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探析(10篇)

高中地理教学探析(10篇)

第一篇:积极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创新已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学生作为建设未来的主人公,应该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在高中课堂上,教师想要顺利实施“积极教育”,需要重视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高中地理的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问题,使其自己感悟事情的真相,从而有更深刻的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之前从头至尾占据学生思想的行为,在新的方法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经历,教师做好指导学生的准备,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完善的过程,提高其创新能力。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积极教育”具体体现在:第一,教师应减少在课堂上阅读书本的时间,留时间给学生自主阅读,书本上有的概念教师不再讲授,常识知识教师不再讲授,学生可以自己思考的教师也不再讲授。第二,教师自身抽离出思考地理问题的阶段,使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尝试独立解决,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非依赖教师的不断引导,此阶段教师只起到替学生答疑解惑的作用。这样的地理课堂上,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学习,带着兴趣讨论,与其他学生协作探索。这样,教师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时事,给学生扩展一些知识,使学生增加对地理位置的深刻记忆。

二、培养学生的乐趣

想要“积极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就可以自主地积极地探寻地理问题。因而,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一些与我国发展相关的地理知识,以此来培养起学生的乐趣,同时,建立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联系,将两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吸收地理知识。举个例子,“钓鱼岛”事件是前期国内较为轰动的话题,每个人都对此事件知晓并有自己的看法。相信高中学生身为中华儿女,对这样的事件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师可以利用此事与地理知识的关联,在地理课堂上讲述并引导学生,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自主讨论,找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告诉学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但是这个事件是国家与国家的问题,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政治事件是由国家领导人作出决策的,不能单纯因为自己的一腔热血对日本民族产生敌意,要正确客观地看待问题。此案例与地理知识紧密相连,教师不仅结合实例进行教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是非价值观。

三、培养“良师益友”的氛围

想真正在高中地理课堂运用“积极教育”,首先要建立起良师益友的氛围,这样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更轻松、更平等,也有助于教师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想要建立这样和谐的氛围,教师需要做到几点:第一,要善于看到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表扬。教师不能对学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能以偏概全,要全面地关注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的优势所在,使其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教师不能吝啬赞扬学生的词汇,在学生某件事情成功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认同,要让学生享受快乐,自我肯定,从而形成乐观积极的个性。第二,教师对待学生要付出情感,爱护同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同时教师要注意公平,不能区别对待。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是对于地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其不断在自身的帮助下攻克地理症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信任感,用更积极的情绪面对地理知识。“积极教育”的应用,不仅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也是考验教师的教学方式,只要教师肯用关心和爱护对待同学,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对教师产生依赖和信任,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我国学者对“积极教育”深入探究并发掘出了适合我国教育理念的方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心态来应对困难,用乐观向上的态度改善自己的人生观。

作者:高福梅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时事热点材料探究

一、时事热点材料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中的河流名和地名等需要学生记住的东西量多而枯燥,降低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时事热点传达的是不同国度和地理位置的最新信息及资讯,地理教师通过引用时事热点来讲述地理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吸收地理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在引入时事热点时,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受课本篇幅的限制,地理课本在介绍某些知识的时候,有时并不全面。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等具体案例,可使学生了解的知识更加丰富,同时加深其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引入时事热点,可以将枯燥的理论与身边的事情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不仅学到课本知识,还了解了军事知识、人文思想、历史知识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地理课堂中应用时事热点材料的策略

(1)课前搜集整理时事热点。

为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所应用的时事热点材料一定要突出课堂的主题,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因此,地理教师应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搜集材料,挑选合适的时事热点材料。保证热点材料与课本主题一致的情况下,其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的时候,充分掌握学生情况,结合学生学习心理和现状,使时事热点材料的针对性更强。总之,在课前搜集时事热点材料时需要地理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国内外的大小事件进行关注,强化开发课程资源意识,从各种新闻中找出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材料,用于地理教学。

