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写作能力研究

大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写作能力研究

一、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文的写作示范性

(一)注重大学生感性体验的培养

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的反映,是作家在一种倾诉欲望和创作冲动下表达社会人生认识和个体生命感受的产物。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家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同时,这种阅读教学中感性体验的培养又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和写作欲望,令他们在锻炼写作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做文章最基本也是最难得的构成要素———真情实感。一是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借以培养一种文学的敏感和写作的冲动。例如,话剧《雷雨》有着丰厚的审美意蕴,却常被简单论定为“暴露了封建性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在这层题旨之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四幕剧中到处充斥着的蝉噪、蛙鸣、雷响,让你有怎样的感受?“”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因饱受压抑而躁动不安,都怀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但最后每一个人的希望都破灭了。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领会曹禺本人不止一次申说过的意思:“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学生对话剧《雷雨》有了充分的情感体验后,教师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生命的存在有怎样的感受?你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有对隐秘宇宙的恐惧?”如果学生真的有所感受,那么在这样的机缘下布置的作文应该就不会让他们感到为难,而且他们很可能会写出痛快淋漓的好文章。二是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作品体会真实的社会人生,弥补他们阅历不足的缺陷,使他们的文章变得言之有物。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井底引银瓶》、陆游《沈园二首》、鲁迅《伤逝》等,这些作品都以可以引发学生对旧时婚恋悲剧及女子命运的感悟与思索:明明是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在一起?习俗的力量和爱情的力量到底哪个更强大?爱情本身是否就充满了矛盾?钱钟书《围城》、刘震云《一地鸡毛》等作品探讨的则是人生困境:这不同于卡夫卡的形而上的困境,一切是如此具体而真实,到处是无从逃避的庸俗和卑琐。如何才能从这样的困境中振拔而出,做一个清清爽爽的人?教师在讲授和组织学生讨论过程中,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就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反复训练,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议论生硬、抒情浮泛的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二)注重作品的形式分析

这直接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做文章”。一种情况是一般文学性散文,文学和技巧可以直接为大学生写文章所模仿。如“闲适冲淡”可学周作人,“明净淡雅”可学朱自清“,华美缠绵”可学徐志摩、何其芳,“幽默诙谐”可学林语堂,“雄辩有力”则非鲁迅莫属,杨朔散文的写法对初学写作的学生可能有益,而巴金《随想录》信笔所至,则给学生另一种启示。另一种情况是小说、戏剧或诗歌,这几种文体不能为大学生写文章直接借鉴,但同样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文笔。例如,汪曾祺小说特别善用闲笔。《受戒》中作者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描绘“荸荠庵”中五个和尚自由自在的世俗化生活,似与“受戒”全无关系,但这闲笔并不闲,如若没有这些笔墨,小和尚的“受戒”及爱情就无从说起。这种写法用在散文里也一样会效果非凡,轻松诙谐的笔致同样能成为大学生写作的养料。对诗歌的讲析更能引起学生对作品形式技巧的关注。如王维《终南山》对绘画技巧的借鉴;杜甫《登高》以景写情的壮观;李贺《秦王饮酒》的通感;苏轼《百步洪》的博喻;徐志摩《再别康桥》缤纷的辞藻,清新的意象;戴望舒《雨巷》首尾呼应、若断若续又一韵到底的回旋等等。这些都可以为大学生写文章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积极指导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将阅读体验转化为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仅仅通过课上的启发、引导是不够的,教师还需通过课外阅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精心开列阅读书目

开列给学生的阅读书目,会因对象和目的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对于公共课大学语文的学生来说,阅读书目自然以文学经典为主,同时也不妨兼及一些思想经典。而如果考虑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这个阅读书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该有一些新的特点。在内容上,增加一些贴近大学生生活和感情的著作。例如,具有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行文天马行空的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富有传奇经历、曾漫游撒哈拉沙漠的三毛的散文,单纯明净、充满浪漫幻想的海子的诗歌等,他们的作品对于“自由”的争取和叙述,往往能激起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青春作家的作品也可适当列入,他们的作品对当下青年细腻情感的捕捉,更贴近学生心理,更易于被他们接受。只有爱读才能引起模仿的冲动,才有可能把阅读体验转化为创作的养料。在文体上,适当增加一些散文著作。一般文学阅读书目都以小说和诗歌为主,单纯从典范性的角度考虑,这并无差错。但如考虑到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小说和诗歌这两种文体至少并不是最直接有效的。相比较而言,小说和诗歌更像是完成的画作,散文则更像是素描,从训练基本功的角度看,无疑散文更易于入手,更易于模仿,更加适合初学者。而且推荐散文著作也不必限于美文,像司马迁的史传、苏东坡的政论史论、李渔的谈戏论艺之文、鲁迅的杂文杂感、朱自清的知人论世之文、张中行的谈人论学之文、西塞罗的演说词、罗素的哲理文,都可推荐给学生看,一者扩大学习的范围,二者也增加间接的阅历。在形式上,可以更多样化一点,图书以外,不妨开列一些期刊报纸。期刊如《读书》、《博览群书》、《书屋》、《美文》,报纸如《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期刊报纸的意义在于新鲜,和当下生活联系紧密。甚至一些著名学者和作家的博客也可以推荐给学生,在了解不同的思想观点的同时,也感受不同的文风。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读书本无定法,一般而论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开阔视野“,得意忘言”是一个好办法,最有名的就是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能够掌握书籍的精义就足够了,何必斤斤计较于字句呢?现代作家郁达夫从图书馆一整排一整排地借书,“像牛闯进了菜园”一样地在图书馆里读书,估计也是这样一种读法。但如果从提高写作能力角度考虑,阅读方法就要有所区别,“得意”而不能“忘言”,要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做一点“剖情析采”的工作:一篇抒情文,抒情脉络如何?一篇叙事文,叙事方法怎样?一篇说理文,有几个论证层次?至于艺术技巧、语言风格等也应该多少留意。总之,在阅读方法指导上,要将“博观约取”和“熟读精思”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效将阅读体验转化为写作能力。

(三)开展写作能力迁移训练

读完了书籍,并且对其艺术形式进行了一些思考,这还没有实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要提高写作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在笔头上。一是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从阅读体验到写作能力,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是一个中介。举凡读书有何触发、感动、思考,对书中所抒之情、所说之理有何申述,都可以写下来,甚至妙语警句以及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抄下来。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积极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二是鼓励学生进行拟作和创作。古人学习写作,往往从拟作入手,李白三次模拟《文选》就是一个显例。对于喜欢的作品,可以从文体、风格、结构、艺术手法、语言修辞等多个侧面进行模拟。这个过程就好像是描红,一旦描红有得,点画生动,就可以进一步进行相关创作了。不论是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还是拟作、创作,教师都要及时检查、评改,否则美好的设想就要全部落空。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是教学周期太短,一般只有一个学期30学时。要想取得明显成效,还需将教学过程延展开来,比如针对已经结束课程的二、三、四年级学生开展读书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把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努力贯穿到整个大学教学周期中。(本文来自于《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杂志。《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曲竟玮张文萍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