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国古建筑的人文内涵

中国古建筑的人文内涵

1建筑选址布局

古人谈到居住环境时认为:“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室相扶感通天地”[3]。人类最早在选择自己的居住地时,着重考虑的是水源、保暖和取食,这就是人类最初关于“风”和“水”思想的萌芽。从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所保存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住宅分析,人们在建造住宅时,已经考虑了季节气流的方向、居住的舒适度、安全性及交通便利等因素。这是当时人们关于建筑与周边环境思想的真实写照。西周时期,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诗经·大雅·公刘》中记载:“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流泉,观其阴阳,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大意是说,周初居住在豳地时,开垦了广阔的土地,并根据日影的方向认准西方,然后登上山冈,观察向阳背阴、寒暖不同的地区,又勘测水源灌溉之利,测量高地与洼地,目的在于勘察辨别宜于垦植的田地。古代选址与建筑布局,是根据气候、地貌、水文、土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的特点及其地域的组合,来寻求理想的生活环境居住区位[4]。

在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我国古代建筑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中国有很多有代表性的乡土生态建筑模式,如客家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环境的借用范式,实现其形式上的再造。我国园林设计的“引境入室”也是中国传统人文的彰显。

东汉《乐志论》:“使夫屋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果蔬树前,场圃居后。”这种住宅园林设计的美学理想,讲究的是“生境”,即将美的自然之景与舒适的生活环境相结合。苏州拙政园有着文人之园的美称,漫步其中,目之所及是湖石一方,蕉叶一片,竹枝一杆,由花窗框、粉墙托、牌匾点缀,构成意境幽深的迷人小景。家居四合院的营建也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特别是院子的门一定要开在东南角。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美好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都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对幸福、平安、招财进宝的祝愿和祈求。

可以看出,建筑的选址布局是时代背景、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发展和人的思想素养的重要内容。

2建筑造型设计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建筑造型外观具有强烈的拟人化特征,分成明显的头(屋顶)、身(墙柱)及脚(台基)三个部分。尺度亲切宜人,外观秀丽轻快。屋顶形态丰富,含义多样。屋顶的结构形式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例如:庑殿代表皇权、神权;歇山、四角攒尖为一般宫观、寺宇采用;悬山、硬山为宫观、寺宇的配殿或耳殿采用;十字顶、攒尖顶、卷棚顶则为园囿的亭榭、楼阁、回廊所用;平顶、盝顶是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经常采用的形式等等。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的住宅决不允许建造庑殿和歇山式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轮廓形象生动,线条流畅优美,装饰富丽堂皇,色彩对比强烈,处于立面观赏的中心位置。这些丰富的内容表现了不同地域、不同等级的人文风格。

屋顶下的柱墙端庄,台基沉稳,构成整体建筑形象。中国古建筑的屋身是由柱、梁、檩、椽、斗拱等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人们常用“墙倒屋不塌”这句话来形容中国木结构建筑。中国古建筑的台基原是保持木柱下部及室内干燥的防潮措施。可是,当它利用本身所具备的高宽尺度与柱子的侧角和墙的收分相配合,就会在外观上增加建筑的稳定感,在艺术上丰富建筑空间展开方式,体现建筑物体的高大雄伟。如清代的须弥座台基,上枋、下枋、上下枭混线呈对称形式,中间束腰,基座最下部是圭角,表面雕饰卷草、如意、莲瓣等花纹。再加之青灰石、汉白玉雕刻的御路、踏垛,以及雕刻着龙风御案的勾栏、望柱头,既显示出建筑坚实厚重的性格,又体现了玲珑剔透的风姿。

建筑造型设计主要揉和了中国固有的建筑设计艺术精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其整体立面高低错落、参差不齐,就造成了一种有机体的韵律组合。

3建筑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题材和手法众多,含有人文精神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中国人祈富求吉避凶驱灾的人生观,寓人性化的感情于结构力学之中。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屋顶以龙形以示祥瑞,斗拱雕成飞鸟狮座以示撑驮之力,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壁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这些物件无论大小,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人文因素,体现了相应的社会审美与个性审美内容。

中国建筑装饰艺术中所运用的色彩和彩画,是建筑等级和内容的表现手段。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尤其是明黄)琉璃瓦屋顶最尊贵,是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筑(如孔庙)所专用。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按等级用黄绿混合(剪边)、绿色、绿灰混合;民居等级最低,只能用灰色陶瓦。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用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棕、黑等色。梁枋、斗拱、椽头多绘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金、红、黑等色。如:北京天坛祈年殿,因为是皇族“祭天”、“祈谷”的场所,色调则凝重青蓝色。这种冷色调的色彩与诚挚地祈祷上苍赐予福丰的思想意境相吻合。建筑形式采用圆形,层层收缩的汉白玉圆形台基与层层收进的青蓝色琉璃瓦三重攒尖顶相对呼应,金色的宝顶与天相接,造成一种庄严肃穆、高高向上的气氛,体现出象征“天圆地方”的祈年殿崇高庄重的性格。中国建筑的装饰中雕饰和色彩的运用,一方面受建筑等级制度所限制,一方面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是时代人文精神的浓缩。

4建筑的礼制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个性特征就来源于中国的传统礼制观念,体现为一种看不到的规范,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个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古代的宫殿、坛庙建筑讲求权力、政治,维护阶级统治。比如北京故宫,用一条中轴线穿越帝王帝后的“宫、院”之间,高高在上的太和殿正是帝王发号施令的地方,体现了封建政权的中心,神圣威严。

故宫的全部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庭两大部分,其中太和殿是最主要的建筑,其他所有建筑都是从属于它的。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它占据着宫城中最重要的建筑空间。它前面的庭院面积达2.5公顷,是宫城中最大的广场,有力地衬托出它作为整个宫城重心的崇高地位。内廷则以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二宫为中心,皇妃、皇子们居住的房屋就像众星拱月一般拱围在它们旁边,体现出了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这种带有礼制性质的建筑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周礼·冬官·考工记》和《礼记》的宫室制度就是当时的宗法礼制在建筑上的物化。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孔子曾批评管仲用国君专用的“树塞门”为越礼,批评臧文仲建造住宅时用“山节藻棁”为不智,说明建筑上的礼制观念在当时是十分严格的。这种礼制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其实,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正是由于人的智力劳动,建筑的各个元素才从自然界其它元素组群中解脱出来,在人的元素组群外延构成了一个新的组群。这个组群在人的观念下实施建立,用以满足人的活动之场所或空间的需要,其人文气息是与生俱来的。建筑并不是砖瓦灰沙石等物无情无绪的堆砌,其中自蕴有深意。建筑的精神价值,她的美和所形成的艺术氛围,以及她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正是提升和评鉴建筑作品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