(2)课中遵循时事热点材料利用原则。

在利用时事热点材料时,应该遵循及时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其中,及时性原则是指教师引用到课堂中的时事热点最好是当前发生的,学生讨论比较激烈的,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便于补充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加深学生理解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的性原则是指要有目的地选择材料,明确地理知识和时事热点知识的联系,在探究时事热点问题时,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对其进行分析。引用时事热点材料前,必须对其进行精心加工,选取与教材最接近的材料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学生对世界杯关注比较多,在讲解地域文化知识时,教师可结合南非世界杯上为球员助威的大喇叭“呼呼塞拉”对地域文化进行讲解。可以告诉同学们,呼呼塞拉最早由羚羊角制成,可发出超过一百分贝的噪音,用来驱赶狒狒等。这种喇叭发出的噪音,可使人间接性失聪,因此受到众多的抗议。但由于南非的地域文化,最终反抗无效,继续使用“呼呼塞拉”。这样,就可以在学生感兴趣的南非世界杯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地域文化知识有更多的了解。真实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保证引用材料的真实性。选取的时事热点材料其来源一定得是国内正规媒体网站且经过核对属实才可采用,不要轻易引入不确定事件。可以在课堂上引用无法透彻理解或尚未形成定论的地理现象,但是要注意防止学生形成错误思维,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例如,讲解“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的天体”时,可通过引用“2011年,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在9月26日晚7时30分,多人目击到UFO自东向西飞行,且过程中伴随彩色物体的喷出,整个过程持续十分钟左右”这一不明飞行物报道来引起学生无限遐想,引发其对外星人的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由被动灌输转为主动学习状态。

(3)课后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实践活动。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各项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讲解“水资源对人类的意义”时,可引导学生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开展水资源管理实践活动。通过制作调查问卷,以全班同学为研究对象,对各家庭的用水方式及每天的用水量进行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绘制和编辑表格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整理表格培养其探索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水资源稀缺的印象,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水资源的宝贵,更加了解水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从而珍惜水资源。由此可见,开展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总之,时事热点材料的应用既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也可以加强其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更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作者:管莹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体验式学习法策略

一、体验式活动学习的基本概念

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如记忆式、研究式、理解式、体验式、练习式、设计式等,而体验式作为活动学习众多形式的一种,要求教师创设各种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挥主动精神,积极参与体验,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可以将体验式活动学习定义为:活动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内部和外部并重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的内在体验,更注重学生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不仅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更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从而完善情感结构,获得更多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观察感受,更要深入思考,从而将知识内化。

二、体验式活动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教师层面

如果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的话,那么教师就是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人物。然而对体验式活动学习,之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推广与理想之间有差距,就教师层面而言,大致原因如下:首先,教师介于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既要按学校的要求在一定的课时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要落实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体验,更要所带班级成绩好,这让很多教师矛盾不已,也在无形中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由于教龄和教学经验的差异,导致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课堂上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新课程,可是很多PPT里呈现的大多是语言文字的堆砌;有人认为每节课让学生用一半时间自主看书完成学案,老师只需归纳总结,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结果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有人认为,新课程就是让学生在课上自由地听、看、玩,结果看似热闹的课堂,实际上由于缺乏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偏离了知识主干。这里的每一种想法在现实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都真实存在,然而学生对所学知识是知道了、了解了、理解了还是能应用了,值得思考。最后,教师对体验式活动的情境设置、课堂节奏的把握、对学生的引导及评价有待进一步提高。关于情境创设,许多教师要么选择的情境过于单一,使学生的体验受局限,要么选择过多的情境,使学生仅感受地理事物的表象,不能更深入地体验和思考。关于课堂节奏的把握,一些教师总是埋怨教学任务重课时少,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投入某种体验活动时,教师在体验活动之前是否提出了思考性的问题、体验过程中有没有加以引导,将直接导致这节课的课堂容量低和教学效果差。关于对学生的评价,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似乎不受重视,但对于体验式的活动学习而言,教师合理及时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而言尤为重要。可是,一些教师的评价依然仅限于“很好”、“不对,看正确答案”上,忽略学生的主观意见,更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这样势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今后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的体验。

