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际贸易核心能力论文

国际贸易核心能力论文

一、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构成

(一)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是指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通用能力,包括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内容。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处处离不开人与人的合作、沟通,国贸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基本能力才能使国际贸易业务顺利进行,尽量避免风险的发生。

(二)专业能力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能力体现在:(1)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潜在客户,能够通过英文函电或面对面地与客户进行交易磋商,可以经过谈判签订书面合同。(2)能够独立履行合同,及时安排生产,准备好待出口货物;根据进出口货物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计算运费,与货运公司签订运输合同;为进出口货物合理投保;正确制作各种运输单据,及时发出装运通知;正确填制报关、报检申请单,及时为各种贸易方式下进出口货物办理报关及报检手续。(3)正确签发汇票,选择适当的汇付方式,选择国际贸易中常用的结算方式;当结算方式为信用证时,能及时开立/催开、审核、修改信用证。(4)熟练准备各种结汇单据,防范收汇风险,最终顺利结汇。

(三)发展能力

学生的发展能力是指学生能顺应时展,并在发展中不断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综合能力。它包括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外向型企业可进行的创新大致有三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国贸专业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就有可能在外向型企业开展各种创新工作,通过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环节和风险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有发生。关键时刻应变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当事人必须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尤其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要对各国或地区的谈判模式或风格作出灵活判断,综合运用贸易知识和谈判技巧应对各种变化。

二、提高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基本能力培养途径

1.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一些高职院学生与本科生相比自卑感较强,还有一些学生心理脆弱、心理承受力较差,遇到挫折会一蹶不振。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校内开设心理咨询机构,配备心理咨询师、疏导员,及时将高职学生心理压力排解或将他们的不良情绪释放,让他们轻装上阵,增强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2.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将来工作中必定要与世界各地的外商沟通。而英语是国际贸易沟通的主要语言。因此,要提高学生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可以通过对专业核心课实施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做法,借鉴国外的行动导向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案例分析讨论等新型教学方法,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制作幻灯片。讨论结束后让学生上台做演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或参加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内可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专题讲座、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组建学生社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因为社团组织的活动需要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任务。课堂教学中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可采用分小组讨论、案例游戏、课堂知识竞赛等教学方法,不仅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积极引入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起源于英国,现风靡全球的一种培训项目。它安排参训者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通过专业的训练课程进行情景式心理训练和户外体验式模拟训练,让参训者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磨练意志,认识集体的作用,提高团队合作精神。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可参加拓展训练,通过训练体验团队与个人的关系,培养团队精神。

(二)专业能力培养途径

1.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上企业需求为根本指导,制定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培养目标。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前,学院可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社会开展广泛调研,了解各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各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或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多家企业调查分析,明确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哪些企业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各高职院校还应坚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了解人才培养的效果,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为了制定出恰当的专业培养目标,学院可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多方面听取企业管理人员、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委员会成员可由行业、企业、高校的专家组成,重点负责专业建设。会议应共同研讨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定位、修订教学计划等重要问题。

2.依托岗位群剖析职业能力,完善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是: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运业务员、进出口业务员等。具体设置课程时,应对职业岗位群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开发设计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并在教学计划制订中破除“老三段”(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模式,将课程设置为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技能实训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围绕行业需求设定;技能实训课程针对专业核心能力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十分精炼,也增强了实践技能的训练,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构筑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学校需要坚持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3.强化专业能力证书与毕业证书并行制度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发现职业资格证书比毕业文凭更管用,具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更容易赢得企业的青睐。在招聘会场,招人单位会以各种资格证书作为筛选人才的条件。针对这一现象,许多高职院校已实行专业能力证书与毕业证书并行的制度,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很多高职院的教学计划已规定学生必须获得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否则不能毕业。两证并行制度既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特征,又为提高专业能力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使学生能顺利获得证书,高职院校应把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更好地贯彻两证平行制度。

4.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许多高职院校为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在制订国贸专业教学计划时已加大了实践性教学在专业总课时中的比重,让学生从第一学期就开始实践性教学,三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但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学校必须像理论教学那样,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包括总培养目标和分阶段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将实践教学目标具体化,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把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一定要包含校外实训体系,因为虽然在校园内可尽量构建逼真的实训中心、实验室,但其内容与外向型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别,校内的模拟实践无法替代校外实习的作用。实践教学的条件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开展。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实训室(基地)管理、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制度管理。高职院校还应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学”的考评,重点考核与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列出各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项目、考核方法、评分标准以及应达到的最低等级标准。对教师“教”的评价,重点考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再结合同行评价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在每个学期末给每位实践教师评定等级。

(三)发展能力培养途径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愿意付出努力,学习时也不觉得苦和累。高职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活中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对学习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教师可借助多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学生学习习惯普遍较差,需着重培养。教师在新生入学后应立即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后再制定新的学习目标。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应当对其进行及时的辅导与帮助,最终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此外,要在全校范围内树立良好的学风,营造勤奋好学、你追我赶的学习环境。

2.培养提高学生的情商

情商高的学生更容易形成发展能力,因为情商可以强化大学生的适应性,密切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调节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从而促进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形成。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情商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注重自身情商的培养、积累和提升。社会各界也应重视推进学生情商的培养工作,这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

3.培养学生的个人创造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领域,如何能打败竞争对手,取得成功?这就需要企业的员工及管理层具有个人创造能力。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迫切需要改变应试教育、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高职院校要实行开门教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丰富自身的想象力。高职院校不仅要鼓励大学生不断创新,而且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因为创新人格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是一个人的内在较稳定持久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人格,才能在工作中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并在创新活动中勇于克服困难,使创新活动有效、持续地进行。

三、结语

总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涉外企业,培养基本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强,能胜任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群,有可持续发展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作者: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