度

在土木工程传统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学校—企业的联合互联网平台,在平台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号姓名等进行实名认证,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确认,学生日常学习及实践工作由校、企两位导师联合监督,形成封闭的管理网,这样避免校园和企业脱节,不能一致的情况。这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中对现场要求较高有很大的作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都能有效的监管指导学生的现场实习。

3.2互联网+生产实习平台的应用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应每天在平台进行打卡,打卡时显示该名学生打卡的时间和地点,同时每天实习结束后完成日志,并上传工地工作照片,要求日志内容能够根据相应的实习工作情况提出一些想法和问题,这样避免传统生产实习中学生的流水账问题,校内指导教师在平台上进行批阅,可以回答学生的问题,回应学生的想法,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每天的互动可以督促学生不仅用身体进行实习,也要把大脑运用进去,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很好解决在土木工程道桥专业的学生实习地点范围广问题,可以另一个角度认证道桥专业的学生实习地点是否属实。对于日志,企业指导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点评和纠正,这也从第三方印证了学生的实习效果,评价也更为客观。在每周实习结束后,校内指导教师应用实习平台进行网络视频会议,学生进行一周总结,老师实时点评和指导,能够更大程度的解惑,也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各自工程情况,避免片面学习,会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周志上传,即作为会议纪要,也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在实习中不注重总结和思考,相对传统生产实习周志也更能反映学生实际情况。

3.3线下的考核与评价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生产实习成绩应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企业导师评价:生产实习结束时,企业指导教师根据我校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内容进行相关的评价,按照目标逐项打分,再根据目标的权重,最终给出实习期间的企业分数,这样形成的评价体系比较有针对性,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企业表现;二是校内指导教师评价:生产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根据生产实习要求,形成实习报告,阐述生产实习中的收获以及对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一些想法,了解土木工程的社会责任,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日志、周志的互动情况以及生产实习报告按照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逐项进行打分,同样根据目标权重,给出校内指导教师成绩,相比较传统生产实习校内导师成绩更有理论依据,评价更为合理;三是学生综合测评成绩:针对生产实习过程中工程实际问题进行考试测评,一般为论述题,考查学生处理现场问题的经验和对一些原则性专业技能的掌握,试卷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题,根据学生的卷面分数得出综合测评成绩;四是生产实习答辩:学生首先进行自述,包括自己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期间的收获,自述后答辩老师根据学生实习内容进行现场提问,以自述成绩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由此可见,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应用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生产实习模式就是形成学校—互联网—学生—企业—互联网—学校的闭环,综合监督、指导、教学、评价为一体生产实习模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负责,提高实习质量,如图1所示。

4土木工程专业中传统模式的生产实习与互联网+生产实习模式对比分析

将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传统生产实习模式与基于校企联合的互联网+生产实习模式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1)实习管理上,传统模式与校内指导教师联系不紧密,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日志、周志等内容不容易把握真实性,答辩相对比较片面,学生实习质量把握不好,对于学生的实习成绩评价不客观,有可能出现没有很好的参加实习,但答辩很好成绩很高的情况。但本生产实习模式,学生在工程实习场地通过每日线上打卡、实时上传工作照、上传工作日志、周志可以很好的把握学生现场实习的情况,形成学生与校内指导教师的定时沟通,对于不主动的同学能够形成被动沟通,保证所有同学都能与校内教师达到紧密的联系,学生不能主动思考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迫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学习更多知识,保证了实习质量,并且教师能实时掌握实习动态,给予更为有效的评价。2)校企联合上,土木工程的传统实习模式中,学生实习分散,企业导师数量较多,工地分散,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互动很少,很难形成良好的环形机制,企业导师对学生指导以学生主动为主,因此难以形成较为客观的评价,也不能将现场学生的实习状态及时传达给校内教师,多数情况校内与校外没有联系,综合评价难以实行。但互联网+的生产模式中,校内与校外导师可以通过实习软件达到良好的沟通,对学生形成针对性的指导,评价和指导内容真实可见,保证了校外指导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形成学校—互联网—学生—企业—互联网—学校的实习指导闭环,更大程度上的实现了真正的校企合作。