2.学生层面

首先,当代高中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竞争日趋激烈,他们普遍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如前所讲,江苏高考只计语数英三科成绩,稍有偏科,成绩便会一落千丈。再加上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于是自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起,学生在心理上自然将语数英摆在很重要的位置,对其他选修科目,哪怕再有兴趣,也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和思考。其次,学生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兴趣不同、性格不同,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他们对待事物有独特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在活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程度也各不相同。由于受传统教学“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忽视这种差异。比如有些学生对某一体验有充足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往往会积极参与表达,有些学生对这些体验活动的感受是全新的,需从零开始,他们往往表现得较被动或沉默。又如针对某一体验式活动提出的问题,不同学生给出不同的见解,此时教师如果只肯定一部分而否定另一部分学生的想法,无疑是对这部分学生参与体验积极性的一种打击,虽然这部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可能有所差异,但他们对这个体验活动有充分的感知和思考,这时他们更需要的是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积极评价,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造成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收效不高的局面。

三、体验式活动学习的课前准备策略

1.设计活动方案

(1)体验活动目标的设计

制定合理明确的活动目标是提高活动有效性的根本前提。由于体验式的活动学习更加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的经历,注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调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活动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所产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极变化,另外,活动目标的设计要为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注重在过程中调整。如教学“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部分内容时,在本节课开始需设置一个体验活动认识地域差异,该活动目标可以制定为“观察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通过“观察”各地景观,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认识”到地域间有差异,基于这种直观的体验感受,再深入地“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这样的过程才是完整的一个体验式的活动,这样的活动目标才是切实合理的。

(2)体验活动内容的设计

基于活动的目标,针对地理学科的性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课程资源状况,对活动的内容进行具体设计。体验活动内容不能太笼统,否则不利于学生充分感悟和思考,应当将活动内容细化分解,使之变得具体和可操作。例如在教学“自然灾害与人类”这部分内容前,可将自然灾害这一大的体验主题分解成地震、干旱、洪涝、台风、寒潮五个小主题,将班级分为五组,每组体验一个小的灾害主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活动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更好地生成和拓展。

(3)体验活动方式的设计

体验式活动学习的方式主要包括自主体验和合作体验,针对不同体验活动的情境,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一些简单的如景观图片的体验,完全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体验并得出结论,而一些较复杂的体验活动,如实验等,则需要分组合作体验,这样不仅能获得基本的个人体验,在此基础上,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理解能力不同,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能使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体验效果。

2.搜集体验素材

(1)素材要具有典型性且易于体验。

常见的体验素材有视频和景观图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获得这些素材,但网络给我们带来海量素材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困扰。如何从这么多的资源中选取最适合某种体验活动的素材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选择典型素材时,必须把握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一基本原则。如教学“区域差异”这部分内容时,应选取哪些典型的国家或地区对比区域的差异呢?世界上那么多的国家和地区,那么多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课本以日本和英国为例进行对比,但事实上,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去甚远,就算搜集到全面完整的资料呈现,也不易于学生体验,不如将体验的起点降低,选取中国的南北方为案例搜集素材,进行区域对比,这样的素材更贴近学生的直接经验,更易于学生体验,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归纳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

(2)素材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且易于搜集。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某些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搜集一些生活化或本土化的素材让学生在课上体验,这些素材贴近生活,可让学生参与一起搜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教学“城市垃圾污染及防治”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搜集关于所在城市垃圾的类型、处理方式、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体验素材,素材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甚至可以是一些垃圾实物。这些素材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且易于搜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体验的积极性。

