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态旅游农业创建策略

生态旅游农业创建策略

一、恩施山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分析

(一)恩施山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区位优势

恩施自治州位于东经108°23′12″~310°24′13″。地处湖北西南隅,是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地区,东北部接本省神农架林区,东部连接宜昌地区。从农业区位看,在全国农业区划中,恩施自治州被划入西南农业区的山地林牧区;在湖北省农业区划中,与宜昌的长阳等县共同构成鄂西南山地农业区。从交通区位看,穿过州境约800公里的318和209两条国道、正在兴修的横穿全境的沪蓉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维系着恩施自治州与长江中上游两个中心城市武汉、重庆和四个副中心城市宜昌、沙市、黔江、万州以及湘、黔、渝边界城镇的经济交往。从生态区位看,恩施自治州为鄂西林海,是省内的第二大河———清江的源头;恩施林区在长江中上游的交接处,是长江防护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峡库区又是正在进行梯级开发的清江源头,恩施林区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控制工业污染等方面对长江中下游具有生态源的特殊意义。从全国国土开发和生产力布局战略重点看,恩施正处于我国“T”字型一级重点开发轴线长江经济带上,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和清江梯级水电开发的契机,加上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沿长江、清江、209和318两条国道为轴心展布开发带,并在轴线地带选择若干个“点”(城镇),以建成带动全州各县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级”体系。

(二)恩施山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资源优势

恩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在生态旅游资源上有巨大的吸引力。恩施地势地貌复杂多样,地势高低参差,海拔最高处达2410m,最低处仅152m,全境虽以山地为主,但也不乏高山平原、丘陵和小盆地,还有大量具有南方特点的高山草场,境内有清江、郁江、唐崖河、娄水河、卯洞河等30多条四季长流的山区河流和大小140多座中小型水库。这些自然资源为发展丰富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奠定了基础。恩施州林地经济作物以烟叶(烤烟、白肋烟)、茶叶、油菜、黄连、贝母、蚕茧、银杏、生漆、油桐、板党、苎麻为主。其中,茶叶种植面积最大,仅鹤峰、利川、恩施、宣恩四个县市的密植茶园种植面积就超过20万亩,利川是全国第二大黄连地,利川毛坝生漆被誉“品质冠全球”,恩施板党(产于恩施板桥的党参)、利川贝母、巴东栎都是以恩施的地名而获得植物学上的专项命名。

恩施农业结构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为主,还有荞麦、高粱等共计20多个品种。其中,咸丰的百吨魔芋基地、鹤峰的百吨薇菜基地和利川、恩施的千亩莼菜基地在国内外都小有名气。水果品种多达110多种,其中以猕猴桃、板粟、核桃、拐枣、柿子、石榴最具地区性特色。近年来又大力发展长十郎梨、柚、草莓、橙、柑、桔、李、杏、苹果等,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而且加强新品种培育、贮藏保鲜以及综合利用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增产增收,远销国内外。

在水产方面,由于恩施江河多,水产资源也比较丰富,据统计恩施水产鱼类达40种,2005年,全州水产品总量达到了8700吨,尤其是鱼类、棘胸蛙、大鲵的人工饲养有很大发展。

在养殖业方面,畜牧业是恩施州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近十年来,恩施州坚持全面发展牲猪,大力发展山羊,积极发展商品牛,稳步发展绵羊,放手发展禽、兔、蜂,加快高山草场建设,逐步优化了畜牧业产品结构。2005年全州牲猪饲养量575万头,出栏355万头,大牲畜饲养量70万头,出栏32万头,其中牛的饲养量达到60万头以上,羊饲养达到142万只,家禽饲养量1400万只。猪牛羊肉产量达到24万吨,禽蛋产量5.5万吨,其中,利川麻鸭在全国很有知名度。在抓好畜禽产品生产基地的同时,恩施积极组织好畜禽产品的加工、转化与增值,进一步疏理流通渠道,提高畜禽产品的经济效益,通过白鹅、麻鸭,山羊、商品牛、仔猪、肥育猪等系列开发,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畜禽商品生产体系。

