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保障专业设立的定位

社会保障专业设立的定位

随着社会保障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发展,对于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资金精算和风险管理将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的投资运营也需要社保专业人员来管理和监督。

专业理论研究人才需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综合性、交叉性较强,需要对国内外的财政金融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充分的了解和敏锐的判断,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从一开始就是效仿别国建立,直到2010年才出台《社会保险法》,在理论研究上起步晚而发展慢,所以我国急需培养出具备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储备的高级理论人才,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多重功效。

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情况

从人才的培养数量来看,如果按每所高校每届100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来计算,全国大概每年输送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为1.4万人左右,供给明显小于需求。从人才的培养方向上来看,在我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中,大多数高校根据自身依托的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选择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专业方向有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力资源、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1经济管理类特色培养方向。财经类院校大多依托其经济学背景,偏重于政策研究,具有明显经济学专业特色。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院校凭借其良好的金融、财会和经济学学科优势,培养能从事保险精算、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实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2公共管理类特色培养方向。综合类大学依托社会学背景,偏重于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研究和公共管理政策研究,具有公共管理专业特色。例如苏州大学以雄厚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背景为支撑,进行具有社会福利和慈善救助特色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

1.3专业特色培养方向。理工类院校依托自身的理工科优势,偏重于医疗保险研究,例如东南大学的医疗保险方向。法学类院校依托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背景,偏重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例如西北政法大学的社会保障法律方向,培养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实务操作和法律实际操作的专门人才。

2、中南民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现状

2.1专业依托的学科背景。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以民族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多学科、综合性民族大学,以服务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办学宗旨,以建设特色突出人民更加满意的民族大学为奋斗目标现有涵盖文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教育学、医学9大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55个。其中,民族学作为学校的特色学科,有丰富的学术积淀和优良的学术传承。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于2001年批准建立,2002年正式招生,是全国第二批拥有该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是第一个建立该专业的民族院校。十年来,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本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始终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一体的完整培养体系。

2.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主要由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原公共管理系)的教师承担。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有专业教师8人,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已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已经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及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来自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和社会保障专业理论基础。本专业将理论研究的目标集聚在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方面,目前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9项;市厅级、校级及横向课题等其他项目10项,在科研成果的应用方面也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

2.3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情况。一方面,我们针对该专业的特点与要求,开设了诸如会计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社会保障精算等财经类课程;另一方面,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及对人才的要求以及该专业的需要,添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相关系统课程。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本专业就业人数的主要流向是升学、企业、事业单位、自主创业,90%以上的学生都在大中城市的教学、科研、企业等单位学习与工作。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于西部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中南民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定位

3.1专业基础定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我校大管理的资源整合优势,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为依托,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的宗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一般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基础知识,尤其是经济学理论知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外语、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要求该专业学生具备坚实经济学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宽知识面,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

3.2专业特色定位。

3.2.1人力资源管理方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先进理念的渗透,国内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要求已提到了日程上,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更是重中之重,而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员则是其核心。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设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学生的经济学基础和管理学基础,开设了多门经济学、管理学课程。从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除少数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外,大部分的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仍是企事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

3.2.2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方向。民族学是我校优势学科,学生大多为少数民族,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仍会回到家乡工作和生活,培养适应民族地区市场需求的社保人才,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围绕当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问题,形成多视角下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研究,根据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的优先序安排,将研究的重点集聚于民族地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民族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等方面,为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3.2.3金融保险方向。由于保险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保险市场激烈竞争日益加剧,保险行业急需管理型及操作型的专业人才。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某些地方是相通的,尤其是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机构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也有保险学、保险精算等相关课程,可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面。

3.3专业教学体系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更要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的技能培养。我们要根据我院的优势和特色,按教育部精简课程的要求,集中力量开好核心课程,删除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增加实践应用型课程:一是增开选修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除引导学生按规定选修一些文、理科的课程外,多开经济类和管理类选修课,以丰富学生的经济管理知识,为其将来在不同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奠定基础;二是不断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引进国外原版教材,使某些课程与世界接轨;三是大力建设精品课。在校级精品课的基础上,争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四是增加实践课程权重。为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执行层面了解实务知识.从而更好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

作者:梅乐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