作者:于跃 单位: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培养策略

一、对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读图能力培养的心理学依据

在认知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辅相成,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则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综合运用这两种思维形式,有助于开发思维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地理学科内容保罗形形色色的地理事象,其具有鲜明的表象,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具有特殊意义。地理教学内容中不乏山、川、大气团、洋流、季风等各种可视或不便直观的地理事象,形象思维就是从这些事物的表象入手,分析、综合、抽象其特征、机理、联系,从而形成对它的认识、获得相应的知识。在学习中,丰富的形象资料是深化认知、掌握智慧的必需,没有形象资料的支持,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知识运用具体的环境中;而高级复杂的抽象思维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没有抽象思维将形象资料的概括、升华,学生会对深层次的地学现象和规律一知半解,无法灵活、有效地运用。

2.对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需求

素质教育以教人成人为核心理念,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执行的重要平台,不仅应奉行的授业传道的宗旨,更应该有效践行其素质培养的使命。21世纪,80%的信息都与时空地理环境相关联,因此,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也体现着时代的要求。地理素养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读图能力是构成的地理素养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条件下必需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无论在地理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地图辨识、时空定位、地理要素辨析等相关地图知识,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如此,学生对地图具有一定的兴趣爱好,也就有了解图的源动力。

3.地图教学的地位

现在地理教材中大量知识均以地图的形式展现,并采取了以图注文的模式,这丰富了地图的信息容量,使其成为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文渗透构建起文字理论与地学现象之间有机契合的桥梁,其蕴含的信息是教学基础内容;另一方面,地图是教学工具之一,其“图形思维”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感觉器官,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延伸过程思维。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庞杂,而地理图表却是教学和应试中不变的主题,依图分析、筛选、判断、推理进而提取有效信息,厘清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分布规律、过程机制,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基本的学习要求,更是个人的能力期望,由此可知,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读图能力培养的策略

1.建立兴趣基点,培养地图素养

地理教学与地图密不可分,教师应寻找多个兴趣点,促使学生喜爱地图,引导他们看图、析图,使之形成种学习习惯。为此,可有意地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对地图认知热情,如在课外让学生在地图册中标注各大洲排名前五的大河的流域、找到世界面积排名前十的岛屿等,激发他们竞学情绪;也可安排实践课程,在实地由教师的教授如何绘制等高线图、辨认经纬线,以增强技能体验:还可让学生制作自己最感兴趣的世界、全国或省级、市级的旅游路线图,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接触地图,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看图、探索地图的兴趣,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基本的读图能力。

2.勤于积累资料,善于识记辨析

读图能力的培养须基于对一定量地图素材的识记之上,将地图的位置和轮到廓印记于心中,才能熟练、灵活地从图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地球表层,力是提高学生素养的基本要求。气象万千,地图也形形色色,尤其是中小区域的地图其形状、地理位置更加难以分辨;于是,笔者曾特意安排学生利用栅格法绘制中国区域图、省区图,世界区域图、各大国的行政区图,专题地图如洋流图、气候图、工业分布图、交通路线图等,还强调学生了解特殊区域如马达加斯加岛、南极半岛、苏拉威西岛、希腊半岛、济州岛、加利福尼亚半岛、克里米亚等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区位条件等,这些有意的训练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便能日益对地图敏感,看到地图便会联想到相关区域的地理信息特征,增强辨别地图的能力。

