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

1.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的意义

作为重点知识,在高考和日常的应用中具有较大的可能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问题研究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地在学习与运用中掌握此类知识,并进一步创新知识的运用面与路径,实现最高效的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针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重点,教师设置“洋流为什么会运动?洋流运动的能量来源?盛行风及地转偏向力对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影响?”等问题,不仅可以根据问题来掌握洋流分布的情况,还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洋流对各区域造成的气候、渔业生产、航海与污染等方面的理解,由此做出运用性的思考,以实现学以致用的创新。由于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是具有明确目标性的,其学习的积极性与效率也是较高的,且直接让他们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或需要等,做出针对性的思考,达成其对知识运用的目的。

2.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方法

根据当前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高中生地理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按照梯级难度逐步开展。

2.1问题发现培养

发现问题,是地理问题研究能力的最基本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中与知识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切实性的研究。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知识性问题发现能力培养。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去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即让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山岳的形成》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对山岳的初步理解,以及对自己见过、感受过的山路,就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提出发现的问题,如山路的线路选择、坡度设计、隧道性的山路选址等,发现的这些问题会在班级形成一个围绕教学内容的问题集合,尤其是当所有学生都把问题展现出来的情况下,也就自然地展出了教学的知识网络,教师只需要略加指点很多的问题则一目了然。学习方法性问题发现能力培养。即引导学生之间学习方法的比较,如在人教版必修1《地球运动》学习中把计算法、绘图法、文字标注法等方法进行比较,在他们学习效率之间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如对难点突破的速度、对重点掌握与运用的情况等,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2问题分析培养

即针对发现的问题,展开针对性地思考,并根据该问题知识所在的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衔接情况,做出基本的判断,并运用旧知识与新知识,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2中的《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各地招商引资的实际,对各种被招商工业的区位选择做出分析,如何才能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与缩短产品的销售半径。在这种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如原料、水源、交通与市场等,尤其是结合各种直观的数据图表展开分析,去得出更加科学准确的结论,以实现对工业区位原理的掌握与实际区位选择的知识运用。因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去发现那些较为典型的问题并展现出来,让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分析训练,实现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实效性与高效性。

2.3问题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发散思维即多向性思维,让学生围绕问题作出全面性多元性的思考,既要求思考方向的多元,也要考虑因素的全面。通过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地梳理知识点,还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比较中,去发现解决此问题需要主要运用的知识。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可以引导学生就我国南、北方地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处方”的问题展开发散思维,对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习惯等作出全面性的思考,由此强化对人水关系、人地关系的认识,养成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个人教学的实际,班级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具体地展开,避免为了培养而故意设置问题,也不能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通过这种练习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归纳综合能力与知识运用的能力,把学习中发现与存在的问题解决掉,实现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切实提高。

作者:崔华单位: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