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方式探索

保险学课程实践教学方式探索

摘要:基于保险公司“求贤难”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市场环境,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引入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提出如何在保险实践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模拟实践和PBL教学方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险学;实践教学

改革开放后,保险业以井喷式的速度飞速发展,但保险公司“求贤难”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保险学专业教学的重大难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保险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企业发展。高校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实践教学,那么,高校教师如何开展实践教学,是本文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概述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以讨论和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其缺点是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严谨,课堂气氛或过分活跃,或过于沉闷。鉴于此,该教学方式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建立和完善保险专业案例库。案例选择应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和时效性。任课教师可通过教学团队协作的方式,筛选出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保险案例,同时对历年的典型案例进行加工与改造,将其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第二,合理使用案例教学设施与教具。案例教学的开展还需完备的教学设备作为辅助,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通过视频、超链接网页等方式增加信息量。同时,任课教师也可向学生展示实务教具,如保险单、批单等,这些直观的实务教具可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的印象,使教学事半功倍。第三,科学地组织教学。任课教师应在课前充分把握与教学内容及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点。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通过小组划分、角色模仿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讨论完毕后,任课教师应及时总结讨论重难点和疑点。

二、模拟实践教学方式

应用模拟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之外,还需熟悉客户投保,保险公司初审、复核、制单到客户拿到保单的整个业务流程,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保险实务中。进行模拟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将模拟前的准备、模拟中的实施与模拟后的评价三个环节有效结合。

(一)模拟前的准备

在课题模拟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任课教师主要有三大任务:确定模拟目标、选定模拟内容和分配模拟角色。首先,确定模拟目标,通常一次模拟课重在突出一个目的,以免影响模拟效果。其次,任课教师需要选定本次课的模拟内容,抓住重点,便于学生理解与把握基本内容。最后,任课教师可根据模拟内容及班级人数分配角色。

(二)模拟中的实施

模拟中的实施阶段,是决定课堂模拟实践成败的关键环节。任课教师在模拟实践课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负责介绍模拟背景、说明模拟目标、提出模拟要求、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而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处于主体地位,根据任课教师所提的模拟要求,自主模拟,充分表现。

(三)模拟后的评价

模拟实践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及时总结和评价本次课堂模拟实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模拟形式的选定、模拟内容的再现、模拟角色的个体表现及团体合作等。主要进行正面评价,多鼓励,使学生敢于模拟、善于模拟。

三、PBL教学方式

PBL教学方式通常由教师引入某一现实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具体应用时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明确PBL法的教学目标。实施PBL教学法,事实上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现实生活中的保险事件为出发点,使学生运用已有的保险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存在争议的保险问题。因此,一个好的问题会成为课程的亮点。问题的提出既要符合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又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有兴趣参与问题讨论。其次,合理划分学习小组。PBL教学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各分组成员以任课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资料分类、汇总、分析、讨论,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最后,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在PBL教学过程中,各小组可通过口头、论文、PPT等形式将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呈现出来。同时,为了让其他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其中,可以在各组呈现之后进行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评。

四、结语

保险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必须对保险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模拟实践+PBL”教学方式的有效组合是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保险业实践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宝玲《.保险学》模拟实践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和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4(31):185-186.

[2]秦玲玲,刘永刚.PBL教学法在保险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1):100-101.

[3]刘琳,黄敏.PBL与案例式教学在保险学教程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151-152.

作者:张丹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