3.充分发挥联想,展开多维思考

在地理应试中出现的地图多是从某个视角、方面提取出来的部分地图,学生在读图时往往“不知其所云”,这时应该针对地图的特点,发挥联想,找到自己的思维与图中实证的契合点。如展昏线图、太阳高度角图等,各个地图的投影中心不同,地图呈现也有巨大差异,而考试中的题目往往会截取全球晨昏线图或全球太阳高度角图等各系列地图中的一部分,由于图示不完整和信息缺乏,这就更增加了读图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思维联想,即凭借个人经验将“不完整”图补充完整,寻找到具有特殊意义的点(极点、晨昏线与经纬线交汇点等)和线(极圈、赤道、晨昏线等),以确定地图的中心点,进而展开分析。如此有序的进行解图,可以使学生从这一个“部分”而认识到图的全貌,以便学生举一反三,深刻领悟到此类知识点的本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图表中的显含信息,揭示地理要素特征及其相关联系,是地理教学须直面的话题。长期以来高中地理学科被定位为文科性质,教学也偏向教师教材讲解、学生被动识记,其教学效能不高、效果不明显。在素质教育的广泛推崇的时代,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当从自然科学点出发,有意识地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如此,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对于学生能力提高、发展智力、个性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何淑文 单位:河北乐亭第二中学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一、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用真挚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心灵触碰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促进产生共鸣效应,是教学过程中的催化剂。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在和谐、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进一步验证了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单纯的靠一次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融合的情感而实现的。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培养真挚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学贵有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

“问题情境”是指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愿望的情境。“问题情境”由问题背景、问题系列、体系共同构成。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明确学生认识活动的目标,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向前发展。第一,重视绪论课。绪论课是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对地理课程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地理课程中最重要的一课。绪论课为学生的学习既创设出问题情境,又为良好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用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创设涵盖每一课题的问题情境,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处处有地理知识,不断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第三,要注重提出“用方法”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对地理学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意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学习。第四,把创设问题情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做既为教学提供更加切实的问题情境,而且还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培养。第五,注重合作、探究教学。为学生创设讨论、交流、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辩论中找寻问题的答案。在准备参与讨论、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搜集资料,发挥创造思维和想象力,这个过程对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合适的教学方法是上好课的保障,上好每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地理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地理课,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首先,在讲新课时,要善于借助教具,例如合理使用教学挂图,让学生带着思维去阅读课本上的文字,对照大挂图对比学习,把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来记忆,这样很直观,也符合地理事物的真实性。其次,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德国教育家第斯得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促进情感交流、营造教学氛围的作用。再次,合理的课堂结构。教师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可以有效把课外知识和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去进行知识讲解,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教会学生学习技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采用直观教学,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约翰•洛克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所以,要想让学生长时间的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利用直观、动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让我们的课堂极变得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地理教学直观手段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挂图、仪器等教具,使直观教学变得更加的形象、直观、具体,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特别是多媒体媒体的使用,以其声、光、形、色、吐等多种功能,化抽象为直观,真实的再现了动态的、连续的过程,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可以够极大的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内部动力。每位教师都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只有“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魏振凤 李静 单位:山东昌邑市第一中学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教学目的探索

一、对课本知识熟记于心,了如指掌

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教师的成长过程,一般来说前三年是对课本的熟悉阶段,这个阶段教师必须对课本的设置、结构、课程目的要非常了解。像我们地理中的一些地图、课文中的某些插图要达到记住页码的程度,并且对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最好能画出大概的轮廓来。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些呢?我想离不开一个“勤”字,有三“勤”。

1、“勤”看和背

备课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课本熟悉,这就要求我们多看几遍课本,对本章节的知识点非常了解,对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课文中的插图从哪些方面跟学生进行讲解也要在上课前做好准备,甚至课文后面的问题研究也是提前要做好。然后教师要花时间把这些内容背下来,在上课的时候就显得很熟练,自己的课上起来也更有自信,学生也会对老师有信心。

2、“勤”画

特别是我们在学习区域地理部分的时候会涉及到很多的地图,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把这些图画出来是最好的,一下就能征服学生,而这也是作为地理老师的一项技能。在课前的备课时自己能临摹几遍也就好了。

3、“勤”做

光是课堂上讲知识点是不够的,学生也要有配套练习来做,才能巩固和提高,这也要求老师先要做一定的练习,不然老师不会做的话,学生心里就会没底,对老师也没什么信心。通过这三“勤”,就能达到一个合格的地理老师了,但这还不够。

