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体育课实用性教学改革思考

体育课实用性教学改革思考

一、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等农业院校体育学科地位偏低

学校体育是国家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但令人尴尬的是学校体育依然难以摆脱“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抓起来不要”的局面。在以农科为特色的高等农业院校更是如此。据访谈结果表明,在高等农业院校里,体育学科地位明显低于其他学科,与其他农业学科相比,无论是场地器材等资源配置,还是各类发展建设规划中,都跟不上发展。故高等农业院校的体育工作只能维持现有局面,难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改革活动。

(二)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教学模式陈旧

在改革浪潮滚滚的当今社会环境下,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的各项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从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与转变,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人为本”等教学原则。但据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受传统的苏联式教学思想的影响,公体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因循守旧,仍然在公体课上把“跑、跳”等作为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公体课的教学过程成为了“纯生物”的改造过程,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体育在品质、精神、意志、娱乐及生活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忽视学生个性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公体课的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实用性,更别说和将来的职业挂钩,让学生感觉公体课仍是“杂”课,可上可不上。

(三)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囿于当前大学的评价机制和大学办学体制,高等农业院校的公体课教师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体育项目分布不全、思想意识随大流或散漫、流动性差、继续培训和学习不够等多方面的问题。加之高等农业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如办学层次的提升和逐年的扩招,公体课教师常常超负荷运转,没有时间进行自我提高。这导致了公体课教师在科学研究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方面明显跟不上教育的发展,与“教育型”、“科研型”、“创新型”师资的要求差距甚远,无法达到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合格的体育教师越来越紧缺,师资力量薄弱。

(四)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教学场地、器材缺乏

随着高等农业院校不断扩招,校园粗放式建设显现,在校学生人数得到爆发式的增长,国家对高等院校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学校的发展,客观上造成了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并不能够跟随高校扩招而得到更新、升级和扩充,是造成了公体课教学水平迟滞不前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五)高等农业院校体育教材建设相对滞后,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调查中发现,高等农业院校体育教材千篇一律,内容大致相同,与十余年前教材比较,也看不到多少新的东西。各个学校几乎没有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更谈不上针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职业特点编写的新教材。现用的体育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缺乏时代感,学生看了之后感觉没啥用,也便束之高阁了。关于公体课的考核与评价,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都是采用以前的国家标准,都不能从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来进行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素质达标测试等,而对于学生走出学校后是否具有独立的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力,对他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是否有帮助,没有给予应有的考虑。

二、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新型农业人才的时代要求

作为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中,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对职业体能、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因此,在公体课中实现职业体育实用性教育目标是一种重要的社会需求,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强职业体能、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是在“健康第一”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学生个体需求差异,联系学生未来的劳动就业,让学生至少掌握一项体育锻炼与健身的方法,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课程开发要在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资源的基础上,将学校特点和专业设置有机地集合起来,对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造,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施不同的体育运动技术教学,以此在公体课教学中渗入职业意识,将体育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三)有利于学生将来的生产、生活和工作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为促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而提出的教育理论。高等农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应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努力将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极具行业特色的高等农业院校的公体课教学,应与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协调一致,紧紧围绕学生今后的劳动就业和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身心素质而进行,把促进学生的劳动就业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进行职业实用性教学改革,正是要将公体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所需的体能,树立职业保健意识,强化职业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在快节奏、高效率的劳动竞争中或在职业劳动市场的转换中,发挥出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

三、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职业实用性教学改革的措施与途径

(一)提高体育学科地位,树立正确的体育指导思想

实力决定地位,体育学科地位的提高一是要体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从学历、团队结构等方面强大自身;二是学校管理者的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决策上能够;三是任何改革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指导的前提下,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健康课程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大学期间练就健康的体魄,且懂得如何去拥有健康体魄,储备终身锻炼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模式,结合职业特点,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的转变主要是将老师为主体,学生参与的“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摒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始终贯穿终身体育观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如俱乐部制。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教学内容要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学生需要,将深受学生喜爱并具有能经常锻炼可行性的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使公体课的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同时,授课内容要针对学生专业及未来职业特点来安排,安排一些适应性、有助于恢复体能、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项目,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体育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

(三)建立和完善公体课职业实用性的教材体系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有自己理论的体系,可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影响,“轻理论、重实践”的实况让使得这门课程成为大学必修课里的“另类”。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教材大都与体育实践活动不相匹配,体育理论教材体系不完善等,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公体课认知,制约着学生对终身健康体育的认识和参与。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教材内容必须转向符合学生专业特点与未来职业的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健康体育,快乐体育,兼顾具有较高锻炼价值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要通俗易懂,突出少而精,易掌握,易开展,能延续到学生职业发展路当中去,适合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锻炼内容,以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四)改革教学方法,搞活公体课教学组织形式

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要改进授课方法,还要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修订。公体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多采用情镜式,诱导式、互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教学组织形式要强调一个“活”字,让学生充分自觉参与,在参与中增长创新能力和养成职业能力。多实行些游戏式、小团体式、讨论式、拓展式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与所有参与者共享运动的快乐。具体的教学可以打破班级,年级,不固定时间,只固定参与学习的项目,按教师的特长分班,充分发挥学生在时间上和项目选择上自主性,形成“活”的教学组织体系。

(五)完善公体课学习学习评价与考核

在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中,应摒弃一直沿用的“高度、远度和时间”等统一的考试标准来对公体课进行考核,要建立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考试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而考核的重点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进步,进步幅度大小如何,将来能否将该体育项目做为终身体育锻炼的内容,能否为其未来职业提供体能储备等等。只有这样,学习评价与考核才能充分发挥它在高等农业院校公体课教学中的“指挥棒”作用,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体育,真正认识体育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彭成根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