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发展

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发展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海西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现状;海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海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海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海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有一定基础、人口的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压力日增、环境污染仍较为严重、能源消耗大,对外依存度高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保证,海西实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仍面临人口的持续增长、环境污染仍较为严重、能源短缺等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应是21世纪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要可从控制人口数量、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措施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我国从1992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开始了可持续发展的历程,到目前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全国上下各族人民经过十几年的共同努力,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上的理论研究和战略实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可观的成果。同时,随着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与其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日趋凸显,可持续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海峡西岸经济区位于中国东部,人口较多,但高素质人才还较欠缺;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省份,淡水、耕地、矿产资源不足的问题已日趋明显,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尤为复杂和突出,只有协高和控制好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繁荣发展。

二、海西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现状

(一)海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有一定基础

近几年,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围绕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把构建可持续生态支撑体系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九大支撑体系之一,坚持在加快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在加强环境保护中加快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普遍提高。据统计,近两年,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环境保护力度加大[5]。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公众意识有很大的提高,海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二)人口的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压力日增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过程中,人口是开发环境资源的力量和动力,环境资源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尽管福建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已呈良好态势,但也应该看到,人口数量的压力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性。2006年,福建省人口已达3558万人,净增人口23万人,自然增长率6.25‰,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0.48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大大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随着福建人口低速增长的延续,人口规模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呈日趋增大的发展态势。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人均消费的增长将驱动资源总量消耗的扩大,使得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污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环境恶化,对海西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三)环境污染仍较为严重

虽然,福建省近几年环保力度明显加大,比如,2005年,全省环保投入145.1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1.57%提高到2005年的2.21%,投入的加大推动了环保项目的落实,重点污染治理工程任务按期完成,“十五”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确定的任务也基本完成。2006年,全省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57个,投资1.77亿元。有12512家企业办理了水污染物排污申报登记,5193家企业办理了大气污染物排污申报登记,2398家企业办理了固体废物污染排污申报登记;关停并转迁210家生产工艺陈旧、能耗物耗大、污染环境严重而在限期内整治不能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19个,面积1057.50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95个,面积573.30平方公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90%;城市污水处理率58%。但是,全省的废水、工业废气排放量依然每年较大比例递,2005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21.24亿吨,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3.09亿吨,比上年增长13.6%。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6264.91亿标立米,比上年增长24.8%,其中燃料燃烧排放废气量3284.19亿标立米,比上年增长16.5%;生产工艺废气排放量2980.72亿标立米,比上年增长35.4%。酸雨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仍较突出,据调查,2005年,23个城市中,有21个城市出现酸雨,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甲醛和二甲苯严重超标。

(四)能源消耗大,对外依存度高

当前对能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福建省的一次能源主要是原煤和水电,而煤的储量有限,据《福建省“十五”和2015年能源需求发展研究报告》,截止1999年底,煤炭累计探明储量为13.74亿吨,保有储量为11.47亿吨,在保有储量中,已建井利用的占63.61%,其中精查、详查终、普查终的已建井利用的已占86%。水电的开发利用已达80%。2005年福建省能源消费对省外依存度高达62.5%,而“十一五”期间福建省能源60%以上需要从省(国)外引进的格局不会改变,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当前,福建省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单位GDP能耗近年有所下降,2006年福建省单位GDP能耗0.907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4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99吨标准煤,节能降耗减排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走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偏低以及能源消费刚性增长,福建省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艰巨。

三、海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海西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势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可持续发展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目前,海西经济发展迅速,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没有完全转变,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实现海西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就是经济增长中要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海西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海西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唯物辨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5]。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人口、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是海西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海西人口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的处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实现海西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海西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的制约性日见凸显,归根结底资源是家底,环境是家园[5]。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在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条件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从依赖自然资源、稀缺资源转向偏重社会资源和智力资源,才能够实现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使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海西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海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应是我国在新世纪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海西实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基于这个主题提出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长三角珠三角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长江三角与珠江三角,在改革开放以来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目前仍然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势能,以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也留下了不少的问题,如人口压力较大、耕地流失严重、能源缺口较大、交通运输紧张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两个地区还是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实施进程较快、力度较大、政府重视程度较高的地区,不能让这些问题制约其未来的发展。因此,近几年随着不断整合、治理与调适等力度加大,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某些方面不可持续的状况也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可持续发展正向成熟稳定的高级化阶段演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随着经济较活跃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将为海西可持续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发展环境,对海西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

