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播音水平提高

播音水平提高

1940年12月30日,我国人民广播第一位播音员徐瑞璋从陕北高原的革命圣地延安发出了一个明朗响亮、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从这一天开始,播音就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了。《中国播音学》绪论中说:“播音是一种有声语言的创作,有自己的创作道路、创作规律和创作方法;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结合上,有一系列层次、品位、功力、技巧的多种要素及其整合方法;在体味、发出、丰富、驾驭有声语言的进程中,要不断解决生理和心理、气息和声音、感情和技巧、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传者和受众的各种关系。”由此可见,播音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么简单。

可是在现实工作中,“只要嗓子好,认识字,照着稿子不要念错就行了”的思想仍普遍存在,所以播音员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大量语言不规范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指的是节目量陡然增大,新闻的时效性使得播音员在快节奏的工作中难免有些失误;主观方面指的是有些播音员对播音这个职业的认识不够或者不正确,工作态度不认真,业务学习上又没有跟上,造成语言出错、语音不正确、表达技艺运用不当等现象。“许多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不按照国家规定的语音规范去发音,而是依照自己的习惯发音。”而且“许多人知道了也并不想改正,知错不改是极为普遍的心理”(陈京生《我国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语言现状及治理对策》)。我国著名播音员方明在提到播音现状时说:“播音员的语言缺乏规范,不够讲究。言为心声,你有一桶水才能给人一碗水,播音质量的提高功夫也在诗外,要搭进大量的业余时间去充实自己、锻炼语言,靠匆匆忙忙地上班、匆匆忙忙地进棚,语言能有多大的提高呢?”为了增强播音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就必需加强和改进播音工作。本文将就此试作一番浅论。

一、播音员要贴近群众,提高播音质量。

广播服务的对象是听众,播音员所播的内容不单单是播给自己听的,而是面向广大听众朋友的。李长春同志也指出:“衡量精神文化产品,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喜欢不喜欢。”所以播音员要多征求听众意见,多听听群众的想法。与听众交流征得反馈意见,改进播音工作,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提高播音质量的良好方式,也是播音创作中优良的传统之一。

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位著名播音员齐越就曾说过:“听众是我的宣传对象、服务对象、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在播音中稍有懈怠或失误,他们立刻来信提醒我,给予热情的关怀或严肃的批评,我在播音中略有进步,他们又立刻来信鼓励。在他们的帮助下,使我不断明确和解决思想、业务问题,坚定事业心,增强责任感。”

记得刚刚到广播电台工作,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主播《漳州新闻》。我原来一直认同人民台的新闻应该用一种慷慨激昂、积极向上的播报方式。后来收到一位听众的来信,说我播的新闻虽然“咬字准确,字正腔圆”,但“激情过剩,千篇一律”。我这才猛然意识到,新闻不是一字不差地读下来这么简单,也不是每一篇新闻都一定要用一种语气、一种感情去表达这么单调。我懂得了读准每一个字是播音员最起码的基本功;我懂得了不同的新闻内容要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情感,但作为主频率的新闻,这种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又得适当;我懂得了最打动人的不是强做出来的外表,而是一种由内及外、本性天然的流露。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我得到了越来越多听众的认可。每当听众来信说:“不错,最近播音又进步了!”我就会由衷地感谢听众对我的指点和关心,我把这份厚爱深深地珍藏在心底,化作激励自己进步的力量。

二、播音员要深入火热的生活,激发播音创作的灵感。

生活实践是引发想象的、激发感情的基础和源泉。播音员依据稿件进行播音再创作需要经常深入火热的生活。对于一个真正的播音员来说,如果没有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缺少对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只是简单地把文字变为声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稿件的精神实质、人物的内心世界提示出来的,也就突破不了文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阻碍。

老一辈播音员齐越说:“生活是我创作的源泉。当我的心和人民的心息息相通,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时,我的播音才有生命力;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我的播音就会成为无本这木,无源之水。”(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他曾回忆:“在播《焦裕禄》这篇通讯之前,1964年到1965年,我曾参加山西五台县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过程中,我和那里的农民、干部交上了朋友。我深深地感到,基层多么需要一个带领农民改变农村面貌的有胆有识的带头人啊!《焦裕禄》发表以后,我想:焦裕禄不正是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1966年2月6日,我接受了播录《焦裕禄》的任务。于是蕴积内心的强烈的播讲愿望在胸中奔涌,一年前农村生活的体验,穆青同志的报告,帮助我很快就沉浸在通讯描述的情景中,想焦裕禄所想,急焦裕禄所急,流着热泪,几乎是一气呵成录完这长达70分钟的通讯。”