5结语

土木工程实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生产实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生产实习,不仅巩固了工程识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将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实习对学生融入团队的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吃苦耐劳工作作风的锻炼,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此外,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有意识地学习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合同管理等项目管理内容,也是弥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方面薄弱环节的一个绝好机会。但是,在生产实习环节组织过程中,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具体特点,使得有效实施难度较大、不易组织,致使生产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不尽人意,因此,客观分析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进行生产实习环节的系统管理、保证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

国内普通高校的生产实习情况,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缺少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生到工地实习的目的是以学习为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经验,一般不能给实习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给实习单位带来一定的安全隐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以追求合理利润为主要目标,同时考虑安全、进度、质量等管理内容的企业,基于工程项目的流动性以及施工进度、施工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对实习生的接纳并不积极,这就使得实习单位联系起来非常困难。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关系联系实习单位。基于生产实习的特点,每个工地接收学生的数量有限,一般不宜超过五个,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人数众多,高校对学生实习工地数量需求很大,而且各高校实习时间相仿,企业难以接纳和安排。

(二)实习时间较短,不能跟踪整个施工过程,实习内容不全面

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一般为四周时间,由于时间较短,学生在实习中只能接触工程部分内容,实习内容不够完整。此外,施工企业推行项目责任制,学生实习一定程度上成为项目部的负担。因此,很难对施工单位再做进一步要求,致使部分学生在工地上走马观花,缺少有效指导,或以参观者的身份去实习,或被安排在办公室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导致实习深度不够,难以达到实习预期效果。

(三)学生分散实习居多,缺乏全面、有效的过程监控

由于实习学生数量众多,大多数高校采取以学生自己联系分散实习为主、学校统一组织集中实习为辅的方法。由于实习地点分散,遍布省内外,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管理,使得实习效果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觉与自律。部分学生实习目的不明确,不重视实践环节,缺少主动性、持之以恒与肯于吃苦的精神,处于被动实习状态。部分同学备战考研,无心实习。因此,总体上并没有达到实习的预期效果。

(四)实习安全问题存在风险

一方面是施工现场安全问题,施工现场各种临时设施、水电管线、建筑材料、施工设备繁多,多工种立体交叉施工,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实习生须在工地人员带领下进行工作,否则遇到突发状况难以做出准确、及时的反应。此外,还包括交通安全、住宿安全、饮食安全等问题,均给学校及实习单位带来很大压力。部分实习单位顾虑到学生施工现场安全,不支持学生完成大量的外业作业,对实习质量有较大影响。

(五)实习成绩考核评定机制存在不足,无法真实反映实习情况

由于学生实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鉴定材料有时也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实习成绩多以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为评定依据。个别同学实习报告甚至出现雷同或抄袭现象,由于指导教师掌握学生情况有限,因此导致实习成绩评定存在偏差。基于上述原因所限,学生的生产实习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针对生产实习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结合生产实习的目标,采用多渠道、多环节齐头并进的方式,系统构建生产实习教学体系。

二、生产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

针对我国高校当前实践环节面临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了企业的支持和配合,这是非学校自身的能力所能解决的。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工程教育模式。德国工程教育模式作为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模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培养成品工程师为目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精神,对学生的实践时间和实践经验均有明确要求。德国工科大学的学生一般有3-6个月的时间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学生还经常利用假期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项目研究。德国作为法制国家,高等学校是整个国家法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高等教育改革条件相对成熟时,德国政府就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保证改革能顺利进行。德国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企业应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企业把参与学生培养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愿意接纳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而我国这种良好的合作机制未能很好地开展起来,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积极性,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等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并且用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长此以往,步入正规后进入良性循环。

(二)进一步建立稳定、高质量的实习教学基地

建立一定数量稳定、质量优良的实习教学基地,是保证生产实习质量的基础,良好的生产实习基地会为学生在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起到良好、规范的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工程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规范、完善、科学的项目运作模式,使得学生树立起较强的质量管理意识。而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宣传,将推进过程加快。另一方面,高校应立足于当前,加大力度,充分利用校友会、产学研合作、行业培训等各种资源,加强校企联合,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在科研课题、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企业提供帮助,双方签订长期合作办学协议书,力求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完善实习内容