二、指导学生提升审题、答题能力

教师的第三年到第五年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的阶段,这个阶段教师的基础知识得到补充,形成整个地理知识的网络,上课时能够使知识形成体系。老师的知识体系形成后,就要帮学生提高分数。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审题、注重题目中图表信息的应用,并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把题目问题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但又不能太口语化,所以这些都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功底。在实践中我摸索了两个比较有效的方法:(1)整理地理的知识点及这些知识点的答题模式。老师在平时做题时碰到的题目要善于总结规律,然后印发给学生看,让学生平时要积累一些答题模式。(2)让学生参与试卷的批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别人是如何答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这样参与改卷的学生会提高审题能力。

三、生活中要注意观察,用生活的例子来讲解课本知识,增加课堂趣味

因为课本知识是来源于生活,所以必须要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实际的课本知识只是空中楼阁。从这些年高考试题的情况来看,越来越重视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用课本知识去解释生活难题有两个好处: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身边事物的时候一般积极性会很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地球运动的太阳高度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冬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测量楼间距和楼高来讨论学校教学楼的楼间距是否合理,我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去测量楼间距和测量楼高,学生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热情高涨,看得出来他们很兴奋地参与其中。如果学校的楼间距不合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楼高、楼间距对采光条件的影响,这明显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的提高。要学生关注生活的事情主要是与衣、食、住、行等有关,通过老师长期的熏陶和学生自己的思考、寻找,学生会更乐意观察身边的事情、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的难题。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不但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主要是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帮助,更有自信地生活,更快乐地学习!

作者:刘小文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

第七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研究

一、创新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在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一旦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其参与地理课堂的动力会倍增。但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将学生的动机激发出来。新课改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全面优化设计,以独特的导入,吸引学生关注,诱发学生参与课堂。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教师多是交叉使用复习导入、直接呈现的方式,缺乏创新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为此,导入时,融入一定的创新元素可以收到“良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这一课时,教师以新颖的导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以中国国际大都市———上海为例,利用生动的对比图片展示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的上海图片,从而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冲击感。在图片中,教师以上海的建筑、街道、人口、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等的变化为主,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城市化的影响。在对比图片的刺激下,学生“蠢蠢欲动”。教师趁势引出相关的问题:(1)通过图片感知,你认为什么是城市化?(2)你认为应该如何衡量城市化?(3)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讨论。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摒弃传统直接引进城市化的方式,而是以对比图片辅助情境创设,引出问题,从而活跃学生大脑,促进课堂有效参与。此外,教师还可以以设问、游戏活动等新颖的方式创新导入,给地理课堂增添活力。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影响“学”;教与学相互渗透。高中地理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最为常见。虽然新课改已经得以深入推进,但落后的理念仍然影响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因而教学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提高。为此,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并引进多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地理课堂,共同构建高效率的地理课堂。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这一课时,教师摒弃灌输的做法,而是引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中国的人地思想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最初的崇拜自然,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和谐,几经发展变化,也体现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为此,在本节课中,教师并非逐一介绍各阶段演变内容,而是将学生组合成各个学习小组,主动探索人地思想发展阶段、人类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后果,再以报告展示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生本教育,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因而积极性非常高。在展开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走进学生内部,与学生交流,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除了这个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体验式教学、互动教学等。

三、优化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地理课堂中,提问最常见,往往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提问,教师和学生可以有效实现沟通,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等。但以往的地理课堂提问中,学生“答”的兴致低下。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有时过于简单,有时过于难,没有掌控好一个“度”。为此,教师要均衡问题设计,全面优化课堂提问,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带动学生回答。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这一课时,教师以“问题串”形式进行提问,促进学生参与回答。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教师进行提问互动。师:荒漠化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类型?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有答的兴致与劲头。紧接着,教师继续出示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荒漠化的形成?这一问题实质上就是提问荒漠化的成因。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提出深层次问题:荒漠化的危害有哪些?你认为怎么样可以防治荒漠化?从含义、类型,再到成因、危害、防治方案,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最后,教师再设计开放的问题:你的家乡是否有荒漠化现象?如果有,你的防治措施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开始大胆讨论起来。案例中,教师设计了“问题串”,引发学生的回答兴趣。尤其在最后的结合家乡谈荒漠化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学习氛围被成功营造起来。

