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

摘要通过阐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提出了加强与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看法。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完善

1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1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加强内部控制需要内部审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的民营企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其资产呈跳跃式迅速递增,内部组织机构日渐庞大,特别是近几年来,集团式的民营企业日渐增多。民营企业的管理层次和经营业务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经营地点日趋分散化,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企业最高管理层一方面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直接对经营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企业所有者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日益关注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迫切需要有第三者对其委托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在这种背景下,具有查错防弊、监督控制功能的内部审计便显得十分必要了。

1.2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需要内部审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不仅面临着与国内同行的竞争,更为严峻的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还面临着与世界同行的激烈竞争。激烈的竞争迫使民营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向优化资源配置要效益、向调整产品结构要效益。内部审计置身于企业内部,情况熟、信息灵,有条件了解和评价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运转情况及资源优化配置情况,评价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可行,检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从而帮助企业减少开支、降低成本、加强内控、防范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

1.3事实表明,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些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不但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实施了内部审计,并且取得了突出成效。全国知名的民营企业创维集团早在1996年时就成立了内审机构,时至今日,其内审人员已发展到了30余人,分布在集团内部7大产业公司,对全国各地170多个办事处的营运状况进行监督。该内审队伍从成立至今,为创维集团挽回了数以千万元的经济损失。仅2000年至今,审计部门就共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抄送集团法律事务部案例188起,案值2092万元,其中移送司法机关处理8人次;根据内部审计建议书辞退经理、会计及相关管理人员20余人;审计查处营销系统违纪金额超过2.3亿元,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坏账400万元。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可操作的政策和法律依据

根据《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审计署关于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规定》也只局限于《审计法》规定的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组织范围内,对于民营企业是否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国家并无明确的规定。民营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有的还是小型企业,对于集团公司,设立内审机构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国家在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并完善内审机构,国家如何加强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等方面,目前尚缺乏可操作的政策法律依据。对于如何加强对民营企业内审人员的管理,如何规范民营企业内审的行为,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协会都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2.2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高,审计范围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

由于国家对民营企业是否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并无明确的要求,因此,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的首要职能被定义为监督,主要目的仍是“查错防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和投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这些都需要民营企业将内审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向富有建设性的参与式、导向型的经营管理审计上来,转变单一的监督职能,增强服务职能,切实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

2.3民营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导致内审机构人员不稳定

一些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组织内部往往缺少详细的职务分工,管理层对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必要性认识不清。有些虽然设立了审计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稳定性也得不到保障,民营企业负责人随意撤并内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有规模的民营企业还没有设立审计机构,甚至还没有专职审计人员。

2.4审计行业尚未规范,审计手段有待改进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虽然在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下,建有一套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程序和操作办法,但它不象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一样有一整套审计准则和操作规范,内部审计只能参照国家审计或社会审计的一些做法,操作上缺乏权威性和规范性。同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手段,特别是审计到往来款项函证,银行存款对账,审计线索外调和延审等事项,缺乏法律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一定程序上制约着民营企业内审工作的质量。

2.5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审计缺乏自觉性和规范性

民营企业同国有企业相比,在资金、技术、竞争力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对人才的吸引上不如国有企业有诱惑力,这就直接导致了其内审队伍的非专业性。民营企业的内审人员大多来自财会部门,虽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但掌握的审计知识较少,缺乏审计的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感到难以操作。更有甚者是半路出家,连起码的财会知识也相当贫乏,更谈不上审计专业理论知识了,毫无疑问,这将对开展内审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

3对策

3.1外部环境

(1)国家应制订相应的法律,为民营企业的内审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依据。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纳入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范围,严格规定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程序,赋予民营企业内审机构必要的审计权限和审计手段。国家审计机关要制定内部审计准则,统一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2)内审协会应为加强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内部审计协会是群众性的社会团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国家与企业之间起着桥梁和媒介的作用。内审协会应为加强与完善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注重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重要性和作用的宣传,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家重视内部审计。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各种交流会,邀请在内审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民营企业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以事实来推动民营企业内审的发展;建议中国内审协会要尽快颁布《内部审计条例》,各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理论和业务的培训,尽快提高民营企业内审人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

3.2内部因素

(1)企业所有者的重视是做好内审工作的根本保证。尽管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利益,是国家为监督与控制经济活动而采取的一个手段,但其在更大程度上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切实加强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唯有企业自身的重视,而企业自身的重视又表现为企业所有者的重视,企业所有者的重视是做好内审工作的根本保证。

(2)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要准确定位。内部审计的组织设置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应与企业的经营规模、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等相适应。设置何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要由民营企业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等确定。根据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现状,其内部审计大体上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以不设审计机构,其内部审计工作可通过投标方式向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发包,但企业应设立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在社会中介机构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制民营企业,可以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要准确定位,应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与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要求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由单一的查错防弊的监督职能向集监督、评价、咨询于一身的服务职能转变。

(4)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要准确定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必须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过去注重审计多少次,查处多少问题的地毯式覆盖转变到注重风险领域;二是审计从重检查转变为重预防;三是从逐部门审计转变为全业务过程审计;四是审计的着眼点从查错纠弊的合规性审计转到真实、合法、效益和内控制度的全方位审计。

(5)大力提高内审人员的从业素质。随着现代经营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内部审计技术从传统的手工测试转向现代的以数理技术和电子技术为标志的自动测试。在这种情况下,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在组建内审机构时,应注重多渠道、多专业地选拔审计人员,注意审计队伍的整体知识结构。同时,应重视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还应加强内审队伍的廉正建设及建立严格的审计纪律约束机制。

(6)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审工作自身考核办法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及时地进行修正和调整,是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一步。内审人员的行为规则、纪律、业务标准均应纳入内审部门负责人的日常考核之中,并与个人的薪资挂钩,同时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内审人员工作的自觉性。

此外,许多民营企业的内审人员兼职多、待遇低,不仅使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大大削弱,而且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为此,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切实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