基于生产实习时间较短、不能跟踪项目整个施工过程、实习内容不全面及部分工地施工管理不规范、施工质量较差等缺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收集、制作实践教学资料,作为生产实习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其内容主要包括反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典型施工技术的专题施工录像、图片说明。利用网络资源、影像教学及软件模拟等方式进行室内模拟生产实习,使学生通过真实场景体验现场的施工过程,与现场的生产实习相辅相成。

(四)完善生产实习教学文件资料

生产实习教学文件主要包括生产实纲、任务书、指导书等内容。由于生产实习的分散性,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受到限制,因此,完善、详细的生产实习教学文件能够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而又由于学生实习工地、实习内容的差异性,实习前,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给出具体的生产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因此,应针对当前常见工程类型,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轻钢结构厂房、砖混结构等,给出针对不同结构形式的生产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并以分部工程为对象,给出各分部工程实习要点及思考题。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再针对工程的具体内容予以补充完善。

(五)建立生产实习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将生产实习质量控制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1.事前控制阶段

(1)加强管理,健全实习制度。规范学生自行联系工地的审批程序。学院统一制定生产实习审批表下发给学生,学生联系好实习单位后,填写实习单位及实习工程概况、实习内容,实习单位签署接收学生实习意见、家长签字同意后,学院最终批准。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采取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实习表现(包括日常出勤情况、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工地评价等内容)、实习工作日记、实习报告、实习答辩等方面量化指标,通常可参照实习表现占40%、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占30%、答辩成绩占30%的比例设定。

(2)重视实习动员环节。学院、系对生产实习动员给予足够的重视,着重强调生产实习的意义、目标及实习安全的重要性,细化实习要点,以使学生做好充分准备。但实习动员不能只局限于动员大会,除此之外,尚应设置系列实习讲座,主要内容包括:a.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入门讲座。使学生熟悉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的组成,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内容、作用,主要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内容,施工现场质量验收的程序、组织方式等内容。b.平法图集讲座。系统介绍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即G101平法图集系列。c.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讲座。系统介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程及技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要点。d.工程材料试验检验讲座。系统介绍常见工程材料如水泥、钢材、混凝土、砂浆、砌块、砖、防水材料等的外观检验、取样要点、实验室检验主要内容等。e.现场施工讲座。播放一定数量的现场施工视频,主要侧重施工现场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的控制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增加感性认识。该系列讲座也可穿插在学期中,分模块结合建筑施工与管理、混凝土结构等课程进行。做好了系统的前期准备,学生进入工地之后,能够尽快地、有条不紊地适应工地工作和生活。

2.事中控制

该阶段的理想状态是在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引导下,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对学生生产实习予以系统指导、合作培养。但在当前形势下,多数实习单位并未达到这种程度,其中,学校未与实习单位进行很好沟通也是一大主要原因。因此,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使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的主要任务,予以合理安排。此外,该阶段应进一步完善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质量监控。

(1)规范实习教学资料要求。实习期间,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实习日记,详细记录每天实习内容、工地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收获等。实习结束完成实习报告,强化实习报告质量要求,要求总结实习过程的精华、亮点,并结合规范、规程、标准等明确、完善佐证资料,要求按照科技论文的要求完成,力求学生在完成实习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指导教师随机抽查。学院、系可以根据学生实习地点,设定指导检查多条路线,每条路线由1-2名指导教师负责,分组指导,采取随机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周要求学生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形式与指导教师联系,以使指导教师及时了解情况。指导教师随机性地与工地项目经理联系,了解学生实习表现等。

3.事后控制学生返校后,可设置形式多样的环节检查并进一步提升实习效果。

(1)设置生产实习答辩环节。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过程陈述后,答辩教师针对学生实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通过该种方式,可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2)召开生产实结报告大会。选取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会上交流。通过会上交流,增进同学间的沟通,相互借鉴,增强实习效果。

(3)综合评定生产实习成绩。结合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答辩+指导教师检查等多项内容,综合评定生产实习成绩。

三、结束语

综述所述,针对当前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多渠道、多方法,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加强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规范生产实习管理,建立生产实习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并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丰富、完善实习内容,使生产实习效果取得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士代.全民教育视野下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型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陈新艳,张安富.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及借鉴价值[J].理论月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