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节能业渗透性及发展路径

节能业渗透性及发展路径

本文作者:李碧浩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1从横向视角看产业分类

目前,我们对产业的研究通常是按照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来划分的,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三次产业分类法。这一方法由费希尔和克拉克等人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后,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传统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划分实际上是一种纵向分类的视角,它揭示了以非自然物为生产劳动对象的工业发展过程,是以当时工业时代的产业经济发展为背景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在生产产品过程的渗透与运用,使得生产要素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过程的外在特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果我们把传统产业的纵向结构合并、糅合,从横向切断,按产品和服务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分割,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过程,即规划设计、生产制造、整合(集成)营销与专业服务。传统的产业研究的思路是由产品到企业,再由企业到产业,相关产品以及相关企业的类聚就是传统的产业归类。如果我们不是从相关产品、相关企业来分析,而是从产品和服务的形成过程来分析,那么可以看出,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的形成都可以归纳为这三个中间过程。现代企业也不再是完成整个产品和服务的组织,而是完成某个产品和服务的其中某个功能模块的组织,即研发型企业、制造型企业和营销服务型企业[1]。与此相对应,对产业也可以这样理解,即为了满足共同的目标市场、实现共同价值目标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形成的整体。从横向切面分离出产品和服务的共性元素,不受传统行业或产业分类的局限,通过这些元素抽象出具体产业的特征,对于研究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节能环保产业的横向特征

2.1目标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较弱,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项客观的社会需求。从传统产业分类的视角来看,节能环保产业是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保障的产业。从横向产业分类的视角看,节能环保产业是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设计、生产制造、整合(集成)营销与专业服务的产业。尽管节能环保产业不同细分领域的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形态各不相同,但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了克服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

2.2过程特征

传统的产业分类中,产品或服务属于同类或相互关联,而节能环保产业本身跨度较大,各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差异较大,难以把节能环保产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从横向视角来研究节能环保产业,则可以突破以具体产品和服务为基本研究单位的传统假设,更好地把握产品和服务产生的最终价值以及价值实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业特征。总体来看,节能环保产业的价值实现过程也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即规划设计、生产制造、整合(集成)营销与专业服务。首先是以知识为主体的规划、设计、研发过程。节能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国家也已把它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民用和交通节能,还是环保领域的水处理、大气治理、固废处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和研发是节能环保产业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尽管这些领域的产业形态差异很大,但都十分依赖于相对集中的底层知识和技术原理,比如工程学、热力学和生态学。其次是以体力劳动配合知识工具为主体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节能环保制造业很大一部分是从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当中分离出来的,而节能环保服务业大部分则脱胎于传统的工程服务业。当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仍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比重偏低。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业的比重不足40%,环保服务业比重不足30%,而发达国家的节能环保服务业比重高达50%~60%。最后是以知识为主体的整合(集成)营销、专业服务过程。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市场,市场的结构和特征具有着非常大的差异[2]。第一类是服务于公共部门的节能环保产业,典型的包括公共设施的能效管理、生活污水处理、大气治理、生活垃圾的处置等等。第二类是服务于个人和家庭部门的节能环保产业,典型企业包括节能空调、节能冰箱等节能的家用电器生产和销售企业,提供饮用水净化、室内空气治理、防止辐射和噪音的服务性企业等等。第三类是作为生产性服务的节能环保产业,典型的包括为大型企事业单位进行节能改造、工业废水处理、脱硫脱硝、废弃物处置等等。通过对需求主体的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节能环保的产品和技术千差万别,但其面向的市场对象特征是可以分类识别和把握的。对于以营销和服务为主的企业,销售什么样的产品不是最重要的,其对市场的了解,营销整合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2.3节能环保产业的渗透性

节能环保产业的渗透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节能环保产业与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大量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已经与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广泛结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刘思华以三次产业为基础提出了五次产业分类法,将绿色产业作为“第五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绿化的概念[3]。所谓产业绿化,是通过技术的创新、新产品的应用、管理的优化等途径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之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节能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实际上也和知识产业一样,与传统的三大产业相互渗透,同时也与知识产业互相渗透(参见图1)。

从横向来看,节能环保产业与所有产业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相关渗透。在节能环保目标要求下,企业的研发设计过程会融入更多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和技术,产品设计当中通常会考虑能效和环保标准,大型项目投产前,环境评估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程序。在制造型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对原材料采购进行能效和环境评估,对生产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节能环保产业的渗透性还体现在市场流通和消费环节,政府开始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以明确产品最终处置责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引导消费者和企业更加注重节约和环保。由于节能环保产业本身的渗透性特征,伴随着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产业融合”[4]。

2.4节能环保产业的贡献值衡量

应该注意到,由于节能环保产业的渗透性,节能环保产业的统计产值规模与其实际贡献是有差别的。由于节能环保产业渗透、散布于各行各业中,其相关产品与技术的产值难以用传统的方法加以统计。许多应该属于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值被归入了其各自的行业中,并且难以从其它相关行业中将属于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值游离出来,由此统计出的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可能远小于实际贡献值。有学者提出一种包含了产业渗透性的产值评价模式[5],这里稍加改造,用来讨论节能环保产业实际贡献值(公式略)。

