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污染整治策略

农业污染整治策略

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情况

1.1以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宣传力度

萧山区农业局按照中央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中发展农业,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列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成立了以局长为主管的专门工作班子,分解落实了工作任务。明确镇街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目标,确定各镇农办主任、街道农业科科长为工作联系人,促进了全区生态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萧山农技与信息》报、农民信箱、萧山农网、萧山农技110等区级农业主流媒体和“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周”等有效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把有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宣传资料送发到镇(街)、村(社区),广泛宣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结合种养户座谈会、镇(街)和规模猪场负责人会议,针对畜禽养殖业和化肥、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综合治理的紧迫性,提出具体治理要求,做到工作上有部署,资金上有投入,行动上有落实。

1.2以生态建设为取向,积极应用新技术

一是抓好测土施肥技术推广。2007年在单季晚稻、春粮、鲜食大豆、西瓜、萝卜等作物中示范推广以“控氮、稳磷、增钾、补微”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5万亩,推广秸秆还田55万亩,还开展了微量元素肥料的推广应用工作。二是抓好肥药双控示范。推广应用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生物农药等,减少肥药用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面积5万亩,降低农药肥料使用量。三是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实施水稻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35万亩,实施晚稻统防统治0.9万亩。四是抓好地膜回收。全区农膜回收率达到70%以上。五是积极开展病虫及生态环境预测预报。建立基层病虫测报点13个,做好病虫调查,及时病虫情报。建立长期定位的土壤肥力监测点10个,蔬菜地环境监测点2个,生态农业监测点6个,建立150户肥料农药施用情况调查记载户,开展肥料、农药施用和土壤环境状况调查监测,及时了解土壤肥力与环境的变化情况。六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完成南美白对虾等11只农产品11张无公害标准模式图的编制,实施面积2.5万亩。全区有48家企业的220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48只产品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效期内,有86个产(基)地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基)地认证。

1.3以治理畜禽污染为重点,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为达到合理规划和适度发展畜禽养殖业,控制和削减畜禽养殖排污总量的目标,农业、环保等部门制订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引导采用“规模养殖,综合治理”等模式,推进了畜禽粪尿资源化综合治理和生态养殖工作。一是落实三项科学措施,减少污染。(1)猪(牛)粪实行资源化利用。猪(牛)粪通过直接供给无公害蔬菜、瓜果和花卉苗木基地或加工制成有机复合肥料等措施,科学消纳,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2)按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有39家规模场实现达标排放。(3)努力完成省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设置病死畜禽安全填埋、处理井,减少二次污染。二是完成污染治理任务。完成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的治理任务,做到达标排放,全区共完成83家畜禽养殖场(户)的治理任务,建造了18740立方厌氧、好氧池(各类沉淀处理池)和6480平方米干粪收集房,做到雨污分流、干湿分离。三是积极推进生态养殖。抓好杭州市级畜禽粪尿综合利用工程项目和生态示范点及畜牧小区建设。大力推广山地养鸡、稻鸭共育、鸭和珍珠配套养殖、猪(禽)和鱼配套养殖、猪—蚯蚓—牧草、猪—沼—果(稻、菜)等生态养殖模式,努力倡导自然、生态、绿色的养殖方式发展。

1.4以洁美家园为抓手,促进农村能源建设

根据省、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区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目标,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扎实开展以农村废弃物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工作。一是清洁能源村建设。完成20个村的创建清洁能源村任务。全区累计已安装太阳能28992台,计63344平方米,每年可节约标煤11402吨;39个村(单位)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池,计19500立方米,年处理污水237万吨,受益农户10833户;对可以接入管网的厕所进行接管处理,对不能接入管网又须改造的村庄公厕污水进行厌氧处理,对露天粪坑进行改造,建造了23座生态厕所;在围垦十七工段靖江垦区动工建设大型粪便处理中心,规划年吸纳消化畜禽粪便20万吨,生产有机肥5万吨。二是太阳能利用。结合园林绿化村建设,开展了太阳能路灯、庭园灯的试点工作,为新农村道路亮化和公园美化服务。在三个种植业基地引入太阳能杀虫灯,用于农业生产的病虫害防治。三是“三沼”综合利用。目前,全区已有8家养殖单位(户)建成沼气系统,沼气用于供暖,沼液、沼渣用作农作物有机肥。

