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思考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有效途径,它可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加对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同时从实践中寻找差距、激发学习的潜能。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从医人员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对病人诊断发现、解决实际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特殊职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重要载体。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是直接评价一个国家教育发达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研究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环节,重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设计和引导,使医学研究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即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其临床技能,从而更好地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的当前形势,将医学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及模式进行论述,并针对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意见。

1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意义

研究生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在学校培养指标的要求下,研究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走进各企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机构或团体实践,即在工作中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把书本的专业知识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全面应用自己的知识,积极奉献于社会,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实践活动[1]。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因此积极开展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越来越多广大教育者的认可。医学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形成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优良的医德医风,提高其就业能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1.1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学术科研和人格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一项调查显示,有65.1%的大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2]。社会实践可以让医学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充分感受作为一名医生的自豪感,体现自身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更加了解国家的方针策略,激发爱国的情怀。

1.2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医德教育

医学生医德修养是指个人对医德理论、知识、规律、规则的了解掌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和水平,以及将这些理论等转化为个体的医德、行为态度和能力的过程。对医学研究生来讲,他们有着相对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是未来医学传承创新的主力军。医学研究生良好医德品质的形成,高尚医德行为的展示,离不开医德的修养。高校德育的“创生论”认为“:个体道德意识的产生、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信心的确立都离不开个体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也就是说医德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医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完成医德品质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做到知行统一[3]。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医学研究生加深对医德理论的理解,真正了解《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内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研究生奉献、合作、关爱、助人等各种社会行为,可以使其获得医德情感体验,坚定“悬壶济世”“普度众生”的崇高思想。

1.3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医学研究生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研究生的不断扩张,使其教育逐步从精品化走向普遍化,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医学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一些与医学相关的“三下乡”“进社区”活动,可以使医学研究生对其所学专业和专业知识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思考,对社会实际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摆正自身位置,端正其就业观和择业观。北京中医药大学针对各学院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调研,结果表明社会实践对学习意愿、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实践操作等方面均有积极的影响,对提高医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4]。因此,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在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2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

2.1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定位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自2011年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已将参加社会实践列为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必修环节,对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制定了较为严密的教学实践计划,并出版《研究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供其参考学习。同时,北京中医药大学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考核机制,规定社会实践不修满学分或成绩不通过者,学生将不予毕业。将社会实践课纳入必修课程,不仅促进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改革,还检验了学生们的在课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了真正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2.2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我国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政府牵头,由学校负责具体组织和推动,其形式多样,包括理论宣讲、教育帮扶、科技支农、专题调研、科普宣传、医疗服务、预就业实习、帮残助困、挂职锻炼等。而医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有志愿服务、组织扶贫、救助失学儿童、健康科普宣传、义诊、送医送药下乡等形式。在此,仅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采用项目化招标的模式进行,分为实践团队项目、实践基地建设2个类别,每个类别下设校级重点项目、校级一般项目和院级项目3个层次。实践团队项目是组建社会实践团队,结合教学内容,发挥专业特色,集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基础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考察调研活动等,以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为实践成果。基地建设项目化是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开展志愿服务、中医药文化传播、就业见习、挂职锻炼、创业实践等长期社会实际活动。

3提高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投入大、且具有社会影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才能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实践实效性差主要与领导与管理体制不健全、组织工作不完善、社会实践专业性不强、实践模式单一、内容缺乏多样性及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密切相关[5-6]。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使之成为医学研究生成才之路阶梯,需要从学校组织和学生个体2个层面着手。

3.1构建完善实践地基,增加经费支持

目前有些学校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研究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没有经验的积累和教学的总结。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学校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更多长期合作的见习基地,给研究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践环境,这是能否有效进行社会实践科学化长效机制的关键。除此之外,经费问题对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形成了制约。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支持不足,研究生需要额外垫付经费,这样不仅给研究生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还容易打消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针对经费问题,学校可与多方企业医疗单位合作,设立专项社会实践基金,加大对社会实践项目的资助力度。

3.2充分结合专业特色,丰富实践内容

从就业职业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将极大地促进医学研究生的就业水平,有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对于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不仅要表现出直接的实践性,即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动手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还应与时俱进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充分体现医学研究生的现实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由于各医学专业的特点,适合其提高就业能力的社会实践形式也不同,我们需将专业与社会实践形式结合,为不同需求的医学生提供符合其专业特点的实践机会,对于提高其专业技能及就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3建立合理考核及奖惩机制

社会实践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须环节,各高等医学院校须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正规教学计划。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需要提出和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应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明确时间、任务、目的和要求等。对于社会实践的考核,要从严以待,避免研究生为了拿到学分而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对于优秀的团队,学校应予以表扬奖励,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对于截止毕业时没修到一定学分或实践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需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3.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其主观能动性

研究生社会实践应以研究生作为“主体”,医学研究生是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的受益者。医学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知识构架,因此,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学校更应“放手”,给予研究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使其从“被动实践”转为“主动实践”。在医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专家老师把握方向,管理调控,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但实践活动仍应以研究生为中心,要使研究生全身心的投入,激发其内在动力,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在此,需重点强调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在安全合法的情况下开展,对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研究生,不应进行诊疗活动,但可提供医疗保健等服务,如量血压、推拿、耳穴埋豆、养生功法教学等。对于已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研究生,其开出的处方,应由带队老师亲自过目并修改,对于疑难病及病重患者,应建议去相关医院进行诊疗。在组建社会实践团队时应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组合,如须进行医学诊疗活动实践,团队中需有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研究生及带队老师,以确保医学诊疗活动的合法性及安全性。总之,医学研究生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医学研究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实践精神,研究生们身处校园,面向社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为研究生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展现个人魅力的舞台;也让研究生们开拓视野,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同时更加直接地参与了社会生活,更加严肃地思考未来。

参考文献:

[1]王乐生,张瑾.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4):98-99

[2]李长松.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3]田润平,傅骞,周嫱,等.以医德教育为核心的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建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31-34

[4]宋佩宁,左璇,罗碧川,等.社会实践培养医学生就业能力作用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2):1173-1175

[5]汪丽,王飞,孙捷,等.浅议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J].科教导刊,2011(25):34

[6]夏燕来,苑锐,费淑波.医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方法,新途径研究[J].才智,2012(17):130

作者:张鹤 郎爽 王鑫 杨茜 潘秋银 冯玄烨 谭曦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