其实所有关于播音员工作的理论和技巧,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一档具体节目的整个制作过程,主持人都应当是其中积极的参与者,甚至应当是组织者、策划者。正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制片人王利芬所说的那样:“播音员老老实实扎在你的栏目里,你就是禾苗,栏目就是你的土地。没有了栏目你最后只有枯萎”(见2003年10月23日《南方周末》)。脱离实践,播音员就不会有创造的土壤,更不会有创造的激情。

当然作为电台播音员来说主要播报的还是新闻,播音员又不可能跟记者一起出去采写每一条新闻,去感受每一条新闻背后的故事。那么播音员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播音员可以深入到这篇新闻的创作集体中,与新闻的采编人员进行交流,从新闻的创作过程中去感觉新闻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和情感,同样也可以激发播音的创作灵感。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午间版播音员卢琛在这方面感触颇深:“我觉得我们这个集体特别好,大家合作得非常默契。我们每天一早就要拿着自己的稿子和大家讨论,在讨论中碰撞思想,然后不断找资料、补充内容。(因为是直播所以)大家配合得紧密而有条不紊,每个人主动性都很强,整个集体的状态都很积极向上。”虽然一篇稿件最终的结果是由播音员播出的,但它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所以播音员融入到这个集体中,通过与这些幕后工作者的交流,更深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稿件的内容。

三、播音员要贴近实际,树立自己的播音风格。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改革,科技的进步,这一切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播音的发展趋势,但不论播音的发展趋势如何改变都脱离不了实际。这里的实际指的是两方面:一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声音条件播出自己的风格,一个是根据时代的不同播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风格。

中央人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林如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人之长、学人之本、批判扬弃、大胆创新、独辟蹊径,才形成了自己播音风格的。比如她在跟费寄平学习播音业务,费寄平的播音储蓄、深沉,林如喜欢他的语言表达方式,但他们两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林如没有仅仅从声音形式上模仿,而是学习其语言表达的根本,即“感情往深里走”。在声音上,她保持自己的嗓音本色。所以今天的林如储蓄的风格中能体现出清淡甜美的色彩。齐越的播音充满激情,林如说她向齐越学习播音主要是学习他的真情和调动感情的手段,而在传情手段上又结合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她淡中传情的风格特点。从林如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才能树立自己独特的播音风格。

再以新闻播音为例,我们现在一直在谈播新闻是一种信息传达的手段和方法,但信息不仅仅是传达这个内容本身,我们在播报新闻的时候,也给听众传达一种美的信息,听众不仅听到了新闻的内容,也会生发赏心悦目之感。审美的情趣和愉悦无时不在,大家对美有一种向往,而这种美表现出来就是一种风格。像中央电视台每晚9点,伴随着熟悉的音乐和“各位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室,海霞现在为您播报”这句经典的话语,《现在播报》节目开始了,观众们不约而同把目光聚集到电视屏幕上,这就是属于海霞的干脆利落、亲切可人的播音风格。

从节目个性化发展的趋势来看,越来越需要播音员根据自己的表达方式、性格特征、风格状态等个性化的特点,制作出独具特色“这一个”式的节目。这看似强调了播音员的个性,但其潜台词恰恰是需要播音员更好地去适应受众、适应时代,而绝不可能是让受众和时代去适应播音员。

当然每一个时代对于播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1962年,夏青播的《九评赫鲁晓夫》给在困难时期的中国人一种精神支柱,精神的张扬,以及精神上的自尊自重。再如,前苏联有一个非常有威望的老广播员叫列维丹。二战时,在苏联人民艰难困苦地卫国战争中,他在战地广播中所起到的振奋军心、振奋民情的作用是史无前例的。当时希特勒扬言:“如果我攻下莫斯科,我的目标第一个是列宁,第二个是列维丹。”能够被作为头号军事目标,可见他的播音风格在那个时代给人的精神力量有多么的大。

“播音员肩负着记录历史、引领时代的历史责任;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先进文化的政治责任;肩负着服务大众,实现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肩负着廉洁自律、自尊自爱,维护媒体形象、公众形象的道德责任;肩负着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责任。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应当具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具有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这是中央电视台向全台播音员主持人发出的倡议书中的一段话。做到了这些播音员也就实现了从事播音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播音员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相同的大浪淘沙特性,有人不断加盟,也有人在逐渐被淘汰。真正能够在这一职业中历经风雨并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总是那些在其素养、品格和能力的总和上始终与时代的步伐相吻合的人。因此每一个播音员都要自觉地进行个人素养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历练,永葆播音艺术的青春,进而将播音职业打造成与时代同进、与人民同行的壮丽事业。