1.5以保障农业发展为前提,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在农业执法工作中,一是有力查处高毒高残留农药。定期、不定期地对全区农资经营单位进行检查,查封了一批违法销售农资。二是逐步推进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结合萧山实际,积极推进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出台《萧山区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完成“三网三制”(农资现代流通网、农资监管监督网、农资企业信用信息网、农资企业生产经营诚信制度、农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与公示制度、农民利益受损补偿制度)建设。三是实施农产品安全生产全程监控。重点开展了50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档案登记和规模养殖基地的定量、定性检测,并把检测结果在区级媒体上公告。同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检测和定期汇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有待提高

老百姓和种养大户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紧迫性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2.2水质污染尚未有效遏制

萧山东片围垦地区因其独特的土壤资源和有利的地理环境,曾是萧山绿色生态农业的主要基地。但近年来,随着工业污染的日益加重,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3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监管难度较大

部分农户缺乏诚信意识,把一些无公害指标超标的农产品打上绿色产品的标志进入市场。而市场监督不够到位,食用农产品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2.4畜牧污染治理难度大

一是目前农村养殖仍以中小规模为主,生产设施简陋,经济实力不强,自身投入资金治理污染的可能性不大。一些养殖场(户)被居民区包围,没有可开展治污设施建设的场地。部分养殖户重视程度不够,对建设污染处理工程缺乏投资热情。二是畜牧业散户、小户多,治理成本高,落实配套难,群众反响大。三是已建成畜牧养殖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场,因运行成本高,又缺乏外在的监督机制,治理设施建而不用、少用情况屡见不鲜。

2.5治理机制还不够健全

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缺乏必要的资金,虽列入了区政府的考核内容,但资金仍得不到保障。二是技术力量不足,尤其是镇(街)一级,本身农技人员队伍不够健全,无法顾及污染治理。同时,检查监测的范围也不够广,检测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3对策与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1进一步提高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

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资料等一切宣传工具,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2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

加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区建设,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在总结原有农产品生产标准推广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广“一个农产品一张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做法,扩大实施面和辐射面。扎实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基)地认定与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继续扩大食用农产品产地标志卡的发放面。

3.3进一步加强畜禽污染和水质治理

要加强畜牧业养殖标准的研究,加大治理力度。要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程,分批完成生猪存栏300头以上的养殖企业猪的排泄物治理。在农村中小规模养殖户中,推广应用成本低廉、简便适用的污染治理技术,建设干粪收集、废(尿)水多级降价排放的治理工程,实现零排放。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畜牧小区,力争每年建成一个生态牧业小区。要加大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力度,有效遏制水质污染,加强水域养殖环境的治理和水产品质量监管,切实维护渔民利益。

3.4进一步推广生态种养技术,努力扩大物理防治

要高起点地推广生态种养新技术,进一步探索病虫害无害化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强化测报手段,提高测报的准确度;要加强横向交流,与广播电视台等联合举办病虫害防治的广播电视节目,提高病虫情报传播速度;要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范围,推广应用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生物农药等,从源头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减少农药用量;要加强对土壤养分和环境质量检测,着力推广“肥药双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养殖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实施“沃土工程”、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3.5进一步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农村新能源

按照分片收集、分片处理、综合利用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加大收集、处理、利用力度。实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工程,以土地为资源,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通过生物技术,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达到“三沼”综合利用,提高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3.6进一步加大农业执法力度

要严格源头监管,重点抓好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所有农资经营单位进行检查,并继续做好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留地蔬菜、城郊结合部的蔬菜和生猪瘦肉精的检测。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增加检测批次,提高检测覆盖面。要加强产地环境监控监测,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消费安全。

3.7进一步加大治污投入

建议各级政府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范围,并按各地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增加资金投入量,以保障各类工作的正常开展。要研究政策,引入考核机制,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认真回顾总结,研究对策,落实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