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建设论文2篇

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建设论文2篇

第一篇

一、统筹规划农业用地

统筹规划全县乃至各镇的农业用地和投入,与建湖县高效农业发展规划相统一,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确定的农业用地与城镇发展形成冲突的现象。具体就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超前制订水稻杂交制种、大棚果蔬、草鸡、生猪、特种水产品、水生作物等优势产业的发展规划,重抓200hm2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和0.67万hm2悦达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建设万亩优质粮、万亩杂交稻制种、万亩荷藕、万亩高效渔业、万亩设施蔬菜、万亩花卉苗木、千亩食用菌七大特色基地。因地制宜地把适合种植养殖业的用地保护起来,保持长期不变。严禁周边有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从事生产。突出大市场容量、高科技含量、反季节销售的要求,每个镇区引导发展2~3个重点品种,一着不让地加以推进。

二、打造地方农业品牌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有利于拓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消费,促进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与极其庞大的市场容量相比,建湖县创牌力度明显薄弱,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应在4个方面采取对策:一是坚持实施农业品牌建设战略,研究制订扶持品牌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二是稳步推进农业品牌生产标准化,加强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推广,以绿色品牌理念引导农业生产标准化。三是搞好宣传推介,扩大品牌影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方式,积极开展各种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介活动,拓展品牌市场,扩大知名度。四是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开发。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改变只出售原始农产品的销售模式。

三、抓实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措施

始终坚持特色化、扬长避短,坚持规模化、集约高效,坚持产业化、以工促农,坚持市场化、搞活流通的方法,重点重抓,努力寻求4个突破。一是规模高效突破。大力发展县特色水生作物、杂交稻制种、淡水养殖等规模产业,扩面积,增总量,确保高效农业面积的科技水平都能迅速得到发展。二是设施栽培突破。主要是围绕设施蔬菜、花卉园艺、食用菌等已有一定基础的产业,突出抓好每镇“新增一个千亩设施连片基地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大力招商引资,发展设施栽培业。三是园区建设突破。将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经济合作组织三大载体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继续做好建湖昆山现代园艺和悦达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后续完善建设,并进一步培植和建设新的示范园区。四是典型辐射突破。大力实施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三个一”示范工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加紧七大重点基地和养殖小区的建设步伐,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效应。通过典型的培植、带动和辐射,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四、加快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建设

尽快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提高行业协会的管理水平,让农民自己的组织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市场分析,指导生产。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激励作用,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辅助行业协会走上正轨,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档次。推进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服务,提高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组织化程度。要加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和扩大现有农贸市场的功能和规模,辐射带动农副产品种植和养殖,提高农民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的积极性。

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要注重质量提升,进一步突出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的目标,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重点开展设施蔬菜换茬连作、青食杂粮、畜禽规模养殖、林牧复合经营、林农复合经营、特水立体养殖等多种类型的高效种养模式的技术集成和推广,提高高效农业核心竞争力。要大力推动科学技术普及,通过科技集成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科技出效益。

六、增强政府服务能力

一方面,强化组织领导。县镇两级政府要专门成立高效农业专门工作班子,加强领导,协调相关工作。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领导具体负责,都有一个相关部门单位支持参与,都有一个“龙头”载体承担对接。另一方面,千方百计采取多种扶持形式,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基地建设、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建设和品牌创建,确保县级财政对高效农业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幅,对发展规模大、层次高、带动力强的重点农业项目,实行重点扶持。

作者:殷育峰李成张永生吴韦薇吴玲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农业委员会

第二篇

一、县“三个方式”转变工作开展情况

1.1“三个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一是将传统均匀垄作生产方式转变为保护性耕作生产方式;二是将传统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合作集约经营方式。以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为核心,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经营。三是将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转变成现代市民化的生活方式。“三个方式”转变的核心是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

1.2“三个方式”转变取得的效果

2013年全县落实“三个方式”转变模式下的玉米宽窄行保护性耕作面积18.5万亩,组建规模经营专业合作社73个,涉及171个村,232块规模经营地块。春季在气候等不利条件下,保护性耕作地块在最短的播期内完成了播种,比传统垄作出苗率提高了10%~15%,且苗势好,整齐、保墒、抗旱、抗倒伏明显。农民在节约成本及解放劳动力增收上效果显著。据测算,规模经营地块每亩可节约成本42元左右,这样18.5万亩累计节约成本为777万元。每公顷节约工时按5个劳动力日,每个工时150元计算,那么劳动力把节约的工时用于打工,则18.5万亩(1.33万公顷)可增收925万元,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进一步推进“三个方式”转变需要完善的措施

要明确相应的扶持政策。完善措施,加强管理,给参与“三个方式”转变的人才一个广阔的空间,充分调动积极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育和壮大合作社。合作社是“三个方式”转变工作的重要支点,目前已经涌现出一大批规模较大,在当地产生一定影响的典型,如小宽西河双亮农民植保合作社2012年采取统防统治,有效地防治了为害东北四省区的玉米二代黏虫等病虫害,还有四棵树千程合作社、富民合作社、小城子中央堡蒋春利合作社等都是实施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的很好例证。要加大对合作社的培育,让更多有志之士去组建合作社,让更多农民加入合作社,促进农村“三个方式”转变的发展;保证必要的资金支撑。政府除制定倾斜政策外,还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要增加补助内容,如保护性耕作播种补助、病虫草鼠害防治补助、深松补助、大型收割机补助等,将好的项目及资金向合作社倾斜,给予扶持,促进合作社更好发展。

三、推进“三个方式”转变的建议

3.1与大专院校深度合作

一是加强联系,密切合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校地”联谊会议等活动,在增进交流联系的同时,把两站建设与县的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县的农业科技档次与水平;二是依托智库资源,谋划长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国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智库资源,制定对县有指导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农业科研计划和规划,如制定相应的校地联合开展的科研、推广规划,针对县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科研攻关等;三是通过校地合作平台,谋划、开发引领东北地区乃至于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促进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四是加大关心、扶持力度。吉林实验站汇集了国内农业科技领域的一流专家,如实验站站长李保国教授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被授予美国土壤学会会士,是我国大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土壤学家。目前长期在实验站工作的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农科院、吉林省农科院和吉林农业大学的15名教授(研究员)和7名副教授,其中14人具有博士学位。这些国内顶级专家将是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智力资源。

3.2推进新型农民人才培育

一是要加强对人才的激励机制。不但要给农民人才物质上的奖励,更要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展示才能,发挥现代化媒体作用,展示人才;二是需要政府建立长效的推广机制,促进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三是农民创新问题需要专家的正确引导。有些创新存在不应有的失误,只有在科学的范围内合理创新,才能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3推进农机装备水平提高

当前县的农机水平很不均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畜力作业在生产中的比例还很大,制约着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强农业机械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尤为必要。2013年,县开展“三个方式”转变,推广高光效种植,农民、合作社购置农机的热情高涨,仅免耕机就新购90台,接近前两年的总和。但从县现有保护性耕作落实面积1.2万公顷,农民下一年计划应用面积将突破2万公顷的情况看,数量还远远不够。为此,还要加大相应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强对与农艺配套的农机的补贴,大力推广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先进技术;二是适当扩大补贴的范围,增加补贴的数量等,确保县农业生产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作者:纪宏伟单位:梨树县林海镇农村经济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