四、开展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来实现。中规中矩的课堂学习只能给地理教学平添乏味。为此,教师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让活动点燃地理课堂,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依托,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带动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设计旅游活动》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谈起“旅游”,为众人所爱。设计最佳的旅游路线,需要时间和深度了解。只有精心设计,才能让旅游更顺畅,更舒心。为此,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了解班上同学的旅游愿望,再分组设计本地的一日游路线,进行组间大PK,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旅游设计最多人选择。这样具有竞争的设计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本地旅游的了解,还考验了学生的各种能力。PK活动开始,学生自主组建小组,开始设计。在设计时间结束后,各组展示自己的计划,再评比。在地理课堂中,由于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因而学生基本都能圆满完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辩论活动、知识抢答活动等。

五、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突出学生主体。此外,作为地理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所需,优化课堂教学,带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者:马金风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第十中学

第八篇:情景结合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

一、情境结合教学方法的优点

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情境结合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情境结合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情境结合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2.应用情境结合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的范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应用情境结合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情境结合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创设情境。

语言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工具,同时也是创设情境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相关的知识点,并结合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以“情”为纽带和立足点,让学生在情境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其次,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在保证课堂用语准确的前提下,注意课堂用语的生动和形象,并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创设语言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得到自身情操的陶冶,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例如,在学习月亮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来分析月亮变化的规律,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情境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的突破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因此,在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地理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其次,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件,注意课件需要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进行丰富,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学习黄河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黄河波澜壮阔的情景进行放映,同时也可以播放有关黄河的歌曲,这样从视觉和听觉上调动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一切理论知识的提出都是以实际的生活为出发点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授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校的兴趣。另外,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构教材的内容,全面落实情境结合教学方法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使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结合时事创设情景。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在考试当中,也特别容易对一些热点地区进行考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和时事相结合来创设教学的情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关注度,从而针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

5.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首先,教师要认真设置问题,问题的难以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激发学生不断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情境结合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一定要顺应时展的潮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利用情境结合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现代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王君红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第九篇:合作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相关概述

所谓合作探究就是指利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对学生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往往强调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并充分鼓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自主分析和研究;同时还特别强调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合作解决,从而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且由教师对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定位进行明确是非常关键的。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其主要的角色是相关知识和问题的引导者以及最终的总结者,这就需要相关的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理念,给予学生更加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激发。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其主要的角色是学习和分析知识的主体,是合作探究的主导者,因此学生应当积极响应教师的引导,并发挥自己的能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整个的过程使自己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合作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本文认为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最主要的应用意义有以下两个重要的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另外,通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探究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非常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2、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把握

通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可以在小组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对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推测和思考,从而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把握。另外,通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还可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其具体的应用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掌握合作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措施,提高合作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认为合作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

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是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得以良好应用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才能得到良好的应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因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也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因此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改变传统的思维理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合作,使学生能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加强合作探究,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热力环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对课堂气氛进行活跃,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得到优化,而且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加强热力环流的学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小组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并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针对具体的地理问题总结出相对比较完整的答案。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要根据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将相关的讨论结果进行各组之间的交流和共享,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另外,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对每一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结果予以尊重,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批评和指正,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加强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加强合作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关键措施。例如,在地球自转以及公转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设计问题,当地房屋为什么要面向东南,而不是坐北朝南?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房屋面向东南,能充分利用阳光,上午半天,房前日照,下午半天,房后日照。如果房屋面向正南方,则南面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而北面日照条件差,冬季阴冷。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积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地理知识有关的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进行良好的融合,从而将地理知识进行更加形象具体而又全面的展示。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难的地理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更加形象的展示和说明,从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还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所谓合作探究是利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对学生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加强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合作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冬菊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第三中学