(三)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国福建省委认真贯彻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思想、决策部署,着眼于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而提出并实施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6]。总书记、总理等中央领导视察福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寄予厚望,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发展的极大关心和支持。在中央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时期,是全面推进海西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海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与竞争势头强劲、两岸三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新形势下,使海西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位于中国东部,人口较多,但高素质人才还较欠缺;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省份,但淡水、耕地、矿产资源不足的问题已日趋明显,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尤为复杂和突出。这都使海西实施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五、海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应是21世纪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现实要求我们刻不容缓地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已是当务之急。

(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身定位,对人口质量的要求将更高。要认识到提高人口质量的紧迫性,从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加快从控制人口数量向提高人口质量的战略转变和替代的进程。首先,虽然目前已基本进入低生育水平了,早婚早育、未婚先育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农村,群众意识还普遍不足,人口控制力度还将增强,但之前的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已适应不了新时期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开展了,且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方式也应有所改变,包括从单纯改变人的行为向转变旧的婚育观念、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转变;从说教式向群众参与式宣传转变;从一般化的宣传内容向有明确针对性的宣传内容转变[13]。其次,应继续加大教育制度改革力度,随着社会的进步,群众的求知欲望越来越强烈,可由于教育制度的不够完善,往往给求知者带来的仅仅是文凭而不是真正获得知识,导致调查显示群众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其实真正的人口素质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循环经济

近些年来,经过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探索,各省已经陆续开展了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和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福建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还处在试点阶段。福建现已确定南平炉下镇循环经济实验区、厦门鼓浪屿循环经济实验区、福州青口汽车城生态工业园区、三钢(集团)生态工业园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试点[14]。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理念的灌输力度,提高群众意识,制定相关政策或建立相关组织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的推进,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8]。其次,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有高心技术的支撑,需要政府或者其他规划者有敏锐的、长远的眼光,充分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参与。第三,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已经建好的生态工业园区,目前,政府还未从全省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经理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应该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园区必要的支持,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为企业间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增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14]。只有这样,调动政府、企业、群众一切积极的因素,形成共识,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来,才能加快推动海西繁荣发展。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经济增长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不同的方式:粗放型是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增长;集约型是靠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增长[9]。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多,所以经济效益比较低,而且要受到资源稀缺性的限制,增长是有限的、不可持续的;集约型的增长主要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资源消耗低、利用效率高,更能开发新的、更丰富的、清洁的资源,环境污染少,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能力更强,增长则是高效率的、可持续的。因此,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化升级,已成为海西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高度重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经营管理,以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7]。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水平,理顺比价关系,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结构调整。采取综合措施,强化计量管理,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损失浪费,保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四)强化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防范与治理相结合,立足于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强污染治理、监测和监管,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化学需氧量,建立完善以生态补偿为主要内容的利益补偿机制,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水源保护区的执法监管,保障饮用水环境安全,规范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管。深入推进“五江两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重点流域沿岸乡镇垃圾集中处理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加强对江河入海口、陆源对海排污口和重点养殖区的监测,对重点污染源实行溯源追究制,改善海域环境质量。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强化对重点煤炭开采区和其他矿产资源开采区综合整治,加快生态恢复。推进主要江河水源地、严重水土流失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与生态重建,加强对水电开发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河道采沙监管。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推进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依法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排污许可证制度,促进建设布局与环境保护相协调[11]。

(五)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现“生态文明”

第一,全面实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抢救性保护、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强制性保护、生态环境良好区和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性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严格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第二,强化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防风固沙区、河口湿地区、重要海湾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强化风景名胜区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第三,推进部级、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村镇)、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积极创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城市和环境优美乡镇,推进生态城市、绿色社区和生态村镇建设。第四,加强区域环境安全危机防范,提高环境日常监测监管和预警能力,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城市环境、近岸海域、空气质量和重要污染源设立自动在线监测,提高对突发性环境安全事件的处置和应对能力[11]。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创造当代的政绩,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

(六)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对可持续发展理解存在偏差,不能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甚至为了一些眼前的和局部的利益,无视环境保护;公众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意识还相对薄弱。因此,加强对环境资源意识的教育十分重要。通过宣传,增强公众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识和对未来环境资源负责的意识;通过宣传,增强人们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全民环保自觉性;通过宣传,使决策者能够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六、总结

总之,21世纪头二十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走出人口、资源、环境的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在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目标,只有协调和控制好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是完整意义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关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状况相协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海峡西岸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