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实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社会实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就业认知、能力提升和精准就业的重要路径。在社会实践组织过程中,还存在社会参与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指导不够、认识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实践育人在就业能力方面效果提升。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参加,高校要主动作为,加强规划,内外联动。形成社会、企事业单位、高校、家庭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精准就业;就业能力

目前,高校部分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一方面与当前经济社会供给侧结构调整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毕业生就业能力不高有关,毕业时达不到企业岗位所需的素质。因高校不断的扩招,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与扩招不成比例,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因为经费、社会参与度等问题,造成很多的实践教学在校内进行,影响了大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对岗位的直观认识和体验,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效果。研究表明,社会实践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组织和自行联系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社会需求开展社会实践,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就业认知的有效渠道。各国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更快的适应社会,美国通过理发的形式将社会、教学和企业联系在一起,鼓励并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企业的项目实践活动;日本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到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进行实习,并定期向学校汇报实习情况;德国规定工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少于二十六周。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前了解社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在学校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提升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通过社会实践提前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文化氛围和专业需求,提前查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想法和工作岗位之间的差异,深入认识职业、岗位的价值和意义。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覃红燕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就业能力。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工作中需要的专业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有效衔接。通过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磨练意志、锤炼品格、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社会实践,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专业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贴近社会需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确保就业能力培养的提高。

(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精准就业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特别是走向实践岗位后,围绕工作与不同角色的人在一起工作,不仅有利于提升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执行能力,还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自己的知识运用水平,获取岗位工作经验、了解岗位实际工作情况,认识社会角色与学生的区别,理解职业、岗位的价值和意义,纠正理想中的偏差和幻想,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升社会责任感,逐步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缩短社会化进程,毕业后更容易找到与自身理想、素质、能力相匹配的工作。

二、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研究表明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均有较大的提升,对就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受社会参与度、学校和家庭投入、个人认识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社会实践在开展过程中的完成度差异较大,导致就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参差不齐。

(一)社会参与度不够,提供实践机会较少。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不统一,还存在价值目标不一致,资源共享不充分,沟通协调不畅通等问题,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各方面在社会实践育人方面的责任不清、任务不明、效率不高,往往高校孤掌难鸣,学生就业困难,企业需求受阻等现象时有发生。中小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不足,更多的时候以人才使用为主,培养为辅;大型企业注重人才培养,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中东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规上企业数量不够,特别是上市企业数量少,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大部分学生只能在社会上开展一些宣讲、调研、支农、支教、文艺下乡等实践活动,与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交叉不多,对岗位的认识、体验不够,对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提升有限,阻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二)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育指导不够。西部高校、特别是西部地方高校,经费来源较为单一、整体上经费非常紧张,能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生均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更多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经费来源为家庭支持和自筹。这就导致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差、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无法争取到优秀的实践项目、无法筹措到实践需要的足额经费,社会实践的完成度较低。加上西部高校师资紧张、生师比过高,教师教学、科研压力较大,很难保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跟踪教育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流于表面的认知,影响就业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认识不到位,功利化现象明显。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到位,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实践学分、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没有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社会实践。加上社会实践的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很多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过渡关注宣传报道、评奖评先,对实践过程中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

三、提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效果的对策

(一)政府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参与。培养优秀的人才,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政府应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明确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各界的责任,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机制共建、明确责任共担、实现资源共享”的实践育人联合体。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出台鼓励企业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相关政策,明确企事业单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角色定位,为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企事业单位在税收、贷款、社保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企事业单位要根据人才培养和储备规律,制定吸纳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规划,从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发展规划、行业现状、岗位职责和能力需求等方面对实践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为大学生快速提升能力、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社会实践项目的规划。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以服务大学生就业为导向,将有限的资源向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向进行倾斜。现阶段,高校基本上都将社会实践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肯定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高校还应该根据专业年级开展分阶段递进式的社会实践教育规划,大一主要开展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的调研类社会实践,大二主要结合专业开展专业能力提升的社会实践,大三主要结合就业开展就业能力提升的社会实践,明确每个阶段社会实践的具体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切实提升社会实践育人的效果。

(三)校内外联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在高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校要主动出击,主动与企事业单位对接,在“产-学-教-研”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基地功能,广泛开展以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工学结合等形式的就业能力提升实践。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岗位锻炼、业务流程培训、市场竞争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责任心,沟通技巧等综合能力素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尝试“双师制”社会实践指导模式,学校派出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团队的理论指导,企事业单位派出一名指导教师服务学生的岗位和业务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无缝隙的社会实践指导。在经费上要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公益资金支持,不断提升资金的保障力度。

(四)调动家庭积极性,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家庭作为育人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特别是家庭在学生游学、出国、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社会实践在投入中的占比还较低。高校应通过书信、微信群、QQ群等形式向家长介绍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特别是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明确社会实践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和学习任务,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在高校提供的资源、信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发挥家长调动资源的优势,有效弥补实践资源的不足。

(五)强化学生教育引导,促进知识内化为能力。高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认知培训、过程指导、结果分享,通过社会实践专题培训、实践全过程指导、社会实践先进典型分享、实践团队内部分享总结等方式途径,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全身心投入,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容化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等,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育人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只有“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形成共识,全员全过程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育人效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作者:常海亮 单位:塔里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