该公式中,P表示节能环保产业的实际贡献值;Mi表示现行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下节能环保产业构成中分类统计的产值,i为现行的节能环保产业统计分类;Nij表示受节能环保产业影响的其他相关产业的产值,j为受节能环保产业影响的其他相关产业分类,i为受节能环保产业影响的j类产业中的子行业分类;gij表示节能环保产业在其他相关产业中的关联渗透系数,i、j的意义同上。上述公式(1)表明,节能环保产业的实际贡献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直接按照现行国民经济分类的统计产值;另一部分则是渗透于传统产业中的产值,这一部分的产值与传统产业本身的规模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渗透程度有关。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就一味追求统计上的产值规模,采用投资驱动和政策扶持的方式,迅速扩大产业规模。这种方式表面上很有成效,实际上是过于注重统计意义上的产值规模的显性价值,而忽视了产业渗透性产生的隐性价值。对有些地方而言,促进节能环保产业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提高产业渗透程度,或许是一种更为可取的方式。

3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路径

3.1产业形成的原因:分工———专业化———产业化

产业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和专业化,当这种分工和专业化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产业。在节能环保产业形成的最初阶段,节能环保工程和服务环节均由政府或大型企业自己掌控,只在过程中向制造商采购设备和产品,此阶段是以设备制造和产品生产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阶段;随着能耗的不断增加、污染的进一步恶化,政府和大型企业本身的能力已无法承受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于是开始向市场开放工程建设环节,此阶段是以工程建设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阶段;当大量的节能改造和治污工程建成,在政府和大型企业又无专业的运营能力的情况下,开始对设施的专业运营服务有所需求,此阶段是以投资运营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阶段;当节能改造和治污效果经常性不能达到期待结果时,产业发展将会进入以节能环保效果为目标的综合化服务阶段。

3.2产业融合的过程: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

产业融合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最后才能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技术的融合并不意味着产业的融合,产业融合应以市场融合为导向[6]。1)技术融合。技术融合可以从生产过程和通用技术两个角度来考察。从生产过程角度,技术融合是指广义上类似的新型生产过程被其他众多产业所采用;从通用技术角度考察,通用技术通过融合到其他产业,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率。在节能领域,变频器的广泛使用,降低了大量用电设备的能量消耗;在环保领域,由于膜过滤技术的成熟,现在已经在石油化工、轻工纺织、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2)产品与业务融合。技术融合发生后,要求在创新技术基础上,对原有技术生产路线、业务流程、管理以及组织等进行全面的协调和整合,以实现资源共享,改善成本结构,增强核心技术和提高业务能力等。例如热电冷三联产系统,它是一种建立在能源梯级利用基础上,一体化为生产工艺或居民生活提供所需热量、冷量和用电量的多联产总能系统。这种系统以天然气为一次能源,以微型燃气发电设备发电为核心,燃气发电设备发电后排放出来的高温尾气通过余热锅炉或吸收式制冷机,利用发电余热生产冷量和热量,满足用户的电、热、冷负荷的能源需要。热电冷三联产系统就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产品与业务融合的例子,它突破了技术融合的含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了在管理和流程上的再造与创新。3)市场融合。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应以市场融合为导向,市场融合应考虑的是:技术与业务融合的结果能否改变成本结构,形成产品差别,取得竞争优势而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技术与业务融合形成的新产品和服务是否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技术与业务融合能否通过改变人们当前的消费内容和工作方式来创造新的需求等等。技术融合和产品融合并不必然带来市场融合,市场融合需要有效的市场需求和宽松的制度环境。以合同管理模式为例,作为节能服务产业中典型的创新模式,它的精华之处在于从理论上解决了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动力不足的问题,创造了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发展并不顺利。除了商业信用体系和政策机制的问题,许多节能服务公司仍然是一种销售产品的思路,而不是参与投资和运营、分享能源节约收益,过于强调使用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能效优势,把合同能源管理中最关键的部分外包给一些工程服务商和商,使得整个节能服务市场问题不断。因此,对企业而言,发现和理解市场对技术与产品需求背后的真实驱动力量,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技术、产品与业务的整合进行应用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对于政府而言,通过减少经济管制,打破行业限制,创造良好的商业和制度环境,促进节能环保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市场融合,对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将会起到持久的推动作用。

3.3产业发展的结果:产业融合———产业绿化

技术革新和管制放松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而产业融合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技术革新和管制放松[7]。技术革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技术革新对产业融合的作用表现在:首先,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这些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它产业之中,或者改变原有产业生产的技术路线,或者丰富了原有产业经营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消费特征。其次,技术革新由于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再次,技术革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的空间。可见,技术革新给产业融合带来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管制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原因。其一,由于垄断者缺乏降低成本的动力,造成价格扭曲,政府对在位垄断者日益增长的效率低下不满;其二,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管制的放松。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自然垄断的特点会变得微弱,因而政府经济性管制的理论依据逐渐消失。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以污水处理行业为例,原来一些以生产污水处理设备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开始进入污水处理工程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运维,而从事其他市政工程服务的单位也开始进入城市污水处理业务,使得政府垄断城市污水处理业务的局面得以突破。

如上所述,产业融合的结果将改变原有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于重划产业界限[8]。根据图1所描述的产业绿化过程,节能环保产业与产业绿化是紧密相关的。一方面,随着节能环保技术、节能环保产品逐渐渗透到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知识产业的实际应用中,产业绿化使得节能环保产业的外延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下,产业绿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更多技术的创新、更多先进产品的使用和更佳管理手段的应用,使得节能环保产业本身的运作效率提升、交易成本下降,从而使得节能环保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