(三)恩施山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自然风光与景点

恩施自治州各地以砾岩为主,相对高差大,沟谷分割,赤壁千仞随处可见峡谷陡崖景观,险峰峻岭,翠屏环抱,群峰竞秀,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大致可以雄、奇、峻、秀、绿、险“六”字概括,群山之中不乏奇峰怪石,号称“荆楚第一石林”的恩施梭布垭石林似虎、似猴等各种造型的奇石和天生桥令人叹为观止,八百里清江浩浩荡荡、穿山越谷、碧水长流、青山常绿、溪洞飞瀑,佳林名卉遍布,山谷间溪流潺潺,不仅多瀑布溪泉,流泉飞瀑相互衬映,终年流珠滚玉,多叠飞瀑常年可见,而且丹霞地貌加上垂直节理发育,岩层在流水强烈下切侵蚀作用下,洞穴发育更显奇特。这些地方的溶洞数量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恩施各地洞内面积在1000m2以上的溶洞就多达620余处,其中不乏众多罕见的奇景壮观,有“世界特级溶洞—腾龙洞之卧龙吞江”、玉龙洞等景区。山中有洞,洞中有山,水中有洞,洞中有水,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是恩施溶洞最显著的特点,这些大自然所赐予的美景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内容,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恩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奇峰壁立,林木葱笼,飞瀑倒挂的大山往往与宗教结下不解之缘,在山区,庙宇、道观、古寨、岩画、石刻、石坊比比皆是,使自然旅游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互补,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在一些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人文景观就更加丰富,“土家第一寨—鱼木寨”上,碑石林立,幽思怀古,土家文明尽显其中;“土司皇城”,乃土家建筑之经典,汇民族文化之精华,构成生态旅游的又一大优势。

二、恩施山区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发展恩施山区生态旅游农业战略指导思想

坚持“山上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山下建设未来文化遗产”的发展战略。围绕做大做强恩施旅游产业,立足丰富的生态旅游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不断丰富、完善山区旅游产品,改善旅游产品结构,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让农民更多的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把恩施早日建成集观光、度假、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世界著名风景区。

(二)发展恩施山区生态旅游农业原则

根据恩施山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指导思想,结合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恩施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特点,在规划、论证、招商、实施、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原则

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传统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项目所凭借的资源条件。因此,生态旅游农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必须以保护地区生态环境为前提,坚决否定任何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伪劣项目开发;努力把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之所以能够对现代都市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优势在于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农村本色”—即与都市高楼完全不同的田园风光、生态农业、农舍民情等。生态旅游农业项目的开发必须牢牢抓住并张扬这一优势特色,围绕以“农”为核心进行活动内容的开发与组织、大作“乡土文章”,避免开发过程中出现“建设城市化”趋势。

2.因地制宜原则

生态旅游农业的模式很多,平原、山区、湖区、牧区、海岛、城郊的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恩施山区应根据各个乡、镇、村的不同资源状况和区位条件,确定适当的发展思路,做到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景则景,以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

3.突出特色原则

资源特色是旅游业一切方面特色的基础,是一个地区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个性特征。一个旅游区做出了特色,就有了灵魂,就有了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市场上就有竞争力。因此,恩施山区在生态旅游农业的规划设计上要立足于农业本身,要因地制宜,突出农业旅游的鲜明特色。同时生态旅游农业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和结合,许多环节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甚至可以说是一项科技产业,因此,要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资源的综合作用,强化生产过程的科技性、趣味性、艺术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利用特殊的环境技术和节能技术,合理布局,使建筑设施与所处的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突出生态性,增强环境的美感。

4.优势竞争原则

目前山区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因此,山区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必须符合旅游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面向城市和平面建设这一核心市场,针对资源市场的不同结构及各个层次,在对自身旅游资源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并且要紧跟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以适销对路的产品,创造竞争优势,提高资源竞争,产销竞争和科技创造竞争能力,稳固市场地位。

5.市场导向原则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而兴起的一种特殊旅游项目,既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又是以旅游内涵为主题而开发的主要包括农事活动、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及其风土人情为内容的,是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旅游活动。同时它又是针对旅游消费需求,以“食、住、行、游、娱、购”等旅游六要素及各个环节的服务,按一定的旅游路线设计、加工、制作、组合而成的特殊产品。因此,恩施山区在制定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时,并不是所有的农业资源都搞开发、搞旅游,而要遵循市场导向原则,这样才能避免投资开发的盲目性和主观性,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使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推行农业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6.全面带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原则

山区生态旅游农业利用乡村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增收难问题、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想载体。山区以生态旅游农业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要以此达到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恩施山区生态旅游农业建设对策

