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将低碳生活融入景观设计

将低碳生活融入景观设计

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也就导致了城市用地紧张的局面,相对的园林景观用地也较为紧张。而近年,我国园林景观事业的发展重点似乎更偏向于视觉感受,而忽略了园林自身应有的价值。这就需要设计者充分协调城市用地与景观用地,争取在有限的用地中种植更多的植物。例如建筑楼顶、天台等,尽可能地吸收足够多的二氧化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对于园林景观而言,水在景观设计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水的应用能在有高度落差的植被、假山之间形成小溪流,溪流可以是用平时积蓄的雨水构成。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周边的植物得到水的滋润,起到蓄水的作用,还能形成一个小的生态圈,吸收足够的二氧化碳。

目前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们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意识的融入“低碳”理念,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目前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低碳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大部分设计师较为重视的是园林景观给予人的审美感受,而对于其内在的价值没有深刻的体现。其中一项就是对于碳排量的考虑不周,不能有效的控制碳排量,未能使“低碳”理念合理化。

工程量较大为了践行“低碳”理念,对于园林景观的工程实施,应将工程的动工程度降到最小,避免过度的机械使用导致能源浪费。同时在维护园林方面,由于过分追求精致化的景观效果,从而产生了高维护率。部分不负责任的园林工作者甚至会不按规律维护植被,不仅对植被本身有害,在一定程度也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材料使用不合理部分设计师在园林景观的材料选择上忽视了景观植物的保存年限,导致一些园林的使用年限较短、使用寿命不长,远远不及设计预期时的标准。例如,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就不如木结构的材料实惠与低碳。

全方位将低碳生活融入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设计的植物选择从园林植物的选择上,设计者们应注重采用固碳能力较强的植物,以提高园林的现实效益。固碳能力较强的植物有碧桃、垂柳、夹竹桃、广玉兰、木芙蓉等。同时,在植物的搭配上要采取不同类型植物合理搭配的原则,以达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例如,落叶乔木要与常绿灌木搭配种植,这样可以保持冬天的绿地景观,同时还能最大程度的增加固碳释氧的能力。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交替搭配,速生树种的固碳能力强,但是释放二氧化碳的速度快,因此速生树与慢生树的交替种植,可生成良好的生态效益。常绿与落叶植物搭配,落叶植物的固碳能力比常绿强,但是一旦进入秋冬,落叶植物都要落叶,其固碳能力就大大降低了,甚至降至为零,因此与常绿树种夹杂种植可以使人们四季都能感受到植物景观。

园林设计的水体选择对于有水体的园林景观,设计者在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地形、水源等因素,就近水源,避免过分追求视觉冲击,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对水体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不仅可以涵养水源、降低污染,还能够在小范围内促进水循环。另外,设计师可直接利用园内废弃的材料,如利用建筑垃圾来帮助塑造园林的地形。

园林设计的材料选择园林景观在其自然存在的基础上,需要设计师们进行加工改造,而在加工改造的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也尤为重要。设计师应尽可能选取产生较少能耗、污染以及排放的园林景观材料,并且要充分考虑材料的使用期限。

园林景观的维护工作在进行园林景观的施工工作时,要尽量减少机械的操作,以免造成对周边景物的破坏以及机械能源的消耗。在维护景观植物的过程中,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低碳管理的进行,设计者要考虑低碳成本的持续性。可以适当增加乔木的种类,确保园林内植物的多样性。另外,设计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保持其原貌,避免景观用地再次减少,争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的改造。同时,还要注重绿地系统内容方面的设计。

低碳园林宏观建设思路—生产性景观应用生产性景观不仅能够起到装饰性景观效果,还可提供能源或者粮食作物,如生态农业观光园、家庭园艺园、太阳能发电厂、风能等。这些景观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既可以体现自然美,又可体现人工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厂可以视为大地景观作品,此种设备具有美丽外观,也可成为城市中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城市农业景观满足了城市居民参与、体验农业生产活动需求,还有一定产出功能,减少运输路程及成本,从而减少碳排放。

结语

低碳生活已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发展主流,而园林设计对于低碳生活具有实在的意义。更好地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到园林设计中,是园林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命题。如今,中国各城市正在努力把城市建设成“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其实低碳并不难,需要人们与政府的共同努力。

作者:徐彩英单位: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优越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文艺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文化厅

党的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