第十篇:开放式教学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打造适合学生能力培养的开放式课堂。当教师具有了开放式的教育思想后,就可以运用这种思想,指引教学。如果教师缺乏开放式的教育思想,将受限于传统教学条框的限制,为此,地理老师要让学生具有新的价值观与教学观等,如在教学观上,地理教师不仅要发挥指导作用,同时还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新课程体系基于课程标准,强调教材要具有多样性,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笔者认为要实现课堂的开放性,必须首先开放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理解并熟悉教学大纲与教材,适当拓宽教材内容,将生活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如:学习太阳运动轨迹时,可让学生观察一天当中的太阳运动迹象,或者在冬季、夏季正午时分让学生自己在阳光下体验,可让学生较轻松的掌握太阳高度角度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在身边,增加地理知识的理解,将所学习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实践中。

二、师生关系的开放

现代教学论提出,教学过程是互动发展的过程。“交往论”认为教学主体有两种:教师、学生。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是一种双向与平等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平等、亲情、民主与尊重等。开放式师生关系表现在一定的学习空间内。高中地理课程教育要重视学习空间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学生基本能力,为他们营造地理实践的学习环境,如针对学生,学校要开展“会议模式”的讨论活动,要求学生相应设计教材范围中的地理课题,并通过多媒体授课的方式对其探究,将会获得一定的研究结果与研究意义。开放式教育折射出的教学观念是一种双向观念,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就是将教师施教的观念与学生学习的观念融合起来,同时不能出现冲突。此种教育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不同阶段其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此外,不用直接根据教材内容开展“硬性”教育,学生可以针对教育问题提出有关建议,然而,教师结合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或者组织学生开展探讨。开放式教育在教学内容中有效融入知识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高中地理则体现在教师构思教学内容,并将其直接放在教学方案中,然而,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教学方案内容,敢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

三、学习方式的开放

在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教学是为了传播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并体味其中的过程。教师先明确教学目标,从宏观层面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地理学习资源,将时间与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交给学生,转变传统的惰性、被动与单一的学习方式,使之形成一种合作、主动与多元学习方式。对学习方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资源、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其中的主体便是学生。然而,学习资源、时间与空间通常情况下的提供者是教师,一旦没有合理的学习时间安排,或者是具有狭窄的学习空间、缺乏学习资源等,都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高中地理的传统教学要求学生结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课内与课外知识。高中地理教学采用开放式教育方式后,教师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学习方式,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如为学生提供充足而富有弹性的学习时间,并将学习实验场地与设施等提供给他们。如:学习地震相关的地理知识时,让学生从电脑中搜索到易发地震的地理位置,并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从电视、报刊或者网络上了解地震发生原因、影响范围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等,不仅可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够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四、教学评价的开放

学生互评为教师评价作补充,同时也能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评价,真正做到了学习,如当学生制作地球仪后,教师要求学生互评哪位同学制作的较好,哪位同学的制作不仅美观,而且精致。开放的地理课堂评价将发展性课程评价中的基本理念较好地体现出来,坚持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操作过程化等,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产生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共存的格局,全面提高评价的科学导向功能与自我激励功能,为学生成长构建档案。评价开放式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效果,所以,对其评价,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要“收效”。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将标准定位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此种评价方式并没有重视到学生在课堂教育外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体素质。因此,在评价时,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创新,此外,还要评价学生学习习惯与成绩的培养。评价方面反映出师生关系,折射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教学是教授与学习的统一,其本质在于交往。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具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地理教学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主要是自评为主与学生互评。

五、结语

总之,地理课程的教学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中,给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为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杨杰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