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态理念的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生态理念的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摘要:水利工程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是水利工程效益实现的关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水利工程的大量建设使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本文主要以生态理念为核心,将水利工程建设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切入点从水利工程设计理念、水利工程生态功能和改进方案等方面来探讨生态理念的水利工程设计,以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态理念;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必然趋势,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设计中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修复的内在契合点,以此来保障自然生态的均衡建设。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功能,同时要将生态理念融入进去,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生态有效结合,可持续发展。

1生态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将水文、水力以及建筑结构进行有效整合,以组成一个工程力学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帮助。随着人类及社会发展,人们对水资源越来越重视,为了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应势而生。生态水利工程是在水利工程基础上将生态环境与自然工程建设有机结合,在满足水利工程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是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减少现有水体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工程对原自然生态的损伤力度,以期来切实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与防洪水利工程建设的协同发展。

2现状不足分析

2.1亟待细化审评指标

重新审视当前水利工程建设实效,其评价方法和标准都不明确且不统一,在评价过程中操作性不强。我国水利工程研究系统不够,在建设水利工程虽然有强制措施,但是由于强制措施没有规定好生态目标,所以在不同地域进行操作时差异性大。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时地域性比较强,所以评价标准要依据地域进行制定。

2.2生态与传统两种水利工程失调

在相同水域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与之前建设的传统水利工程进行协调以使传统水利工程经过优化调整达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标准。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时要以传统水利工程为基础,对各个部分进行合理规划,以使蓄水科学合理划分,弥补原水利工程的消极效果。

2.3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利工程在之初主要功能是对水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对生态功能认识并不强。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设计过程中对生态水位、调度和效益关注不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主要影响是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一般情况下,新开发的水利工程会导致原有生态系统中河床与动植物群落在布局结构、功能属性等方面发生多向转化,这些转变所间接引发的用水、补水紧张问题也亟待选取更为贴切有效的方法进行修复与模式更新。参照传统水利工程建设方式,实际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应统筹考虑施工条件、工程运作周期、内外影响因素、软硬件保障条件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技术经济方法来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以使水利工程的利益最大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明显,这些破坏具有大范围覆盖性与强烈性,能够直接或间接造成难以弥补或修复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损失。从生物多样性与水体资源保护层面上看,在传统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一般比较注重力学特征,考虑较多的是避免河段河势变化,维护的是河道稳定。对河流中生物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规律关注比较少,水利工程在建设完工后进行运行时会影响河流中动植物群落的合理布局与协同生存;从能源消耗视角上看,因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环境、不同经济人文背景下所需要的水利工程数量有一定的差异性,相关水利项目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应着力在创新方面关注工程的库容、坝高等,对于建设所用材料的环保性考虑的少,使能源消耗比较大。

3基于生态理念的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3.1更新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

首先,更新水利工程设计理念。要遵循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将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空间和时间上可持续增长,在不同区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都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平使用。水利工程在建设时既要复合现有生态与社会人文背景下的公众发展诉求,也应统筹考虑长远利益实效。与此同时,参照新时期环保建设与资源生态理念,水利工程应坚持秉承“生态友好理念”与“资源可持续理念”,建设设计时要考虑生态容量及承载的约束力,目的是保持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整合与发展,保持水中生物的多样性建设。在此过程中,相关工程建设人员应坚持低碳环保的思维方式,关注水体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与各区域二次保护实况,选取更为精准、尖端的技术方案来强化资源配置过程,避免资源的过量消耗,并以此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人文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水利工程设计方案应与时俱进。参照水体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现实指向,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要以投入最小化生态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通过技术、环境和节能方法来实现能源的低消耗。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减小水利工程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减少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再次,定期改进“生态水力学”指标。一般来说,传统水力学知识难以深层次修复现有水体污染问题,其解决过程缺乏精准性、持续性与多向性,以此为参照,实际方案体系建设过程应深层次挖掘水体污染与内外部水体建设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短期与长期影响,并在实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从水力学研究角度出发,着重考虑原有河流生态环境建设系统的基本生态指标、动植物群落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区域水体连通性对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并通过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保护制度来进一步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准;最后,坚持项目结构精细化。考虑到水利工程实际建设中的资源要素指标的多向性与联结性,在方案落实过程中应尽量优化项目过程,从材料选择优化到能源消耗优化到污染优化等,以实现生态理念的水利工程建设。

3.2根据水文条件提高生态设计标准

首先,科学分析河流水文条件。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和建设后要充分考量所属区域农业发展诉求,关注现有工程项目对植被绿化的推进意义,以此为参照,需要在建设初就要按照河流水资源的规律做好资料的搜集工作,以为生态设计奠定基础。同时要广泛搜集水文条件,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满足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其次,要改善传统设计理念。根据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理念支撑与生态环境价值,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时协调好二者的矛盾,在完善的生态设计理论平台基础上提升生态设计水平,关注自然生态发展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内部对接关系;再次,应树立“目标敏感性”理念。应综合统筹水利项目建设的有效性与区域效益性,关注工程建设过程对周边环境的综合影响,以此来减少实际运作过程中的盲目性与拖延性,与此相对比,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设计人员参照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本指标与生态环境“敏感性”来切实推进生态环保机制的贯彻落实;此外,应坚持环境保护与生态水体建设的双向结合。应统筹区域经济生态文明与水利工程建设目标的内在契合关系,关注传统工程设计理念、价值方式与建设模型的精准性、贯彻性与多维性,努力优化水体供应管道的布局属性与水质水量,不断优化水资源的利用率与分配率,以此来全面响应新时期环境均衡与资源要素保护的指导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在进行河道改造时往往会发生河流中动物和植物的污染问题,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相关项目参与人员应努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问题来制定相应解决对策,做好各区域的绿化、水体治理等生态文明保护工作;最后,坚持水利保护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双重结合。水利工程在设计时要结合工程功能与生态功能来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设计人员要做好设计方案,选择最优化方案,以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实现水利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的,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既要为人们创造财富,同时要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发挥水利工程作用的同时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恕诚.时代新跨越—中国大坝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水力发电,2011,37(8):1-3.

[2]贾金生.中国水电需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学习体会[J].中国能源,2008(5):8-10,31.

[3]归有光.现代水利工程的正负效应、水生态伦理与生态水利[J].工程研究,2005:184-196.

作者:李娅 单位:安徽省寿县水务局寿丰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