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幼儿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

幼儿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

一.幼儿文学教学中审美情感对心灵的滋养

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是客体的审美艺术特征满足主体审美需要所产生的积极主观的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在长期的幼儿文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审美心灵的培养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分辨善恶是非,才能让学生在审美的熏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如此才能更好教育儿童,让孩子们在天真、烂漫的情趣当中感受到儿童文学的魅力。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儿童文学的作品都是由成年人创作的,而儿童文学的接受者却是儿童。这样就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要更多地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高尔基曾经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最不喜欢枯燥乏味的故事,他们更需要的是有趣的东西。因此,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欢愉美。在这种充满着欢愉的氛围之中都感受一种心灵的提升。比如《小马过河》在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就讲述了小马过河的一个很有趣味的话题,当遇到小松鼠的时候说河水很深,当遇到老牛伯伯的时候河水很浅,最后小马犹豫不决只好去找妈妈,妈妈的回答是只有亲自去试一试才知道河水的深浅,结果小马的结论是河水不像老牛伯伯说的那样深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浅。故事告诉我们要有一种勇于尝试的精神。在这样的作品中就是充满着欢快的色彩的,同时学完之后学生还能够在心灵上有所提升。使孩子的情感世界更加得丰富,更加的具有一种审美的心灵。曹文轩先生认为:“要解决孩子情感弱化的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文学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别林斯基说:“鉴赏是崇高的精神快乐和蓬勃热情的源泉。”鉴赏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奋。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比较早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是北京的青年作家曹文轩,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是民族性的塑造者。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有一种庄严的神圣的使命感。”这种认识,作为儿童文学家神圣的使命,这正是儿童文学美学追求的目标。要让学生更多地去读一下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精神追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样的作品当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别力,认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更多地感受到美善,感受到精神的欢愉和内心的陶冶。比如:《皇帝的新装》这部童话作品中,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向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最后是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相,皇帝原来没有穿衣服。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能以天真、质朴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因此,在幼儿文学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情趣,从而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幼儿文学教学中审美道德的启蒙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都有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作为正处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接受道德道德规范的教育。在幼儿文学教学中这种审美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形象生动的。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文学不是些干燥辛辣的教训文字。文学本寓有教训的意义,但要像藏在白雪里面的一些棘手的草芽,决不能像一些张牙舞爪的狮子。在幼儿文学作品中经常采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用物来行动或说话,这种替代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暗示作用。例如,张继楼的儿歌《怎么来?》:“怎么来?抱着来。怎么来?背着来。骑在爸爸肩上来。坐在妈妈车上来。牵着奶奶手儿来。挺着胸膛自己走着来。”全文采用白描的手法,没有一个褒贬词句,但批评了谁,表扬了谁,应该怎样做才是好孩子,作者鲜明的态度不言而喻。幼儿文学内容中大量、细致地向读者传递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从爱祖国、爱人民到诚实宽容、勇敢无私;从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到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等。马雅科夫斯基的幼儿诗《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不好》也是一首带有鲜明教育目的作品,“……大风掀掉瓦盖顶,头上掉下冰雹,谁都知道这件事情,对于散步不好。下点小雨,天放晴。太阳到处照耀。对小孩子对大人,这都非常地好。身上比夜晚还要黑糊糊,一脸乌七八糟,这对孩子的皮肤,自然非常不好。而是孩子爱牙粉,而且喜欢肥皂,这孩子就乖得很,他这样做真好。要是小孩爱打人,专门欺辱弱小,我不愿让这恶棍,在这书里看到!……”诗歌的内容好似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四.幼儿文学教学中审美想象力的丰富

在幼儿文学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的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想象可以遨游世界。”审美想象力指的是通过感知把握到的艺术形象或者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铸造成全新意象的能力。我们知道文学欣赏既有欣赏主体丰富经验的渗入,也是主体在广阔心理时空内的遨游,因此,审美想象力的发挥首先要有丰富的“内在图式”。审美想象力发展的规律,即从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文学想象力与记忆力和表象存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多积累,多记忆,表象信息越多想象的材料就越丰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但在文学鉴赏活动中不一定都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它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丰富的幼儿文学作品在这方面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平台。在作品中作者所创造的那些丰富、新颖和怪诞的形象,含有丰富的感性形象,为再创作和再想象提供了依据。总之,在文学范畴里,美是文学最深层的基本内容,而审美是我们进行儿童文学推广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说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健康的审美情趣,为以后独立地自我判断和鉴赏做好充分准备。

作者:车轶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