与湖北其他平原地区相比,山区生态环境条件比较优越,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状态,该区域由低山、中山和高山组成,分别占山区面积的23.5%、40.3%和36.2%。多样的地貌类型决定了山区自然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优势主要表现为开发利用的多种适宜性和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但是由于过去长期忽视山区生态系统的特殊性,过分强调单一种植业的开发,过分地照搬平原地区发展模式,多数村庄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更谈不上特色经济,就连经济条件较好的浅山区,农村发展也逊色于平原地区。

(一)以“经营”理念推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

恩施各地秀美的田园和寻常农家的民俗风情,今后将会给农民带来越来越多的“真金白银”。其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丰富的民俗、节庆、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古建筑、古村落、湖光山色等自然风光,具有独特的土家族人文风貌和乡土气息。不仅能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还为游客带来了愉悦。

经营乡村品牌,需要宏观的思路以选择和确定具有自身特性的品牌,需要扎实的行动,关注乡村的诸多细节与品牌的诸多载体。定位村级生态旅农业村,首先要对入村企业形象有严格要求,以绿色健康、诚实守信为必备条件。其次要创建象征性的标识、象征色彩和乡村生态口号。其三,村集体领导班子要开拓思路,主动引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能人,通过营造生态经济发展环境,走持续发展之路。经营方式可采取紧密合作经营模式、无形资产投入模式、提供多元化服务模式等形式。

(二)以生态规划作为乡村建设的先导

一是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对恩施山区中重要、特殊的环境敏感区如河流、水库、山川植被进行保护性开发。二是要合理布局。乡村聚居既是乡村人口聚居的场所,同时也是配置各种乡村工副业生产的场所,因此乡村群落布局必须从乡村经济社会建设远景和资源保护的总体格局出发,使乡村聚居按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划分,形成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使城市与乡村要素在空间上结合与融合,自然调和地配置校园、文化设施、游乐设施和住宅。三是要完善景观结构。通过划分、调整来完善乡村景观的基本结构元素,串联起景观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一个稳定坚强的系统。四是发展都市农业。农业生产的育种、栽培、管理、收获等全过程,按照车间生产方式进行,这样有利于克服农业的自然风险,又利于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身份转变,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民素质,最终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五是建立物质循环与可再生能源多级利用系统。以农村的沼气工程为纽带,将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生活污水资源化,同时通过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使其构成乡村的清洁能源和再生资源体系。六是住宅建筑生态化。打破现有农村建筑“排排房”或“兵营式”的格局,以多团多核的组团分布格局,村民住宅可采用联栋别墅和公寓式的住宅,这样既适用不同经济收入村民的需要,又可以腾出空余的土地,开发乡村房地产业。

(三)良好的村级管理体制是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的保障

良好的管理体制是乡村经济、社会、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一个合格和负责的村级管理者,再好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机遇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把握。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建设涉及的内容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有权威、村民信赖的村集体班子,能够动员村民的力量和热情,积极参与。要注重对村民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不断丰富和优化村民文化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乡村建设的文化氛围。

(四)构建积极的农业管理体制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现实是农村兴办一个项目,主管部门管得过多,太死,影响了村民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如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中,指令性计划依然存在,使得生态农业必须为指令性任务让道。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科技、水利、环境、农业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以至于村领导疲于应付,工作难以做实做好。为了促进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应当着手积极的改革,打破行政界限,应当退出对农业生产的直接管理,扩大农村、农业企业的自主性。

(五)加强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恩施山区“硬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服务质量、旅游功能与容量及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是旅游地建设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加强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场所等的建设,以完善和拓展旅游功能,真正做到让游客“可来、可吃、可穿、可玩、可住、可往”。

(六)制定投资优惠政策和开发激励措施

对于恩施山区的实际情况,本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角度,抓紧制定恩施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投资优惠政策,增强恩施开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尤其要吸引一批投资规模大、质量高的资本到恩施投资。要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注重大投入,形成大开发,尤其要加大对私营经济的投资引资力度,形成主体的多元化实现资源共享。

(七)做好人才的培养与技能培训工作

生态旅游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要求经营者要富有科学文化知识,精通农业技能,善于经营和创新。因此,应加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及行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强化服务意识和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是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关键。培训中尤其要注重注入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等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所必需和策划理念。要成立旅游资源开发管理部门,下设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客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